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便称为声致发光现象。
在适当的驱动情形下,声致发光气泡可以保持球状,非线性振动可以精确重复百万或上亿周期。而也正是这样的特性,为相对低温条件下实现可控聚变也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思路。
此时此刻,金陵高等研究院内。
物理研究所的声学实验室的中央,已经被陆舟领导的可控聚变小型化研究团队临时征用。位于实验室正中心区域的实验桌上,正摆放着一座半径约莫三英寸的透明容器。
整个透明容器被澄澈而粘稠的浓硫酸填满,大功率超声波发生器连接在容器的两侧,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陈列在整套装置的周围,时刻准备着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
由于声致发光的现象是以皮秒级的闪烁发生的,一般实验室相机很难收集到全部的闪光信息,尤其是气泡塌缩到最小的那一瞬间。
为了这次实验,陆舟甚至从金大声学研究所借来了唯一一套“锁相积分拍摄成像实验系统”。
除了一些特殊的声学实验之外,这套系统一般也被用于研究反潜声呐,如果不是看在陆舟的面子上,声学研究所的所长怎么也不可能同意出借设备。
站在实验装置的旁边,已经完成实验准备的盛宪富,将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的陆舟。
陆舟点了点头,开口说道。
“开始吧。”
“是。”
深呼吸了一口气,盛宪富走到了最近的那台电脑前,快速敲下了几个按钮。
随着一声短促的蚊音稍纵即逝,大功率超声波发生器开始向溶液内释放携带庞大能量的超声波。
确认工作液体内的声压已经达到了5倍大气压的标准,陆舟立刻继续下令道。
“注入氙气!”
“是!”
随着氙气的注入,一颗气泡从容器的底部缓缓上浮,并且在声场的驱动下漂浮在了容器的中央。
紧接着,超声波发射器的功率开始逐渐放大,施加在气泡上的声压也随着一同增加。
就在作用在气泡上的声压达到15倍标准大气压的瞬间,漂浮在浓硫酸中的氙气气泡就如同一盏明灯,瞬间闪烁了紫到发白的光芒!
见到这一幕,围在实验装置附近的研究员,脸上纷纷露出了一丝喜色。
虽然这只是对实验装置的检测,距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悬浮在工作液体内的气泡连续闪烁了10组光芒,通过锁相积分拍摄成像实验系统收集到了发光状态下的照片,高等研究院的几个声学物理专家立刻对照片进行了分析,通过光谱确定发光温度以及功率。
从盛宪富的手中接过了实验数据之后,陆舟简单地看了两眼。
发光功率在130w左右,虽然只是一瞬间的闪烁,但也相当惊人了。至于气泡表面温度的峰值,表现最突出的一组更是达到了150万开尔文的恐怖数字,就如同一颗漂浮在溶液中的恒星!
当然,这个数据并不一定是准确的。
毕竟气泡的塌缩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想要间接测量这一瞬间的温度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减小数据的误差了。
“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很成功,准备进入下一个阶段吧,”将实验报告放在了桌子上,陆舟继续向站在旁边的盛宪富吩咐道,“给容器添加中子屏蔽层,准备注入氘氚混合气体!”
盛宪富认真点头:“是!”
第一阶段的实验,只是为了检验这套装置设计是否合理,能否为气泡提供足够的声压,使气泡的温度在一瞬间达到百万开尔文以上的温度量级。
现在看来,他们的实验很成功。
当漂浮在工作液体中的氙气被压缩到一个肉眼不可察觉的点的瞬间,凝聚在一个点的能量释放出了比恒星上的点还要耀眼的光芒。
虽然,百万开尔文级别的温度,距离可控聚变的点火条件依旧很远,但促成可控聚变的条件并不仅仅只有温度一项。
作用在气泡上的声压,并不仅仅只是给气泡带来了上百万开尔文的高温,同样也带来了恐怖的密度!
而密度,同样也是聚变反应的条件之一!
在陆舟的吩咐下,实验室内的研究员将透明的容器放入了一座由中子屏蔽材料制成的黑盒中,并且关闭了锁相积分拍摄成像实验系统,紧接着对先前的实验步骤进行了重复。
只不过通入的气体从氙气换成了氘氚混合气体,超声波的发生功率也从原来的量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量级!
实验继续进行。
虽然黑盒阻挡了众人的视线,但这并不妨碍什么。
有些东西并不需要直观的看见,直观的数据比一切东西都更加可靠。
将盛满浓硫酸的容器从黑盒中取出,负责对辐照损伤以及中子增幅率进行鉴定的研究员,立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站在那研究员的旁边,陆舟安静地等待着实验的结果。
就这样过去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
终于,结果出来了。
“观测结果出来了!”脸上浮现了一抹浓烈的喜色,那研究员将完成的实验报告迅速递到了陆舟的手上,一脸激动地做了汇报,“通过对中子屏蔽材料表面的辐照损伤进行检测,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表面在试验期间内,存在2。5mev的中子对材料表面进行轰击……中子增幅率预估为1。7%!”
“确认聚变反应发生!”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实验室里的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就差没有欢呼出声来。
尤其是盛宪富,激动地捏紧了双拳。
这条实验思路是行得通的!
对于他而言,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激动的消息了。
当然,虽然实验的结果很喜人,但就中子增幅率的数据来看,实验本身并不算乐观。
从先前的实验中,他们顶多是观测到了聚变反应发生的迹象,距离用这套装置来进行稳定的可控聚变反应,依旧还很遥远。
盯着实验报告上的数据,李昌夏教授神色凝重道:“中子增幅率还是太低了,想要达到维持可控聚变的稳定运行……这种级别的声波可能不够。”
陆舟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对,以目前的条件来看,实现稳定的可控聚变反应很难。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更换工作液体。”
李昌夏教授:“您打算尝试哪种工作液体?”
