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传万界-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区区一个未来传法长老,不过是一个试探,我如不表现得怨愤一些,又怎么向门中伸手要好处?”
通玄也是无奈地摇摇头:
“何必置气?师门总是要给我们好处的。”
“你我先前虽是弃子,但此一时彼一时也,过了此难,你我如今有蜀王亲信,气数加身,以后真人业位都是可期,日后前途远大,师门又岂会坐视不理?”
水镜默然,良久才道出实情:
“······我只是为玄洞争取些好处罢了!”
“你我原本遭受反噬,如今得蜀王气数弥补,渐渐已经缓和,就算如此,原先折损的寿数,也回不来了。”
“你我尚且如此,玄洞在冥土如何?”
“他如今可没有咒禁司的司职在身了!这些反噬,都只能他自家承担!”
“师门舍去一些功德气数,接济一二,让他能归入冥土福地,修个鬼仙也是好的。”
通玄也是一时无言,场面顿时寂静,只听到亭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雨丝打入亭中,打在面颊上,微有凉意。
“除却玄洞,还有其他师弟,虽然过往不甚熟悉,但到底也都是为师门出过大力的。”
“以往师门不管也就罢了,如今时局缓和,气数回升,再不想法搭救,恐怕就令人寒心了!”
“虽说入世争龙,都是全凭自愿,但到底师兄弟一场,又曾一同下山,相处数年,这情分还是有的。”
通玄缓缓道着:
“师兄,也替我署名吧,总要替他们讨一个交代。”
第四十一章玄君神话()
成都府。
肃杀的气氛早已平息,然而城中各处较之过往显得萧条许多。
城破屠城之夜,主要受损的是东城,南城一带,死伤军民十六万余人。
然而此战毕竟是胜了,事后俘虏过四万,斩首五万,胡人南下这一支主力可谓是全军覆没。
声讯传出,震惊十三州。
自胡人南下以来,从未遭受过此般损失。
即便先前攻打秦地,斩杀秦王,秦侯两位秦地诸侯时,前后损失也远远不及今次。
主要是胡人本身人口不多,适龄青年不过二十万,此次南下可谓是倾巢而出,也不过十万,屡经战事,总是有所损伤,到现在能有七八就已经不错。
胡人王子阿古打实际上统帅着八万胡骑,俱是精锐,这已经是他内定王储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若非胡人老汗王已年逾五十,身体欠佳,又是坐镇草原,相隔千里,那也是断然容不下这么“能干”的儿子的。
为避免本部胡人精锐折损过多,自南下以来,胡人都在营造一种“胡人不可力敌”的氛围。
尤其是在攻略汉土之际,屡屡屠城,又多次炫耀武力,在野战之中击破了多路诸侯,辅佐以一众带路党的暗中鼓吹后,果然收得奇效。
民间有小调曰:“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这层虎皮固然欺瞒不了有识之士,然而天底下最多的并不是聪明人……这所谓民心,其实是可以愚弄的!
于是带路党开道,一路以屠城威胁,收拢炮灰,用汉人降兵攻城略地,尽可能减少本部胡人死伤,这层军略在胡人鼓吹的“威势”光环之下,执行得相当漂亮。
直到……蜀王覆灭十万胡骑,筑成京观。
一夜惊动天下!
胡人几乎被打残了一半!
死伤者固然并没有真的十万,但是开战之前,胡人各种宣传,本是自称十万大军。
如今连一人一马都未曾归得,自然坐实了蜀王以区区五万兵马,全歼十万胡人的功勋。
瞬间闻名天下,世人都隐隐将之视为众诸侯之上。
借此机会,林正阳调出兵马出蜀,攻略豫州,荆州等地。
这两地都受胡人侵略,还有数万胡人残部。
然而此刻却失去了精气神,只听得蜀王名号,见了川蜀旗帜,顿时士气低迷,再无战心,轻易就被打垮,灰溜溜地逃离。
“气数之道,当真玄妙莫测。”
林正阳也不由得感慨:
“明明数月之前,这些胡人犹自不可一世,个个士气高涨,能以一敌二,转眼区区百日之内,就沦落到如同丧家之犬……可见是气数衰了,士气军气都是散了。”
“那胡人王子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上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神。被我打断了这根支柱,他们就再无战心,闻蜀色变,纵然还有五六万精锐,十几万附庸,也不过是草鸡瓦狗,反掌可灭了!”
