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之虎-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锐部众之心哪。“

    听了杨嗣昌这番话,崇祯脸上顿时满是复杂之情。

    他当然也知道,自已才对李啸这般信重有加,升他成了世袭伯爵,又成了大胆第一位全权统管登州军民两处事务的总兵官,若在李啸才走马上任不过一个来月之际,便向这位自已心下颇为欣赏的虎将加以惩处,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这,文弱,依你这么说,那李啸这般目无朝廷之举,难道就这般轻轻放不成?“崇祯脸上,闪现出不甘与犹豫的神色。

    “陛下,臣以为,陛下既已重用了李啸,就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以臣看来,陛下可从两方面对李啸进行实际管控,以测试其能力与忠诚度。“杨嗣昌缓缓答道。

    “哦,爱卿可详细说来。“崇祯眼神不觉一亮。

    “禀陛下,陛下任用李啸这样的武将来治理登州,以臣看来,可从文治与武功两面,来考察李啸。”杨嗣昌直起身来,侃侃而谈道:“文治方面,则是要求,李啸必须每年交纳登州足额的税赋,保持登州地方安靖,百姓生活安稳。武功方面,则是要求李啸整肃消灭登州一带全部的盗匪,同时抽调精兵,配合微臣那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划,调拔其部下精锐兵马,前往湖广与山陕一带,和他种官军一起,大力剿灭流寇。若李啸可做到这两点,其功绩足为可观,陛下又何必,定要抓住他击杀四名作乱的卫所指挥使一事不放呢?“

    杨嗣昌这番话语,说得崇祯皇帝连连点头。

    见得崇祯点头,杨嗣昌心下大为放松,他连忙趁机说了一句:“若陛下心下还有疑虑,微臣请求皇上,派微臣前往山东登州,亲自去调查李啸此事。微臣也正好与李啸商讨,如何从山东调兵,前往山陕与湖广进剿流贼。“

    崇祯脸上,终于泛起了笑容,他朗声道:“爱卿所言,甚和朕意,就着你前往山东,详细调查李啸此事。至于如何从李啸部下调兵前往山陕与湖广,就请爱卿自行与李啸计议吧。“

    “微臣遵旨。“

第二百七十五章 杨嗣昌来访() 
被崇祯召见两天后,杨嗣昌便启程前往山东。

    一周后,杨嗣昌终于来到了登州城中。

    从北直隶到山东境内,这一路上,杨嗣昌看够了民生凋蔽、生灵涂炭的惨况,直到进入赤凤卫地界时,见到那繁华兴旺商贾如流的赤凤城,让杨嗣昌发觉自已有如来到了两个世界一般。

    杨嗣昌顿时在心下赞叹不已,他没有想到,李啸这样一个武将,竟能把这样一个赤凤卫建设得这般欣欣向荣,充满朝气。

    随后杨嗣昌继续东行,前往登州,当他远远地看到,那正在繁忙兴建扩张,已是一个热闹暄嚣的大工地般的登州城时,心下感慨万千。

    “这个李啸,端的不错,现在看来,此人非但武功出卓,治理功夫亦是相当不错啊。若大明的将领,皆如李啸一般,只怕这天下,早已平定多时了。“杨嗣昌一脸欣喜的笑容,在心下暗暗说道。

    不多时,杨嗣昌一行人来到登州城下,李啸等人得知消息,皆已带着一众随行官员,在城门处等候恭迎。

    由于李啸身为伯爵,乃是超品,身份却在杨嗣昌之上。但杨嗣昌乃是一品文官,在明朝这个文贵武贱的年代里,地位亦十分尊崇。于是,李啸与杨嗣昌二人皆是互相拱手致礼,便算是致过礼数了。

    “赤凤伯,本部未曾想到,你身为武将,却将这登州之地,治理得这般繁华,实是大大出乎了本宪所料啊。”杨嗣昌感叹道。

    李啸微笑道:“杨尚书谬赞了,李某对于登州之治理,尚是多有粗疏不当之处,城外风大,还请杨尚书随本官入官厅叙话。”

    两人进得官厅,自有官员带杨嗣昌部下前去旁厅休息,客厅中,只有李啸与杨嗣昌二人各执一杯清茶,对饮而谈。

    两人复寒暄了几句,杨嗣昌便向李啸阐明了来意,他叹道:“赤凤伯,本宪前来贵地,实是为处理你擅自诛杀四名卫指挥使一事。恕本宪说句实话,赤凤伯此举,实实太不妥当了。”

