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探秘-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立储诏书被焚的下落,是通过晴雯死后被焚的情节得出的,因为晴雯即“情文”,是诏书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她是“霁月”,是“彩云”,具有“心比天高”的品质,故而高居情榜之首。然而,她的遭遇则又说明,这份诏书遭遇了被践踏,被焚毁的命运,故曰“身为下贱”。
第十四卷、胤祯卒年之谜
胤祯生和死的时间,清史有明确记载,说他生于1688年的正月,死于1755年的6月,享年67岁。这本已是盖棺定论的事实,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但这一事实在《红楼梦》面前却站不住脚了,已然成了一个不得不说的大问题。
《红楼梦》的主人公出家的结局书中多有暗示,宝玉和黛玉、宝钗合并的判词明确的表明了这一点。所谓“出家”并不是去当和尚或道士,而是出家归隐的意思,所以是“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秋爽斋”墙上的“烟雨图”以及它两边的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就是主人公出家归隐的真实写照。所以,笔者认为,胤祯1755年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归隐去了,从庙堂走向了江湖,从王爷变成了平民。此事不可能写入历史,官方不得不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他的一生。清史关于他1755年死亡的记载,便是属于这种性质。
笔者经过深入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胤祯隐姓埋名在民间生活了整整十九年,于1774年的一个冬日溘然长逝,享年86岁。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是通过脂砚斋和张道士这两个人物得出的。
脂砚斋是作者,也是主人公,他的批语是胤祯在世的真实记录。他最后一条批语写于1774年的8月,其内容透露了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信息,为胤祯当时依然在世提供了直接证据。
张道士是书中的一个人物,只在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中出现过一次,但其道士的身份表明他就是主人公和作者的化身,与跛足道人完全一样。张道士又被称作“法官”,这个法即代表“王法”,也代表“现身说法”中的那个“法”。也就是说,清虚观打醮实际上是作者现身说法的一场戏,故其内容涉及到了主人公宝玉的命运,也涉及到了庙堂的归属。在佛堂之前上演的三出戏清楚的表明,佛堂最终变成了“刘”的天下,变成了“假”的世界,宁和荣已不复存在,“满床笏”被“南柯梦”所取代,昔日的繁华成了过眼烟云。
张道士的年龄还是张道士自己说出来的,他对贾母说:“小道是八十多岁的人,托老太太的福倒也健壮”。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胤祯最起码活到了八十多岁,而不是清史记载的六十七岁。
以上两点足以说明,胤祯在1755年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归隐去了,成为了江湖野客,成为了虔诚的传“道”者,成为了《红楼梦》的守护人。
第十五卷、胤祯在民间的身份之谜
胤祯隐姓埋名在民间生活了十九年,期间他是以什么身份和名字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呢?虽然这方面可以跟踪的资料极其有限,但笔者还是找到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线索,它们就是“书箱”和“诗稿”。
书箱是一个叫张行的人提供的,目前在香山的“曹雪芹故居”展出。箱子上有文字,有图案,有时间和落款。落款与香山39号院的题壁诗文的落款一样,都是“拙笔”,这就说明他们是同一个人。不仅如此,箱子的主人与题壁诗文的主人一样,都把兰花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有意将其作为“追踪摄迹”的线索,以便后人能发现真相。
箱子上的文字和图案的主题是兰花和顽石。文字是一首诗:“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图案是:并列画着一个顽石和一株兰花。顽石和兰花显然是题写者自喻,顽石就是“一拳石”,兰花是君王的象征。“一拳石”又称“一权石”,与《红楼梦》中的补天之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一拳”与“宜泉”谐音,说明张宜泉是这个箱子的主人。胤祯在民间的身份至此水落石出,他不是别人,就是诗人张宜泉。当然,笔者对张宜泉的认定,线索远不止这一点,但这一点却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春柳堂诗稿》是张宜泉留下的遗作,由其后人通过内务府于1889年出版。文学古籍刊印社于1955年将其再版时,对张宜泉这个人一无所知,只是把这本书作为研究曹雪芹的资料发行而已。其实《春柳堂诗稿》是《红楼梦》作者或主人公留在世上除《红楼梦》以外的唯一的文字记录,史料价值极高。张宜泉过去的家庭和身份在这本书的题跋中已初露端倪,而其中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诗句,更是把他作为庙堂之人的背景展露无遗,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出身非同一般。(待续)
(本章完)
第175章 、《》每一卷内容提要(7)()
第十六卷、胤祯的归隐生活之谜
胤祯在民间生活了十九年,他是怎样度过这段时光的?《春柳堂诗稿》(下简称《诗稿》)留下了他的生活的足迹,为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一卷主要是对《诗稿》的内容进行的解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历史信息。《诗稿》分为三个部分,这三部分除了诗体不同外,在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第一部分围绕“春柳”展开,强调了《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春柳”是《红楼梦》的别称,它来自“汉苑”、“隋堤”,具有很强的皇家色彩。这部分的第一首诗《春色满皇都》明确点明了《诗稿》的政治背景。诗人用“阊阖开黄道,东风出紫宸”、“花明三殿绕,柳媚九重新”把人们的视野一下子引向了庙堂,引向了紫禁城,引向了高高在上的皇都。读这一部分,一定要将《红楼梦》这个主题放入其中,否则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诗人的隐居生活展开,与第一部分形成了极大反差。这个部分可以说是“富贵气象一洗皆尽”,纸窗木榻、柴门矮墙、茅舍炊烟,处处散发着田园的气息,彰显着诗人逍遥自在的生活,把我们的目光一下子从庙堂引向了江湖,引向了空旷的山野。诗人闲适而又紧张,超然而又忙碌的隐居生活,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放浪形骸的隐士,而是一个“进也忧,退也忧”的赤子之心。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诗人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忧国忧民的心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第三部分十分重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与亲友、宗室以及朝廷大员的往来情况,还透露了他与乾隆之间不曾间断的亲密关系。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它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对于《红楼梦》的创作,乾隆不仅知道,而且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它的问世提供了方便和条件。可以说,这本书的诞生,乾隆功不可没。
