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熬鹰航空业-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又将歼教七a串列双座座舱改为单座座舱,歼七四继承歼教七a的座舱设计优点,尽管是单座设计,但和老式歼七相比,座舱要抬升很多,视野范围有了质的飞跃。

    而起落架的设计更是让人怎么看都觉得赏心悦目,单发飞机机身比较窄,本来就不适合将主起落架设计在靠近到机身处,这样容易发生侧翻。

    但f16上使用的外八字的起落架流行起来之后,才发现原来起落架这样设计也可以嘛,西南科工也学到了这一招。

    重新设计之后将起落架收入机腹,机身又不得不做了一些改进,从进气道外表面直接平稳、圆滑过渡,这就将起落架安放的位置挤了出来,不过在放机轮的地方还是有一个小突出,但不影响整体。

    单从机身的设计来看,机身中断完全就是后世的枭龙01号机的样子,前段和座舱部分则是因为军队对航程的要求,延续了歼教七a的驼背,倒是颇有些后世歼十的风范。

    因为中段机身要装起落架,也就放大了一点,为了更加符合面积率设计,不得不将后机身直径放大了一些,刚好适合涡扇10的尺寸。

    仅仅只是从外面看,觉得只是后机身放大了一些,那就大错特错,后机身的设计是由歼教七a研制时从0132借调过来的那些技术人员从新设计的。

    关于老歼七、甚至歼教七a的后舱设计,可以吐槽的实在太多,歼七在设计中有个很大的诡异之处,就是这款飞机在换发动机的时候相当奇葩。

    想要维护发动机?对不起,你需要将整个后机身全部拆掉,一直拆到主翼翼根处,然后才能看到一台发动机的真身。

    这就是相当大的一个缺点,在大多数飞机都是直接采用发动机快卸设计的时候,老歼七的这种设计简直反人类,拆掉整个后机身所需要的工时绝对不少。

    苏系发动机性能本来就不怎么样 ,维修的比较频繁,你还给设计出这样的后机身舱段,这对军队伍的战斗力绝对是相当大的损害。

    另外:战时的维修保障怎么办?飞机的出勤率怎么办?甚至往大了说,由于维修所耗的工时多一些带来的飞机全寿命使用周期成本居高不下怎么办?都绝对是毒点。

    好在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由二所和0132厂借调而来的这些技术人员一起合作,新的后机身设计横空而出。

    采用三块式结构设计的发动机仓,在取放发动机的时候只需打开舱盖就可以直接看到发动机和机身的连接处,拆装发动机速度比原来的老歼七快了至少十倍还多。

    当然在机头侧前方的可拆卸式加受油锥,则是共和国和军用飞机的第一例,这才是歼教七a战斗机以如此之小的身板做大航程飞行的秘密。(。。)

    ps:  最近状态不佳,正在调整中,大家见谅一下。

第三百二十五章:黎明厂,你能做到吗?() 
试飞员是试飞歼教七a已经有上百小时的老司机,这架歼七四虽然看起来和歼教七a有些区别,但这都不是问题,大同小异。》頂點小說,

    坐上飞机,熟悉的感觉再次袭来,甚至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毕竟这款飞机所装备的涡扇10要比涡喷7强太多,在性能上已经是天攘之别。

    发动机再次启动,试飞员明显能感觉到这款发动机所积蓄澎湃的力量,毕竟是达到了7。2吨的最大推力,甚至现在听到的发动机咆哮声都要好听太多。

    带上氧气面罩,防护性能相当不错的美式抗载荷服,显得这款歼七四战机和共和国以前的战机有很大的区别,但当试飞员抬起手,翘起大拇指示意自己要起飞的时候。

    杨辉通过望远镜看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东西,白色的毛线劳保手套,这东西简直是毒瘤啊,盘旋在共和国海空军航空部队几十年,破坏了整体的科技感,这实在是。。。。。。