    李啸哦了一声,脸上闪过一道冷笑。

    其实,对于杨嗣昌此来前来登州的目的,李啸已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现在见杨嗣昌复提起此事,李啸便放下茶杯道:“杨尚书,当日事起仓促,这般宵小突然谋乱,本伯为及时平定动乱,方先下手为强,故来不及禀报朝廷。若大人认为李某行为失当,李某亦无话可说,接受朝廷惩处便是。”

    杨嗣昌呵呵一笑,又轻叹了一声,复对李啸说道:“赤凤伯,其实这件事,说大可大,说也也可小。所以本部本打算替你摭掩过去,却不料皇上亲来盘问,故本部便提出亲自山东探查一番,也好对皇上有个交待。”

    杨嗣昌说到这里,话锋一转,声音便低了下来:“不过,本部以为,此事已然过去,赤凤伯今后引以为戒便是,却不必再多提。本部这次来山东,实有更重要之事,要与赤凤伯商量。”

    李啸心中一动,忙道:“杨尚书有何事情,但请直言便是。“

    杨嗣昌直视着李啸炯炯的眼神:“赤凤伯,现在大明之中,流寇肆虐,国家危颓,本部虽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但苦于兵力粮饷皆是不足,故想从贵军抽调兵马,前往山陕与湖广一带剿匪,不知赤凤伯意下如何?”

    听了杨嗣昌的话语,李啸却不觉陷入沉吟。

    现在大明国内日渐糜烂的局势,李啸当然心知肚明。

    只不过,现在的他,却在想着更远更深的方面。

    来自后世的他知道,杨嗣昌的这个计划,有着根本性的缺陷,并且最后在清军的第四次入关打击下,以彻底破产而告终,那么,自已还真的有必要派兵出去吗?

    李啸最终还是决定派兵。

    李啸知道,虽然杨嗣昌是以这般探寻的语气来问自已,但其实是绝对想从这自已这里得到一个同意的回复的。

    毕竟此人一来,便用李啸诛杀四名卫所指挥使一事来压他,亦是在隐晦地告诉李啸,他其实已有把柄握于他和朝廷手中,若不配合,恐怕没什么好果子吃。

    而最根本的一点,则是李啸现在实力还不够强大,远未到能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那么遵从朝廷旨意,展示一个深受崇祯皇帝信重的将领的耿耿忠心,还是相当必要的。

    不过,李啸虽心下决定出兵,但知道杨嗣昌这个计划最终结局的他,却不愿意再如先前入援河南一般,使出自已的全部力量。

    李啸打算,在答应朝廷出兵后,自已这些外派的兵力,更多的是展示自已的存在,以及获取相应的利益。

    李啸现在要大规模开发台湾,资金与粮食现在均不缺乏,最缺乏的反而是人力,如果能把外派山陕与湖广的军队,在完成打击流寇任务的同时,大埁模从陕西、山西、湖广等地招揽流民前往台湾,在有充足人力供应的情况下,无疑会大大促进台湾的开发与进步。

    不过,这些外派的军队,数量上李啸也会加以控制,李啸并不想让杨嗣昌彻底了解自已的军事实力,现在这个发展阶段,韬光晦迹是十分必要的。

    想到这里,李啸便笑着对杨嗣昌说道:“杨尚书亲自我登州请本伯出兵,本伯若拒绝,却是却之不恭了。这样吧,本伯应下了。本伯就分别派出数千兵力,前往山陕与湖广,听从杨尚书调配,参与剿匪作战。”

    听李啸答应得这般爽快,杨嗣昌大为欢喜,他赞叹道:“真真英雄出少年哪,赤凤伯果是快人快语,豪爽不凡,相信有了赤凤伯这些精锐兵马,本部的剿匪计划,定能前途一片光明。”

    李啸见到杨嗣昌这般欢喜,心头却不知为何,竟泛起一丝苦涩。

    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开始美好,最终却是惨淡结局的吧。

    想到在真实历史上,杨嗣昌那开始一片顺利的剿匪作战,最终却毁来于清军鞑子的入关侵掠中,李啸心下,便莫名难过。

    在不能稳定抗击清军入侵的情况下,想最终彻底消灭流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空谈。

    而眼下,真要让清军暂不入关,无非只得与清廷和谈,方是唯一可行之策。

    在真实历史上,杨嗣昌事实是曾试探着,去与清廷议和。

    真实历史上,崇祯十一年三月十日,杨嗣昌再度向朝廷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力主先对清廷议和,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

