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工匠心-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ぶ实厥挡幌嘁耍且圆桓颐懊敛褂裕麝逯烈こВ抡赵蘅钍酱笮。斐扇裕д鬯途⒎罘⒃抟徊㈥褰砘噬锨牖噬项<�

    看完唐英的奏折,乾隆大笔一挥,写下一个:览。目前收藏在各大博物馆的成化斗彩天字罐共有12只,其数量少于成化斗彩鸡缸杯。

    至于天字罐的“天”究竟代表什么意思?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有人认为,古代有一种按《千字文》的文字顺序来编排次序的方法,《千字文》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天代表第一号,也有天字第一号的意思。

    天字罐是成化年间首创,纹饰有海马纹、花草纹,惟独没有人物纹。罐底书写的天字,特征是无栏无框。

    因距今已有500多年,岁月沧桑,社会动荡,完整器物流传至今已属不易。罐,大口,鼓腹,用以储物、储水,因为是储存用途,原应有盖,故名盖罐。但因使用频率高,盖易损毁,今天存世明代盖罐多有罐身,而缺器盖。

    明代是瓷罐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其他造型,寄托对门庭兴旺的美好寓意,用途与品位,随之得到提升。

    二十几年前佳实德曾在伦敦拍卖过一个天字罐残器,不但器口颈部磨平,还缺盖,成交价达到1130万元。很多藏家不惜万金以得一罐,作镇宅之宝。

    鲁善工放下罐子,沉思道:“清康熙、雍正两朝所盛行的仿品,与成化盖罐有明显区别,成化盖罐盖面显得微凸,而清代仿品则是平面,兼有棱角分明感觉。”

    一句话让几个老爷子暗自点头,这就是鉴定天字罐的关键秘诀,年轻人眼力不错,值得期待。

    “能不能配损?”

    梁海生盯着鲁善工,这点水平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值,逼问道:“可以把原始数据给你回去研究,时间不限,几分把握?”

    “可以试试!”

    鲁善工自然明白对方的意思,是骡子是马,凭手艺说话。微微一笑道:“正好最近要修复几件何朝宗,原料在路上,顺手的事!”

    “好小子,霸气!”

    丁老听完哈哈大笑,这句话牛逼,顺手修天字罐?

    “好,你等等。”梁海生眉头一挑,拿出天字罐所有资料交给鲁善工,他倒要看看这个年轻人水平有多高!

    “说起来又到一年一度发皇榜的时间了吧?”

    耿宝昌想起什么笑道:“今年咱们准备拿出什么东西招贤纳士?我记得去年瓷器是几件唐三彩和两个元青花?”

    鲁善工一愣,发皇榜?招贤纳士?

    梁海生哈哈笑道:“准备下个月发今年的皇榜,说白了就是向民间求助,故宫上百万件文物,大部分多多少少都有各种程度破损,光靠我们工作人员一百年都修不完。”

    “再说很多失传技艺连修复组都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向民间高手求助,包括瓷器、书画、雕刻、青铜等林林总总十几项,上百件精品用来招贤纳士,希望能吸引各路高手前来一试身手。”

    “怎么样?不来试试?”

    梁海生看着鲁善工,轻松道:“年轻人要勇于接受挑战,天字罐就算投名状,只要过关,今年我亲自邀请善工堂入皇榜如何?”

    鲁善工心头一震,看着几个老爷子期待的目光,慢慢挺直胸膛,坚定道:“晚辈自当义不容辞!”

第84章 任重道远() 
“好!”

    梁海生一拍手,欣赏道:“这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冲劲和勇气,我看好你!”

    其他人哈哈大笑,这可是难得一遇的学习机会,故宫已经是最高平台,每年都聚集各路高手,在一起共同研究手艺,对于匠人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盛会。

    梁海生看似轻描淡写,好像参加很容易的样子,其实不然!

