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雨大宋-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逦侍猓克猿苏庑┡┳胖邢抡照飧瞿甏ǔ5淖龇ǎ俜浇璐舳式鸷蜕柿希市砼┟裆渲郑褪橇跫缚吹降哪切┐遄�

    为什么这样?因为杜中宵从前世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在这样的阶段,不能用一种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包打天下。多种所有制共存,生产关系丰富一点,朝廷就会掌握更多的主动。

    见刘几还是有些疑惑,杜中宵道:“通判,以前各州募民垦田,多是借贷种子和农具,免多少年的赋税。然而许多地方人亡政息,一到了收赋税的时候,许多垦田农户便就抛荒离去。我这里不同。免赋税不是关键,最紧要的是借贷。这些农户,一应物资全部都是官府贷给他们,每年交付利息,利息剩余的才是他们种田所得。这种借贷不拘年月,只要他们还在这里种,便就贷给他们,官府只赚利息。”

    这才是杜中宵除了官办农庄之外最重要的模式,一应固定资产,全部都由官府作价贷出去。只要在这里种地,便就欠着官府的货款。用贷款拴住生产者,才是杜中宵从前世学来的先进剥削方法。

第48章 双刃剑() 
杜中宵前世,人们经常说发达国家是消费型社会,怎么怎么发达。每到改革的关键时刻,媒体上便就出现一个外国老太太来教一教中国人。比如美国的老太太,出来教中国人怎么买房子,人家住了一辈子好房子,老了把房贷还清。中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破屋,生命的最后才攒够钱买个小屋子住。于是中国人也跟着学贷款买房子,六个钱包一起掏出来,终于也住上大屋子了,同时有了要还半辈子的贷款。瑞典的老太太出来告诉中国人警察是什么样的,是要被老太太这个纳税人指着鼻子教训的。终于中国人能够到瑞典去旅游了,见到了瑞典警察,半夜被扔到了坟场里去。

    杜中宵靠着死记硬背勉强考上了进士,现在终于做了官了,思考问题便不再像从前那样。警察那种例子不说,国情不同,大宋皇帝不允许官吏那样做动摇他的统治根基。但是,贷款这种先进经验,实在是朝廷治理经济、统治天下的不二法宝。

    前世曾有一部著名的戏《白毛女》,课堂说起来,是说明了古代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疯狂剥削。但杜中宵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细分析起来,就有不一样的内容。地主黄世仁对租户杨白劳最严重的压榨是什么?难道是地租太重吗?其实不是,而是高利贷。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天灾人祸,杨白劳交了租子,剩下的钱是无论如何不够还高利贷利息的。换句话说,杨白劳哪怕得到老天爷关照,也同样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从他借第一笔高利贷开始,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什么羊吃人血汗工厂,都太低级,不管是压榨剥削还是投资发展,远比不了借贷的手段。从原始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最高级的还是金融帝国主义,其他的不过是小打小闹。

    不管是拿着皮鞭让工人干活,还是小恩小惠让人卖命,都不如让人欠着贷款干活的积极性高。这一步跨出去,用得好了于国于民有利,一旦跨过界线,就成了对整个社会敲骨吸髓的魔鬼。便如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青苗贷,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民间少不了斑斑血泪。

    这种话杜中宵无法对刘几直说,话说开了,违背了儒家基本的道德伦理。他不过是先从自己这里小规模试点,后面慢慢完善,争取用法制把这头猛兽养在朝廷的手里。

    杜中宵掰着指头,跟刘几一一分析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这些来详募垦田的家庭,大多数都没有什么财产,几乎是一无所有。他们住的房屋,是这边建好了的农庄征发徭役盖的,全部作价算做贷款。所有农具,是官府或造或买来的,一样作价算贷款。几家一头耕牛,同样是贷款。就连开垦的土地,同样是要算作贷款的,不过是三年内不收赋税,不收利息。

    每一家的贷款总额,每年所付的利息都精细计算过,保证他们衣食无忧的同时,略有剩余,可以用来改善生活。这样的生活,与周围的一般农户比起来,比较宽裕。

    刘几听着,愣了好一会,才道:“又何必如此麻烦?都是朝廷治下百姓,只要过得几年,把那些东西全都让给民户,又有何妨?民户欠官府借贷,总是不美。”

