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探秘-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章完)

第101章 、《红楼梦》成书之谜(8)() 
起社之景是白雪和红梅。白雪把大观园装扮的清澈、纯净,如琉璃世界一般,盛开在栊翠庵的一株红梅花,又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丝浓浓的暖意。红梅用自己孤傲挺拔的身姿,娇艳绚丽的风采,向这个世界宣告:春天来了!白雪红梅在这里汇集成了一首“阳春白雪”之歌,如同一股清泉,与大观园的沁芳泉融为一体,形成高山流水之势。作者希望它能流向远方,流入人们的心田,汇入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通过这样的画面和意境,向我们表明:《红楼梦》是一首“阳春白雪”之歌,成就这一千古绝唱的不是别人,正是迎风傲雪行走在江湖之上的“渔翁”。他以博大的胸怀打造了这方净土,用坚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这首歌能永远的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

    起社之题与起社之景相得益彰,作者以白雪和红梅为题,一方面突出了“元春”这个主题,一方面彰显了这部作品高雅的品质。薛宝琴和史湘云之所以成为这次活动的主角,是因为她们一个是“琴”,一个是“史”,而这两样东西最能体现作品的性质和作者的愿望。作品的性质就是历史的回声,作者的愿望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笔者认为,芦雪庵联句作诗的方式,正是《红楼梦》创作方式的再现。我们看到,以白雪和红梅为题的诗词,都是采用多人合作的方式完成的,突出了集思广益的特点。如白雪的吟诵采用即景联句法,由多人一起共吟。做法是先分出次序,然后按次序依次往下走。基本上是一人一句环环相扣;自己的句子要与他人的句子对得上,叫对句,自己再出一句叫别人来对,叫出句;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句和一个出句,这样联句才能一气呵成。这首联句诗由十一个人共同完成,是参与者最多的一次。而红梅花的吟诵则是把一个题目分成四个部分,一人作一部分,由四人共同完成。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做法向我们暗示,这本书的创作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作者不是一个两个,人数众多,但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配合默契。很显然,用联句这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做出来的文章才可能天衣无缝,才可能一气呵成,才能可能好像出自一人之手。这样的做法过去没有见到过,将来恐怕也再难见到,这也算是《红楼梦》的创作一绝了。

    4、《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所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在“藕香榭”首先唱响的十二首菊花诗,就把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出来,让我们对此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作者以含蓄细腻的笔墨,深沉真挚的情感,通过对菊花的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梦等一系列描述,娓娓道出了他对菊花的一片痴情,并展示了为它辛勤付出,默默耕耘的场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说,十二首菊花诗正是作者对创作这部作品无怨无悔的真实写照。

    在拟写菊花诗题目时,宝钗对湘云说,这十二首诗既要咏物又要赋事,二者不可偏废。这就点明了诗的内容具有“寄兴写情”的性质。所谓“寄兴写情”就是借咏物以言情,托物以寄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说,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物,借景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其内心深处的东西。

    我们看到,菊花诗的题目都用两个字,一实一虚,实字用菊,虚字用忆、访、种、对、画等这些“通用门”。而且,每首诗都采用“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咏物和抒情两不误的目的。在拟好十个题目之后,湘云对宝钗说:“十个还不成幅,越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这个提示很重要,诗的题目一定要凑成十二个,让它与十二钗相呼应,与十二钗的“字画册页”相呼应,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全”,而不是“缺”。这就说明,在《红楼梦》里十二这个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它代表四季,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可谓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正因为如此,女娲用来补天的石头,其方圆规矩都是由十二和十二的倍数组成。然而,有意思的是,最能代表“全”或“圆”的第十二首菊花诗,作者偏偏用了“残菊”二字,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就涉及到“残”和“全”、“圆”和“缺”的辩证关系。

    作者显然是用《残菊》来比喻书的不完整状态,所谓“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是一部残缺不全的梦,但它的“圆”包含在“缺”中,它的“全”蕴藏在“残”中,因为有“缺”才有“圆”,有“残”才有“全”,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在诗的结尾处诗人这样写道:“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书的“残缺”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但“团圆”依然有希望,只不过诗人把这个希望寄托在了来年,寄托在了后人身上。这恰恰说明,“残”和“全”不取决于书之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知。

    从“访菊”到“菊梦”正好是十题,如果我们把“访菊”看作是创作的开始,那么“菊梦”就是创作的结束。以一题为一年计算,恰好是十年,这与凡例中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以及楔子中的“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记载完全吻合,印证了《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十个春秋。

