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3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有没有似乎可行的技术路线……

    硬要说的话其实还是有的。

    比如“声聚变”。

    虽然这个词听起来不怎么靠谱就是了。

    离开了报告会的现场,盛宪富没有去找陆舟,而是来到了金陵大学声学研究所。

    大概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全世界都曾搞过冷聚变的研究,一直紧盯着国际学术界动向的华国自然也不例外。比如金大声学研究所陈伟忠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便曾经搞这个“声聚变”的课题,然而遗憾的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目前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不能聚变,但可以发光。

    至于为什么会发光,尚不确定。

    在完成自己心中的那张蓝图之前,他需要从前人的研究中,寻求一点帮助……

    “三十多年前的冷核聚变实验数据?”听完盛宪富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陈伟忠教授忽然冷笑了一声,摇头说道,“你们是在浪费时间。”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盛宪富试图说服老人家道。

    “试一试?我用了十年的时间去试一试,证明了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不是让你们这些后生再去试一试的,”陈伟忠有些自嘲地一笑,继续说道,“当年我浪费了声学所一半的经费,最后搞出来一堆废纸,现在让你们去浪费大好的时间,浪费国家的资源做这个实验?我的良心过不去。”

    看得出来,对于声聚变的研究,这位老教授已经彻底心灰意冷了。

    不过也确实,浪费了十年的人生,扑在了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上。这辜负的不只是他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所的期望,也辜负了那些跟随他一起从事这一研究的学生、研究员。

    然而……

    “我不认为那是废纸,”盯着老教授浑浊的瞳孔,盛宪富认真地说道,“只是它还没有发挥出它原本应有的价值。”

    盯着盛宪富看了好一会儿,老教授什么也没说,缓缓站起身来,离开了办公室。

    大概过了五分钟,老人拿着一本皱巴巴的笔记,又从门口走了进来。

    “声学研究所的经费不多,当初我搞这个项目,指望着能做出点成绩……不过最后失败了,”坦然地将这份数据交到了盛宪富的手中,陈伟忠教授看着盛宪富,继续说道,“如果这玩意儿能对你们有点帮助的话,你们就拿去用好了。”

    要是真能派上用场的话……

    他觉得,自己心里多少也会好受一点。

    接过了这本记载着实验数据的笔记,盛宪富郑重点了点头:“我会妥善使用。”

    ……

    拿到了实验数据之后,盛宪富回到了金陵高等研究院,开始勾画起了他心中的那份蓝图。

    曾经在西南的时候,他一直研究的是等离子体物理,而且比起理论更偏向工程方面。现在突然要做理论方向的研究,他很明显地从中感到了吃力。

    很多东西因为很久没碰过,他现在甚至已经遗忘,因此除了翻阅文献之外,有些地方他甚至还得求助于参考书,才能完成理论上的推演。

    不过,好在这些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

    就在这一边学习一边钻研的状态下,花了十天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那篇关于“在相对低温下实现聚变反应的技术可行性论证”论文,并带着这篇论文找到了陆舟的办公室。

    当他抵达办公室时,陆舟正对着桌上的草稿纸思考着什么。

    轻轻敲了敲门,盛宪富开口说道。

    “我来了。”

    没有停下手中的笔,陆舟简单地问道:“嗯,有什么事吗?”

    “关于可控聚变小型化的问题,我有一点儿……别的想法,”看了眼手中的论文,正准备上前将它交给陆舟的时候,盛宪富却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不方便给我看吗?”

    “那倒不是,”盛宪富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最终下定了决心,将论文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就是那个……您看了之后别笑我。”

    “怎么会?”

    停下了手中的笔,陆舟从桌上拿起了论文,一行行地仔细了起来。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站在办公桌前,忐忑地等待着结果的盛宪富,第十次缓缓做了个深呼吸。

    而也就在这时,陆舟也终于看完了他手中的论文,笑了笑说。

    “你想象力还挺丰富的。”

    盛宪富脸上露出苦涩的笑容。

    不是说好了不笑我的吗?

    轻咳了声,他开口解释道。

    “我也觉得挺丰富的,您别把它当真,这玩意儿只是我的胡思乱想——”

    “你不需要认错,学术上的讨论不应该预设正确与否的前提,在真理面前我们都有犯错误的可能,也都有正确的可能,”打断了他的话,陆舟将论文轻轻放在了桌子上,看着他继续说道,“更何况,这次我们还想到一块去了。”

第618章 只有我能做到的事情() 
盛宪富愣住了。

    在递出论文的时候,他甚至都做好了被讽刺一番的打算。

    然而却是没想到,自己这个天马行空的设想,竟然能够得到陆舟的认同。

    “冷核聚变并不是一个取笑的命题,事实上很多做不到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是错的,而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宇宙还不够了解。”

    从办公桌前站起身来,陆舟走到了悬挂在办公室墙边一角的太阳系图旁边,视线落在了那团数十亿年如一日燃烧着的火焰上。

    “就像我们至今无法完全理解,恒星力量的来源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恒星内部发生的聚变反应也是一种形式的冷核聚变,只不过它看起来并不像人们所能理解的那种“冷”。

    倘若要实现核聚变,两颗质子必须具有足够能量来克服库仑位势垒,使得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小于10^…14米。而想要达到这种距离,单个原子核的热动能至少得达到mev的能级。

    然而事实上,恒星内部的原子核的平均热动能只打到了kev的能级。

    一个很直观的数量级对比,便可以证明单独热动能并不能克服库仑位势垒来促成核聚变。即便考虑引力的作用,恒星内部的聚变反应,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不科学的。

