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熬鹰航空业-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准备跑道,飞机开始进场,后轮着地、前轮着地,随后是制动、关闭发动机,慢慢的继续滑跑直到飞机最后停下来。

    这下轰动了,所有人不管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蹦蹦跳跳的就往跑道处跑过去,至于帽子等等东西,扔上天之后似乎就没有人再管,都是激动不已。

    机组人员现在也算是完成最关键、最完美的首飞,轰炸机和很大,完全可以站起来收拾着装,调整状态。随后在机长的带领下,机组人员这才一个个排队走下来;按照习惯列队完毕。

    “报告,轰油六机载平台首飞完成,试飞员梁正刚”

    “试飞员xx”

    “试飞员”

    看着试飞机组成功驾驶飞机安全归来,精神抖擞地列队站在飞机前面,激动的军队代表、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纷纷上前一一握手。

    激动的握着试飞员的手:“好啊,平安的飞回来就是最好,你们能安全的飞回来就是对我们这些设计人员最好的鼓舞,谢谢!”

    后续的就是对首飞回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检查,然后准备后面的试飞。同样是魔改轰六,相比简单的轰六a、b、c、d这些渐进的小修小改,这次的轰油六改进项目很多,自然试飞科目也要多上很多。

    后续的试飞已经是后面的事,庆功也有专门的人处理,而马老爷子和其他的众位西飞领导却没有像其它人一样庆功,因为他们现在需要趁着试飞的热乎劲,要再和德国方面谈谈新的客机项目。

    尽管要进行严肃的会谈,但是每个的喜悦依然是挂在脸上,弗洛里已经从英国方面打听到这次的轰油六项目,的到的消息印证了杨辉的说法。

    现在心里对西飞、对整个共和国的航空工业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首先我要代表公司祝贺我们的朋友西飞公司的新飞机首成功,并表示由衷的祝贺,以及我们对西飞公司同行的技术能力的钦佩。”

    能不佩服吗,一年时间局搞出了飞机并首飞,虽然里面有些早期轰六i的技术储备在里面,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和云十科研队伍、西飞原班人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然能在七十年代搞出轰六i这本来就是另外一个值得钦佩的地方,现在西飞也算是受的起德国人的这句话。

    “谢谢,相信看到我们这次的新飞机试飞成功,贵方肯定对我们的技术能力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在以后的客机合作中也会更加的顺利,我们要说的就是:我们西飞公司完全有能力、有实力一起完成新的客机项目研制。”

    西飞说到很有底气,而他们的底气则是从刚刚完成首飞的轰油六上面而来,还有云十的骨干设计队伍,甚至还有一些从魔都偷偷带回来的707飞机关键部分资料。

    这本是马老爷子的无心之作,云十下马,设计资料被到处扔,甚至有些人偷偷的把资料拿出去当废纸贱卖,这让马老爷子痛心无比,只能尽力抢救下一些最重要的设计资料。

    云十实际上有很多地方就是波音707的复制品,甚至在运十这款飞机研制中还得到了美国出售的波音707资料,是不是感觉很惊讶?

    为什么能得到这些资料?这就又是另外一段尘封的历史。欢迎您来)

第二百七十四章:光一家公司玩不转() 
七十年代末期,为什么能够搞到707的图纸?这还是要从美苏两国说起,实际上在云十项目研制刚开始的时候,美帝就注意到了云十项目,而美国想要拉拢共和国,自然就要拿出一些诚意。

    美帝要拉拢共和国,同时发现共和国在复制自己的707飞机(ps:在七十年代巴基斯坦的一架707出现故障迫降在了薪疆,后来这架707被运到了魔都,至于干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为了美国国家需要、同时帮助波音拿下共和国的民航市场,波音出售了707图纸,历经许多波折之后最终下马,徒留悲伤。

    然而世人只知云十,却不知另外一架和707同一级别的民航客机也差点落户共和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共和国家还有一次制造和707同一个级别飞机的机会。

    美国用707图纸的贱卖,拉拢了共和国,但最后并没有拿出太多的成果就下马,随后变为和麦道合作当麦道组装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在这个时候苏联人也努力过。

    在这个冷战最为激烈的时候,苏联为了缓和同共和国的关系,减轻东线压力,也提出过免费提供伊尔62客机所有技术,方式和当年的米格21一样。

    引进苏联的的技术是不是在国产化的进程中就要简单很多?是不是就要容易一些?是不是以后就可以像米格21一样消化吸收,然后魔改出各种其它的特种飞机?

