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马普学会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可以说是除了普林斯顿的pppl实验室之外,国际上水平相当顶尖的研究所之一了。

    按理来说,有这样的机会,是怎么都不应该错过的。

    坐旁边办公桌的庄庆伟摇了摇头“那个事儿啊,别想了。”

    “什么意思?”袁远皱了皱眉,问道。

    庄庆伟叹了口气,好心指点了一句“你仔细看清楚了主办单位。”

    袁远“star仿星器研究所……有什么问题吗?”

    庄庆伟“你不知道,咱们的周院长和那个陆教授不对付吗?”

    袁远愣了下“就因为……这个?”

    庄庆伟“不然呢?”

    袁远有些气愤地说道“这,这太荒唐了!”

    见袁远一脸不愤的表情,庄庆伟摇了摇头,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学术访问的机会还很多,你马上要评正高级的职称了,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儿得罪了周院士。”

    “这能是小事儿吗?”看着电脑屏幕中的那个公告,袁远摇着头说道。

    搞可控核聚变这一行,可以参加的学术报告会很多,国际上的交流会议也不少。

    但这种能够接触到各自核心技术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

    身为该领域的工程师,他很清楚这样的机会有多宝贵。

    就拿wega上的水冷偏滤器来说,要是能把这块的技术吃透,拿回来改一改,放到托卡马克上也是能用的,放到“磁化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实验”上也是能用的。

    百般不舍地摇了摇头,袁远最终还是提不起忤逆院里一把手的勇气。

    而且,也不值得。

    推开椅子站了起来,暗道一声可惜的他叹了口气。

    “我出去抽根烟。”

    庄庆伟“去吧去吧。”

    ……

    “西南那边没谈成,抱歉。”

    说这话的时候,潘长虹的老脸有些发烫。

    自己当初信誓旦旦地打了包票,说只要马普学会那边同意了,这事儿包在他身上没问题。

    结果陆舟那边和德国人谈成了,还是拿自己的东西去换来的这个机会,自己这边却是在自己人身上掉了链子。

    他向上面反应了这件事儿,但事实上他也知道这其实没多少用。

    周承福现在是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一把手,华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总工程师,手上捏着十几个亿的经费,上百个项目。

    在学术界,谁能掌握到这些资源,谁就是爸爸,或者说学阀。

    尤其是可控核聚变,本身就这么大的圈子,四个托卡马克和十几家研究所,大半的经费和项目都得经过他的手。

    别说是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他的自留地,就算是在西南之外的地方,华科院的物质研究所那边,也得顾忌他老人家的面子。

    就算部委出面去要人又能怎么样呢?就算周院士那边明着肯放人又能怎样呢?

    要人归要人,去不去还是得专家们“自愿”的。

    除非是豁出去不怕领导给小鞋穿的愣头青,或者是本来就打算离职了的人,否则体制内的还真没几个敢站出来。

    而部委那边的领导就算知道,顶多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旁边调解,却不可能把这位老院士怎么样。学术界的事情本身就不像其他地方那么好处理,尤其是到了院士这一层。

    说实话,后来潘院士想了想,也意识到自己想的还是太简单了点。

    他主观的认为,现在和十几年前一样。

    当时国内搞可控核聚变这种“未来工程”的专家不多,人才甚至匮乏到了本科生都得上阵磨枪的程度,至于经费,当时国家更是拿不出那么多钱。

    然而即便每一步走的都很艰难,但他振臂一呼,大家依然从天南地北聚集了过来,凭借着一腔热血投入了这个行业。

    在他们的努力下,iter计划成为了华国第一个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

    即便是退休了,他现在依然记得,当时他们心中的兴奋,简直比听闻上京申奥成功的消息还要激动。

    从潘院士那里听完了事情的始末之后,陆舟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多说什么。

    “没事,这种可能性我也有考虑到。西南那边不愿意的话,就不用勉强他们了,我们自己搞自己的。”

    虽说要是去一趟上京,他也有八成的把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但他的时间宝贵,可没那么多闲工夫浪费在和自己人内斗上。

    其实,即便对权力和权威没什么兴趣,他心里也明白,学术界从来都不是什么纯净的地方。

    不过即便如此,他同时也很清楚。

    任何时候,成果都比一切东西都更有说服力。

    听到陆舟的话,潘院士松了口气,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欣慰。

    虽然很不满老周不合作的态度,但他心里也很清楚,这个时候还是以大局为重要好。

    若是真撕破脸斗起来,双方谁都讨不到好处,无论是把老周从现在的位置上弄下来,还是把陆舟气走,最终伤害的都是整个华国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未来。

    “你说的对,”潘院士点了点头,“西南那边指望不上了,我会想办法再找人。”

    陆舟想了想,继续说道“我记得湳华大学那边有一支大概规模在三十人左右的研究团队,已经从事了很多年仿星器的研究,并且部分工程师在澳洲国立大学那边接受过相关的培训。送他们去德国那边去交流,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潘院士皱眉问道“你是说龚教授的队伍?他们恐怕分不出人手。而且就算是湳华大学那边,可控核聚变项目的经费,也是从华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出的。”

    不重视归不重视,但一个关于仿星器的项目都不给批,这种事情就算是周承福也干不出来。

    毕竟就算不认同仿星器这条技术路线,他和仿星器又没仇。

    但,如果和陆舟扯上关系,那他们以后的经费就不好说了。

    “那就全请过来好了,”思索了片刻之后,陆舟开口说道,“反正他们现在也算不上多受重视,以后他们的经费,我全包了。”

    听到这胡来的做法,潘院士笑着摇了摇头。

    “那行吧,我明天就去。”

    陆舟点了点头“麻烦你……算了,这事儿我还是亲自去一趟吧。”