    从经典力学的角度,是很难解释这种“不科学”的现象的。

    因此,就不得不引入一个量子力学中的概念。

    即,量子隧穿效应。

    虽说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晦涩,但事实上只要对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有所了解,就不难理解这它的内涵。

    在量子力学中,一切研究对象都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而且其确定的范围满足一个关系。

    以一个经典力学中常见的小球为例,在一座高山的面前放着一颗小球,按照经典力学的观念,只有当小球的速度足够大时,才能越过这座高山。如果它的速度不够,可能冲到了半山腰上便耗尽了动能,最终哪里来的滚到哪里去。

    然而在量子力学中,即便小球的速度可能不是很大,但在滚向这座山的时候,它依然有一定地概率能够穿过去。

    如果将这座山换成势垒,小球换成原子,就是恒星中能够发生聚变反应的原因了。

    尽管原子核的能量远小于库仑位势垒的位势,但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存在,使得质子依旧能够穿越库仑位势垒,投入另一颗质子的怀抱中。也正是因为这种概率性的燃烧,恒星才能稳定地燃烧数十亿年的时间,而不是在一瞬间爆炸,将所有的燃料全部耗尽。

    “冷核聚变事实上是可行的,或者换个更学术点的说法,在未达到聚变的宏观条件时,使聚变反应确实发生这件事情,在理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也没有将理论推进到足以完全揭示其中奥秘的程度。”

    “想要解决可控聚变的小型化问题,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出发,弄懂强相互作用是什么,并用一个确定的模型将它和电磁相互作用达成统一,”说着,陆舟将手中的论文还给了盛宪富,停顿了片刻之后继续说道,“如果能用一个确定的模型将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达成统一,我们的课题也会顺利许多。”

    “事实上,我并没有放弃可控聚变小型化的研究。”

    “只是因为,理论方面的工作,目前看来只有我能做。”

    ……

    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通解,陆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关键性的几个难点却依然无法解决。不过他也不是很着急,马上还有一场报告会要开,等开完了报告会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思考这个问题。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便到了五月份。

    随着计算材料学和数论两门课相继结课,陆舟现在只等着几个学生发的论文登刊,便可以领取系统任务奖励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发现在这个奖励任务比以往的任务还要佛系,甚至没有规定领取奖励的时间。理论上如果他不想完成的话,甚至可以拉着几个学生把影响因子总数刷上天了才去交任务。

    不过,就这么继续拖着似乎也没什么意思。

    相比起一点影响因子才1000自由经验10点积分,就算是刷上千了也才十万。

    然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陆舟已经打定了主意,六月之前能发多少论文,就发多少论文。实在赶不及的也就算了,这半年来他休息的也差不多了,还是早点开始下一个任务比较好。

    报告会开始的前三天,来自德国的克劳斯·冯·克利青教授,提前抵达了金陵,在金大新校区的数院实验楼下,碰到了正上完最后一堂计算材料课回来的陆舟。

    “好久不见,”给了陆舟一个热情的拥抱,克利青教授看着他笑了笑说,“没想到这才两年不到,你的名字又得让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老家伙们头疼了。”

    陆舟笑了笑:“也许吧。”

    “不是也许,总之不管他们会不会考虑一个刚刚拿过诺贝尔奖的学者,我都会为你提名,”说到这里,克利青教授忽然笑了笑,继续说道,“说起来,这次来华国之前,克雷伯教授让我带一句话给你。”

    “呃,什么话?”

    “他说你是个可怕的对手,”耸了耸肩,克利青教授笑着说道,“他说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向你炫耀他的实验室。拜你所赐,他现在被经济与技术部催的焦头烂额。那些技术部的官僚们看到你们动动手指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觉得可控核聚变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据说他们上次开会,螺旋石7…x实验室的工程师差点和技术部的秘书打起来。”

    听到这句话,陆舟不好意思地轻咳了声。

    “这个……我很抱歉。他要是觉得不公平,以后我也带他参观下金陵高等研究院好了。”

    “哈哈,我只是开玩笑的,”克利青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并不恨你,甚至于……还是挺感谢你的。毕竟如果没有你的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现在仿星器的研究大概还处在一个被边缘化的状态。更何况换一个立场,如果是他的实验室率先完成了可控聚变,我觉得他大概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陆舟做了个无奈的表情,“希望我的研究不会给他带来麻烦。”

    “怎么会?而且,说不定以后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克利青笑了笑,继续说道,“几个iter主要成员国已经与华国达成了协议,在许多争议问题以及工业领域的技术上做出交换。大概以五年为期吧,协议上的内容会逐步执行。”

    听到克利青的话之后,陆舟点了点头。

    五年算是一个不错的缓冲期。

    因为不确定能否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其它国家自然也不愿意过早的用自己手上的筹码进行交换,而华国这边,同样也不希望可控聚变技术过早的被其他人掌握,而失去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当然,有一点大家是达成了共识的,谁都很清楚永久保密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像可控聚变这种注定得大规模使用的民用技术,除非是捂在手心里不用,或者把与国门彻底关起来,否则等到可控聚变电站与跨区域电网项目的铺开,有太多的可能性会导致技术流失。

    配合三年普及可控聚变电站,供应全国80%以上用电的战略规划,以五年为期用可控聚变技术向其它国家交换政治、技术等等方面的利益,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而这五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发生很多事情了……

第619章 从世界各地而来() 
五月中旬,金陵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随着距离报告会的日期越来越近,来自世界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