    但是这些都没有可能了,全都只是过眼云烟。因为八十年代国内导向西方,自然就对苏联没有兴趣。和麦道合作才是正途

    既然现在国内已经有了707的图纸,并由马老爷子抢救出来的一些关键的部分。那就不用多说,现在就认准道路一杆子捅到底。

    西飞的自信在于他们对大型军用飞机的制造,而mbb对于西飞实力也很认同。

    “这是我们都高兴见到的,那我们就在商量一下新飞机的事,双方该怎么分配工作。”

    说到最重要的地方了,西飞之所有大力宣扬自己的技术过硬,为的就是能拿下尽量多的份额,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占到足够的话语权,最不济也要双方占到相同的份额。

    “当然。我们需要按照双方的长处来分配工作,我们认为以我们公司的能力完成整个机体的设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贵方需要更多的是在环控系统,舱内内饰布置、售后服务等其它关键的软件方面发挥作用。我们相信通过在空客公司合作的锻炼中,贵方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些部分。”

    马老爷子这话说的是一个事实,要让西飞做飞机机体,西飞整合轰六的配套厂所倒也是可以拿下,但是也仅仅是机体而已。

    民航客机需要的不仅仅是机体,民航飞机运人。所以对各方面要求非常高。环境控制系统、航电系统,飞机内饰、辅助动力系统等等只要是客机所独有的技术共和国内都没法提供,原因很简单,共和国没有制作客机的完整产业链。

    mbb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会来找到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mbb公司自己的份额,才能保证mbb是新飞机合作中不可或缺的。

    弗洛里对马老爷子的话深表赞同:“说的很对。西飞公司在机体设计上面确实要比我们mbb公司好,所以我们才要合作。我们双方的专长可以互补的,这是合作的基础。我完全同意机体由西飞公司来设计。我们mbb只是辅助参与其中。”

    当然还有些东西是西飞、mbb双方都不擅长的,这就需要对外采购,或者是自主研发攻克这都需要双方协调。

    杨辉听了这么多,知道西飞和mbb的合作是不会回头了的,那么杨辉就需要考虑一下该怎准备新飞机的发动机,这是杨辉要打的主意,上刀山下火海都要把这个项目拿下。

    想到这里,杨辉开口了:“说了这么久了,现在可以肯定是你们双方对新客机的合作是完全没有意见,那我就要问一下你们对发动机有什么打算,一款飞机以后销售好不好很大的因素是取决于发动机是不是优良。”

    杨辉一句话将双方从激动中拉出来,飞机的发动机绝对是一款飞机中排在前三的子系统,没有一款好的发动机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而现在不管是西飞还是mbb,两家公司对发动机都是白痴,完全就没有涉及到这里面过,自飞机诞生之日起,发动机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子系统,发动机的研制不可能同时由飞机研制厂商来完成。

    杨辉提出发动机的问题,这自然是要解决:“所以就需要杨先生你所代表的西南航空科工联合公司来加入到我们的新飞机项目中。说实在的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款适合我们新飞机的优秀发动机。”

    杨辉一直在这里旁听了四天,一句话也没有发言,这不仅让西飞方面搞不明白,同样的德国方面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好在杨辉现在终于开口了,且一开口就直指发动机,这就说明开始对新飞机项目心动了。文森特是联邦德国派来的官方人员,站出来回答了杨辉的话,并邀请杨辉加入到新飞机项目中,在飞机发动机上面出力。