    好吧,杨辉承认棉线织出来的军用劳保手套用起来确实手感挺舒服,比起西方国家的那些皮制手套确实要好用、灵活一些,特别是一些老飞行员在,从航校开始就习惯了这东西。

    杨辉甚至知道,在后世共和**队也给飞行员配发了帅气的皮制手套,但很多的飞行员依然不愿意是使用,依然钟情于劳保手套。

    摇摇头,只能安慰自己:手套这种护具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护具的选择以飞行员舒适、灵活为前提,毕竟土鳖不土战斗力五,还是忍了吧。这是天朝特色,只要习惯了就好。

    继续看过去。飞机已经在不断加速滑跑,发动机喷出明亮的火焰,表示现在正稳定工作着,这次明显又可以看出飞机的滑跑距离比以前的歼教七a要短上很多。

    看着这架首飞机飞上天空,杨辉却陷入来了思考,现在这款飞机的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发动机经过这么久的高强度测试,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出状况。

    唯一让杨辉看过之后,觉得有些不太合适的则是这款涡扇10发动机的尾喷管,看起来确实有些太落后。

    在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中,有高温涡轮、燃烧室、连续漏气技术的攻关,风险实际上是很大了,基于这些考虑,在涡扇10发动机的尾喷管设计上,又延续涡喷七、涡喷13所采用的老式简单收敛喷管技术。

    听名字就知道这种尾喷管结构上是比较简单的。众所周知,机械设备在结构上简单了,很多时候效果就比较差,简单收敛喷管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从本质上来说现在所使用的简单收敛喷管,是固定喷口截面,只能优化固定的飞行速度区间。而飞机在不同飞行速度中,对发动机的尾喷管截面要求又不同,而简单收敛喷管自然就没法做到随机应变。

    这种简单收敛喷管。在早期五、六十年代挺受欢迎,那个时候的飞机大多都是亚音速、低超音速。很少会飞到高超音速,自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真正要飞到两马赫、三马赫的飞机,所采用的发动机尾喷管都是引射喷管(比如米格29使用的p31发动就是引射喷管),这些尾喷管自然是可调的喷管,可以随飞机飞行速度的变化做到随机应变。

    在杨辉计划中,歼七四、歼七五都是放弃了高空高速。跟上国际主流走中低空飞行高度,在低超音速、亚音速速度区间作战,更具有攻击性的多用途战机。

    基于这种作战要求所设计的飞机,最大飞行马赫数自然就不高,超过两马赫的时候几乎没有。简单收敛喷管的使用在这上面,也算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实际上,简单收敛喷管在1。5马赫的时候,推力损失也不过就百分之十四左右,这在众多的尾喷管中,它的效率还算比较中庸,和歼七四、歼七五配合使用完全没有问题。

    杨辉现在想到的是,简单收敛喷管在较高的马赫数飞行时的推力损失问题,按照多年使用的经验分析,简单收敛喷管在飞机飞行速度超过两马赫的时候,推力损失能达到百分之三十,而到了三马赫的时候,推力损失则会高达百分之五十。

    这样大的推力损失,杨辉不想像这款发动机用在高空高速截击机的时候,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就算不在三马赫的速度范围飞行,但只要超过了两马赫,简单收敛喷管几乎就是拖油瓶,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当然,这种奇葩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找找也不是没有,比如在共和国就有这种奇葩的设计,在共和国的歼八战机中,早期型号就采用了涡喷七发动机,是典型的简单收敛喷管。

    甚至上一位面中的歼八二战机,使用的涡喷13发动机依然是简单收敛式,作为一款在八十年代设计的高空高速截击机,这样的设计简直是让人笑掉大牙。

    当然负责涡喷13研制的黎明厂,对外宣布的时候,那说的是原话可是:简单收敛式,尾喷管可调。

    听听这种前后完全不着调的说法:既然简单收敛,你还尾喷管截面可调,你当所有人都是傻子吗?

