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英雌-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针对这个问题根源,李曜不惜引来秦王李世民的不快,坚决退回了对方送来的几个奶娘,然后在马周、高烈、兰韶英三人的协助下,给这两个便宜儿子量身定制了一套教育方案,高烈负责传授武艺,马周负责教习读书识字,兰韶英负责训练生活技能,可谓分工明确。

    而李曜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则是重中之重——改掉两子的一切不良习惯,并按照她的意愿来引导他们塑造自身的人格。

    只是这样一来,李曜免不了要和两个孩儿同吃同住,有贴身婢女茴儿、萱儿等人帮着照顾,倒也没费甚么精力,而且李曜似乎能对小孩释放一种强大的威压,总能轻而易举地叫两子乖乖听话。

    也正因如此,柴哲威和柴令武对李曜感到又喜又怕。

    喜的是自己表现好了,就可以从李曜手中得到一些稀奇有趣的玩具;怕的是她突然把脸孔一板,气场一开,把他们的尿都吓出来。

    但实际上,两个便宜儿子也对李曜造成了诸多难处。

    毕竟,在李曜的女子躯体内,隐藏的是一颗男人的灵魂,让她直面自己这个只属于女性的身份,显然还需得缓解和克服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心理障碍。

    为此,李曜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在白玉楼设了香堂,将自己收养的孤女宋意如,连带两子一起收入门下,分别位列大弟子鱼玄微、二弟子张玄妙的次序之后,宋意如排行第三,道号“玄尘”,柴哲威排行第四,道号“玄恒”,柴令武排行第五,道号“玄宁”。

    其中宋玄尘此前就是李曜的道僮,这不过是确定一个正式的师徒名分,但对于柴玄恒和柴玄宁,李曜此举自然还另有用意,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以师父之名,来淡化她自己的母亲一角。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出家入道并非一件小事情。

    无论是出于律法门规,还是出于人伦常理,李曜自作主张把两个儿子变成了弟子,都应该给他们的生身父亲打个招呼。

    否则的话,若是没有征求到柴绍的同意,柴哲威和柴令武就肯定拿不到祠部牒,进而无法成为真正的道门中人。

    所以,李曜趁着东风堂首次护卫长安商队西行之际,委托领队罗仁俊顺路给身在陇右的柴绍捎去了一封信,柴绍收到书信之后,立时给李曜回寄了一信,李曜打开一看,只从字里行间便能感受到对方的一股子火气,好在这位柴大将军生气归生气,直到信末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让李曜情不自禁地松了一口气:“自己总算可以更加为所欲为地调教这两小子了。”

第225章 明昭() 
花开花落又一季,转眼便到了夏天。

    纵观整个唐朝的历史,武德七年四月初一都算得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

    当日,朝廷对武德二年初定的均田“租庸调法”作了进一步的详细修订并正式颁行,同时还大赦天下,颁布了《武德律》,新律比唐朝之前沿用前隋的《开皇律》增加了五十三条之多。

    此后又过了一旬,朝廷在《武德律》和“租庸调法”的基础上,出台了新的册封制和食邑制。

    紧接着次日,皇帝李渊便下了一道敕书,以“明智聪察”之义,册封宗圣观慈航法师李明真为“明昭公主”,并按照当朝公主“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的标准待遇,赐华阴县为李明真的“汤沐邑”以示隆宠。

    虽说绝大多数的宗室朝臣早就知晓皇帝义女李明真会受封公主号,但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还是在天下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其所造成的最直观影响,便是平康坊明园门前的横街变成了长安城里最拥堵的地方。

    因为民间盛传明昭公主丽质举世无双,有仙人临凡之姿,每日都有大量的士庶百姓慕名前来,常把明园围得水泄不通,只为睹其芳容风采。

    尽管得封为公主之后,李明真依旧秉持着低调朴素,深居简出的生活作风,但万年县的官吏们面对百姓们如火如荼的热情,很快就招架不住了。

    为缓解这个状况,时任万年县令的李乾佑考虑到平康坊已有两位公主居住,便上奏朝廷,请置平康坊通往太极宫的“复道”以便公主出行之用。

    这所谓的“复道”,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种与街道并列,而且还可以同时通行的路种。