    有资格参加的都是圈里知名高手,各个领域的绝对精英,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毕竟手艺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任何一门工艺,没有二十年以上的刻苦努力,很难有所成就。

    要不是鲁善工这段时间的确大出风头,得到很多资深行家的交口称赞,不光是琉璃厂,还有纪家和丁老,现在连耿宝昌都对其刮目相看,这让梁海生十分期待。

    如果对方真能修复天字罐,重新配上盖子,那今年就破例给资格邀请善工堂进故宫,上皇榜,正式加入修复国宝的行列。

    高手在民间,可毕竟很多人喜欢自由自在,一旦进入体制内,很多条条框框,匠人大多不善言谈,专注于手艺和作品,所以更喜欢自己单干。

    国内也就是几个顶级博物馆有资格招贤纳士,用国宝重器吸引高手前来研究,讨论工艺,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不光是修复,鉴定也有专家团,一件国宝可不是某个人一拍桌子就能说了算。需要最少七八个专家全部通过,没有任何异议才能最终确定下来。还要上报领导,层层审批,要知道一级文物寥寥无几,每件都是镇馆之宝。

    “海生啊,你在故宫快四十年了吧?”

    梁海生看着耿宝昌,笑道:“今年是三十九个年头,老了,半辈子都在宫里生活,已经离不开喽!”

    几个人坐下喝茶聊天,鲁善工慢慢才知道景仁殿,也就是当年康熙的出生地,现在是捐献馆。从1939年到2017,共有682人向故宫捐献33400多件文物,每个数字都是梁家三代一个个数出来的。

    “前两天去中原,参加何刚的追悼会,您老还记得那个朴实的农民兄弟吗?”

    耿宝昌叹口气,无奈道:“当然记得,我让人也去问候过,当年他从自家院子里挖出一缸银器,找到咱们要全部捐给故宫。经鉴定,银器共19件,均为元代酒具,正好弥补故宫馆藏元代银器的空白。”

    “故宫给他颁发捐献证书,还有8000元奖金及1000元路费。农民兄弟死活不要,说这原本就是国家的东西,肯定要还给人民!”

    “是啊,都说收藏是文人雅士的爱好,1984年从我进入文物处工作之后,故宫接受的每件捐赠之物都要经过我的手。”

    梁海生摸着茶杯,深有感触道:“2005年把景仁宫作为专门陈列捐献文物的展馆,取景仰仁德之意设立景仁榜,刻上各路捐助人士的名字,用这种方式感激他们对文化的无私贡献,其中很多都是何刚这样的普通人。”

    “景仁宫东边紧挨着延禧宫,甄嬛传中住过此宫的小主结果都很凄惨,事实上那里确实劫难不断。道光二十五年,一场大火把延禧宫烧个精光。”

    “宣统元年重修,结果修到一半,大清就亡了。1931年在这里建一座文物库房,是当时条件最好的库房,专门存放不易保存的书画、瓷器与金银制品。”

    “不料库房还没用上,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搬迁开始,当年我爷爷和父亲就是亲历者。还记得1933年2月5日夜,京城戒严,神武门外一箱箱珍稀文物被搬上车。几十辆车秘密拉向火车站。夜很深,没人敢大声说话,有个中年人再一遍遍核对箱子上的编号,那就是我祖父梁廷炜。”

    “战乱时期,民不聊生,故宫决定转移文物。数十万件文物,装满13491箱又64包,光打包就用一年多时间。”

    “听祖父在世时说,当年他每次核对到书画文物,尤其细心,因为发现他的父亲与爷爷的作品就在其中。梁家祖上为宫廷画师,供职于如意馆,到祖父已是第三代。”

    鲁善工终于明白,为什么梁家能几代人都作为故宫大管家,足足五代都为紫禁城服务,百年沧海桑田,不就是一本家谱?

    “故宫文物离开京城后,先存沪上,后转金陵,战争全面爆发后,又分三批西迁入蜀,直至1947年6月全部东归金陵。十余年文物走到哪儿,我们一家人就跟到哪儿。”

    说到这里,梁海生红着眼圈,动情道:“后来接到密令,挑选精品分三批运往宝岛。1949年1月6日,招商局的海沪轮载着祖父和第二批1680箱文物离开大陆。”

    “他走时还带走我的奶奶与两个叔叔,以及哥哥梁峨生。当时他们都觉得这次离开只不过是又一次迁徙。哪料自此一别,不但国宝分散两岸,我们梁家三代也骨肉分离,最终阴阳两隔。”

    “后来我父亲也入宫,成为梁家第四代故宫人,继续负责文物的清点、定名,至2002年彻底退休。”

