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帝师-第5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艘战船。旋而北上,攻取大坂,又以先锋不战而取倭国国都藤原京。此番之战,大唐将士未亡一人,此等神威,天下孰能撼之!”李世民快步走到近前,抓住了李孝恭的手,激动的说道:“今日众将士归来,朕当宴飨将士,论功行赏!来!与朕回宫!”

    说罢,只听得钟鼓声大起,李世民抓着李孝恭的手,从城外一直到宫中,未曾松开过。(未完待续。)

第922章 成大事者三重境界() 
宫中摆宴三日,长安开宵禁三日,城中到处热闹,皆因大唐水师将士凯旋而归。

    夏鸿升借醉告退,就没再去过了。

    念一通功劳,然后再念一通罪过,两相抵消,听着也没有什么意思。

    夏鸿升有些感慨的站在书院后山台级尽头的亭子里面,俯瞰着整个泾阳。

    一切都为了稳住士族,为了于这喧闹世间藏身在泾阳这个地方,为新商法和新税制做出成效。

    夫成大事者,敢于寂寞,甘于寂寞,敢于声不显人间,名不见经传,甘于声不显人间,名不见经传。

    话是这么说,可到底还是有些不舒服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夏鸿升轻声念道。

    “咦!听来三句届时上好佳句,不过,却似乎并不在同一首中啊。”

    身后突然传来声音,夏鸿升回头一看,却李家的三兄弟。说话的人,正是李恪。

    “你们仨怎的鬼鬼祟祟,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夏鸿升冲他们看了看,扭头继续俯瞰泾阳,嘴里同时说道。

    “父皇让我来看看你,到书院一打听,说是看见你独自上山来了。正打算悄悄看看,你是不是偷偷抹泪呢!”李承乾笑道:“咋了,升哥儿?心中不忿呢?”

    夏鸿升一转头:“我有啥心中不忿的?”

    “设计铁甲船,做出火炮,征伐倭国,这么大的功劳没了,是我就不忿。”李承乾说道。

    夏鸿升看了他一眼:“岳父大人让你来看看我有没有心结,可是派错人了。你太年轻,根本不明白本公子方才那三句话中的意思。”

    “还能有甚子难懂的?”李承乾哈哈一笑:“无非就是文人骚客寂寞难忍嘛!”

    “肤浅。”夏鸿升翻了个白眼:“本公子方才说的三句,乃是成大事者必经之三重境界。”

    “成大事者必经之三重境界?”

    “谁?!”旁边突然出来的这一声,教四人都吓了一跳,赶紧转头四下里瞅。

    只听见旁边的树林里面扑簇簇传来一阵窸窣的声音,继而就见李纲和颜师古,还有颜相时三人走了出来。

    “李师?颜师?颜先生?!”夏鸿升大吃一惊:“你们怎的在此处?”

    颜相时笑着走了过来,往旁边指了一指,夏鸿升定睛一看,才见那里一条一人宽的小道,蜿蜒曲折着下去,却是一个藏在树林里面的石桌。

    “此处幽僻,老夫三人藏身于此,几许淡茶,几许闲话而已。哈哈哈哈,如今叫你等发现这个秘密的地方了!”李纲笑着说道,然后对李承乾抬手行了一礼:“老臣见过太子殿下!”

    “不敢!”李承乾赶紧闪身一让,人已经到了颜师古的旁边,搀起了他来,然后自己又躬身行礼:“师尊在此,学生未能早些发现,已是失礼,如何敢受恩师之礼?!”