    同年五月三日,崇祯皇帝以中极殿以“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为主题策试大臣,杨嗣昌在策论中以天象引入话题,接着列举历史上天象示警与异族关系的故事,如东汉时的日蚀火星,汉光武帝与南匈奴议和,宋太宗时月蚀荧惑,宋军兴师伐辽而战败等等,其实他皆是借此影射他对清议和的主张。

    原本就同样有心议和的崇祯皇帝,对他非常赏识,便派他暗中与清朝进行和谈事宜。

    虽然在真实历史上,在一众不顾明朝已国力贫弱且流寇肆虐的情况下,只知道效仿岳飞抗金,一味与清朝对抗到底的明朝官员的强烈反对下,杨嗣昌与清廷的秘密和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但说实话,杨嗣昌在施展出十面剿匪的计划时,且知道同时外抚清廷,以保证边境安宁,这样的高瞻远瞩,还是非常有头脑与远见的。

    李啸在心下沉思良久,最终还是试探着说出了这句话:“杨尚书,以本伯看来,杨尚书的四正六隅十央张网计划,实是相当不错,只是,本伯还是想提醒杨尚书一句,在剿匪之时,如何安抚北方的清虏,方是最为要紧之事啊。“

    听到李啸这句话,杨嗣昌眼中一亮,他下意识地四处张望了一下,见得确只有李啸在房中,便连忙道:“果是英雄所见略同,本部亦有同感啊!本部早就听说了,在去年年中之际,赤凤伯便向皇帝建议过与清廷的谈和,只是皇上一时犹豫未得采纳,实为可惜。本部现在,在推行这十面剿匪计划之时,却亦是要大力促进与清廷之和谈,却不知赤凤伯可有何建议?“

    李啸望着杨嗣昌满是期待的眼神,心下不觉一声轻叹,不过,他倒是先问了一句:“却不知杨尚书,打算如何去与清廷和谈?“

    杨嗣昌见两人交谈至此,也不多作隐瞒,便把自已打算安排辽东巡抚方一藻,派出使者去清廷商谈议和一事,对李啸全部说了出来。

    “赤凤伯,我大明派出使者后,可试探清廷的态度与口风,若清廷确有诚意议和,当可奏请皇上允之,此事便成矣。“杨嗣昌一脸期待神情地说道。

    “杨尚书,若此议和之事,在群臣的反对之下,不能谈成,复当如何呢?“听了议和计划的李啸,却毫不客气地给杨嗣昌当头浇了瓢冷水。

    “这,这,皇上亦知我大明国势艰危,岂可两面作战,若清廷允以和谈,安有不可之理乎?“杨嗣昌的这句话,说得结结巴巴。

    听到杨嗣昌这如自我安慰的话语,李啸心下亦十分苦涩。

    可叹啊,崇祯皇帝对个人清誉过于看重,无法做到象汉高祖刘邦一样,能以和亲之举与匈奴议和,让新生的汉朝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也不能象诸如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这样的一代豪杰一般,迎娶柔然可汗的女儿为妃,以壮大国势息宁边境。

    在明知国势艰危至将近不可挽回之际,仅仅是为了怕担骂名与责任,便放弃这最后的挽救时局的机会,让清军一次次入关掳掠,摧残州县,屠戮百姓,把大批本该用于剿匪的久战精兵,白白消耗在清军的刀枪与马蹄之下。最终导致大明在清军与流寇的内外夹攻下灭亡。

    从这一点来说,李啸甚至觉得,崇祯甚至连宋高宗赵构也不如,至少,后者虽然是个软蛋草包,但至少还能看清形势,知道该低头且低头,总算延续了一百余年的汉人王朝。

    在皇帝这般无能庸碌又爱惜空名的情况下,自已又能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出来呢?

    李啸陷于沉默。

    只不过,既然自已穿越到了这个时空,哪怕就算事不可为,也要奋力搏他一把吧。

    万一,本该注定的历史,在自已的努力下,会变得有所不同呢?

    想到这里,李啸便对杨嗣昌说道:“杨尚书,眼下本伯一时也实难给杨大人提出甚建议,不过,本伯在想,若是将来杨尚书派出人员去沈阳与清廷和谈之际,本伯亦可派出人员参与,也许可以更有利于和谈条件之促成。“

    杨嗣昌见李啸在这件事情上,亦愿意协助自已,当下心中十分欢喜,忙道:“甚好,甚好。那待本部派出使者之前,便先知会赤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