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伐明-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刘宣在关中打下了大好局面之时,求援告急的信使一拨拨的奔向了京师。
这些信使,不仅仅来自关中、三边,还有的来自河南之地。刘宣攻破潼关后,杨四宝麾下的大军并没有入关与刘宣汇合,反而沿着闵乡、灵宝,连破陕州、渑池,五千大军的兵锋直逼洛阳城。
河南藩王众多。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几乎是中原地区形势最坏的一个省。杨四宝大军进入河南,河南百姓几乎自发的造反响应。
汝阳王伏晦、辉县胡宗纷纷群起响应。短短的半月功夫,就聚集了上万流民。除此之外,河南之地烽烟四起,到处都是流窜的饥民,几乎变成了另一个陕北。
河南本就是中原要地,天下承平已经两百多年。省内根本没有任何精兵。
河南本身的巡抚标营八千人,早已经被前任巡抚范景文带去京城勤王。范景文因为在勤王之战的表现不错。已经被朝廷提拔为兵部左侍郎,这股河南标营也被改编为蓟镇守军。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河南巡抚郝士膏几乎一日三书,连续向朝廷请求援军。
京师、紫禁城、懋勤殿。
崇祯皇帝翻看着一摞摞厚厚的奏折,脸上一阵烦躁、愁苦,这位少年天子,仅仅即位三年,两鬓之间就生出了几丝白发。从他继位以来,皇明三百年基业就一日一日的坠入黑暗中。
天启七年,陕北开始混乱,崇祯元年,九边大军连续闹饷兵变,陕北的饥民开始大规模起兵。
到了崇祯二年,先是秃匪渡河进入山西,祸乱平阳府北部,连破九座县城。紧接着建奴入寇京师、糜烂京畿、差一点儿攻破了京城,活捉了大明朝的天子。
今年的情况更加糟糕,虽然朝廷拼尽了力气,在六月将建奴赶出了京城。但是山西的秃匪已经势大难制,今年三月,秃匪带兵南下,攻克了平阳府南部二十九城。到了九月间,秃匪第二次渡河,进入关中河南,彻底糜烂了二省。
如今从陕西、河南二省的奏报来看,秃匪随时都有可能攻下西安,就连洛阳城附近,已经发现了秃匪大军的踪迹。
看着这一摞摞坏消息,崇祯皇帝一阵烦闷,仿佛皇明三百年基业就要亡在他的手中。
崇祯皇帝眯了眯眼睛,猛地将这一摞摞奏章扫下了御案。下面的小太监比较机灵,他灵巧的将这些散落的奏章一一收拾起来,从新放在了案桌之上。
看着这一摞摞坏消息,就像嘲笑自己的愚蠢一样,崇祯皇帝转过头来,迁怒的瞪了小太监一眼说道:“来人,给我将这个自行其是的刁奴拉下去杖死。”
除了崇祯皇帝从信王府带来的亲信之外,皇宫中宫女太监几乎没有任何安全。崇祯这个皇帝颇为严苛,稍有不满意,就会处置下面的家奴。
这一个小太监也步了前任的后尘,被暴怒的崇祯皇帝迁怒杖责,无辜的死于宫廷中。
眼见大汉将军已经打死了这个碍眼的刁奴,崇祯皇帝也稍微压住了心中的怒火。他闭目思索了片刻说道:“传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等先生赴懋勤殿觐见。”
己巳之变后,朝廷的内阁几乎完全换了一遍,韩爌、李标、钱龙锡等东林党人都因为受到袁崇焕的牵累,致仕的致仕、罢官的罢官,在朝中已经失去了影响能力。
现在的朝堂,所有的阁臣都是皇帝在崇祯二三年亲自简拔而来,其中首辅周延儒、阁臣何如宠、钱象坤都是崇祯二年入阁,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三人也是今年入阁。除了辽东督师的孙承宗,几乎所有的阁臣都被崇祯皇帝召入懋勤殿中。
第二十五章关中十三()
皇帝平台诏对,这些阁臣全部不敢怠慢,饭还没有吃上一口,就急匆匆的进入紫禁城。
自从崇祯皇帝继位以来,先后已经大规模清洗了两批内阁大臣。三年之间,先后换了黄立极、施凤来、李国普、来宗道、周道登、韩爌、李标、成基命、周延儒九位首辅大臣。
至于罢官、致仕的阁臣,更是多达十三人。这三年间,因为内阁大臣频频换人,几乎无人能够在朝中站稳,朝局也越发动荡。
这样频繁拿下阁臣大佬,也让朝中大臣的投机行为也更加严重,党争的态势一日比一日险峻。
因为朝中连翻动荡、政局不稳,所以各种施政方略几乎左右摇摆、一日三变。这样一来,无疑让本就非常糟糕的中央行政能力雪上加霜。