征战天下,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真正艰难的,反而是白手起家,由小做大的那么几步,此时本钱很少,能做到的也很少。
越是到了后来,形成了大势,投诚着反而越多,如同滚雪球一般,反而不是太难。
最难啃的,无非是几场关键性战役,是真能决定国运的。
林正阳那一战,全灭胡人南下的一半青壮,更是埋葬了胡人王子,前后十位百户长,二十来名胡人名将……几乎将南下胡人上层一扫而空。
剩下的胡人就此被打掉了心气,尽管还有不少军力,却再也压不服底下一众汉部降兵了。
等到林正阳大军来攻,几乎都没几场战事。
就气数上而言,这种关键性的国战胜出,于他也是大有裨益。
蜀中隐山。
数名长老登高台遥望气数。
一根白色的光柱,矗立在成都府上空,光明之中,显出秀丽江山,如画美景,走马游人,士子武将,最多的还是战阵争杀,数以万计的兵马纷纷扬扬……
其中一条五爪白蛟,隐隐可见,躯体巨大,盘踞在整个成都府上空一片云海之中。
赤气弥漫,从益州向外扩张,与滚滚涌来的三道赤气合流。
“自益州之后,先后平定豫州,司州,荆州,交州,交州姑且不论,得此四道龙气,已得天下三分。”
一名皂服长老,负手而立,淡然开口。
“不止,不止,别忘了蜀龙先前吞并黑龙龙气!”
另一名长老摇头反驳着:
“那胡人王子,连带数十道将星陨落在蜀中,其等气数十有八九都被蜀龙得去,其等背靠草原大龙脉,怎么也能再计一二分。”
“如此,天下气数,蜀王已得四五分,可谓是大势已成,天下将定了……”
一道金光闪过,山崖上出现一道人身影。
几名长老纷纷拜见:
“拜见真人!”
“不必多礼。”
真人的面容笼罩在一片金光中,看不真切,当下只是抬头望着。
扬州方向,一道黄色光柱遥遥在望,却是显得驳杂,浑浊。
草原上,一根半残的紫黑色光柱矗立着,不过却较之上次望气时显得缩水了很多。
唯有蜀中这根光柱,顶天立地,最为光明,且宏大。
大凡这等气数,非得要立起通天之柱,才算上承天命,才算得了天机,与各路诸侯区分开来。
所谓潜龙,只有立起了天柱的,才真正意义上有了化龙之望,别的都还是伪龙罢了。
“你等之前所料不差,以我默算天机,蜀王而今确实占据天下一半气数,不久当开国称帝。”
真人缓缓指点着:
“草原黑龙,一半在胡人王子身上,老汗虽然称王立制,也不过是一条老龙,兼之年岁已高,长子身死之际,听闻其已吐血,如今四子争位,部落生乱,逼得他抱病平叛……如此,已不足为虑,纵然他不死,胡人也无力再争。”
“扬州那道龙气,虽立天柱,却显驳杂,经我考证,当是兄弟阋墙,不出意外,这一路也不是问题,不久也要为蜀王平了。”
“这天下局势,其实到此大体明确,后续不生差池,就是如此了。”
“倒是另有一桩事情,需要你等留意一二。”
真人转过脸来,郑重肃穆。
“请真人示下!”
几位道人都是恭敬领命。
“传闻蜀王先死后生,全赖玄君之力,我按气数来判天机,却有此事,却不知此神到底是根底,竟有此神通威能。”
“传闻之中,蜀王是得了《玄君七章秘经》其中一章残卷,才得以死而复生。”
“如今我转入神道,于人世有所不便,却需要你等多加留意。”
“如有可能,尽量搜集此经。”
众长老齐声道:
“谨受尊令!”
