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水行周-第5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要向南走呢?”
“向南?这时节刮的是东南风,往南去的海船大多都是到了秋冬季节才起航,郎君说笑了。”
“那若是要向东走呢?”
“向东走可是黑水洋,四周不见6地,也没什么藩国,风向又变幻莫测,哪有海船往那里去的,郎君莫要说笑了。”
“哈哈,我也只是问问罢了。”
张鱼淡淡一笑,三艘大船借着江流向前方行驶而去,他即将面对的,是祸福未卜的航线。请:
第二十九章 航向正东()
无数鲨鱼背鳍划过海面,腥红的海水里,一具具浮尸被群鲨分食,海风吹拂,熟悉的血腥味让西阳王府中尉张鱼觉得全身血液开始温热。..
用破布擦拭着带血刀刃,就在这时耳边传来咿咿呀呀的说话声,虽然张鱼听不懂,但能听出语气中的哀求之意。
一个渔民打扮的中年男子倒在甲板上,身上被砍出几个大口子,左臂手肘以下小臂已不见踪影,身上血迹斑斑。
伤口处流出鲜血,他身体蜷缩,不住的哀嚎,见着张鱼提刀走近,不顾伤势磕起头来。
一名船员将此人的话翻译过来,说只要能保得性命,愿意在船上为奴为仆,张鱼听了之后冷笑道:
“你跟他说,那些被尔等祸害的船家,有过活命的机会么?扔下去喂鱼!”
嚎叫声中,中年男子被扔下海,早已等候多时的鲨群围了上来,瞬间将其分食,甲板上另外几具海寇尸体,也被扔进海里喂鱼。
“呸,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江里打渔的做**,海里打渔的就做海寇!”
“这么大的海,那得有多少鱼,捞都捞不完,还要杀人越货,真是死了活该!”
“捞鱼捞鱼,你就知道捞鱼,这帮海寇杀人越货,把东西转手一卖,那可比捞鱼强多了。”
“那也不能昧着良心做这般勾当啊!”
“哎哟,人家有没有良心还两说呢,你要是把他的心剐出来,说不定都是黑的。”
船员们议论纷纷,丝毫没有被刚刚结束的接舷战影响到心情,他们大多是当年的襄阳水军出身,又在近海摸爬滚打了大半年,所以在海上作战也没什么不适应的。
“把这些小破船上能用的东西全部扛上来,然后一把火点了!”
张鱼指挥着手下“打扫战场”,他的船两侧都靠着数艘小船,海寇们用带铁钩的绳索扒住船帮攀上来要夺船,结果被早有准备的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转头回望,后两条船也是如此模样,不过那些攀上船的海也已经被扔进海里喂了鲨鱼。
“有没有伤亡?”
“没有,石灰粉一喷出去,那帮鸟人眼睛就瞎了一半,如何能够还手?”
“那就洗掉甲板上的血迹,不然久了会臭的。”
张鱼安排好相关事宜旗手旗,示意后面两艘船跟着他的旗舰前进,回头向着西面远眺,长江入海口两岸6地依然依稀可见。
刚出海就遇见了海寇,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海寇来得如此之快,真是让张鱼有些唏嘘。
唉,到底是渔民兼做海寇,还是海寇兼做渔民?
他从小在船上长大,对水上的事情再熟悉不过,几个老实巴交的渔民,很可能前一刻还在打渔,后一刻就会将路过的小船上势单力孤的客商杀死,沉尸水底。
一个在渡口摆渡的船夫,见着孤身过渡的客商,可以趁其不备,杀人夺财,这年头渔民,根本分不清楚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江里有**,海里有海寇,所以此行他们做了充分准备,无视警告靠近的船只,都会被当做海寇。
张鱼走进甲板下的船舱,正中间放着五个木箱,每个木箱里有一个米缸大小的金属罐,里面是由三个套在一起的金属环制成的“水平台”。
无论船身再怎么颠簸,水平台内都能一直保持水平,而其中一个酒坛大小的金属盒,是个能够在颠簸的海上都能正常走动的钟表。
“如何,坏了么?”