    另外,“忆菊”和“残菊”一头一尾相互照应,体现的是这部作品以“忆”始,以“残”终的构思和布局。“忆”是书的宗旨,“残”则是它的现状,如果“忆”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的话,那么“残”则是诗人无奈的选择。十二首诗从“忆”到“残”,恰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一个大轮回,这也体现了书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笔法。(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02章 、《红楼梦》成书之谜(9)() 
十二首菊花诗由五人参与完成,他们是宝钗、宝玉、黛玉、湘云和探春。诗的内容与咏者本身的象征意义相互结合,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书的创作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诗”和“人”联系起来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的寓意和内涵,发掘出里面的真实信息。

    宝钗的《忆菊》和《画菊》明确指出了“忆”和“画”的对象,为整个菊花诗定下了调子。《忆菊》这样写道:

    怅望西风抱闷思,寥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首诗把诗人断肠心碎,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忆”的心思通过“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展示在人们面前。诗人“忆”的是谁呢?“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给出了答案。“黄花”和“重阳”就是诗人“忆”的对象,也是十二首菊花诗的主角。

    “黄花”和“重阳”代表什么?“黄花”代表“真嗣子”,“重阳”代表“金玉良缘”。“黄”即“金”,“花”即“袭人”,所以它是皇嗣的代称。“重阳”是“二九”之合,“二九”即金玉,所以它代表“金玉良缘”。这个寓意不仅与宝钗的象征意义相一致,也与“怀金悼玉”的主题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忆菊》是整个菊花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反映了书的主题是对往事的怀念和追忆,而怀念的对象正是金和玉。“忆”是从无到有的开始,“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这两句体现的正是这个意思。由于思念心切,自然而然就有了画的愿望,从“忆”到“画”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所谓“画”就是将“黄花”的神韵落笔在纸上,让它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自己的记忆中走向人们的视野。所以,《画菊》这样写道: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浓淡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绘画和写作一样,都是用笔墨来表现创作者的思维和情感。诗人天天泼墨皴染,案头劳作,把菊花的神韵和风采,通过画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犹如刚刚从东篱采摘下来的一样,似乎还能闻到它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忆”是抽象的,如梦如幻,“画”是真实的,如影如形。作者对画菊如此全神贯注,如此费心费力,如此执著坚守,并非是闲情逸致使然,而是为了心中的一个梦想——“慰重阳”。所谓“慰”,就是对没能实现的愿望有个交待,为自己缺憾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实,宝钗这两首诗不仅点明了菊花诗的主题,也点明了书的主题,不仅指出了诗的创作目的,也指出了书的创作目的,这就是她所说的“赋景咏物两关着”的具体含意。

    宝玉的《访菊》和《种菊》不仅反映了诗人出家归隐的背景,也反映了作者进行创作的艰辛过程。《访菊》说: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霜晴”是对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的一个比喻,它指的是虽然寒气依然,但对于劫后余生的诗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难得的“晴日”了。所以,他要抓住这个机会,到外面去“试一游”。所谓“试一游”就是弃官弃籍,出家归隐的意思。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更不要说他所处的那个朝代了,所以他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试一游”。“试”包含“头一遭”的意思,也带有“冒险”的意味。“酒杯药盏莫淹留”,这句话说的是富足安逸的生活,体弱多病的身躯,都阻挡不住他“试一游”的决心。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这两句直接反映了一个爱菊者的隐居生活。“槛外”即世外,“篱边”即东篱,作者借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将自己《访菊》、《种菊》的背景和盘托出。“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写出了诗人为黄花如痴如醉的心态。“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这一句点出了诗人出家的目的,说的是如果“黄花”有知的话,绝不会辜负他为它付出的一切。

    “拄杖头”除了有归隐的寓意外,还有招隐的意思。这个意思来自左思的《招隐诗》的头一句:“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杖策”就是“拄杖”的意思,是招隐者的标志。张宜泉在《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说:“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其中的“曳杖”与“拄杖”意思差不多,指的是除了曹雪芹以外,谁还有如此的闲情逸致在这荒郊野外结庐而居呢?集“真”和“隐”于一身的甄士隐就是拄杖随跛足道人飘然而去,可见在书中“拄杖”已经成了隐士的象征。

    《种菊》描绘了诗人辛勤耕耘的场景,它这样写道: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看得出,诗人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当他看到带霜盛开的菊花时,简直难掩心中的那份喜悦,那份甜美。当然,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除了喜悦之外,更多的还是担忧。所以,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就是对它加倍的珍惜和呵护,以避免受到外界的伤害,“泉溉泥封勤护惜”,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它完全与世隔绝。“好知井径绝尘埃”,作者借用陶渊明因爱菊而绝交游的事例,影射自己为了书的安全,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往来,让这个隐居地成了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03章 、《红楼梦》成书之谜(10)() 
史湘云的《对菊》、《供菊》和《菊影》,与她自己的象征意义“史”密切相关,里面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史书应有的品质,更表达了只有“史”才是菊花的知音,才是与其琴瑟相合的伴侣。诗的原文如下: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谈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