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被问及该项技术的意义时,克雷尔教授一脸严肃地说道。

    “……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重复该项实验,如果这不是一场意外,那么这项技术毫无疑问将改变整个行业的面貌。”

    “因为无论是锂硫电池还是处在概念阶段的锂空气电池,都绕不开枝晶问题。反过来锂枝晶的问题能在负极材料上得到解决,我们甚至不用对以往的设计做出太大的改动,直接更换负极材料就可以了。”

    克雷尔教授的回答,让记者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毫无疑问,他要的大新闻就在眼前。

    “可是克雷尔教授,根据我们采访ib集团前锂空气电池项目负责人得到的反馈是,工业界对这项技术的看法持悲观态度,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克雷尔教授想了想,回答道:“悲观很正常,因为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实验室宣称自己解决了锂枝晶问题,对于新技术保持谨慎是必须的。老实说,即便是现在,我依旧保持怀疑,因为投稿人在论文中提到的解决思路并不是什么新颖的东西,甚至有点过时。”

    记者立刻追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克雷尔教授:“因为我们现在主流做法是提高电解质的粘稠度,甚至直接采用固体材料。或者在锂负极上做个碳材料结构,放电时限制住锂金属生长后的外形,充电时也能保证锂全部进入正极后负极结构不塌陷。陆教授采用的在负极材料上涂膜的设计,事实上在二十年前很多实验室就已经尝试过无数次了。而且……”

    记者:“而且?”

    克雷尔教授耸了耸肩:“而且他是一个数学教授。我对计算材料这门最近才出现的新兴学科不了解,但即便如此我也知道很多东西光是建立模型是不够的。”

    然而就在这时,背后的实验室里,突然响起了欢呼声。

    听到这声音之后,克雷尔教授和记者都愣了下。

    记者:“发生了什么?”

    克雷尔教授和自己的助手相视一眼,一脸古怪地看向了那个记者。

    “不知道……也许是成功了?”

第268章 冰雹猜想() 
rs会议是美国材料研究协会的常规学术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材料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顶级会议。

    其覆盖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材料学领域的全部研究方向,地位大概就相当于材料学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几乎整个材料学界的大牛都会在会议上露个脸。

    不过和四年一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不同,rs是一年两次,分春秋两季。春季一般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秋季则比较稳定,通常都是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交流技术,向工业界展示成果,为有钱的企业和缺钱的实验室牵线搭桥,同时也给同行们提供一个撕逼的场所。

    是的,就是撕逼。

    如果有人在会上朝着报告人扔鞋子,那一定不要奇怪。反倒是那一届会议没有人吵起来,大家心平气和地开完了会,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给同行的技术点赞……那一定会让业界人士怀疑,是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越是大牛,撕的越厉害。

    这种情况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是很难看到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数学和其它学科的画风,还真不太一样。

    身为一名数学教授,陆舟对撕逼没有任何兴趣。

    不过对于他来说,这次会议却是个机会。

    而且rs突然向他发来邀请函,想必也是有不少人对他的研究成果很感兴趣。

    当然了,即便如此,陆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

    他是一名数学教授。

    哪怕是为了看到十级之后的“未来时代”,他也得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怎么说也不能把决定其他学科等级上限的数学给落下了。

    八月的最后一天,陆舟在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里,对另外两名学生进行了测试。

    同样是十道题,限时两个小时。

    将写着题目的a4纸分别交到两人手上之后,陆舟便从自己的办公桌上挑了书,拿在手上翻阅了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随着手机铃声的响起,陆舟啪地一声合上了手中的书本,看向了在纸上奋笔疾书的两人。

    “时间到了,让我看看你们这个月学的怎么样。”

    哈迪一脸头疼地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同样停笔的秦岳也是一脸紧张。

    “教授,您给的时间太短了,”起身将试题纸交到了陆舟的办公桌上,哈迪一脸苦涩的表情,“要是再给我十分钟,我肯定能把下一道题写出来。”

    “时间长短不是关键,而且我并没有要求你们把每道题都做出来,让我看到你们会了什么就可以了。”

    接过两人的试题纸,陆舟一边说着,一边扫了眼上面的题目。

    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是很简答的东西,扫一眼心里大概就有了个数。

    秦岳做出来了六道题,第七道题没写完,但思路没什么大问题。

    总的来说,他的情况还算不错,而这也在陆舟的意料之中。

    哈迪做出来了五道,勉强达到合格标准,这倒是有些出乎了陆舟的意料。

    陆舟本来以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无法通过他的测试的,而这个人最可能便是哈迪。因为在这三个学生中,属他的性格最浮躁。

    不过现在看来,情况比较乐观,三个人都拿到了参与这一课题的资格。

    将a4纸放在了一边,陆舟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首先恭喜你们加入我的课题。”

    听到这句话,原本因为只做出了五道题而有些沮丧的哈迪,惊讶睁大了眼睛。旁边的秦岳,也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仿佛看穿了他们在惊讶什么,陆舟用轻松的语气说明道:“我设置的及格线是五道题,至少能做出来五道,说明你们有把我布置的任务听进去,这一个半月的时间至少没荒废掉。”

    “关于我们课题的具体内容,我就简单的说下吧。”

    喝了口咖啡,陆舟站起身来,走到了办公室的白板旁边,拿起马克笔。

    坐在办公室角落对着电脑默默搜集文献的薇拉也停止了手上的工作,和其他两名学生一样,搬着自己的椅子坐到了白板前,等待着老板开讲。

    “一个半月之前,我曾经和你们透露过,我们的课题和冰雹有关。”

    “如果对加性数论有所了解,相信你们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个课题到底是什么。”

