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探秘-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至日,大风吹野,祁寒折绵,凌晨往弔璞菴老人于南甸之先茔。

    “小至日”是冬至的前一日,也就是说,敦诚是在农历的十一月底前往璞翁坟茔进行扫墓、祭祀活动,此时璞翁很可能刚刚去世不久。应该说,这个时间与“八月”的时间十分接近。如果说胤祯是在病榻上留下了“八月泪笔”,那么这很可能是他的绝笔,此后不久便溘然长辞了,这个时间恰好是一个秋冬交替的时节。其实“八月泪笔”已经透出了他将不久于人世的信息,他说:“余尝哭芹,泪已待尽”,这就说明,风烛残年的他即将走向人生的尽头,即将走向他自己为自己修筑的陵墓。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他究竟是死于1773年的冬日,还是1774年冬日?如果没有其它旁证,这恐怕又是一个谜。

    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其它的旁证呢?笔者在翻阅《觉罗诗人永忠年谱》时,发现了一条线索,在甲午年永忠有这样一个记载:“送正一张大真人归娶”。侯堮在这条信息之后,引用永忠的《诗题及注》册十九的注释说:“……夫人谢氏”。也就是说,这一年正一张大真人娶了一个谢氏为妻。但永忠对这个意思的表述有些奇怪,既然是娶妻,为什么要用“归娶”二字呢?而且娶的夫人偏偏又是“谢氏”呢?笔者认为,或许这是永忠使用的隐语。“正一张大真人”指的就是张璞庵,“归娶”是“归去”的意思,“谢氏”则是“谢世”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说就是:正一张大真人归去——谢世。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胤祯的卒年就可以毫无悬念的确定在1774年,因为永忠在使用隐语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在时间上做文章,搞得神乎其神。只可惜的是,这条记录没有月,也没有日,在季节上无法与前面的证据进行比对。但这条信息是永忠留在甲午年的最后一条记录,这或许意味着它是发生在年底的事情。如果是这样,就与脂砚斋的绝笔和敦诚的《哀辞》有了共同之处。

    不管怎么说,胤祯最终活到了七十年代之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他的历史,重新定位他的人生,重新评价他的过往。而宗室子弟与《红楼梦》关系之密切也由此得到了印证。(第十七卷完)

    (本章完)

第165章 、龙袍干尸谜案(1)() 
胤祯死后葬在了哪里呢?天津蓟县有一个黄华山,康熙的皇子死后大都葬在这里,因为这里距离清东陵很近,是一个风水宝地。胤祯在这里也有一个墓地,据当地领导介绍说,这座墓是个空墓,估计被盗挖过,里面什么都没有。笔者认为,这个墓很可能是胤祯1755年被宣布死亡时下葬的地方,里面空空如也并不奇怪,因为它只是用来掩人耳目的,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那么,十九年之后真正死亡的胤祯又葬在了哪里呢?

    2006年5月的一天,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奥运场馆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意外的挖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清代男性干尸。此事惊动了在京的考古学家,他们很快就赶到了现场,对这座墓地进行了详细勘察。在这里他们只看到了一口棺木,没有发现棺椁、墓室和墓碑这些配套设施。棺木的棺头赫然写着这样几个字:“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除此之外,再没有发现其它的文字。从外观上看,这座墓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座普通坟茔而已,甚至比普通的坟茔还要简单。

    考古学家把发掘出来到的东西全部收集起来,运回到研究所做进一步的分析。当他们清洗干净棺材里的泥土,将覆盖在干尸身上的衣物逐件进行剥离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具干尸有1、73米长,左脚有六个脚趾。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棺木上明明写着“中宪大夫”四品文官的官衔,干尸身上却穿着一件绣着麒麟补子的一品武官的官服,而补服里面还罩着一件做工精美、只有亲王以上才有资格穿的五爪龙袍礼服。