    “因为家里有这层特殊海外关系,父亲很少提及往事。每天都坐5点最早一趟公交车上班,神武门外没有站点,但司机每次都主动为他停车。”

    “还记得我当年上小学,每到假期都提着饭盒进宫给父亲送饭,顺便在宫里逛一逛、玩一玩,就跟自己家一样。”

    梁海生站起身,来到门口,指着宫殿上面的琉璃瓦,回忆道:“当年我部队转业回来,一心想进故宫。因为超龄一岁,只能先进工程队,成为瓦工。”

    “每个春天都要爬上宫院屋顶,用红色瓦刀灰把琉璃瓦的缝隙重新压一遍,这个传统百年未变。每当远眺藏书阁及整个京城,时常想起爷爷。脚下彩色琉璃瓦被日头晒得很烫,军绿胶鞋踩上去滋啦啦的响。”

    说完从桌上拿起厚厚笔记,展示道:“当年每次见到徐邦达、启功等老先生,都要问一句: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线索?还有什么地方可能存着咱的宝贝?”

    “每次有清宫旧藏回宫,都会象前辈一样在目录上画个圈,代表这个东西回家了。可惜古物目录上有1870件文物,遗失书籍书画上有1000余件文物,我们在上面画的圆圈还不到100个。”

第85章 累哭了?() 
梁海生苦笑一声,喝口水,继续道:“还记得995年春天,汉海拍卖正在举行,京广中心可容纳800人的大宴会厅满满当当,走廊过道都是人。”

    “我跟当时副院长杨新也出现在拍卖席上,平时我们都穿休闲装,那一天特意穿套西装。不少买家和媒体知道我们俩是故宫的,纷纷好奇,都想知道故宫要买啥?”

    “拍卖会过半,我和杨新不时低头耳语,却一直没出手。直到拍卖师喊:十咏图,0万元起拍,有没有人加价?我马上举手示意。”

    “现场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在看热闹,随即另外两位买家也举牌加价,我一直追加。别人加价时,举的是牌号,我后来太紧张,一直不知道原来当时自己举的却是一支随身携带的钢笔!”

    “800万,我咬着牙又一次加价。突然全场一阵沉默,也不知道谁猛的喊一句:别争了,把画留给故宫吧!这句话我到死都不会忘记!”

    “后来竞拍席中不知是谁又喊一句:故宫!现场突然响起热烈的口号,杨新灵机一动,赶紧站起来向人群微笑示意,我紧盯着其他两位买家,希望用舆论压力让他们知难而退。”

    说到这里梁海生摸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道:“没办法,咱们不能跟土豪硬碰硬,所以只能耍点小手段。”

    “800万,第一次!800万,第二次!800万,成交!”

    “我激动的站起身,看着拍卖师终于砸下小锤,才长松一口气,好像打完仗。十咏图是北宋张先的画作,据说张先一生只画过这一幅图。”

    “原本一直收藏在紫禁城,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其盗出宫后,偷运到东三省,后来十咏图被窃,此后50年不知下落。得知那次拍卖会有十咏图后,故宫下定决心,花多大的代价,也要让宝贝回家!”

    “那是故宫首次参加拍卖会,也是我第一次参与竞拍。回到办公室,拿出《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翻到记录十咏图的那一页,小心翼翼地在上面画了一个圈,当时的手都是颤抖着。”

    鲁善工听完,也长出口气,感同身受,自己经历过拍卖场的血腥残酷,不管你有多热爱,钱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没钱?狗屁不是!

    “我代表故宫买过最贵的东西,是2200万元从佳德回购隋代法书《出师颂》。这在当时引发很大争议,有人质疑故宫花重金买假货。”

    “放屁,都是些外行话!”丁老一拍桌子,不屑道:“开玩笑,故宫每次购买文物,都会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我记得当年决定购买前,专门组织徐邦达、启功、傅熹年等权威召开鉴定论证会,通过对原迹仔细观察,一致认为这是宫中原藏真品。”

    梁海生点点头,坚定道:“后来有人私下问我:2200万元到底值不值?我觉得值!”

    “隋代非常短暂,能够流传下来并确定是隋代的法书凤毛麟角。每次办书法展,西晋有陆机《平复帖》,东晋有王珣《伯远帖》,唐代精品更多,而隋代作品是个空白。出师颂回归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