    “咳咳……”李纲正待说话,却咳嗽了起来,李承乾赶紧给他抚背。好一会儿,李纲才停下了咳嗽,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道:“飞光,飞光啊!这怕是老夫最后一次能上的如此高了。”

    夏鸿升看他脸色枯槁,也知道他只怕时日无多了。

    到底还是老了。尽管已经拖延了几年,可最终他还是要去了的。

    “师尊……”

    “诶,不说这个。”李承乾想说些什么,却被李纲打断了,又笑道:“方才已经听见那三句词话,正待品鉴,又听静石说成大事者必经之三重境界,老夫倒是新奇,静石且到来听听,不知与老夫等心中所想,可有异同。”

    呃,就是那么随口一说而已……

    夏鸿升挠了挠头,回忆了一下《人间词话》,开启了背书模式。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人生无涯,前路渺渺。在践行人生追求之始,无人问津,无人理解,无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只能寂寞孤独的独自坚守,西风为伴,寒月作陪。唯勇于登高远望者,方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此第一境之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为了寻求真理,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人生之志,为了天下众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鞠躬尽瘁。亦不觉得后悔。此第二境之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来,始终觉得自己好似还没有尽善尽美。突然之间回头看看,却发现原来毕生之追求,早已在路途之中,默默实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像上这座山,路上一直盯着山顶,不知不觉上到了山顶之上,回头看看,才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不在山顶,而在于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原来,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成功。人生万里之行,所重者非为穷途之终,而在沿途之景,及观景之心耳。此第三境之意。李师,您觉得如何?”

    李纲神色一愣,脑中似有繁花盛开。平生之事从脑中一一闪过,从意气风发的马上少年,到地位尊崇的太子之师,所有的一切那么渺远,却又如此清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纲轻声诵念:“人生万里之行,所重者非为穷途之终,而在沿途之景,及观景之心耳……不错,不错,不错!沿途之景,观景之心……哈哈哈哈,老夫阅尽人世之事,览尽众生之景,当无憾矣!当无憾矣!当无憾矣啊!”

    李纲大笑起来,夏鸿升却听的苍凉。

    就算自己穿越而来,这些人,连同自己,最终也都将要逝去的。

    唯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才不负自己重来的这一遭啊!

    夏鸿升转头看着山下处处工地的景象,不禁心头激动——且让本公子继续以人为笔,以这大唐江山为卷,书画三千里,这便是我穿越而来的意义!(未完待续。)

第923章 试行新商法的准备工作() 
见李纲之时日无多,感人生之弹指一挥。夏鸿升更加感到了一种紧迫感。要在有生的时间之内,尽可能多的为大唐带来改变。

    这种紧迫感,促使夏鸿升在泾阳进行的一系列举措,都更加紧锣密鼓起来。

    泾阳县想要进行新商法和新税制的试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商业经济基础。起码也要商业活动繁荣一些。发展商业,要靠商人,但是商人逐利,若是直接让他们纳税,直观上来看,就是要了他们的钱财,损了他们的利益。再加上只有泾阳试行此法,那么为了避免损失这些利益,这些商人就会出走,就会离开泾阳。商人都走了,还改革个屁。

    所以要试行新商法和新税制,就要留住商人,让他们甘愿缴纳税款。

    商人当然永远不会心甘情愿的缴纳税款,即便是后世里,偷税漏税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通过会计做账增加成本减少利润而减少应该纳税的数目的,几乎是全部商家所必做的事情。

    所以夏鸿升需要有一个办法,让那些商人即便是不愿纳税,即便是感到肉痛,权衡利弊之后也还是会选择交了税款,留在泾阳。

    伴随着新的商法和税制而开放的种种商限,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开放商限甚至能够将其他地方的商人吸引过来。不说别的,就算是只开放商人子弟可以参加科考可以入仕这一条,就足以吸引无数商人了。

    只是,夏鸿升要拿出成效,要拿出成绩来,要拿出白纸黑字的数据给李世民看,要用这些数据是到朝堂上面打脸。

    所以夏鸿升不仅要让那些商户在试行新商法和新税制之后留下来,还要让他们留下来之后赚更多的钱财,才能够交上来更多的税。

    当改革的红利足够巨大,改革就会成为社会集体的呐喊。

    老实说,泾阳并没有多少发展商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它将不是交通枢纽,不能贯穿南北东西,二来他不是人口汇集之地,没有巨大的市场。而作为原材料输出基地,它又并没有什么那得出手的原材料。