“中尉,五个钟都在运行。”
“五个钟的走时都准确么?”
“中尉,有一个钟的走时已经可以不对了。”
张鱼闻言无语,郎主说过这种钟表在海上应该受得住颠簸,坏倒不至于,但很可能走不准,他原以为入海之后至少能撑上数日才出问题,结果现在就有一个不准了。
据说用钟摆的时钟,一旦颠簸就容易不准,所以张鱼船上的这五个时钟是用另一种结构的擒纵器制作而成,当然他不懂“擒纵器”到底有哪几种结构。
保证可靠性,这样的钟体积很大,再加上那个水平台,体积大到像个米缸,造价也很高,每台钟的制作成本过一万贯,主要是各种配件的成品率太低。
然后一口气放了五台在这艘船上,为的是在抵达目的地之后,和船上那个磨盘大的日晷对时间。
张鱼不太理解郎主的用意,但会毫不犹豫的执行,正如郎主问他愿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时,没有迟疑就点头。
他已经成了家,媳妇去年年底生了个娃,已经有后了,深受郎主恩惠的张鱼,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愿意赴汤蹈火
三艘船,除了少数几个是沿海渔民出身,其他人都是西阳王府的护卫出身,和张鱼一样,都是出身当年的襄阳水军。
大多数人去年就到建康,时不时乘坐大船出海做“适应性训练”,苦练了这么久,终于有机会执行郎主安排的任务。
同样是乘船出行,但不是在长江里,而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一旦翻船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每个人都写下遗书,并剪下一缕头用布包好留在西阳,若是这一去再也回不来,那么至少能让父母或妻儿有个念想。
他们的航线,既不是沿海南下,也不是沿海北上,而是向东直入黑水洋,前往那个位于东洋之上的倭国。
那个国家,张鱼有幸去过,所以此次由他全权负责指挥,而乘坐的大船,也是在黄州制造在入海口附近海域试验过的新式船只。
再次走到甲板上,张鱼来到一人身边,那人正用一个奇怪的仪器观察着太阳,这是在测量“纬度”。
正午时分,可以用这种仪器对地平线和日影的夹角进行测量,得出所处位置的“纬度”,如今正好是中午,正好是观测的时候。
只要在长江出海口测量好纬度,然后让船只保持这个纬度一直向正东方向走,就能抵达倭国西面大岛的西南端。
沿着那座叫做“筑紫”的大岛向北走,来到西北边缘,有一处海港名叫博多,就是当年张鱼和郎主宇文温所乘大船被风吹到的那处海港。
张鱼知道“纬度”,也听郎主说过还有“经度”,但经度却没有合适的仪器能测出来,所以他们此次只能按着“纬度”航行。
按着郎主宇文温的说法,这叫做“等纬度航行”。
“纬度测好了么?”
“测好了,已经记录下来。”
张鱼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个怀表模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指南针”,表身里封有油,中间位置浮着个一字形的指针,其两端可以指向正南和正北。
“中尉,东南风起了!”
“向后面船只旗语,满帆前进,航向正东!”,**,:
第三十章 钱途 续()
西阳城北郊,西阳王府湖畔庄园,庭院里,宇文温正在用“刘士元投影仪”测量自己所处的纬度,自从有了这玩意,测出的纬度已经从度精确到了分。..
经纬度,对于他来说再正常不过的概念,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却是天方夜谭。
和人讲起经纬度就和对牛弹琴差不多,也就杨济勉强能理解,不过有着丰富天文观测经验的刘焯,倒是能理解何为“经纬度”。
前提是认可大地实际是个球体,否则经纬度的概念无从谈起。
这种话题太过惊世骇俗,宇文温也只能和杨济还有刘焯讨论相关,传出去的话,虽然不用上火刑柱,但也会让人认为是疯子。
认可了“地球”,那么说起经纬度来就容易许多,然而宇文温属于“讲理论你不行,讲实操我不行”,他说起经纬度来是一套一套的,可对于如何测量却一头雾水。
测经纬度原理很简单嘛,用六分仪呗!
