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857-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当面请示,就必须找到真正的自己难以决断的难题,否则找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会让皇帝看轻了自己。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作为宰相,他每天都会遇到太多的难事了。

    所以这些天隔三差五的,陈芝廷就跑去向皇帝请示,尽管大多数时候皇帝都会说让尚书省公议决断之类的敷衍之辞,但只要能见到皇帝,陈芝廷就心安了,因为他传达到了他的意思。

    最近这几天陈芝廷跑得格外殷勤了,过去是三天五天,这几天是没两天就来一次。

    朱敬伦认真的听着陈芝廷的汇报,好像这两天的麻烦事格外多。

    “兵工厂发来消息说,在越南国的广宁发现了大煤矿,在太原发现了大铁矿。微臣派人去跟越南国交涉希望能开挖矿产,可越南国说不能妄动地脉,不与允准。”

    派兵工厂的地质专家去越南找矿是早几个月之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没跟英国开始谈判,但是主要的内容已经私下议定。朱敬伦知道,一旦放开英国钢铁进口,兵工厂的炼钢产品基本上就没什么市场了。

    兵工厂炼钢的成本就要100两银子一吨,而英国人出口到中国的钢材,只要80两银子一吨,就这他们还有钱赚,英国国内的优质钢材成本不超过50两一吨,加上运费30两,在80两的价格上,英国可以随便出口。

    朱敬伦不担心廉价钢材进口导致的贸易不平衡,他担心的是由于英国钢材的冲击,会导致大明失去钢铁冶炼的能力。兵工厂还可以大肆补贴维持,可是民间的铁工场却绝对要倒闭了,数以万计的佛山铁厂关门,影响的不仅仅是几万人的生计,而是一种技艺。

    所以他派工程师去越南找矿,他是记得越南北方既有煤炭也有钢铁的,兵工厂中的冶炼专家中,很多都懂矿产,这时代矿产跟冶炼很多都是一门课,他们用了几个月就找到了几个大矿。

    之所以选择越南,而不是去东北找铁矿,去山西找煤矿,是因为即便找到了,也未必能改善大明产业的弱势,因为距离太远。而越南则不一样,鸿基煤矿就在海边,修建一个码头就能运输。太原省的铁矿,也可以通过水路,走红河航道运输,在价格上应该足够低廉。

    到时候这些低廉的原材料进入大明,兵工厂再向手工作坊推广炼钢技术,不但能够有效的扭转英国钢铁的冲击,还能够大范围推广开现代炼钢技术。

    现在矿是找到了,但越南人却不让开采,朱敬伦叹口气,这个国家如果不是被法国侵略,当真是跟清政府一样,不挨揍就不知道改变。

    越南跟朝鲜一样,紧靠中国,他们始终被中原王朝看作是一等番国,按照历史,他们甚至比朝鲜跟中原王朝还要亲密,朝鲜毕竟在大多数历史上是独立自主的,而越南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是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知道宋代之后才开始长时间的独立。

    从文化上看,越南被中原化的程度,一点也不输给朝鲜。越南的文字是汉字书写的,越南的服饰是借鉴中国的,跟中国一样,也是以左祍为原则,把右祍的服饰看作蛮夷。

    可因为跟朝鲜不一样的历史,主要是长久以来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历史,让越南人在面对中国朝代的时候,总有一种恐惧感,有一种受害者心理,他们跟朝鲜不同,他们潜意识中将中原大国看作威胁,看作侵略者。

    正是这种奇怪的心态,当朱敬伦在北京登基的时候,越南都没派使节庆贺,只是在朱敬伦回到广州之后,他们才秘密派人来表示恭贺,愿意跟大明和平共处,但决口不提臣服之类的话题,有意识的规避了宗藩体系。

    关于这次采矿,其实朱敬伦一直都很友好,派人去面见越南国王,跟他解释大明需要这些资源,同样告诉他们,越南通过出口这些矿产,能够得到大量的好处。可是历史上,对中原王朝的抗拒,让他们很难接受大明向越南伸出的任何步伐,说不好听一点,他们宁可接受洋人在他们国内的开采,恐怕都难以接受大明去越南开矿。

