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的锂离子电池。相关的论文我发在了材料学顶刊《advaerials》上,不过这项技术并不完善,还有待改进。”
顿了顿,王教授继续说道。
“事实上,解决锂硫电池穿梭效应的关键,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做法,也是用多孔碳材料去阻挡多硫离子,减少硫的溶解流失。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将研发的重点放在硫碳复合材料上。”
吕老认真地点了点头。
坐在他旁边的文秘,则是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做着会议记录。
王教授发言结束之后,向同行们微笑点头,坐了下来。
不过他凳子还没坐热,一声平静而稳重的声音,便从燕大教授的席位那边传来。
“我也有句话要说。”
发言的是来自震旦的吴世刚院士,和王教授一样,也是一位材料学界的大牛。
看到这位老人家,吕老也是尊敬地说道。
“吴院士请讲。”
扶正了话筒,吴院士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
“我在参与863项目,对锂硫电池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其实已经考虑过碳硫复合材料。这种策略在学术上看似很有效,但实际作用非常有限。”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很小的扣式电池,电极很薄、硫负载量不高,总的硫量大约在几个毫克级。而实际电池的硫含量较大,一般都是克级,且电极很厚、单位硫载量很高。”
“实验室能够循环上1000次的硫/碳复合材料,在实际电池中仅能循环几次,有时候甚至一次电都放不出来。”
“而且,碳硫复合材料存在最致命的通病,就是体积能量密度不高。如果是电脑、手机之类的3c产品的电池,用碳硫复合材料做正极还好说,如果是汽车或者再大点的东西,就难说了。”
老先生从十年前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因为是工程师出生的学者,相比起以理论见长的学者来说,更注重一项技术的实际价值。
而且,他是做固态电解质方向的。
然而王教授顿时不乐意了。
不过起来反驳的却不是他,而是另一位搞碳硫复合材料方向的教授,而且说得有理有据。
“您说的对,硫碳复合材料确实存在这方面的缺陷,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缺陷都是可以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解决的。一年前我们都认为锂电池是不稳定的,然而现在呢?谁能怀疑锂电池的广阔前景?”
陆舟……?
不想介入大牛们撕逼的陆舟坐在那里一直没说话,结果还是莫名其妙中了一枪。
会议进行的很热烈。
虽然没有像rs会议撕的那么直接,那么惨烈,但稍微用点心,就能听出那言语之中的明枪暗箭。
坐在前排的陆舟心中感慨了一声。
还好系统的扫描枪替他省掉了大笔的研发成本,锂枝晶的技术也卖了个好价钱。否则的话,此时此刻的他,恐怕也得硬着头皮加入到这场战斗中去。
就在这时,又一位教授开口了。
“我也来说两句吧。”
这次发言的的,是水木大学的孙洪标教授。
在锂电材料方面,水木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稍逊于震旦和燕大,不过影响力也是相当大的。
不过,他的发言,和前面说话的大牛们有些不太一样。
只见这位老教授轻轻咳嗽了声,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
“我注意到陆教授一直没有说话,但看他的表情,对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胸有成竹。我起来没什么想说的,只是想听听他的意见。”
陆舟???
。
第303章 空心碳球好()
孙洪标教授的话音刚刚落下,一双双视线便朝着陆舟看了过来。
尤其是来自企业方面的代表和工程师,一个个眼睛都在冒光。
而处在视线中心的陆舟,此刻正握着矿泉水瓶,一脸的问号。
我啥时候胸有成竹了?
我怎么不知道?
其实他之所以不参与讨论,甚至表现的对研讨会表现的漠不关心,倒不是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而是他也不知道该说啥好。
和大多数材料学界的大牛不一样,出于数学家的严谨,他在吹牛前还是得打下草稿的。孙教授忽然将这个皮球踢到了他的脚边,一时间也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就在这时,陆舟忽然灵机一动,放下手中的矿泉水瓶,扶正了话筒,清了清嗓子说道。
“……根据我在rs会议上的见闻,对于锂硫电池这一块,穿梭效应是制约这项技术的最大难题。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
“我个人的观点,觉得两条思路都不错,从正极材料上解决是一条思路,以固态电解质作为切入点也不错。我们可以顺着两条思路齐头并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说出这句话的陆舟,忍不住给自己的机智点了32个赞。
至于最后一句话用在这里合不合适,他也不清楚,反正自己政治课一直都游走在及格线附近,也懒得管那么多了。
这种万金油的回答,是最不容易得罪人的。
大佬们为了研究经费撕的正欢,但他是自己掏钱做实验,还是不进去瞎掺和比较好。
说得太多了,将来可是要负责任的。
然而,孙洪标教授,显然不打算这么放过他这棵大树。
只见老先生笑了笑,继续追问道。
“陆教授说得对,然而话是这么说的没错,但我们要集中有限的资源成就大事业,总得有个重点。以您的观点来看,您认为哪一条方案更有前途?”