陆舟摇了摇头:“不知道,不过我倒是有一条存在可能的思路。”
“思路?”
“是的,”陆舟点了下头,“既然常温下的传统液体无法达到要求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试试液态金属?比如液锂,我认为就是一个值得一试的选择……”
第660章 CERN的表决()
同一时间,就在金陵高等研究院正在就“声致发光”以及“声聚变”的相关项目展开实验的同时,一场关于质量间隙问题的研讨会议也正在cern位于瑞士的总部进行着。
这次会议的出席人数不多,但却基本上都是当今物理学界顶尖存在的知名学者,一半以上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荣誉。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有人在这里仍一颗炸弹,世界物理学的发展至少得停滞五十年……
走进了阶梯会议室之后,威滕找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有些意外地将目光投向了会议桌前的另一位学者。
彼得·希格斯!
上帝粒子的发现者!
自从13年后从cern返回了英国,他便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了。如今他已经91岁高龄,威滕怎么也没想到,在这次会议上竟然能看到他。
不过想想也是,这种即将决定物理学的未来的会议,但凡对这个自己曾经倾注过青春和汗水的学科还有所牵挂的人,都不会轻易错过这样的会议。
趁着会议开始前的空档,威滕抽空环视了会场内的学者们一眼,发现不只是彼得·希格斯破天荒地出现在了这里,很多性格孤僻、几乎不怎么出远门的物理学家,此刻也都坐在了这间阶梯会议室内,安静地等待着会议地开始。
“真是令人意外,”坐在了威滕的旁边,贾菲笑了笑,开口说道,“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这么多平时看不到的老朋友。”
“是啊。”威滕有些感慨地点了点头,就在他正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阶梯会议室的前方传来了麦克风试音的声音。
只见站在台上的cern理事长清了清嗓子,宣布了会议的开始。
“在关于质量间隙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讨论了足够长的时间,也耽误了足够长的时间。”
“现在整个理论物理学界都在等待着我们的结论,我认为与其让争议持续下去,不如暂时先让物理学界从我们的声音中,知晓我们的看法……不管它是否正确。”
说到这里,理事长顿了顿,继续说道。
“因此我提议,以举手表决的形式,来表达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
会议室内响起了窃窃私语的声音。
看着骚动的台下,理事长咳嗽了一声,提高了音量继续说道。
“赞同的人,请举手。”
唰唰唰——
会议室里至少70%的人,陆陆续续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坐在后台的工作人员对举手表决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且将数据反馈在了台前的荧幕上。
看了眼荧幕上的表决数据之后,理事长点了点头,示意大家将手放下,停顿了片刻之后继续开口道。
“反对的人请举手。”
唰唰——
和先前一样,同样有不少人将手举了起来。
只不过相比起举手的人来说,反对的人并不是很多,只占15%左右。并且很多手在举的时候也显得摇摆不定,看得出来即使是持反对意见者,也有不少人也无法坚持自己的观点。
目光落在了会议室第一排的老人身上,理事长用尊敬的语气说道。
“希格斯先生,我注意到您举了两次手,我可以问一下你的理由吗?”
坐在前排的希格斯教授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
看了一眼站在台上的理事长,他缓缓开口说道。
“理事长先生,我之所以第一次举手,是因为我暂时挑不出那篇论文的毛病。而我之所以第二次举手,是因为我反对如此草率地做出决定。”
理事长点了点头,说道:“我理解您的意思,但我们已经讨论了足够长的时间。不只是我,很多人都认为是时候进行最后的表决了。”
“我认为还不够,”顿了顿,希格斯先生继续说道,“尤其首先的一点是,身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他有义务对自己的理论负责,向我们更清楚地阐述他的观点,并且回答质疑者的提问。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留意金陵大学官网公示的消息,然而陆教授似乎并没有举行报告会的计划。”
这句话得到了不少附和的认同声。
至少一半以上的反对者,都认同希格斯老爷子的说法。
尤其是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维尔泽克教授,也是认同地点了点头,懊恼地向理事长抱怨道。
“我的要求也不高,就算他自己没办法来,好歹也派个学生或者助手过来替他向我们说明下吧!”
派自己的学生代替自己做学术报告的情况并不算罕见,当研究比较忙或者单纯对人多的地方没兴趣时,一些教授偶尔也会派出自己的学生代替自己参加报告会。
比如提出“宇宙际理论”的望月新一,关于abc猜想的报告会几乎全都是由他的两名学生代劳的,而自己则通过视频连线报告会现场“控场”。
以陆教授现在的状况确实不太适合出国,坐在这里的大多数学者也都很理解这种状况。
但即便他不愿意出门,好歹也派个学生过来替他作报告吧?
听到维尔泽克教授的说法,cer理事长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道。
“关于你的建议,我会向陆教授转达。”
“现在暂时先不讨论报告会的事情,只讨论文本身的内容。关于陆舟教授就质量间隙问题阐述的理论,还有谁有存在疑问的观点,或者持反对的意见吗?”
这一次,没有人举手。
即便是希格斯先生也没有任何意见。
还有自始至终一次手也没有举过的威滕。
视线在会议室内环视了一眼,理事长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脸上浮现起了一丝笑容。
既然这些大牛们都没有意见的话,想来应该不会出什么严重的问题了。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达成了共识。”
“历史会记住这一天,我们朝着大统一理论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