    “派人把当地的地先买下来。我们的商人去越南买地,他们应该不会拒绝吧。”

    朱敬伦询问道。

    陈芝廷点点头,越南对中原王朝的一举一动都盯得很紧,但只局限在官方层面,民间的交往是极为密切的,中国人在越南买地,越南官府根本就不关心,说不好听点,在边境地区,两国居民的分界在这个时代是很模糊的,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

    “那就买下地,然后开矿,只做不说,看看越南官府的反应。只要事情做成了,到时候官司就好打了。交给商人去做更合适,到时候我们官方出面,就打着维护大明百姓的大旗,不怕越南国不从。”

    陈芝廷皱着眉点了点头,他觉得这种方式,跟洋人没什么不同,一个读书人真的很难接受,太野蛮了,人家不同意,咱就不开了呗,还强迫去人家的地方开矿,官府还要给无良商人在后面张目,这真的是夷人作风啊。

    “你还有很多事吧,都说说吧。”

    朱敬伦催问道。

    陈芝廷心中有一丝感触,甚至略带喜悦,因为今天是这些天来,朱敬伦第一次明确指示他该如何做,之前都是让他决定,或者让尚书省公议,从来不肯明确指示。

    现在不但明确指示处理越南问题,而且还主动询问他其他国事,如果以后都能这样的话,陈芝廷觉得,就等于皇帝重新出来理政了。

    于是他一股脑的将其他事情都抛了出来。

    “广九铁路的地有几块实在是收不上来,当地乡绅无论如何不肯卖,其中有两块是经过人家祠堂,剩下几块多是经过坟地,还有几个要冲了寺庙的。”

    “太平天国那边要联合我们北伐,说只要我们能再打下北亰,他们愿意将江西之地让与我国。”

    “英国和美国公使都希望在我国开辟茶园,已经多次纠缠,不肯罢休。林肯总统甚至写了国书过来,言对我国有百利。”

    “俄国公使催促修铁路事宜——”

    说道这里,朱敬伦突然打断陈芝廷。

    叹道:“陈大人,你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说你这个宰相做不了主吗,不就是想证明我这个皇帝不能出国吗。”(。)

第四百零九节 变化()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至少在东方的大明国,已经到来了。

    陈芝廷说的这些都属于新时代的变化。

    但他说的是大事,反倒不是这些变化中最激烈,也不是最重要的。

    陈芝廷说的铁路,矿产,外交都是变化,但这些变化往往是战略性的,对民间的影响却不大。

    朱敬伦登基之后,加速了民间的变化。

    最显著的有两个,一个是茶叶贸易不断的扩大,生产这几年扩大了整整一倍,但是贸易额却扩大了三倍,主要原因是随着商路的打开,俄国人这几年对茶叶的进口大副增加,历史上,俄国人的茶叶需求增长,一度让中国知道1890年代茶叶出口一直呈现增长状态,而在70年代开始,中国茶就慢慢失去了英国市场,印度茶在80年代就开始占领了英国九成的市场份额。

    俄国茶叶的增长,竟然能够抵销英国茶叶的损失,可见这个规模的庞大。

    市场增加的同时,必然导致价格的高涨,所以这几年茶市异常的火爆。源源不断的银子流入大明。同时朱敬伦前些年买下的种子也生根发现,大家看到用现代化茶厂加工出来的茶叶价格更高之后,喜欢扎堆的中国人很快办起了茶厂,中国人自己办成功后,跟风的人就更加踊跃,短短一年时间,茶叶工厂几乎遍地开花,通过茶厂加工的茶叶已经达到了一半,可以说至少在茶叶加工这个领域,大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茶厂的大规模出现,尽管让中国茶叶整体品质提高,可是却让原材料变得紧缺起来,大多数茶叶都拿到茶厂加工,导致高档茶叶价格有所回落,但过去的廉价茶叶价格却被抬了起来,连茶末的价格都涨到了20两一担的时候,这就让西方贫困阶层喝茶变得有些困难了。

    所以英美两国才想要继续扩大中国茶叶的产量,英国态度还好一些,他们主要是看到美籍爱尔兰人托马斯在中国开辟茶园的成功,以及皇家在鹤山拥有了一座古老茶园,不想美国人独占中国茶叶生产,见到美国提议允许洋人在中国开辟茶园的提议之后,他们紧跟林肯总统的提议,也希望英国商人可以在中国开辟茶园。