    听了文森特的话,杨辉是赞同的,就从这几天西飞和mbb会谈中,杨辉已经高明白这架飞机需要什么级别的发动机了,七十到八十坐的3+2座舱布置,而且是按照西方人的身材要求,还要做到座位空间大乘坐起来舒适。

    杨辉只能说,好奢侈,按照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座舱宽度,以东方人的体形,把座位布置紧凑些,恐怕3+3的高密度座舱布置都可以做到。

    这样的野心使得杨辉不得不从新考虑,发动机的推力是肯定不能低于7吨,恐怕现在通用公司的34发动机推力都是不够的,34是要九十年代的发展型号34—85这一级别才能算勉强够用。

    真正要可以满足使用,就得要是34—10a这这个级别的发动机才行,也就是后世arj21客机用的发动机,推力达到8吨级。

    七、八吨这个级别的商业用发动机在八十年代也不是没有,老式的普惠jt—8d就是八吨级,但是作为和斯贝512发动机同一年代的东西,性能实在堪忧。

    八、六十年代的老发动机虽然说是涡扇,不过那函道比也就是零点几而已和军用涡扇发动机函道比没有什么两样,同样的推力下,耗油率比起高函道比发动机比起来要上不止一倍。

    这也是文森特说新飞机没有一款合适的发动机的原因,在八十年代所有飞机都普遍采用超大函道比的发动机的时候,你的飞机用六十年代的发动机,走出去你好意思吗?

    油耗那么高,哪家航空公司愿意要这种东西,民航飞机是要盈利的,这是纯正的市场行为,赚不到钱人家要之何用?

    也就是说这次需要研制的是一款高函道比发动机,需要大直径的风扇,而现在让基地研制一款高函道比的民用发动机,不用说也知道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杨辉再逆天也没法在几年之内带着基地研制出大直径风扇。

    看来新发动机还要寻找外援,像风扇这种东西恐怕还得要找一家技术能力优秀的西方航空发动机研制商才行。

    这时候杨辉想起了一家技术很不错的公司:德国mtu,一家实力雄厚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研发与制造的公司。(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德国MTU() 
mtu公司,一家隐藏在航空发动机巨头后面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提供商,技术能力到底有多强呢?

    当年普惠开发新发动机在压气机上面遇到了问题,没办法解决,提交给mtu公司,然后名声不显的mtu很快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要给个形象的定位,把航空发动机工业比作汽车工业,那么mtu就是航空发动机工业中的博士公司。我们不生产发动机,但是我们掌握很多关键技术,技术实力很强。

    当然mtu公司真正的实力并不是体现在航空发动机上面,真正让mtu公司自豪的是地面动力系统,其制造的柴油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柴油机制造上面mtu认第二,没人敢称第一。(ps:豹二、99式坦克发动机技术提供商)

    这样的动力巨头虽然主业不是航空发动机,但是完全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技术能力确实很强大,德国人的种族天赋必须承认。

    而杨辉恰恰也是看上了mtu公司不制造成品航空发动机这一点,若是mtu公司也是制造成品航空发动机,那后面基地和mtu合作起来就很难占到主导地位。

    同样mtu作为一家德国公司,配套参与新客机的发动机研制中是最好不过,德国人肯定是大力支持,这将是合作研发新发动机的最佳选择。

    “我知道,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款适合新飞机的新一代大函道比涡扇发动机,一款七吨左右的航空发动机。要说研制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在油耗、噪音上我们还有些软肋。这一点我们承认,所以需要再寻找一家技术能力不错公司。参与到新发动机的研制。”

    新发动机的研制需要再寻找一家公司,文森特是德国政府代表,听到还需要寻找一家公司合作参与到新发动机的研制,首先就想到了mtu公司。

    作为战后德国航空工业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代表,mtu公司技术能力当之无愧,联邦德国政府甚至准备以mtu公司为主再次整和德国航空工业,以提高德国航空工业的竞争力。

    “完全没问题,我们推荐mtu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