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汉之魂-第4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时期的沿海跟后世大不相同,由于倭乱几乎伴随着整个大明王朝时期,故而沿海一片萧条。

    补给基地需要配套船坞、港口、粮库、物流仓储,需要大量铁匠、木匠、泥水匠、油漆匠等等,还需要不少工厂、作坊。

    来自于后世的黄汉当然明白口岸城市的发展潜力,在“红旗军”资本推动下,在政府工程“补给基地”大项目的带动下,在内地资本、人口大量涌入的情况下。

    胶澳、海州、舟山、琼州等等地区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相信不出三年,就会一片繁荣。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教育、人才培养何其重要!况且“红旗军”体系根本不穷。

    黄汉每年都会加大教育投入,三年小学、三年初中的六年义务教育在“红旗军”体系全覆盖,三年高中、两年专科、三年本科的大学已经形成了规模。

    “红旗军”官话教学已经普及,“崇祯大字典”体系内几乎家家必备。

    坐落在汉城江华岛的“汉江大学”、虎穴城的“汉华大学”、“陆军学院”、天津卫的“津门大学”、青泥洼口的“水师学院”已经拥有了三万莘莘学子,其中有两千不足是女生。

    封建王朝持续数千年歧视、压制妇女的影响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弭,解放了小脚未必解放了芸芸众生的思想。

    强行推动六年义务教育虽然涵盖了女孩子,也不可能使得她们都得到家庭的支持上需要自费的高中,因此能够上大学的女子比例更加低。

    为了给基层民众出路,在黄汉大力办学之时就严格规定了升学制度,择优录取是原则,特长生的接收必须得到徐光启或者王徵等等主官中三人的联合审核,而且是一票否决制。

    烈属的子女会得到加分,加分数不可以超越总分的百分之五,而且是以考生的总分为基数,也就意味着考得越好,分数加得越多。

    军属、异名族一视同仁没有优待,介于“红旗军”的地盘还没有大到存在着巨大地区差的地步,因此目前执行相同分数线的招生政策。

    :。:

    wxi7

第八百六十七章:各凭本事() 
寒门学子没有被忽视,政府帮扶必不可少。

    他们只要能够考入高中、大学,就能够得到每年二十块银币的无息助学贷款。

    只不过要完成手续,必须提供家庭收入调查表,经过甲长、里长签字证明后知县用印送到“四方钱庄”才能够每个季度领取五块银币。

    只要不大手大脚,二十块银币足以承担一个寒门学子的大部分学杂费和生活费。

    鼓励勤工俭学,大发展中的“红旗军”体系工作机会多着呢,年轻力壮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就能获得。

    只要寒门学子吃亏耐劳,利用假期打工,一年挣五六块银币不成问题,不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完全做得到。

    由于是在公平竞争下择优录取,又由于六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生、专科生、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每年都在提高,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已经超过一千人。

    黄汉不准备办过多的大学,准备走精英教育的路子。

    因为普通人用不着浪费教育资源掌握深奥的数学、化学、物理知识,只要具备生活中的常识即可。

    高中生的录取率保持在不足两成,应届高中生录取专科、大学的比例掌握在三成左右。

    “虎穴城”第一初级中学由于拥有了八年办学史,是新学教育的元老,生源整体素质高,录取率高达四成。

    升学率超过平均水平双倍有余太具备吸引力,使得体系内不少望子成龙的家庭纷纷找门路,出现了不少择校生。

    直接导致“虎穴城”第一初级中学的一个班级达到六十余人。

    四十八人一个班级是规定,然“虎穴城”第一初级中学的四十二个班级全部超员。

    黄汉得知情况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父母为子女择校,说明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

    学校能够出类拔萃跟校长、教师的辛勤劳动不无关系,不能简简单单搞一刀切,而是要狠抓升学率低的学校,鞭策他们提高教学质量。

    升学率高的学校教师会得到提拔,得到更好的待遇,委派这些人流通到升学率低的学校担任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

    升学率垫底学校的校长会被撤职,太差的教师会被劝退,有上进心的教师定期到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听课、培训。