    哈迪和秦岳纷纷点了点头。

    正如陆舟所说的,他们已经猜到课题是什么了。

    至于薇拉,倒是没有什么多余的反应。毕竟早在半个月前,她就已经通过考核,甚至早就已经参与到课题中了。

    顿了顿,陆舟继续讲道。

    “所谓冰雹猜想,也称角谷猜想,或者3+1问题。其描述的命题为,对于任意取定的正整数,经fk()=1连续作用有限次后,均无一例外地落入{4,2,1}这一数字陷阱。”

    “通俗点讲,选择一个,如果是奇数下一步3+1;如果是偶数,则下一步变成2。经过有限次循环,无论在这期间它的数值如何膨胀,但最终它一定会向冰雹一样,骤然跌落至1的谷底。”

    说到这里,陆舟停顿片刻,笑了笑继续说道。

    “就像黑洞一样。”

    相比起哥德巴赫猜想,冰雹猜想在美国的知名度毫无疑问更胜一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美国大学校园中,都能看到有人钻研这个神奇的“数字游戏”。而这一现象,甚至登上过北美老牌大报纸《华盛顿邮报》,并在一段时期内形成过一股风潮。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数字游戏,但对于数学家来说,它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是个数论问题,而且是加性数论中的经典问题。但归根结底,它是个复分析问题!”

    “角谷猜想,便是你们未来三年的任务。我不要求你们完全证明这个命题,但你们至少得在这个方向上完成一篇值得被数学年刊收录的论文……”

    陆舟想了想,提笔,在白板上写下了一行算式。

    【h3=h6+{h2+λhλ2+λ2hλ22}3】其中λ={2π3}

    看到这行算式,秦岳立刻从兜里取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哈迪也很快打起了精神。

    至于薇拉,则是一如既往听的聚精会神。

    “虽然外界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观点普遍悲观,但事实上,数论界对于这个问题也并非毫无进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准确的说是94年,本格(lbr)和迈纳杜斯(ards)教授证明了:3+1猜想等价于函数方程h3,也就是我在上面板书的那个方程。”

    “这条方程的出现,为后续的证明铺平了通往山顶的第一块砖。”

    有些东西说是说不出来的。

    回应着那三双充满期待的视线,陆舟转身,在白板上继续板书。

    【=2+1?sπ+122+1π12?sπsπ+hs2π满足:?Φ。】

    【……】

    看到这几行算式,薇拉的眼睛渐渐明亮了起来。

    秦岳和哈迪,分别露出了若有所思和似懂非懂的表情。

    停笔之后,陆舟将马克笔轻轻地放在了旁边的桌子上,向自己的三名学生微微一笑。

    “这一步很关键。”

    “如果能证明存在一个整函数h,对于上述的,Φ的每一个包含某正整数的分支d,均存在0∈d,使得【k(0)】收敛到1……”

    停顿了片刻,看着那三双期待的视线,陆舟笑了笑,用肯定的语气说道。

    “由此,我们就能证明。”

    “3+1成立!”

    …

    参考文献:brl,ardsftal…qats…td…th…th…llat…prblrslts……ath,1994,25:1…12

    上次看到书评区有童鞋提议把文献贴出来,但说实话,我觉得意义不大……

第269章 分工合作() 
将自己的思路从头到尾讲了一遍,陆舟给整个课题制定了一个大的框架。

    这个框架中包含着解决这个命题需要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个命题的思路、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将“群构法”推广到这一问题上去。

    毕竟,这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紧接着,陆舟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了分配。

    哈迪的思维比较活跃,负责搜集文献并提出da。

    秦岳擅长计算,和他应该能成为不错的搭档。

    至于薇拉,她的风格大概和自己类似,属于那种擅长独立思考的类型。把这样的人才强行塞进集体讨论的研究环境中,反而会影响她的正常发挥,当初德利涅教授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所以才让他自己选择是否加入他的“标准猜想”课题。

    经过了一番考虑之后,陆舟最终决定将她分在b组,和a组的哈迪、秦岳同步推进这一课题。

    即,对该命题中涉及到的不同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并以每周两场研讨会的频率交换意见,每个月一场内部报告会汇报情况。

    这种模式在一些大的研究团队中很常见,因为有些牛逼的老板通常会带很多学生,将十几个学生塞在一个团队里,反而会因为团队过于臃肿而影响研究效率。

    这些经验,陆舟也是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其他教授那里学来的。

    就在陆舟把每个人的任务分配下去的时候,办公室外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陆舟正准备去开门,哈迪那小子很自觉地站起来,向门口走了过去。

    办公室的门打开,出现在门口的是奇里克教授。

    只见人高马大的奇里克教授一进门,便越过旁边的巴西小伙,神情激动地向陆舟走了过来。

    “那篇论文是你发的?!《自然》上的那篇?不,我的意思是,那个lh,真的和你是同一个人?”

    因为太过激动,他的声音有些语无伦次,在念陆舟名字的时候,甚至发错了音调。

    担心这家伙突然给自己来个拥抱,陆舟往后退了半步,上下打量了他一眼:“……是的,有什么问题吗?”

    难道除了他之外,普林斯顿还有别的陆教授吗?

    奇里克教授倒是没有激动的抱住他,深呼吸了一口气,便冷静了下来。

    紧接着,他用难以置信的语气感慨道。

    “上帝……你简直是个天才!”

    这马屁来得猝不及防。

    陆舟不好意思一笑,轻咳了一声说道:“我不是上帝……”

    本来就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奇里克教授,差点没被陆舟这句话给呛到。

    只见他剧烈地咳嗽了两声,说道,“那是语气助词,我并不是说你是上帝,请不要误解……说起来,你是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