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熬鹰航空业-第5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洪都的科研设计能力而言,现在就算是绝对的人才济济,不仅有早年洪都自己培养起来的工程设计人员,更早之前从洪都调到中航西南一起做歼18的设计人员,也是在歼18完成定型之后的第一时间,再次选择了回到洪都,把自己在0111所工作期间的所学到的经验全部都用起来,中四的研发工作才会如此迅速。r

    “杨总,这就是阿联酋的考察团吧?要不我们先带着去看看中四的资料?毕竟之前我们没有花费多少精力去宣传过中四,可能阿联酋的考察团对飞机也是一头雾水吧。”r

    别说阿联酋的考察团是一头雾水,实际上就连杨辉现在也是好久都没有收到洪都这边关于中四的消息,虽然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是现在杨辉都带着人来到了洪都,那么关于中四的一些信息,也就必须要说一说了。r

    转过来看看后面的阿联酋队伍,明显这些人也非常想要知道关于中四的消息,这就非常不错,大家正好合适:“那行,你就前面带路吧,我们先看看关于中四项目的所有宣传资料,就按照上次你们向军方宣传中四的时候一样。”r

    共和**方所承担的中四研制资金为40%,要是这次把阿联酋这边伺候好了,杨辉预计阿联酋至少能够承担下15%…20%左右的研发资金,这样的比例应该是不成任何问题的,而这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一笔资金了。r

    洪都的会客厅已经有些年头了,不过当年都用料结实,现在重新装修之后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相关的中四宣传/技术资料也被拿了上来,全部都已经被印刷成了小册装,看起来相当精美。r

    “大家现在拿手里到的这个,是我们洪都的内部资料,主要就介绍了关于中四项目的各种来龙去脉,并且详细记录了飞机的设计思想、作战目标等纤细,之后要是有相关的问题不清楚,都可以直接提出来,我负责解答。”(。)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就是这么溜() 


    fo??l?32?hq6…?p;??e??k_??=???)?^?k??g??5??6??6???是一本小册子,不过小册子内部所承载的信息量则是相当巨大,特别是彩印的图片,那更是各种逼真到位地展现出各种细节之处,对于这一点而言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一款定位于对外出售的军用战斗机,宣传工作是一定要做好、做到位的地方。r

    翻开第一页,是一副大型的插画,属于典型的工业数据模型整体拟合之后再进行计算机渲染的照片,各种细节之处反应的绝对是无比逼真,这和单纯使用三g造型软件捏出来的模型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双方的精度完全就不在一个级别上。r

    而能够出工业模型用的三维数据,并且根据设计出的模型数据来进行渲染,这首先需要的就是整个工业设计的定型,而且使用的三维模型是后续直接能够导am程序进行数控编程加工制造的三维数据模型,因此:能够出工业模型精度的渲染图,至少就意味着设计上的基本定型。r

    当然,直接渲染工业数据模型和三维造型软件捏出来的模型相比,肯定是前者更有挑战性一些,最简单的可以通过看文件数据大小做区别,至于真正开始渲染的时候,实际上能够直接渲染工业数据模型的,现在这个年代也就只能是中航西南旗下这些搞国防军工设计的单位有相关的硬件能力,公司的超级计算机可以有大量资源调配使用。r

    杨辉看图看的多了,自然能够看出这张图的不凡之处,但是阿联酋的考察团就不一样,这些沙漠里的油霸哪里知道会这些东西,只知道这一张图看起来真的是特别地精细,各种细节之处几乎就和照片没有任何区别,有的地方甚至还要超过了照片所能反映的光影效果。r

    “不错,这款飞机的外形还真不赖,同样是常规气动布局,但明显是做了大量的隐身设计,和美国公布的f…22战斗机相比,飞机在细节处理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一点我看就非常好,美国的先进经验要多借鉴,但是在气动设计上,又必须要遵循我们自己的特殊需求。”r

    对于中四的气动设计,之前已经说的清楚了,现在倒是不用再多说,属于是典型的常规气动布局,唯一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在于进气道流经中机身的时候,选择了从机翼上表面的机背流过,从而留出了足够的机腹空间来布置弹舱。r