再加上这几年老天爷不帮忙,崇祯皇帝在税政之上连续犯了几个愚蠢的错误,才让朝廷的局面更加被动。
因为崇祯皇帝三月一换首辅,周延儒入阁才刚刚一年,在内阁中的资历还非常浅薄,就成为资历最老的阁臣,按照顺序进位首辅大臣。这种情况,在朝廷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也是凤毛麟角、千古难寻。
众位阁臣进入懋勤殿,只见年少的天子高坐案首,威严的扫视着麾下的众臣。
首辅周延儒、次辅何如宠、阁臣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等人都是崇祯皇帝亲自挑选简拔而来。在这个时期还是让崇祯皇帝非常信任。
崇祯皇帝指了指御案上的一摞厚厚的奏章,对下面的阁臣说道:“这些奏章众位先生都已经看过,短短一年时间。先是建奴入寇、祸乱京畿,紧接着秃匪南下,割据平阳府,今年九月,秃匪大军横渡黄河,糜烂关中。朝廷的局面败坏如此,还希望众位先生能想想对策剿灭秃匪、救我百姓。”
崇祯皇帝这番话。将姿态放的比较低,实际上朝廷的困难。这些阁臣全部清楚。
朝廷局势逐渐败坏,第一就是朝政不稳,第二就是缺乏饷银,第三就是没有精兵。
这三个问题。内阁的阁臣也一样毫无办法,毕竟朝政不稳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崇祯皇帝换阁臣如同换马桶。
他们作为臣子,根本不敢在这一点上有任何质疑。况且他们这些内阁大臣,往往在政争中推波助澜、打击对手、捞取好处,自己的屁股也并不干净。
至于饷银不足的问题,众人更是不敢有任何意见,只能饮鸠止喝,将财政的重担压在最底层、最没有反抗力量的北方百姓身上。
崇祯皇帝继位以来。在东林党阁臣的忽悠下,废除了矿税监,免除了矿税。还将江南地区收取海关税、商税、茶税的权利交给了地方上的文官。并且相信了苏松重赋的概念,平均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田税。
这样一项项的政策下来,不仅让朝廷的赋税减少,也让皇家的内帑日渐空虚。
在万历年间,江南地区一年的海关税银在六百万两左右,这还不算收税太监的贪污受贿。到了天启年间。海关税就有了减少,但是每年的税银也在三百万两之上。而崇祯年间。废除了矿税监之后,朝廷海关税的收入只有几千两白银。
海关税如此,茶税也不例外,浙江茶税天启年间每年能增收十七万两白银,到了崇祯年间,浙江的文官老爷只给皇帝上交了十二两白银。千古以来,这种情况也极端罕见,只有在崇祯朝才出现了这种千古奇闻。
朝廷因为八股取士、重用文官的原因,大部分官员几乎全部来自浙江、江西、南直隶、山东等南方省份。这些官员家中,大部分都是大地主、大商人出身,指望他们将捞到手中的银子拿出来给朝廷,根本就是妄想的无稽之谈。
利益一旦夺到手中,是万万不可能放手的,崇祯皇帝开了这个口子,即便以后想要从新使用万历、天启两代皇帝的策略,也将更加困难。
除非在江南杀个人头滚滚,否则根本不可能从江南士绅中收到税银。
周延儒、何如宠等阁臣大部分都是精明过人、明哲保身的聪明人,他们根本不敢得罪这股强大到能左右朝政的既得利益群体。
况且他们本身也是这个利益群体的一员,即便背叛了这个群体,提出了征收矿税、关税、商税的意见,只怕马上就会淹没在御史言官的弹劾奏章中。
面对税收缺乏的问题,内阁阁臣只能也只敢从开源节流上面想办法。所谓的开源税收,并不敢破坏士绅阶层的利益,也只能从地位最低的百姓身上动刀子。至于节流,也只敢从皇室的花销上面节省。而各级官老爷的福利俸禄,冰炭孝敬、那是万万不能更改一分的。
毕竟太祖爷制定的官俸,几乎二百年没有任何改变,朝廷命官的收入本来就非常低微。如果只依靠俸禄,朝廷命官几乎不能养家糊口,只能像海瑞一样常年不吃一顿肉了。
这两个根本问题解决不了,即便有一些精兵,也是治标不治本,根本于大局无补。
周延儒等人从几百万读书人中高中进士,在两万多名文官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朝的宰相、内阁的辅臣,毫无疑问也是这个时代最聪明、情商最高的一批人。
朝廷面临的问题他们也一清二楚,但是这些明哲保身的聪明人,并不敢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做一点儿改变。