    杜中宵连连摇头:“通判,朝廷免民户的利息,人人称颂圣德。如果那都是他自家东西,只怕免无可免。再者,纵有民户中有不肖子弟,因是物产皆官府所有,也不敢变卖,总有个底线在。不然,就怕有那吃喝嫖赌的,不几年把家产变卖一空,难免兼并之祸。”

    “也有道理。”刘几点了点头,心里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杜中宵心里微微叹了口气,也不说破。农民靠借贷维持生产,是非常危险的。不要说这个年代,就在他的前世,已经进入工业社会了,这种生产关系依然折磨着农民。最发达的国家,全是大农场,一有天灾,就有农场破产。风调雨顺,谷贱伤农,还是有人破产。更不要说另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年年都有数以千记的农民,因为还不起农业贷款自杀的。

    说到底,用资本控制农民,剥削农民,比直接用地租剥削隐蔽得多,也有效得多。农业因为天然风险大,贷款的利息必然高,倾家荡产简直是家常便饭。更加不要说,可以用操控市场的手段,随时对农民阶级进行收割。由于贷款代替了农民本该有的积蓄,可以在短时间操控粮食价格,一涨一跌间,就把农民的积蓄迅速掏空。就如杜中宵前世,随便操控一下房价,短时间就可以掏空整个社会的积蓄。

    那些借贷资产垦荒的人家,有官府规定必须要种的作物。如附的那几个人家,因为地处盐碱地,便被强行要求种植高粱,州府收了用来酿酒。这种大宗作物,价格更好操控。

    杜中宵的想法,是由朝廷和各地官府来操盘,这个市场不敢放到民间去。

    刘几的知识结构,还不能理清楚这中间的弯弯绕绕,他也不费这个脑筋。最近对马蒙一案的审理忆近尾声,这边垦田初见起色,他过来视察一番而已。

    开垦荒田,招揽户口,是官员考课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这边垦田做好了,不只是杜中宵一个人受益,州里的官员都会被记一笔。知州韩亿是元老重臣,政绩对他无用,刘几的分量更重一些。

    李平安和刘大、朱限三人蹲在地上,看着面前贴的榜文,各自合计。

    想了一会,李平安道:“我是要到官庄里去住的。不为别的,我老母学人烧香,总怕她遇到什么歹人,闹出事来。官府的庄子,处处看得严,从此便就放心了。”

    朱限连连摇头:“官府里处处都管,事事都管,我们这样惫懒性子,如何受得了?还不如到那边寻块空地,自己开田活得自在。闲时我想捉鱼就捉鱼,想射兔就兔,哪个管我?农闲时节,提尾鱼到那边码头去,一样找人买扑,趁些闲钱。刘家哥哥,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刘大连连点头:“我们就是这般人物,哪个受得了阿猫阿狗来管!我浑身都是力气,地里的活计做完,还可以到码头做些零工赚钱呢!我便是这般脾性,手里没钱便如失了魂一般,官庄住不来!”

    李平安沉默一会,最后叹了口气:“你们没有家室拖累,自然做什么都千好万好。我家里面老母年迈,一切都是为了奉养老母。罢了,左右几个庄子离得不远,我们各奔前程就好。”

    几个人商量定了,到了募工的棚子里,各自与胡中海写了一张文契,约定第二日前来报到。胡中海看李平安顺眼,让他到自己的庄子里去。

    出了棚子,朱限道:“今日有了生计,我们便把这几只鸡煮了,饮两碗酒去休!”

第49章 免死() 
使劲跺了跺脚下的土路,杜中宵对苏颂道:“这路基下面是大石,上面再以碎石填充,结实尤胜于驿道。这一带河网众多,运起来方便,倒是修了一条好路。以后从这里到州城,全是好路。”

    苏颂曾经见过修路的过程,对杜中宵道:“这一带垦田,待晓下了大工夫。如果来这里安居的百姓尽心爱护,可谓是百年基业。一村一处大台,其他哪里有这种景象。”

    凡是归于官府的村庄,每一村都有两三条大沟,中间为高台,村庄和耕地都位于台上。大沟用于雨季排涝,同时降低台内的地下水。再有开的小河从汴河那边引水过来,村内耕地可以旱涝保收。