    唯一丰富的矿藏,就是石灰石。

    而现在石灰石的应用途径却并不多。

    夏鸿升想得起来的,能够在大唐派上的用途,就只有三个。烧玻璃,制水泥,还有一个,就是可以利用熟石灰来想酸性土壤中施用,来中和土壤的酸性、改善土壤的结构、供给植物所需的钙素。

    只要形势好,开矿是最能来钱的行业之一。

    所以可以让泾阳多出来许多开采石灰石的商人来,而夏鸿升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出来一片好形势。

    玻璃烧制扩大规模,水泥生产扩大规模。随着东南海商的发展,大唐物美价廉的玻璃制品远销海外,供不应求。物美是真美,价廉却只是相对于西方所产的玻璃制品而言的。在大唐来说,玻璃制品已经不算太贵。一般算不上贫苦的家中,都能有些个玻璃器皿的存在了。所以玻璃坊的玻璃制品,最大的盈利来源开始逐渐转向海外。

    玻璃制品远销海外,海外市场的扩大,这是一个大量需要石灰石的机会。

    水泥,如今大唐凡是新修官道,已经全部开始修筑成水泥道——主要干道甚至开始使用沥青石子儿铺路。汽油如今作为一种战略武器而被储备,生产汽油而蒸馏石油的副产物也随之增多,沥青就是其中之一而已——水泥在大唐内部还有大量销路。朝廷已经看到水泥路的好处,水泥路正在逐渐替代泥沙路,未来将成为主要的道路形式。而且,以水泥作为粘合物的砖石结构的建筑也在兴起,大量带动了水泥的销量。钢筋混凝土尚为朝廷修筑城墙之法,未曾公开,也未做民用。但是即便如此,朝廷诸部以此结构更新主要城邑的城墙之举,也带动了水泥的消耗。

    水泥的生产面临大规模的扩大,这也是一个机会。

    改良酸性土壤……

    江南道和岭南道为酸性土壤的主要分布地区。而这片地区恰恰拥有大量的未开发的土地。

    若是朝廷可以大举开发江南道和岭南道,那么这些酸性土壤所在的地方就会被开发出来。一旦开发出来,熟石灰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虽说改良酸性土壤需要的熟石灰不多,每亩每年也就需要十到四十公斤而已,可耐不住江南道和岭南道酸性土壤的面积大啊!

    这些地方若是开发出来,改良土壤,种上占城稻。这么大的面积,就算是产量不高,加起来也抵得上一个林邑国了吧!

    若是如此一来三管齐下,那么泾阳县的石灰石矿就有了市场,就有了销路。而开采石灰石矿的人,也必将赚个盆满钵满了。

    只要赚的够多,那么即便需要缴纳税款,这些商人权衡之后,也只能选择留下来了。

    玻璃坊扩大规模,水泥厂扩大规模,这两件事情都好说。

    一来,这本就是夏鸿升的产业,夏鸿升说得算。

    二来,扩大生产规模也是眼下必要的事情,谁也不嫌钱多,扩大生产规模会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时机也是成熟的,也不是没有市场依据而盲目扩大的。现阶段扩大生产规模,只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并可以预见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都会保持着市场。所以就算是不为了石灰石打开市场,玻璃坊和水泥厂的生产规模也是要扩大的。既然如此,还能够顺便给石灰石开拓出市场来,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在于第三点。因为它需要政策的支持。

    开发江南道和岭南道,需要朝廷下达政策,颁布政令,施行举措,甚至于迁民而去。这些是夏鸿升所做不到的。

    虽然,之前占领倭国,置东瀛道之后,夏鸿升提出了置换之法,就是倭国的平民百姓若是愿意到大唐定居,大唐就将他们给予数倍之地,安置在岭南道、江南道。此举可以打散倭人,辅之以大唐教化,不出多少年,世人便不知倭国,世间便不存倭人了。同时也可以开发江南道和岭南道。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