    垂尾延续歼18成熟的中等后掠角外倾双垂尾,而主翼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队后掠角角度的选取方面则取了一个能够兼顾空战和对地要求的中间后掠角数据,同时考虑到飞机的单发双垂尾的设计,因此尾撑这种东西还是要有的,而在对平尾进行设计的时候,则是根据隐形的需要,严格按照平行法则的要求同主翼的翼面线条平行,整体的设计算是中规中矩。r

    令人感到的高兴的是,这次的中四因为垂尾不可动设计,因此腹鳍的设计就被光荣取消,光是看到中四那平滑的小腹,那可就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r

    倒是座舱的设计有一点点地突兀,首先因为是进气道走机翼的上表面,这导致了飞机的肩部有点肌肉感,好在这飞机背部的“肌肉”是不会影响到隐身的,但不影响隐身是一方面,这东西却要影响到飞行员的部分后向视野,因此这就显得非常的尴尬了。r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洪都方面才不得不把座舱抬高,整个座舱相对于机身的高度已经是堪比f…16的气泡座舱设计,整个飞行员的视野一下就宽敞起来,甚至座舱盖都直接是采用了类似f…16的设计方案,采用整体式无框设计,抛盖弹射。r

    堪比f…16战斗机的座舱设计,中四的飞行员视野确实是宽敞无比,用来观光想来是很好用的,但是这设计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风阻的优化。r

    气泡座舱虽然能够给飞行员无与伦比的视野优势,但是得到视野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把整个座舱突出,这就导致了巨大的风阻问题,虽然风阻可以通过各种优化来减少一些,但是优化只能是一小部分,实际上风阻还是相对较大,这对于中四的超音速巡航飞行指标来说,可并不是什么好消息。r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四的原始设计至少是相当不错,设计中把飞行员的视野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虽然之后可能会有听说什么全向传感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的分布式安装来实现飞行员对飞机机身的“透视”,但是那种东西靠不靠谱先不说,至少中四定型十年之后,杨辉觉得是看不到那东西成熟起来的曙光。r

    所以现在杨辉可以非常自豪的评价一句,中四的飞行员视野设计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优秀,完全是和f…22同一级别,f…35那种飞行员视野设计直接就不用比了,大家也不是一个级别的。r

    当然了,水泡式座舱除了阻力大,实际上对隐身性能也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玻璃这东西实上际是属于透波材料,雷达波可以穿过未经过处理的座舱盖直接照射到座舱内部的各种反射源:座椅、按钮。。。。。r

    所以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使用到座舱的盖镀膜技术,通过对整个座舱盖的表面进行各种隐身涂层的镀膜,使得雷达波无法透过座舱盖,这就是为什看起来四代机的座舱盖流光溢彩的原因,只不过现在九十年代,共和国对这东西还并没有相关突破,杨辉只希望能够在中四定型服役之前能够有突破才好。r

    “我们设计的这款战机,预计是完全可以满足四代机的指标,实现预定的各种作战要求;对于空战:我们能够压制现目前在研制中的欧洲台风战斗机和美国f…14e/f;对地攻击:则要求能够具有隐身精确突袭前线敌军重要作战节点的能力。”r

    对于隐身战斗机而言,能够做到这两点实际上就已经非常不错,其它的就不要想太多,比如什么反舰攻击之类的要求,虽然反舰是中航西南军用战斗机的招牌,但是对于要求隐身内置的反舰导弹,这东西要是做的太小的话,还真就对军舰没什么威胁了,洪都严格按照共和**方的要求来进行中四的设计制造,甚至共和国的海军都对中四没有反舰作战要求,中四也就更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客户的要求() 


    一款中型四代机的体格,通常情况下肯定不可能要求它去内置反舰导弹这种东西,那东西就算强行塞进弹舱之后也是得不偿失,那么唯一能够做到的一点,也就只能是导弹外置的翼下携带方式,这样飞机在执行反舰作战任务的时候,自然就不要再考虑隐身要求。