    可以看出这种仅仅是为了宣传而宣传,用来糊弄外行的手段是多么的拙劣,实在不行你就是不予介绍,大家心里都好受一些。

    现在的涡扇10发动机又再次延用了简单收敛喷管,这在不注重高速飞行的歼七四、歼七五上面,勉强使用还是没有问题。

    但涡扇10被拿到黎明厂生产,是要装到歼八二上面的。杨辉很难想像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黎明厂会不会花费些功夫,把涡扇10的尾喷管做一番改进?做到更加适合歼八的使用。

    “哎,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老大哥黎明。。。。。。”

    长长的叹息之后,这才强制自己不要多想,现在是西南科工的大喜日子,歼七四的首飞还是相当重要的。

    “于总师,这首飞要进入尾声了,看来又是一次成功的首飞。”

    杨辉高兴,于总师同样感慨万千,从83年开始,一直不断的对老歼七进行魔改,直到现在改的连它妈都不认识它,中间的坎坷艰辛,付出的努力又有多少人看见,大家为的也就是每一次成功的飞行。

    感慨到了改进过程中的艰辛,于总师也唏嘘不已:“谁说不是啊!我们投入那么多的资金,那么多的人力,期间甚至有科研人员累倒在岗位中,这飞机的首飞于情就不该出问题。。。。。”

    于总师后面的话没有说,但所有人都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说一种复杂的机械设备于情于理都不会出问题,精密设备谁都不能保不出问题。

    随着机轮和跑道的亲密接触,刺耳的摩擦声传来,这意味着飞机已经安全着陆,往跑道看过去,才看到飞机速度已经降下来,发动机喷出的火焰也不再耀眼。

    “好,首飞顺利玩成,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另外的一件大事,歼七四是一款多用途作战飞机,不再是教练机,武器装备要比歼教七a多出很多。”

    说话的是站在于总师一旁的海军老大刘司令,他对这款轻巧又富有攻击力的歼七四非常看好,首飞成功之后,武器系统的开发需要提上日程。(。。)

第三百二十六章:武器系统(上)() 
飞机性能再好也不过只是武器的载具而已,强如美制f14到了伊朗,经过十多年的制裁,库存的武器导弹耗光,战斗力就只能是呵呵了。

    至于说伊朗人自己大开脑洞,把霍克防空导弹挂上f14,用以替代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这种做法,虽然听起来是可行的,但实际战斗力到底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现在的歼七四,同样也仅仅只是一款武器投放平台,要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强大的机载武器,这也正式刘司令所提到的重点。

    机载共和国的机载武器发展,同共和国的军用战机一样,在八十年代同样落后国际主流一代,不过好的情况则是用于配套的歼七四的武器都有了着落。

    比如杨辉在这里听到刘司令说的武器系统的时候,就想起了一件事,距离上次关注此事到现在有接近两年时间了,也不知道情况到底如何。

    心里想到那东西,表情自然就有些变化,有些不自然的向刘司令询问到。

    “刘司令,说到武器系统,我想问问84年同我们一起到范保罗航展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引进项目组,现在到了什么进度,这都快有两年时间了?”

    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引进是为了配套给引进自英国的蓝狐雷达,这款小口径雷达具备制导中距弹的能力,杨辉没有打算浪费了,当然也有给歼八二作配套的打算。

    在84年九月的范保罗航展上,项目组先后接触了蓝狐雷达的原配天空闪光导弹。以及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研发的阿斯派德导弹,不过由于资金不足最后改为了仅仅只是引进国内的软肋:导弹导引头、发动机两部件。

    后面的事。却由于航展结束,杨辉匆匆的离开。没有再继续深入关注,现在过去两年,歼七四都要说准备武器系统了,这才想起这项目。

    听到杨辉说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事,于总师、白所长、刘司令这些知情人士都是一副我明白的表情,特别是刘司令,他对款中程空空导弹知道的更多一些。

    “小伙子不错,能第一时间想到中程空空导弹,我也知道你们西南科工当时也参与了这款空空导弹前期的引进工作。我也就不隐瞒你。实际上在你们离开之后,不到十天项目就谈了下,最后结果是英国的马可尼拿下了项目,项目交易额2000万美元。”

    听到这里,杨辉也是奇了怪了,好像自己离开的时候价格都砍到了1800万美元,怎么最后又涨到了两千万?这里面难道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猫腻,这种盘外招说不定还真有可能。

    看到刘将军的话好像又还没有说完,杨辉先耐着性子继续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