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雨大宋-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硕急认氯チ恕�

    钱员外没了现钱,只好凑在何员外这里,拉拉关系,想方设法再借些钱来。到了这个地步,冶炉不建也得建了,不然这次亏掉的七百贯钱从哪里补回来?

    聊了一会闲话,钱员外又道:“兄弟,这些日子已经在上游不远的地方,开了冶炉,还真炼了铁出来。我那里有史家三兄弟,以前是在龙兴县开冶炉的,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呢。”

    何员外美美喝了一口酒,道:“兄弟,不是我说,冶炉这生意不好做,你还是要想好了。”

    钱员外道:“有什么不好做?不过是从地里挖石头,放到炉子里就能烧出铁来,不是跟捡钱一样?”

    何员外连连摇头:“哪里这么容易!矿石从哪里挖?你看了榜文没有,澧河南岸,一律不许民户进山挖矿。现在探出来的铁矿,可都在那里。就是北岸有些小矿,你烧炉的炭从哪里来?山林在南岸,衙门连砍柴都禁了,还会允许你伐木烧炭?”

    钱员外道:“我打听得清楚,澧河南岸也有矿,而且埋藏不深,并不难挖。至于木炭,我们这一带地广人稀,多有大柳树,砍了不是烧得好炭。而且,似龙兴那里,都是用石炭烧炉。北边紫云山下,多产石炭,地里一挖就有。”

    何员外见钱员外认准了这条路,劝不回头,只是摇头不语。

    钱员外又道:“兄弟,我前些日子遭了难,被衙门罚了许多钱,手中着实没有现钱了。若你那里还有,借些与我。等到开了炉,冶出铁来,很快就还你。”

    何员外沉吟良久,才道:“哥哥,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已经借给你数百贯了,剩下的也不多了,自己这里还要做生意。你不如去寻别家,乡里大户,大多熟识。”

    钱员外叹了口气:“这里要开铁监,家家都要做生意,到处缺现钱。我问过了,都肯借我。兄弟在郾城开酒楼多年,挣了无数钱财,也不差再借我一二百贯。”

    何员外道:“依我们交情,你开了口,我也不好回绝。这样,我这里紧一些,再挪一百贯于你。再多,就真没有了。一百贯,将就着能把冶炉开起来。”

    钱员外听了大喜:“兄弟大恩大德,容后再报!”

    何员外又道:“不过,钱可以借给你,却要有田宅做保。我们明日到书铺去,写份借契,你用自己庄里的田地抵押。你开冶炉是有风险的,不如此,我可不敢借。”

    前些日子借钱,钱员外已经抵押了不少田地,也不差再多一百贯了,听了点头同意。这一带的土地价格不高,前后加起来借何员外四百多贯,半个庄子就押出去了。钱员外一直在外做漆器生意,对土地并不看重,不觉得有什么。这个年代,做生意才能赚大钱,土里刨食有什么出息?

    看外面的雨小了些,何员外出了棚子,继续看着人运材料做工。他看准了这处宝地,想的就是钱员外的地。不然,再好的交情,凭什么掏出数百贯给他排忧解难?四百多贯,钱员庄子里靠近澧河的地全部都抵押了,何员外的目的已经达到。开冶炉能赚钱?何员外根本就不相信。原料和燃料都已经被衙门控制住了,除非铁监倒闭,不然这些乡下土财主的冶炉能赚钱才怪。

    

第70章 建房筑路() 
看着澧河对岸不少人忙忙碌碌,许多房屋起来,杜中宵对苏颂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史公此言,真是道尽世情。我们这里要起铁监,大队人马还没有来呢,河对岸就聚集了这么商家。等到拉纤厢军到来,正式开冶,这里必为一繁华市镇。”

    一边的主簿柳沆道:“河对岸本是钱员外家的地,就是前些日子在闲田下种,被追缴了七百贯欠税的那一家。他一时拿不出钱来,只好把地抵了,从另一家何员外那里借钱。现在河对岸起房屋的,就是何员外。他看准了这一带以后必然繁华,抢先占住了地方,以后只是收租一月也要不少钱。”

    杜中宵笑道:“这一家是有脑子的,活该他赚钱。其他乡下土财主,一心要开炉冶铁,以为那钱来得容易。他们还不知道铁监要如何做呢,开了炉子,哪个知道以后会不会赚钱?”