    杜中宵大量雇佣了汴河上的工人到这里,修理基础设施。这几个月开的耕地不多,人力物力大多花在了开沟修路上。等到来年开春,真正留在这里垦田的人家才会开垦围起来的耕地。

    看着周围整齐如棋盘的格局,杜中宵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在这里整出数千顷地来,足以让这一带的百姓衣食无忧。留下这么个格局,不枉了我来这里一遭。”

    苏颂笑了笑,才道:“你下了这许多苦功夫,真要在这里聚起百姓,产出粮食却要几年后,朝廷考课是看不出来的。其实,真正看在朝廷眼里的,是处置马蒙一伙贼人。”

    杜中宵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算了,马蒙的事由着其他人处置吧。一个地方小恶霸,废了几个月心思,到现在还夹杂不清,我没有那个心情了。子容,剩下的日子,你多陪着我在垦田的地方转转,至于检法条等事宜,交由顾知县他们去做就好。我们为官的,把心思花在那上面没多大意思。陈州韩通判把他新造的蒸汽机运到这里,我装好有些日子了,我们有闲去看看那个物事。那个东西做成了,以后汴河上跑着烧煤的船,不再用以十万计的纤夫,那是什么功劳?”

    苏颂连连点头。他是个什么都会,什么都能做好的人,治理地方也行,审理案件也行,搞经济开场务还行,钻研科学技术更行。不过一个案子审几个月,他也有些烦了。

    一两年的时间,参与的几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科学技术上的天才人物,已经把蒸汽机的原理搞得明明白白。现在难的,一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二是工艺上的制造难题。对苏颂来说,与其费心力去掂量一个偷鸡摸狗的小贼该打多少板子,还不如把心力放到这上面来。顾知县检了法条,他跟着签名就是。

    正在两人沿着路边走边说话的时候,金书召骑了匹马赶了过来,不等来到近前,便就声喊道:“官人,圣上德音!京西、淮南两路因近年被贼,民间荼毒,近日盗贼已平,不得再行杀戮。凡不是十恶不赦之罪,诸般杂犯死罪,一应免死!两位官人速回巡检寨!”

    杜中宵和苏颂对视一眼,一起问金书召:“如此说来,陶十七不斩了?”

    “不斩了!因他年纪幼小,若是充军发配远恶州军,情理不合。通判官人在巡检寨坐等,两位官人回去商议,如何处置最为妥当。”

    杜中宵答应,让金书召回去复命,吩咐身边的随从去牵马来。

    西北数年战事,内地也受到影响,最近几年出现几次大的叛乱。西部张海起自陕西,数百人纵横于京西路,穿州过县,如入无人之境。东边的王伦起自沂州,同样是几百人,一路南下,直到扬州近日才被攻灭。这两次叛乱人数都不多,但波及范围极多,数次攻破州城,闹得人心惶惶。

    剿灭张海,二十年不得迁的杨文广终于出头,让得到邸报的杜中宵还感叹了一番。前世留下不知道多少故事的杨家将,没想到仕途如此不顺。此战杨文广出力最多,以功升殿直,回到京城叙职的时候,见到了范仲淹,得到了他的赏识,才有了杨家将的辉煌。

    功劳最大的杨文广升迁之后才是小小殿直,可见剿灭张海一战的规模并不大。

    王伦是沂州捉贼武翼卒,其实就相当于杜中宵现在所在的巡检寨里的一个小卒,素有威望,杀巡检使朱进起事。而后攻青州、密州不克,转而南下,连过数州一直到了长江边,才最后覆灭。

    王伦起事让杜中宵有一种很魔幻的感觉,差点以为是历史上的梁山泊原型,后来不管是身份还是时间都对不上,才消了这心思。王伦同样是只有数百人,便横扫两路十几州。

    为了这两次叛乱,朝廷内外大臣不知道写了多少奏章,还影响了亳州对柴本山的处置。因为他联络的地方,正是王伦之乱波及到的州军,为免意外才大事化小。但杜中宵却只是感到糊涂。

    按照前世历史课上留下的印象,这都是农民起义啊,波及范围极大,数十州啊,相当于他前世的一两个省范围。结果每股都只有几百人,除了跑得远,没有闹出什么风浪来。杜中宵费了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