    。

第492章 出访湳华大学() 
湳华大学的前身是衡阳工学院,再早一点可以追溯到中南矿冶学院。

    在59年那会儿,国内发展核武器和核工业的背景下,国家将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等专业系迁至衡州。

    六十年代末因特殊原因停办,后于八十年代在核工业部和湘省政府的牵头下以衡阳工学院的形式重办,最后于九十年代改名湳华大学,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从某种意义上,这个学校从诞生以来的命运,便与共和国的命运维系在一起。

    这里虽然不是211也不是985,但其核工程专业在国内却是排在前列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为共和国输送了大量的核工业人才。

    而现在,它也依然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即便仿星器在国内算不上什么受到特别支持的项目,在可控核聚变这个冷门的大坑里也算是最冷的一个角落,但这里依旧有一支三十多人规模的科研团队,在从事着这一领域的研究。

    陆舟此行的目的很明确,那便是来挖人的。

    当然了,目的表现的这么赤果,对湳华大学就不太友好了。

    在名义上,他还是以学术交流的名义,来这里做访问的。

    而且说实话,这件事情如果成了,其实对湳华大学也有好处。

    对于陆舟突然造访自己这座小庙的目的,湳华大学的校领导也许猜到了,也许没猜到。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诺贝尔奖学者来校作报告,就算是换到水木燕大,那也都是足以打出横幅来欢迎的事情……

    【欢迎陆舟教授来我校开办学术讲座】

    看着头顶拉开的横幅,胳膊肘下面夹着课本的大学生,一脸莫名其妙地同旁边的室友说道。

    “你说陆神咋跑咱们这小地方来了。”

    块头比较大的男生摇了摇头:“鬼知道。”

    走到那一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儿,个头看起来瘦高的学生说道:“金陵那边不是新修了一个什么搞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心吗?好像就是陆教授在负责。估计是冲着咱们学校的h1仿星器来的吧。”

    胳膊肘夹着课本的那个大学生问道:“我咋没听说过?”

    那高个头的学生又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正常,新闻上都没怎么报道过,不过这事儿好像也不是什么秘密,我也是听社团里搞核工程方向的学长说的。”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那哥们开口道:“和我们没什么关系,赶紧上课去吧。”

    “说的也是。”几个人点了点头,快步向教室的方向走去。

    其实就算他们想去,这会儿也已经没有位置了。

    同一时间,湳华大学的一号阶梯教室内,已经是座无虚席。

    坐在台下的,不仅仅是湳华大学的学生,还有不少湳华大学的教授、讲师,以及从本市,甚至是省会那边的大学赶过来的。

    而除了那些学生、教授之外,还有湘省电视台的记者。

    一双镜头对着台上,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站在台上的那人开讲。

    看着台下人头攒动的景象,陆舟在心中不禁有些感慨。

    说起来,上一次办讲座,好像还是在斯德哥尔摩。

    到现在,差不多也快三个月了吧。

    看了眼墙上的挂钟,见时间差不多了,陆舟便向旁边的工作人员点了点头,示意可以开始了。

    站在话筒前清了清嗓子,到阶梯教室内安静下来之后,陆舟缓缓开口说道。

    “很多人问过我,华国不缺电,我们有三峡,我们有煤矿,我们的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我们的火电、水电以及电网技术全球领先,为什么我们还要吃力不讨好的去研究核电。”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科学研究不能只关注当下的投入和短期的收益,还应当有长远的眼光和迎难而上的勇气。”

    “从足够大的时空尺度来看,核能是人类的终极能源。正因为我们拥有着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支配着这个星球四分之一的电能,我们才更应该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让它变得更清洁,更高效,以及更便宜。”

    “除此之外,不止是可控核聚变技术本身,每一项重大科研工程,能带给我们的都不仅仅只是工程本身的价值。就如同我在研究ns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时,发现了l流形以及偏微分方程的微分几何解决方法一样。单论成果的重要性而言,我们在通往迷宫终点之路上发现的一切宝藏,都是不逊色于穿越迷宫本身所带来的成就。”

    “以可控核聚变为例,在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我们的超导技术得到了发展,我们深入到了高温等离子体的内部,我们创造了更强大的磁体,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很多。”

    用几句话引出了讲座的主题,陆舟从多媒体讲桌上拿起了记号笔,转身面向了旁边的白板,配合着通俗的语言讲解,在白板上简单地板书了起来。

    坐在台下记着笔记,王学海不小心把笔盖碰到了地上,当他弯腰把它捡起来,再次看向台前白板的时候,却是一脸懵逼的发现,黑板上的那一行行宛如天书的算式,他已经彻底看不懂了。

    一脸懵逼的看着讲台,王学海忍不住问道,“他在写什么?”

    坐在他的旁边,和他同样读核物理专业的方杰推了推眼镜,虽然同样没看的太懂,但倒也没有一脸懵逼:“好像是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我在哪篇文献中看到过。”

    王学海:“卧槽,不是科普性质的讲座吗?这么硬核的吗?”

    方杰斜了他一眼:“那不然呢,别是诺奖级学者,总不可能全程和你扯那些有的没的吧。”

    王学海忍不住道:“他讲这玩意儿有人听得懂吗?”

    说实话,对于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他自问还是不错的。

    但等离子湍流,放在国际上这都是等离子体物理中前沿的研究领域了。

    他专业核物理,研究方向比起理论偏向工程,若是没有经过十天半个月的预习,这种深奥东西自然是不可能懂的。

    合上了手中的笔记本,方杰摇了摇头,用下巴指了指阶梯教室前排的那几个座位。

    “咱们听不听得懂不重要,你看咱们核物理研究所的那几个老教授,还有他们脸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