第四十二章秀女()
勤政殿。
林正阳埋头案牍之间,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厚重的文书,齐齐摆了一桌。
林正阳将左手边一份折子启封,略微浏览了下,是汇报战后文阳府境内小股流窜乱兵的处理事项。
在林正阳主政后,他并没有大改,而是大部分全盘沿用蜀王李成业之前的制度,包括这往来文书批复制度。
各地的正经有品级的主官副官,比如县令县丞,都有义务汇报治下近况,为期十五天,几乎就有一份。
这部分折子,首先送到政务处,由一批文臣给予处理意见,再由蜀王亲自过目,给予最终决定。
文臣给予的参考意见,唤作票拟,而蜀王的朱笔批阅,叫做批红。
这样一来,可以节省为君者本人大部分精力。
尽管如此,每天他还是需要超过三个时辰,也就是六个小时的时间,处理这些政事。
由此可见,古代帝王,看着风光,实则也是一份苦差事。
这种事情,偏偏又不能假他人之手,否则就有大权旁落的风险。
后世现代社会,一把手把所有事情交给二把手去做,尚且都有被架空的风险,何况这里是古代?
所谓“恩必发于上”,这恩与威,最具体的体现,就在这批折子上了。
谁能批折子,就能掌握整个国家最上层的权利。
这种事情,只有昏君才会拱手让出。
也只有白痴,才会让妃子参与········君不见武媚娘是怎么学到一身高明的权术的!
又过了半个时辰,殿中上了灯,一排排灯笼、火烛,照得殿内亮堂堂的。
“王上,先前一役,王宫宫女妃嫔死伤惨重,是不是·····该考虑下充实后宫?”
一名随身宦官,在十步之外,恭谨地躬身询问着。
林正阳讶然,随即反应过来。
一直以来忙于军政,几乎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他占据的这个李成业的身份,本来就是蜀王,之前应当有一批妃嫔的。
可惜在战乱之中,就连身为蜀王的他本身都不能幸免,何况那些可怜的妃嫔奴婢?
死的死,逃的逃,就算侥幸没死的,多半也污了身子,早被他和小哀寻了名目打发了走。
那一阵,蜀王宫几乎空了,几乎找不到什么人。
说起来,确实是有必要采买一些宫女、太监充实后宫了。
只是········
“这种事,你自去问王妃,何必来烦本王?”
“内事不决,皆有王妃。”
林正阳不耐烦地挥手道:
“只管去问王妃,这本就该她处理。”
那名宦官更是头低了下去:
“可是·····可是这件事是王上您之前已经定好的,娘娘说由您自决。”
“本王定下的?”
林正阳恍然大悟,随即调出了李成业的记忆,“回忆”着这件小事,终于从记忆的角落里找到了。
“前朝贾公望,贾家,如今有秀女待选,嗯······元春,元春!”
林正阳睁大了眼睛。
再仔细“回忆”,他得到了更多详实的消息。
贾家、甄家、王家、薛家,本是金陵四大家族,后来为避战乱,贾家前往蜀地成都。
本是金陵望族的四大家族,在蜀地并无根基。
为此,他们选择送女入宫,攀附李成业这位蜀王。
待选的,可不就是贾家二房嫡女,贾元春嘛!
贾公望在前朝可谓一时豪杰,屡立战功,多次击退胡人,因而积累功勋封侯,乃至于国公。
其弟十年内也因救驾,而受封国公。
一门双公,可谓煊赫至极。
可惜,那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了,大晋已经日薄西山,多次征战各地平乱,也耗尽了最后一批精锐,最终导致各地节度使最大,藩镇林立。
后来就是胡人南下,为避祸,也是恐惧胡人贵族报复,这才有贾家迁移之事。
而四大家族向来同气连枝,彼此多年姻亲,即便是李成业也不得不高看几眼。
毕竟,即便贾家主脉两支迁移过来,仍有很多旁支遍布金陵,那甄家和薛家,还是在金陵有很大势力。
所以才点了贾家的秀女,以此借用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