    说着,连连摇头。这里是杜中宵规划的冶铁中心,向北辅射两京,向南辐射荆襄,怎么会允许小冶户搞乱市场?为了防止出现乱象,澧河山岸从地上的山林到地下的矿产全部封了,不许民间开采。前些日子什么山中放蚕,或者有什么祖坟之类,全部查清,无一例外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自从罚了钱员外家里七百贯,再没有人虚名冒占,想从衙门这里赚便宜了。

    看看身后的山,又看看眼前的澧河,杜中宵道:“这些日子烧了不少砖瓦,该动手盖房屋了。对面那个何员外是有眼光的,选的这里地势开阔,河水平缓,正好建立村镇。河对岸这里,便做为以后铁监工匠的住地。趁着这一段时间农闲,从附近村庄征些差役来,把这一段平整一番,准备建造房屋。”

    柳涚犹豫一会,才道:“运判,本县人户不多,因为要建铁监,今年差役已经不少。若是再征,只怕百姓有怨言。不如等一等,拉纤厢军来了再动手?”

    杜中宵道:“及早动手得好,最好他们到了就有房屋住,全心开矿建炉。这样,你算一下治下民户服过的差役,按一年一丁二十日。如果超过的,就不征了,不足的则征。”

    柳涚道:“属下记提,本县大多人户已经超过此事。不足的,多是在偏远山区,派差不便。”

    这倒出乎杜中宵的意外,想了一会,道:“如此说来,今年的差役着实是多了些。这样吧,你贴出榜文去,差还是要征的,不过除了衙门管饭之外,超出一年二十日的丁口,若来服役,计日发钱。”

    一年二十日或者三十日,是朝廷法定的差役数额,各地略有不同。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差役与赋税一起,是农民沉重的负担。除了这一个月左右的差役,还有其他如地方修桥铺路,治渠修堤等劳作,并不计算在内。这是朝廷摊派下来的无偿劳动,农民必须负担的。

    农民基本不从事商业活动,缺少货币,朝廷摊在他们身上的,主要是实用税赋,还有无偿劳动。这是支撑政权的基础,别说这个年代,后世工业发展起来还延续了很长时间。农村负担沉重的时候,义务工与提留一起,都是农民的沉重负担。义务工,就是差役换了名字而已。

    对于差役,衙门有两种做法。一是规定一个最低限额,如果达不到最低限额,则征缴罚款。一年工程量超出最低限额的时候,多出的劳作没有补偿,对农民进行过度剥削。还有一种是规定最高限额,达不到限额,不进行处罚,相当于社会尽量不开展大工程,就是常说的轻徭薄赋。如果超出最高限额,再征用民力则给工钱,由无偿劳动变为有偿劳动。

    数千年来,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种则非常罕见。这个年代部分官方工程的和雇,其实就是第二种的变种,不过并没有形成制度。

    农业生产的特点就是一年忙闲不均,有大量农闲时间,这也是差役制度的基础。只要不进行过度剥削,进行适当补偿,相当于给农闲时的农民找工作,并不会造成负担沉重。

    商业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农民获得货币的途径极少,农村贸易实际以实物贸易为主。不要说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就是几千年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依然如此。给参加工程的农民直接发放货币,其实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不保是农民增收,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柳涚低头默算了一下,道:“本县六千余户,若是真能发下钱来,征壮丁三千余人不难。一两个月时间,起造房屋,修筑道路,应该尽够了。只是每日发多少钱?钱从哪里来?”

    杜中宵道:“按着市价,乡下地方一人每日三十文,应该尽够了。就按两个月算,营田务拿出八千贯钱来,剩下的钱算作材料,把工匠住的地方尽快建起来。”

    柳涚拱手:“三十文虽然不多,只要是现钱,百姓必然欣喜,征人不难!”