他们都是世代读书的缙绅,即便朝廷真的亡国,与他们而言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无论是秃匪称帝,还是建奴立国,总是需要读书人为他们治理国家。哪怕他们暂时失去了政治力量,他们的后人也会中举当官,从新屹立在朝堂之上。
况且崇祯皇帝这位当朝天子为人刻薄,哪怕是当初保扶他登上皇位的来宗道,也被他一脚踢去,狼狈的辞官致仕。像这种三朝老臣也没有任何体面,更不用说他们这些资历较浅的阁臣了。
第二十六章关中十四()
第二十六章关中十四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这位少年天子还极度缺乏耐心,稍有不如意,哪怕是当朝首辅,也要卷铺盖走人。
下面的宰相阁臣、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即便有人想要做一做曾胡左李这样的补锅匠,只怕崇祯皇帝也不能容忍。
毕竟无论是曾国藩,还是胡林翼、左宗棠、或是李鸿章,这些人可是打了无数的败仗。按照崇祯皇帝的规矩,只要打了败仗,指挥督阵的文官就要罢官丢脑袋,像曾国藩、胡林翼这样屡战屡败的败军之将,只怕脑袋早已经被砍了十回,传首九边了。
现在朝廷的乱子越闹越大,周延儒这些朝廷的宰相也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听了崇祯皇帝发问,首辅周延儒自然首当其冲。
周延儒少有文名,二十岁之时就连中会元、状元,天启年间迁升迁为右中允。不久之后就升官为少詹事,到了崇祯元年,已经是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崇祯二年,周延儒升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这一年他才三十六岁。
周延儒的履历无疑让无数的读书人羡慕,他在官场中的成就,超过了几百年来无数的文臣。
自从明成祖建立内阁以来,四十岁以前入阁的大臣只有十一人。其中七人还在成祖、仁宗之时入阁,那个时候的内阁大臣虽然位处要津。但是地位还比较卑微,官职也只有五品。
自从内阁制度成熟以来,在四十岁之前入阁的大臣只有四人。明朝立国二百多年。像周延儒这样三十七岁就担任首辅的例子,到现在为止也只有他一人。
周延儒之所以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他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上意、明哲保身。听了崇祯皇帝发问,周延儒坦然的说道:“臣身为首辅,只善于统筹全局,兵略非臣所长。兵部尚书申用懋、侍郎范景文二人长于兵事,此次击败建奴。二人多立奇功,皇上可以召见此二人。”
见周延儒实话实说、自曝其短。崇祯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认为周延儒老实可用。
自从登基之后,崇祯皇帝经过三年多的皇帝生涯,现在已经逐渐有了一些施政经验。从他登基之后。因为多次被朝臣欺骗,所以心中非常喜欢老实本分的大臣。至于周延儒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就不是崇祯皇帝能够测度的了。
崇祯皇帝满意的笑了笑,将目光对准了他人。
其中阁臣温体仁野心很大,此人非常善于政治斗争,不仅打倒了钱谦益这个直接的竞争对手,这一次借着袁崇焕之案发难,一举扳倒了韩爌、钱龙锡、李标三个东林党阁臣。
虽然继任的首辅还是与东林党人亲厚的周延儒,但是这一次政争。还是极大地打击了东林党的威风。
温体仁此人也非常善于揣摩上意,此人以孤臣自诩,号称从不结党。很受崇祯皇帝的信任。
为了在阁臣中出头,温体仁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这一次他上前几步,越过了次辅何如宠,向崇祯皇帝上奏道:“国事如此败坏,皆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之过也。”
温体仁这番话。说进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