    总体来说,中四的作战能力并非全能,有很多的地方还是被舍弃了,对于共和国来说,当然是可以把部分任务交给正在方案论证、机型竞标当中的重型四代机项目来承担。

    毕竟现在这重四说白了,就和上一位面共和国重四项目的作战要求没有什么区别,最后的战机几乎就已经是注定要往重型多用途多方面靠拢,现在这一位面到最后,肯定还是会发展成这种结果。

    按照共和**方的要求,中四的反舰作战要求自然是被放到一边,暂时可以不予考虑,但是阿联酋不一样,作为一款定位于未来要接过jf…18战斗机作战任务的战斗机,阿联酋的硬性指标当中必须要求反舰作战。

    “不行,携带反舰导弹执行反舰作战任务是必须要有,虽然鹰击8系列的反舰导弹太大,不适合弹舱内置,但是我们可以单独研制一款可以兼容隐形战斗机弹舱的反舰导弹,反正是必须保证作战要求。”

    共和国的反舰导弹花样繁多,但是花样再多也必须要根据共和国的作战要求来研制,这就导致即便最轻的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重量也达到了1吨以上,面对这种问题的必然存在,真要想满足阿联酋的要求,或许就只能再研制一款轻型反舰导弹。

    既然是有针对性地按照中四的弹舱来设计反舰导弹,那么中四在弹舱方面所独特的设计方案,这时候就要发挥出关键性作用,对于中四这款飞机,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机腹中间的大型弹舱,该弹舱深度、长度数据都很不错,唯一的问题就是不够宽。原因在于两侧的侧弹舱部分占用机腹空间,要不然以中四的体格是万万不可能开出侧弹舱的,每处侧弹舱能够携近距离格斗弹和中距弹各一枚,缺点就是弹舱比较浅、短。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中四要对应设计一款反舰导弹,也就可以有一些更有意思的设计方案,至少这个时候的杨辉就已经想到了一种非常有前途,并且颇为古老的反舰导弹设计方案:弹道式空射导弹。

    实际上,现目前广为人知的反舰导弹设计方案都是采用巡航导弹飞行模式,其中以鹰击8、飞鱼两系列掠海飞行的亚音速巡航为一支发展方向;之后苏联系的反舰导弹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数也是低空掠海巡航飞行,只不过这些苏联的导弹能够超音速掠海飞行而已;甚至更新型的俄罗斯俱乐部导弹,共和国的鹰击18,也是以亚超结合为主。

    以上的种种反舰导弹设计方案,都离不开导弹的中低空早期巡航飞行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做低空隐蔽突袭,以保证反舰作战的突然性,让目标军舰来不及做出反应。

    那么反舰作战的反舰导弹除了采用低空掠海突袭以外,还有其它的办法没有?

    实际上还真的就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让导弹的速度快一些、更快一些,甚至超音速都还不够,要求最好是能够达到高超音速的末端飞行速度,而这种末端飞行速度能够达到高超音速作战指标的反舰导弹,指的就是弹道式反舰导弹。

    采用弹道式反舰导弹这种作战方式设计的反舰导弹,最为大名鼎鼎的就要数共和国上一位面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而之所以东风系列的反舰弹道导弹能够让美军各种提心吊胆,原因就在于这种东西实在太快了,末端飞行马赫数甚至高达两位数,再加上性能不错的弹头可以具有机动变轨能力,这东西就算是美帝来了,都难以解决拦截问题。

    那实际上要说起弹道式反舰导弹,冷战初期的美苏两家说起来也都有相关研究,上世纪50年代,为了弥补当时陆基洲际导弹精度欠佳、突防能力较弱的现状,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发展了gam…87“天空闪电”(后改名为agm…48)空射弹道导弹。导弹采用两级固体发动机设计,导弹重达5吨,射程达近2000公里,而且导弹最大速度高达15300千米/小时(9500英里每小时),约12马赫。

    冷战的另一边,前苏联彩虹设计局,几乎也在同一时期发展了与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