    因其高架半空,上方有顶,两侧有壁,几乎完全封闭,外观颇似楼阁,故此常被文人雅士称为“阁道”。

    在这个时代,全世界有能力建造这种立体交通设施的国家,除了东土大唐,别无二家。

    而隋唐两朝修建阁道的主要理由,其实源自尊卑分明的封建礼制。

    因为,在有阁道的地方,上位者与庶民可以各走各路,两不相扰,再也不用大张旗鼓地清街封道了。

    李渊阅完李乾佑的奏表,大笔一挥,当即批示同意,待到中书省拟定的相关方案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核,李渊一时爱女心切,又特令加人加饷,督促工部昼夜赶工。

    长安城里的交通设施,虽说要等到百年后的开元盛世才会发展完善,但得益于前朝打下的基础,平康坊北面的横街已经有了一条贯通东西的阁道,其距离九江公主府正门不到一百五十步,因此工匠和役丁们只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便顺利地完成了这一项小型工程。

    平康坊与东市间的阁道建好的第二天,正逢端午佳节,一大早,皇帝就遣使迎接明昭公主和九江公主参加宫中宴饮,并在太极殿设坛,诏令她们举行斋醮,为大唐江山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李曜和九江公主听从皇帝口谕,坐上随同宣旨宦官而来的凤辇,从九江公主府临街的正门往左一拐,便驶进了新建的阁道入口。

    李曜第一次来到阁道内部,心中颇感好奇,不由掀开辇车的帘子,沿途张望起来。

    这条阁道约有下方大街的两成宽,刚好可容皇帝銮驾仪仗通行,其工期虽短,但毕竟事关天家体面,修得一点都不马虎,两侧各有一排雕饰精美的花窗,透过窗棱,便可以欣赏到外面的街景。

    李曜正看得不亦乐乎,无意间瞥见街上有一道熟悉的身影,忙将凤辇唤停,下辇注目看去,只见此人中等个头,身着一件本色的圆领袍,手中抱着一张胡凳,那瘦骨嶙峋的模样,还有那对绿豆小眼,依稀就是李曜在这世上遇到的第一个人——袁二!

    李曜凑到阁道窗前,正想再细细观察,就见袁二正朝明园的方向快步走着,突然在街沿上绊了一跤,李曜忍不住哈哈笑出了声,心中却感慨道:“这袁二都有闲工夫到我家门前瞎凑热闹,看来混得不会太差吧。”

    九江公主不由奇怪道:“明真姊何故发笑?”

    李曜一面坐回凤辇,一面微笑着解释道:“没甚么,我只是见到了一个趣人。”

    ……

    ……

    李曜和九江公主来到太极宫,便各自沐浴更衣,换上宫中预备的法袍法冠,随后一起来到太极殿前的道场,在法曲的伴奏下,挥舞法剑,步罡踏斗,奏表书符,表情肃穆,动作庄严。

    事实上,李曜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无神论者,即使作为一颗灵魂穿越而来,她也不认为这个世界上会有神明存在。

    不过,李曜更清楚的是,自华夏有史以来,没有哪个封建王朝的天子会不看重祈福和祭祀活动。

    以李曜今天的身份和地位,进行这种具有重大社稷意义的表演,是绝不可出任何差池的,所以她早就把所有道教科仪都练得轻车熟路了。

    待到整个斋醮仪式结束,李曜和九江公主都收获了李渊嘉奖的一套袖口绣有各自公主名号的宫装,以及与之配套的饰物。

    两女礼数周全地谢了恩,李渊灿烂一笑:“明昭,九江,这是今年最新的夏衣,你们现在就试着穿给朕看吧!”

    应诺之后,李曜不由瞧向自己身边宫女手捧的衣裳,唇角顿时为之一抽。

    正如某位诗人所云:“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这种夏衣是由细葛和纱罗制成,自穿越以来,她还从未穿过有如此又透又薄的衣裳。

    可是皇命难违,李曜只得心中叫了声苦也,在宫女们的摆弄下,无可奈何地换了个全套装扮。

    大概是李曜过去素面朝天和衣着保守的形象太深入人心,当她以真正公主的形象,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里时,竟引发了一片吸气声。

    但见李曜身穿一袭紫色的华丽罗裙,腰系素色织锦轻纱,手挽五晕银泥披帛,头戴一顶翚冠,额贴梅花翠钿,双眸明净,眉宇清扬,虽无娇柔妩媚之态,却难掩倾国倾城之姿,直教在场绝大多数的男人都移不开眼,仿佛全然忘了她身后还有一位有着相似打扮的小公主。