    这个发现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可是更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头。这具干尸虽然身着清朝的官服,头上却挽着明朝的发髻,与官服所显示的身份极为不符。要知道,这种发式严重违反了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在当时完全够得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矛盾,如此怪异的干尸,却让考古学家大费了一番脑筋。他们翻遍了清朝的所有资料和记载,就是找不到一个叫“黄拙吾”的四品文官,这个结果令所有人大惑不解,不知道对此现象该作何解释。

    最后专家认为,“黄拙吾”不是他的本名,否则一个四品文官在清史中不会没有记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是满人还是汉人?为什么要这样装裹自己?是不是在有意掩饰什么?或者想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什么?这些问题没人说得清楚,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说不清楚,解释不通,但总要有一个说法。经过反复分析和研究之后,专家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黄拙吾本是明朝官员,清朝入关之后,他不得不剃发易服,变成了清朝的官员。为官期间,因工作有所建树被封为“中宪大夫”,并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品麒麟补服和一件“蟒袍”。生活无忧的他,晚年卧床不起,弥留之际,滴水不进,最终寿终正寝。安葬时家里人将其发辫挽成发髻,以明朝发式入葬,以慰籍其怀明之心(见中央电视台2009年12月1日的《科技博览》节目)。

    上述解释看似合情合理,但深究下去却不无牵强之处。如果说他身为明朝旧部,对明怀有深厚的感情,就不该穿着清朝的官服下葬,而且还是超过自己官衔的官服。谁都看得出,这样的装扮明显带有炫耀受清朝恩宠的嫌疑。如果说他本意是想炫耀自己在清朝受到的恩宠,刻意穿着一品官服和龙袍下葬,那么他就不该把头发挽成明朝的发式,让人怀疑他的诚意。因此,这身不伦不类的打扮,说他怀旧也不是,说他感恩又不像,两种解释放在他身上都过于牵强,都难以令人置信。那么,还有没有别的解释呢?当然有,这个解释自然跟胤祯有关。

    也就是说,这具龙袍干尸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的十四子胤祯。笔者之所以敢做如此大胆的推测,主要依据有下下几点:

    第一、墓葬的方位与大观园的方位完全一致。

    干尸的墓地位于西长安街沿线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大院之内,与紫禁城正好呈一个水平线,二者形成了东西并列的格局。这样的安排不像是巧合,像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因为这个方位与大观园所处的方位完全一致,就好像是按照大观园的图纸确定下来的一样。

    前面说过,《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葬花冢”,就是坟墓,它所处的位置在紫禁城的西面。薛宝钗的诗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她说:“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所谓“葬花冢”,就是埋葬皇嗣的地方,因为《红楼梦》里的“花”是皇嗣的代称。

    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个墓地,应该说是现实中的“葬花冢”,它和《红楼梦》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陵墓——金陵。由于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全部镌刻在了《石头记》里,所以在这里没有发现墓志铭,也没有发现其它的文字记载。

    《石头记》作为墓碑的性质,宝玉以戏语的方式提到过。在二十三回的故事里,宝玉借《西厢记》里的话,把林黛玉称作“倾国倾城貌”,并说:“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的碑去”。此时的宝玉代表《石头记》,黛玉则代表主人公,这番话说的正是《石头记》即主人公的墓碑。“病老归西”是双关用语,一方面指人死去,另一方面指墓地的方位在“帝城”的西面。(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66章 、龙袍干尸谜案(2)() 
在满人的习俗中,西面是纯洁而又神圣的地方,把“葬花冢”放在紫禁城的西面,体现的正是主人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美好愿望。可见,龙袍干尸的墓葬与《红楼梦》大观园的位置高度一致并非巧合,而是墓主人生前就策划好的。执行既定方案的显然是皇室成员,别人绝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这件事。