    “红旗军”体系没有终身制,也没有执行退休制度,养儿防老的传统依旧在,推行社会养老需要的经济基础何其大也,黄汉自认为三十年内恐怕做不到。

    教学水平被证实不行就会失去教师的工作,应征当兵、当工人或者回家种地各凭本事。

    黄汉准备尝试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高体系内整体教学质量,最后是否能够行之有效,还要看一两年后的结果。

    “红旗日报”作为体系内的喉舌,刊登时政要闻乃是主流,某学校由于教学质量上不去导致校长回家卖红薯的故事很吸引眼球,刺激了不少教育工作者。

    收复锦州后的这段时间,“红旗日报”刊登文章明确指出“红旗军”近期内的任务是完成五年平辽,明年就要集中可以机动的所有兵力发起总攻,剑指沈阳。

    内刊号召内地驻守的“红旗军”将佐抓紧时间组织训练,在确保防区安全的情况下,争取抽调兵力明年夏天开赴锦州集结,参与平辽大战。

    届时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兄弟部队会得到重新编组,完成合练进行实战演习。

    这一次的内刊保密程度比较低,没多久就在大明传得沸沸扬扬,大明其他地区军民官吏的反应是兴奋且充满期待。

    然河南、中都的官吏都陷入了焦虑,无他,流寇会在黄河结冰之时祸害中原已经成为了共识,朝廷着重守卫黄河北,无力兼顾全局众所周知。

    期待中的“汉江郡王”挺身而出解民之倒悬成为了泡影,因为“红旗军”不但不会有人马入关,还准备抽调内地人马出关参与即将发动的灭亡伪满清的国战。

    太多中原官吏、军民感觉到了末日临近。

    还没有入冬呢,就已经谣言四起,后来还出现了不少“红旗军”的宣传员走村串户教不愿意逃亡的老百姓应对兵祸。

    “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宣传员劝老百姓莫要怕麻烦,把家里的粮食埋起来,而且多埋几个地方。

    把粮食、家当藏到山上的山洞里也莫要大意,尽可能狡兔三窟。

    平时家里只留几天的粮食,吃光了再偷偷的取出几天的口粮,周而复始。

    只要有赖以为生的粮食,就不怕被祸害了,发现流寇、清军过境,往密林山岗深处躲避……

    河南、中都的城池、村镇出现了“乡亲们!莫要从贼,往海边、江边走有活路!”

    “只要找到‘红旗军’就再也不会忍饥挨饿!”

    “‘汉江郡王’警告,胆敢肆意屠杀民众者‘红旗军’即便追到天涯海角,追捕三十年也要血债血偿!”

    “藏好粮食,坚壁清野,不让流寇、清军得到任何补给!”

    ……

    诸如此类的宣传标语,醒目的墙上都会看得到。

    很明显“红旗军”没想着在河南跟流寇、建奴联军决一雌雄,有资产的河南人哪里肯置身于险地,纷纷选择移民,他们携家带口往江边、海边而去。

    洛阳城里的福王顿时有了危机感,他加大了转移财产的力度,准备了好马和几十辆四轮马车,争取做到发现流寇真踏过冰冻的黄河杀来之时,立刻抛弃洛阳往襄阳跑路。

    开封的周王得知消息后也不敢怠慢,不但做好了往襄阳逃亡的准备工作,而且立刻开始转移财产。

    藩王家大业大,他们开始做逃跑的准备哪里瞒得住?

    人心散了,地方官想要阻止也是力不从心,他们不傻,绝大多数人做出了决定,跑路,往襄阳跑,从今往后投靠“汉江郡王”。

    明朝的制度健全,每一座城池内的官吏都有守土之责,哪怕是退休的官员,只要老家在城里,就必须死守城池,否则秋后算账之时就有可能获罪,甚至于掉脑袋。

    zwqiushu

第八百六十八章:离心离德() 
现任官员弃城逃跑,朝廷可不管敌人来了多少,城里是不是有兵力,有没有坚守的可能性,只要被逮住十有八九保不住项上人头。

    这一次下定决心逃跑的巡抚、知府、兵备道、同知、通判等等官员有几大百。

    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无非是认为“汉江郡王”独树一帜,早晚会成了气候,他们这些大明现任官员主动归附,于情于理于大局着想,“汉江郡王”都会给予机会。