这水木大学的教授也是个人精。
多半自己就是做正极材料表面聚合物的,看他用改性pds膜解决了锂枝晶问题,便赌他多半和自己一样也看好聚合物方向,然后果断把他推出来当枪使了。。。
但说实话,虽然陆舟是用改性pds薄膜解决了锂枝晶问题,但对于锂硫电池特有的穿梭效应,他并不看好在正极材料上同样采用添加表面聚合物材料的方法。
至于理由,他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可能只是直觉吧。
想到这里,陆舟不仅有些哭笑不得。
忽然“白学”现场,总感觉自己选谁都会得罪不少人。
毕竟在锂电这块他不是什么小透明,以对吕老对自己意见的重视,他也是有所自觉的。自己手上握着的票,怕是一张能当两张,甚至是三张来使。
早知道会变成这样,他就推说有事儿不来了。
陆舟叹了口气。
没办法了。
本着严谨的态度,他不想拿着尚未完善的研究成果出来显摆,但再继续推脱,就有些矫情了。
而且若是被有心人利用,说他在国家项目上“不使劲”,享受着政策的支持却再浑水摸鱼,传出去影响总归是不好。
思索了片刻,他开口说道。
“非要我说的话,我个人更看好空心碳球方向。”
此话一出,不少人都愣住了。
尤其是孙教授,显然是没料到陆舟的选择。
会议室内的教授、学者们表情各异,有的面露喜色,有的不置可否,也有的不屑一顾。企业那边的代表们则是眼睛发亮,期待着陆舟继续说下去。
至于吕老,则是一脸重视的表情。
“可以请教下理由吗?”
“当然可以,”陆舟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空心碳球具有大的内部空腔,适合作为高负硫量的碳基体。同时外部的多孔壳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硫离子的扩散。此外,其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我个人很看好。”
陆舟的话音落下之后,来自燕大的吴院士开口道:“我有一问。”
陆舟做了个请的手势:“吴院士请讲。”
吴院士不紧不慢地说道:“空心碳球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但新的概念往往都存在隐患。技术上来讲,当锂离子嵌入时会导致材料发生体积膨胀,随着充放电循环进行,这种体积膨胀会导致合金粉化。我还是那个观点,这种技术很难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陆舟:“减少活性物质的颗粒尺寸,可以降低微粉化程度,从技术上来讲这是可以实现的。”
吴院士目光锐利,继续问道:“那体积膨胀的问题呢?你考虑过体积能量密度吗?”
这位吴院士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对固态电解质方向之外的方向采取“怼”的战术,却避而不谈自己的观点,不给人反怼的机会。大概是打算等到研讨会的最后,来个一锤定音。
不过,这也算是正规手段之一。
科学技术是客观的,好不好用却是主观的。
技术上的问题,并不存在那么多非黑即白的定论,从学术会议诞生以来,学术交流本身就是在互怼中展开的。
和和气气地照本宣科,一千张嘴都是一个论调,那就不叫开会了,也根本讨论不出来什么东西。
对于吴院士的疑问,陆舟继续说道:“通过能与锂金属合金化的相,分散到不与锂金属合金化的非活性相中,在理论上活性成分的体积膨胀问题,是可以通过搭建‘缓冲骨架’进行补偿的。”
吴院士暂时没话说了,然而另一个人又站了出来。
只见先前还在和吴院士争论碳硫复合材料的可行性的王教授,用怀疑地语气问道:“你有多少把握?”
一听这话,陆舟顿时不乐意了。
吴院士怼我也就算了,毕竟不是一个方向,你个搞碳硫复合材料的怼我搞毛线啊!大家的方向都是差不多的,还是说怼了我你就不用考虑“体积膨胀”的问题了?
对于王教授的疑问,陆舟一本正经,严肃道。
“科研不是搞基建,不要指望钱扔进去了就一定能成功。你问我有多少把握,我就算告诉你%或者99%,除了信口开河之外又有什么用?”
这一句话把王教授给呛的脸色涨红,说不出话来。
吕老轻轻咳嗽了声,打圆场道:“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我们的讨论还是以学术为主,和气为重。”
这时,先前怂恿陆舟起来说话的孙教授,似乎是见陆舟的回答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又起来说话了。
“我再来说一句吧。”
只见老先生和煦地笑了笑,说道:“王教授也是出于担心才这么问,其实关于空心碳球这个方向,我也有些困惑。不过听说陆教授是计算材料领域的专家,想必应该是有独到的见解,不知道是否方便,为我们解答一下其中的玄机?”
孙教授问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并不认为他真能从数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怕这小子在会上信口开河,忽悠了几个教授倒是没什么问题,就怕他把坐在那儿的吕老也给忽悠了。
毕竟,解决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
那自然是自己正在研究的表面聚合物材料好啊!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发问正中陆舟的下怀。
只见陆舟不好意思一笑,看向了吕老开口问道。
“这个好说,有黑板吗?”
第304章 那就证明给你看吧()
黑板当然是有的。
即便没有,只要他需要,也会有人拖来。
听到了陆舟的要求之后,吕老立刻吩咐了坐在他旁边的秘书。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会议的工作人员便从礼堂旁边的阶梯教室,拖来了一块立在架子上的活动黑板,搁在了礼堂的正前方。
走到了黑板前,陆舟拿起了粉笔,构思了片刻之后,开始在上面板书了起来。
类似的研究,他在普林斯顿研究球面的拓扑变换问题时,其实已经做过了。
尤其是空心碳球的各项电化学、力学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他都做过系统性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建立过数学模型。
现在不过是从已经做过的研究中,选取部分成果加以推广。
以陆舟的数学水平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会议仿佛进入了中场休息环节,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看着他往下写。。。
孙教授目瞪口呆地看着陆舟在黑板上板书,显然是没想到,这家伙还真能拿笔就写。
其实,如果他对数学有过研究,或者哪怕对数学界有所了解,都不会产生陆舟给不出证明如此天真的想法。
毕竟站在黑板前板书过程的那位,可是曾经因为现场证明孪生素数猜想,而在普林斯顿留下了一段传奇的牛人。
相比之下,对已经完成过的理论进行推广,这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儿。
一直到写下了最后一行算式,陆舟停下了手中的粉笔,回头看向了会议室内的其他教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