    第二、墓葬朝代的认定与胤祯所处朝代十分吻合

    这具干尸被专家认定为康熙朝的官员,因为在棺木中发现了几枚铸有“康熙通宝”字样的铜钱,专家据此得出这个结论。这个认定与胤祯作为康熙皇子的身份十分吻合。笔者认为,这几枚“康熙通宝”说不定是下葬时作为朝代的线索故意放进去的,目的就是想让人们知道,这座墓葬所处的朝代年纪,以便对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做出准确判断。这个做法恰恰说明,这个墓葬在设计和构思时,一方面在极力掩盖真相,另一方面又在极力引导人们去接近真相。这种“怕人知处要人知”的做法,和《红楼梦》如出一辙。

    第三、拙吾与拙笔意思相同

    “拙吾”即“吾拙”的意思,与留在香山39号院和书箱上的“拙笔”落款意思完全一样,都体现了一个关键字——“隐”。前面说过,张宜泉在与夏公先生的奉和诗里说“为知素性能藏拙,只在人前说项斯”,特别强调了自己坚决奉行“藏拙”的行为准则。所谓“藏拙”,就是将自己的真实身分隐藏起来,以化名和平民的身份抛头露面,让人看不出其皇家的背景。应该说,“拙吾”和“拙笔”,都是这个思想的直接体现。

    从这座墓葬就可以看出,即使死后,他依然坚守这个承诺,把“藏拙”的行为进行到底。因此,棺木上就出现了“中宪大夫”的头衔,出现了“黄拙吾”这个专家怎么都查不到的名字。尽管这个名字并不是墓主人的真名实姓,但“黄”还是透出了其皇家血统的身份。所以,笔者认为“拙吾”和“拙笔”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十四阿哥胤祯。

    第四、干尸身上的朝服与胤祯在康熙朝的身份完全一致

    康熙末年,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进驻青海等地。临行前他的送行仪式威武雄壮,声势浩大,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当时他身上穿的就是这件麒麟补服。可以说,这件衣服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形象,看到了一个在黄沙漫卷,北风呼啸,战马嘶鸣的西北疆场上纵横驰骋的雄伟身姿。“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这两句话正是对他这个经历的赞美和概括。他不仅仅是一位将军,还是一位太子,是康熙秘密钦定的接班人。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麒麟补服下面罩了一件五爪龙袍,“龙袍干尸”也由此得名。

    在考证过程中,这件龙袍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究竟是真龙袍,还是假龙袍呢?是不是一件唱戏的戏服呢?或者就是他自己给自己做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专家进行了反复比对和研究,最终发现这件龙袍无论是做工还是用料,无论是设计还是图案,完全可以与故宫制作的龙袍相媲美。而且,上面的龙形图案全部都是用纯金线绣制,细部特征和绣制工艺与真龙袍一模一样。专家由此断定:这件龙袍出自皇宫,并非是民间仿制。这个结论十分重要,它说明这个墓葬并不简单,与皇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这个龙袍又与皇宫的龙袍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区别不在做工,而是在图案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龙袍的制作历来就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符合清朝的服饰等级制度,绝不可能随心所欲。按照规定,上面龙的数量是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正龙越多等级就越高。皇帝龙袍上正龙是九条,体现了其九五之尊的身份,亲王的则是四条,比皇帝的要少。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干尸身上的龙袍,正龙居然有十三条之多,比皇帝的还多出了许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也不知道他属于哪一个等级。在找不到任何理由的情况下,他们只好把这个龙袍界定为“蟒袍”,以表明它与真龙袍是有区别的。

    但笔者认为,正是这个特别之处,才使得这件龙袍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具有了深入研究的价值。其实,这件龙袍上面的正龙数量不再是等级的象征,而是身份的标志。墓主人费尽心机制作这件龙袍,必然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目的,他显然是想通过这件龙袍传递出某种信息,让人们知道他究竟是谁。这个信息是什么呢呢?这个信息就是,除了表明自己是真龙天子以外,还要告诉大家他是康熙的第十四子。为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