当然,乾隆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诗中,诗人依然采用隐和寓的手法,用“夏公先生”的称谓代指。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夏”既是太阳,也是心,具有焦点和炙手可热的特点。在皇室或皇族的语境中,称得上“夏”的人,恐怕非乾隆莫属。第二、在这一部分诗人以帝宫这样的宏大场面开场,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乾隆的出场作渲染,作铺垫。第三、诗的内容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比如《喜夏公先生枉访宠锡瑶章因成惭谢》,诗人通过“夏公先生”亲自登门拜访,将自己“喜若狂”的心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发出了“龙门重挹桂花香”的感叹。在《红楼梦》中桂花即袭人,也就是皇位继承者。诗人用它来指“夏公先生”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以此表明皇位得其主,家族和天下有望的意思。
《诗稿》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信息,笔者就不一一列举。总之,《诗稿》是胤祯在民间的生活记录,是我们了解这个人物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应该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第十七卷、宗室子弟与《红楼梦》的关系之谜
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就是宗室子弟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底细比别人更清楚,更了解。而且,关于曹雪芹的话题,大都出自他们之口,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从版本的考证看,早期版本出自王府的也有一两种。这就说明,《红楼梦》最早是在皇室流传,其底细只有宗室子弟知道,所以在这方面他们留下的诗篇也最多。
笔者通过对敦敏、敦诚、永忠、明义等宗室子弟的诗文的研究,发现了他们与《红楼梦》的关系,发现了他们与隐居后的胤祯的关系,还发现了这些宗室子弟参与了这本书的创作和问世,为这本书的诞生做了大量工作的线索。这些事实主要来自他们留下的诗文,所以对这些诗文的解读是揭开这个谜团的关键,也是这一卷的重点。
第十八卷、龙袍干尸谜案
胤祯死后葬在了哪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没有找到这方面的任何线索。蓟县的黄华山是埋葬康熙皇子的地方,胤祯在这里也有一个墓地,大概是1755年“死亡”后埋葬在了这里,所以这是一个空墓,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么他1774年去世后又葬在了哪里呢?宗室子弟留下的诗文中,没有这方面的线索,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
然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5月的一天。这是石景山玉泉路的一个奥运场馆的施工现场,工人意外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清代男性干尸,其棺木上赫然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在京的考古学家对这个墓地进行了清理,并将发掘出来的东西带回去研究。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棺木明明写着“中宪大夫”四品文官的头衔,干尸身上却穿着一品武官的麒麟补服,补服下面还罩着一件做工精美,只有亲王以上才有资格穿的五爪龙袍。然而,令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干尸虽然穿着清朝的官服,头上却挽着明朝的发髻,与官服所显示的身份极其不符。
这种现象无从解释,专家也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此事也只能不了了之。然而,笔者却从这具干尸的身上看到了胤祯的影子,看到了它与《红楼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笔者从八个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并得出此墓为胤祯1774年去世后下葬之墓,是现实中的“葬花冢”,是主人公宝玉的最后归宿。
这八个方面是:1、墓葬的方位与大观园的方位完全一致;2、墓葬朝代的认定与胤祯所处朝代十分吻合;3、拙吾与拙笔意思相同;4、干尸身上的朝服与胤祯在康熙朝的身份完全一致;5、龙袍上的图案与宝玉头上的图案完全一样;6、墓主人的发式与张道士的形象完全一致;7、墓葬的内容与张璞庵薄葬的要求完全相符;8、下葬的时间与笔者之前的分析相一致。
这八个方面的结论,主要是与《红楼梦》相对照而得出的,充分体现了它与《红楼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充分体现了墓主人与《红楼梦》主人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严格的说,这个墓葬的发现和认定,对作者或主人公而言,才称得上“有始有终”,才称得上了却了“问世传奇”的心愿。(完)
(本章完)
第176章 《》后记()
《红楼探秘》(下面简称《探秘》)到此全部结束了,凡看过此书的人,恐怕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颠覆性的。同时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是真的吗?其实,《红楼梦》中隐有真事,并不是笔者的主观臆断,而是作者明白无误告诉我们的,笔者只不过是顺藤摸瓜,把里面的真事揭示出来,让读者能一目了然而已。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对里面所隐藏的“真事”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和追踪,并找到明确答案。如此一来,读者的观念也要来一次彻底的转变,从看小说转变成看历史,从看假拟妄称的故事转变成看真人真事,从看美人香草转变成看残酷的权力之争。
很显然,它的解读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与以往完全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以往我们津津乐道的宝黛爱情,在这里全然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手足相残的残酷现实和一段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这就是角度不同带来的结果,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最好证明。也许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
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笔者研究成果的全部,严格的说它只是一半,还有另一半正在酝酿中,准备在另一本书中发表。要知道,这另一半也很重要,它是对这部作品文章结构和创作方法的全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