    此刻,坐于皇帝右首的李世民虽然眼里也闪着惊艳的光芒,嘴角却慢慢溢出了一丝冷笑……

第226章 阿兄真是误会大了() 
七年前的五月初五,李渊在太极殿登天子位,建立了大唐王朝。

    故此,端午宫宴不仅是一场节日宴会,也是朝廷一年一度的国庆大宴,规矩自然比寻常的宴饮大得多。

    每位参加宴会的宾客,皆由专门的宫人引领入殿,然后来到指定的位置安静地站好,当受邀者全部到齐之后,皇帝简单致辞一番,便开始赏赐群臣,而与此同时,因宴会男女分场,内外命妇、皇室宗女依序退出太极殿的正殿,沿着通道移步偏殿。

    待众女入席坐定,女官开始唱名,每念及一人,宫女们便会为其奉上皇帝御赐的礼品。

    同其他人一样,李曜除了得到几盒药材和脂粉,还得到了一条五彩丝带,虽然她是首次在古代过端午节,但只略瞧了一眼,便学会了旁人的打结手法,动作自然地将丝带系在腰间,可谓是深得入乡随俗之道。

    偏殿里的宴会是由万贵妃主持,相比正殿里庄重严肃的气氛,这边显得随意了许多,不一会儿,殿堂里便是轻歌曼舞,觥筹交错,一片欢声笑语。

    李曜酒量不佳,几杯下肚,便感微醺,不得不早早出去透气,她倚在殿外的柱子上,远望华丽宏伟的宫殿群落,正静静地放空思想,身后忽然传来了长孙氏温婉的话音:“明昭,何故独自一人在此?”

    李曜忙转身行了一礼:“今日我高兴得喝多了些,是以在这里醒醒神。”

    长孙氏罗袖轻抬,掩嘴笑道:“说起来,此次宴饮的御酒还是产自明园酒坊的‘白玉酿’,不想其主却是不胜酒力的‘醉仙子’,端的有趣极了。”

    唐朝是崇尚纵酒作乐、大摆阔气的时代,除非特殊时期,绝大多数皇帝都不会禁止民间酿酒。

    因此有唐一代,名垂后世的佳酿层出不穷,但是这些酒大多味道偏淡,酒精浓度也很低,甚至还不及后世的糯米酒,而李曜在冬闲期间自酿的高度蒸馏酒“白玉酿”,其口感比她最初用浊酒调制出来的清酒更加浓郁香醇,结果“白玉酿”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整个长安城,继而成为了宫廷贡酒中的新宠。

    然而,李曜这个所谓的“女杜康”,却因“好酒而无量”和“酒醉而无德”两大表现,得了个“醉仙子”的谑名。

    李曜瞧见未来一代贤后竟有如此可爱的女儿家姿态,泛着酒晕的脸颊更红了:“明昭让王妃见笑了。”

    “来吧,我带你去个地方,比在这儿吹风强多了。”

    长孙氏说罢,不待李曜开口婉拒,便亲热地一把牵着对方的手,沿着太极殿的廊道朝后方走去。

    不多时,两人来到太极殿和朱明门之间的一片空地,地上搭建着十数个露天的围帐,李曜跟着长孙氏走进其中一间,只见里面铺设了两排案席,靠外的一排案几上摆放着迷你的弓箭,靠里一排案几相距十步,上面码放着数碟只有汤圆般大小的粽子,毕竟正殿的宴会还尚未结束,除了她们二人,此时这里并没有他人进来。

    “王妃,这是……”

    李曜正向长孙氏问话,一名宦官匆匆走进来,低眉顺眼地问道:“贵主、王妃可是要射角黍?”

    长孙氏微笑道:“我自然不会射箭,只是带贵主过来玩耍。”

    宦官指着一个位置,对李曜说道:“贵主,请入席。”

    待李曜敛裙入座,这宦官继续道:“贵主须得坐正身子射箭,射中的角黍可以自食,亦可带出宫去,但必须箭簇入体才着数。”

    李曜点头表示明白,随即张弓搭箭,略微瞄准,便是一箭命中,结果那箭头竟未能扎进粽子里,便听得一个笑声响起:“哈哈哈,怎地我一进来,就见到明昭失手了?”

    李世民龙行虎步而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六名男子,自去年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