    杜中宵点了点头,明白柳涚的意思。一人一天三十文,还有两种发法。一种是真给钱,还有一种是记账,等到收秋税的时候抵扣。以这个时代吏人差役支移折变惯了的性子,只怕到了时候,不只是一文钱发不到做工的百姓手里,就连抵扣也指望不上。

    发现钱对农民的诱惑极大,六千户的大县,征调数千民夫不难。趁夏季到秋收一两个月的时间,争取把房屋建起来,道路开辟出来是完全可行的。

    自杜中宵到叶县这一个月的时间,对周围的勘查已经结束,规划也已做好,就等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了。时间不等人,争取把房屋道路在纤夫到来之前建好,他们来了,就可正式开矿。

    营田务的场务,这几个月赚了一些钱,挤一挤万把贯还得拿出来。等到过些时间朝廷允诺的五十万贯到了,再回去补上。内库的钱不会直接发到铁监,按着三司下来的公文,是从江南路新铸的铁钱,秋天解往京师的时候,挪一部分到叶县来。

第71章 压路机() 
看着几个骑马官人,带着一队随从走来,孙三郎扶着铁锨,看着好奇。一边的孙老爹沉声道:“不用心做活,你东张西望做什么!”

    孙三郎道:“我做得累了,歇一歇又有什么。阿爹,自家做活也没这么拼命。”

    孙阿爹道:“自家做活,可没人发钱给你!那边吴六叔盯着呢,不要让人闲话!”

    孙三郎转身一看,就见吴六叔一比锐利的眼睛正看着自己,急忙低头铲土。

    看着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苏颂道:“这些人做活倒是卖力,以前征民夫修渠治路,还没有见过如此用心的。一路走来,这些人都尽心尽力,没有偷懒的。果然,发钱是个好办法。”

    杜中宵道:“一天三十文,看起来不起眼,但只要现钱发到百姓手里,那就大不一样了。现在最要紧的,是让衙门里的人盯紧了,钱必须如数发下去!奖惩要从别的地方想办法,这三十文无论如何不得克扣!哪个敢克扣的,直接报到营田务衙门,必须重惩!”

    苏颂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虽然是从推官这样的基层做起,但对于更下面,基层小官小吏的工作苏颂并不熟悉,对杜中宵抓这样的细节感觉不到重要性。

    杜中宵曾经是社会的底层,对于基层官吏的手段更加清楚,愿意多花精力。再好的政策,如果监督不力,基层官吏也可以执行得荒腔走板。一人一天三十文实在不多,但对直接管理的基层官吏来说,蚊子腿也是肉,只要过手就要刮层皮下来。不直接把钱发到做活的百姓手里,只要给他们决定发钱的方式、制定奖惩的权力,这些基层官吏可以玩出花来。

    比如不直接发现钱,他们就可以进行各种抵扣,最后莫名其妙钱就没了。让他们决定奖惩,最后卖命干活的百姓发钱少,钱七拐八拐还是到了他们手里。所以这里干活,一天三十文必须每日发,到了收工发钱,不能拖到吃晚饭的时候。这样的问题,便是有人不出力,反正钱总是到手的。

    这个问题,就要靠吴六叔这些人解决了。简单地说,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包工头。从选定的铁监到选定的煤矿这一段路,约一百里,每五里为一段,按段发包。衙门规定了时间,规定了修路标准。按质在规定时间完成,有一定的奖励,时间越短,奖励越高。包工头从奖励中争钱,也负责分配奖励,他们管着手下的人施工。做好做坏,这些人承担责任。所有的包工头,都是按照地域,由施工的人选出来的,大家知根知底。他们怎么管理,衙门概不过问。

    发包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无法控制直接施工,造成质量问题,材料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却有一个无法拒绝的好处,管理力量不足,可以用这种办法让施工队伍自我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现在的营田务衙门,官吏数量不足,能力不够,实际是没有能力管到施工细节的,只好使用这种办法。如果衙门的队伍能力足够,完全可以不用包工头,由自己人监督施工。

    不管什么时代,老百姓都很难。通过做事让老百姓得到好处,同样不是容易的事。精兵简政,轻徭薄赋,之所以自古以来是善政,就是因为简单。是少收钱,少做事,给老百姓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改善生活的办法。做工程,给工作,哪怕是给钱,一个不小心,也会成了滥用民力。

    看着杜中宵一行过去,吴六叔走到自己手下做活的人面前,道:“这是营田务的运判官人,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