    由此可见,大明被流寇、建奴双重祸害军事上节节败退的同时,在政治上又被黄汉占据了最高点,使得官僚集团多了选择,跟崇祯皇帝更加离心离德。

    眼看着没几天进入十一月,黄河的冰冻层已经能够跑马,高迎祥、阿济格等等都觉得绕过潼关杀入河南的大好时机来了。

    流寇屯田卓有成效,今年的陕西可谓风调雨顺,撂荒时间不长的田亩地力足,收成达到中等以上,有了大量粮食,一年内用不着为饿肚子发愁的流寇气焰嚣张。

    高迎祥有上进心,认为偏安一隅早晚会被剿灭,逐鹿中原争取谋夺天下才是必由之路,他主动派遣李自成跟清军协商共同出兵的事宜。

    最积极的当然是范文程,他在秋天就接到了崇德的亲笔信,主子信中平等的语气让这个大汉奸觉得骨头轻了几十斤,差一点就飘上了天空。

    扶持流寇把大明腹地打得稀巴烂的同时还要保全满蒙骑兵,这个任务比较重,范文程跟济尔哈朗、阿济格多次密议最后达成共识。

    不管在大明腹地的进攻多么顺畅,坚决执行只打三四个月的计划,一定要在明年二月初冰雪消融前脱离中原战场,二月底必须出关,然后绕道漠北返回家乡。

    哈宁阿已经成功绕过“红旗军”防线到达陕西,合计减员二十几人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还能够接受。

    他自认为只要备足粮食,大军绕道漠北回辽东无非辛苦一些,多花费两个月时间而已,不会出现危险。

    阿济格、济尔哈朗、范文程等等将领最担心遭遇半途而击,而往返两趟的老将哈宁阿信心满满。

    他明确指出“红旗军”在漠南经营防线其实是一步臭棋,过早暴露了目标和实力。

    如果漠南没有“红旗军”的堡垒防线,急着回家的人马肯定不愿意多消耗体力、粮食承受减员绕道漠北,大有可能浑浑噩噩陷入“红旗军”的包围圈。

    然而如今这条路被截断,绕道漠北之时,神仙也无法完成在数千里之外围堵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东归满蒙骑兵。

    因此哈宁阿强调只要给养充足,肯多跑路,他保证能够带领绝大多数人马安全回辽东老家。

    清军达成一致,杀入大明腹地争取多抢劫粮食和金银财宝,争取满载而归,他们用不着守土选择全军出动。

    高迎祥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这段时间也在“剿寇”。

    封建王朝的通信极不发达,不少小规模造反武装占山为王,他们不懂也不知道形势变化,谁来打谁,根本不管来者是不是官军。

    拿下陕西的高迎祥当然不可能容忍地方上盗寇横行,清缴、收编大大小小的山贼、土匪的武装一直在进行。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高迎祥基本上控制住了陕西。

    由于大量被打服了的小贼、土匪认了大哥,高迎祥的人马大大小小数百战,没见着减员,还增加了三四万人马,从小股贼寇武装手中缴获到了不少粮食和金银财宝。

    有了地盘,难免患得患失,为了避免再次盗寇四起,陕西必须派人留守。

    地方太大了,需要驻扎人马的城池真不少,高迎祥留下了一大半兵力,组织了足十五万人马东征。

    左良玉幻想躲在高迎祥身后发展只是一厢情愿,高迎祥一直提防着这位前大明“平贼将军”,宿敌张献忠也时时刻刻关注左良玉。

    流寇的诸多大头领早就秘密协商达成共识,只要清军撤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侵吞左良玉部,如果左良玉父子不乖乖就范,就送他们上西天。

    共同出兵杀入河南,清军、流寇怎么可能忘了左良玉?在济尔哈朗和高迎祥的双重威逼下,左良玉不情不愿率领五万人马参战。

    高迎祥留下了心腹将领高一功、高立功、刘哲、黄龙等等分守陕西几座大城,并且暗地里给予指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