那么问题来了,六分仪的结构是怎样的?
呃,不知道。
宇文温不知道,但好歹知道这个概念,至少知道六分仪形状为扇形,其分度弧为圆周的六分之一。
而杨济完全不懂什么是“六分仪”,因为在明末时,六分仪不要说传入中原,甚至还没有被明出来。
宇文温和杨济想破头都“明”不出六分仪,而真正的天专家刘焯,却对这个思路“若有所思”。
测量纬度,需要测量太阳的影子角度,这个实现起来很简单,就是立一根杆子观察日影,但若是要制作一个便携式的仪器,能够拿在手上测量纬度,可就不简单了。
数年来不断的改进,刘焯终于制作出了一种手持式投影仪,使用起来简单而效果却很好。
其原理很简单,使用者不需要直接目视太阳,而是观察棍棒投射到刻度计上的影子,其影子端的位置表明了太阳的高度,这样纬度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本着技术专利的思维,宇文温曾打算把这种仪器命名为“刘士元投影仪”,或者“刘氏投影仪”,但那也只是想想。
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将自己的名讳用在物品上,实在是斯文扫地。
所以这种仪器的名称为:正统七年式量产型投影仪,明人:信都刘士元,专利转让费:五千贯。
大家这么熟,关系又这么好,谈钱伤感情,不谈钱却挫伤明创造的积极性,鼓励技术创新,宇文温可不吝花钱。
纬度能够很方便的测量出来,那么经度呢?目前还不行。
只能测纬度的投影仪,想要进化为能够测量经纬度的六分仪,何时能实现,根本没有底,但有一点宇文温可以肯定,经度和时间有关。
地球是个三百六十度的球体,自转一周就是一天,计二十四小时,那么经度每十五度的时间差是一小时。
细分,经度每一度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四分钟,只要能知道两地的时间差,那就能算出两地的经度差。
以黄州西阳城观星台的时间为基准,如果某地的时间为上午八点,而与此同时西阳时间是上午七点,该地时间比西阳时间早了一小时,那么这个地方的经度就是西阳以东十五度。
如果一个地方的时间比西阳时间慢了四分钟,那么此地的经度就在西阳往西一度。
再测出纬度,那就有了此地的经纬度坐标,原理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很难,因为这需要精确的时钟,年月误差率要很小,而西阳工匠能做出的时钟,达不到如此低的误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经度和时间有关,误差几分钟,测出来的经度误差会导致上百公里的差距,想要将测量经度的方法实用化,只能靠精确的钟表。
运用在航海上,就是航海钟,因为海上很颠簸,所以用钟摆的时钟受影响很大,必须换另一种不受重力影响的擒纵器,才能将航海钟实用化。
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宇文温只会耍嘴皮子,杨济没有太多精力,只有靠工坊工匠集思广益,用穷举法来琢磨。
一琢磨就是数年,勉强弄出体积和米缸一样大的耐颠簸时钟,成品率很低,勉强凑够五台人带上船去航海,借此验证精确度,然后不断改进,直至达到要求。
大概要花多长时间改进呢?
原先历史里明实用化航海钟的是一位英国工匠,他明的第一台航海钟体积很大,耗时五年。
第二版航海钟,改进期间现问题,然后是走时更加精确的第三版,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而小型化的第四版,又花了数年时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宇文温可等不起,他决定另辟蹊径。
哥伦布现美洲,手头上可没有精确的时钟能用,这位航海家基于“地球是圆的”这一原理,靠的是等维度航行,所以能够精确测出纬度的宇文温,可以派人去开辟新航线了。
“现”美洲不现实,因为这需要强烈的利益驱动,才能维持住跨洋航线,地理大现引大航海的后果,不是如今的宇文温所能承受的。
拂林东罗马帝国波斯还有天竺各邦,这些国家的海商,数百年来已经建立了从西亚前往东亚广州的成熟航线,有着强大的海贸集团和经验水手。
一旦得知遥远的东方大洋彼岸有黄金大6,这些国家的海贸集团船队,可以突破惊涛骇浪,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