    朱敬伦重视的另一个变化则发生在缫丝行业。

    朱敬伦登基后,将工部这个清水衙门交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陈启沅,这个小人物在官场上没有资历,自己都诚惶诚恐,但是朱敬伦告诉他,工部不止要管国家工程,还要管理民间工场生产,包括那些手工业作坊到大工厂,都归他管,连兵工厂都直接划归工部直接管辖。

    这种权力的扩大让陈启沅更加惶恐,做事生怕做不好,在其他方面都是谨小慎微,可是唯独在缫丝行业他颇为雷厉风行,朱敬伦也多次鼓励过他,越是鼓励,他越是在这个行业发力。

    原因很简单,这个行业他熟,大明第一座缫丝厂就是他建立的,盈利颇丰,他始终坚持认为缫丝厂是一件大好事,他到处宣扬那种“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拿两个人的工钱”的理念,现代化的蒸汽缫丝将旧作坊的效率提升了十倍,他觉得这能大大提高工人的收入。

    所以陈启沅上任这半年来,邀请了广府各县大大小小上千个乡绅、富商到他家的缫丝厂参观过,他不但免费传授技术,政府还给贷款最高一万两银子,陈启沅当初借了八千两,就采办了一套陈联泰铁作坊仿制的机器设备还买了一台蒸汽机,现在政府借一万两银子,绰绰有余了。

    在他的鼓动下,广泛种植桑蚕的广府十四县大量的乡绅和商人投入了缫丝业,首先他们看到是工部的尚书让他们做的,其次他们看到干这个行当确实能挣钱,再次缫丝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大家对其中的抵触最轻,并不认为是什么怪诞的玩意儿,远没有对喷火的火车那么惊惧。

    还有尚书家的缫丝厂作为例子,于是大多数人心理有意,又想赚钱的,加入这一行,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也有排斥的,总体来说进入这行的人很踊跃。

    结果就是短短半年时间,就有上千家小型缫丝厂成立,其中大多数甚至连蒸汽机都没用,只是采用了陈启沅后来发明的脚踏缫丝机,效率比传统缫丝机只提高了四倍。但采用蒸汽缫丝的工厂,也有三百多家,主要的障碍是很难找到懂得操作蒸汽机的机械师。

    这三百多家大工厂,有一百家都在南海县,另外一百来家在顺德县,其他分布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说缫丝产业已经开始进入蒸汽机时代了。

    不好的是,在这个行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朱敬伦主要是通过报纸得到这些信息的,他看到很多舆论抨击这些产业,认为他们夺取了普通缫丝户的生计,他们是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影响力很大。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教育背景,偏偏就能诞生出前卫者和保守者,陈启沅当年参观西方的机器工厂,他看到的是数十倍的效率提升和数倍的收入水平,而那些保守者看到的却是传统行业的凋零,普通丝户的生计。

    历史上,陈启沅后来的缫丝厂不得不关闭,他堂兄家的缫丝厂更是被人砸毁,当地县令也是以这一套理论,禁止陈家再开启缫丝厂,陈启沅被迫将缫丝厂迁往澳门,就是因为这些老旧的思想。

    但现在尽管舆论在谴责,可还没发生防止工人砸毁机器的事情,因为陈启沅的地位,跟历史上不一样,现在他是工部尚书,是朝廷大员,还没人敢到他家里去闹事。就好像顺德的温家等大家族办的缫丝厂就始终没遇到大的阻碍,同样的事情,不一样身份的人来做,有时候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些,朱敬伦只看,不说,他不发表他的个人态度,他任由民间自己去博弈,他认为时代的转变不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强人政治短期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后果太严重了,贻害数十年。

    真正能够让现代缫丝让全民接受,得需要时间,得让那些既得利益者自己懂得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永久的保障,官方越是保护他们,他们越是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迟早有一天他们还是会被迫害的。

    朱敬伦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的生产革新中取得利益的人群日益变多,他们会站出来说出他们的声音,当他们的声音占据主流的时候,也就是整个国家观念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