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文魁-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的悴辉敢獾敝匾毖Ч佟:镁腿媚闳ゾV莞谓淌凇!�
三人听了一并大笑,这臧懋循,臧晋叔逃得了初一,结果逃不了十五,是免了去江陵县当知县,但还是逃不了去江陵县。
因为荆州府的首县是江陵县,府学自也设在江陵县,到头来还是要与阁老府上面对面。
林世璧道:“张江陵早晚不得人心矣!我虽去云南当官,但也可自比当年被贬云南之阳明公。”
卢义诚对林世璧道:“天瑞兄,你若是要历练。去边远之地,固然是好,但你闲云野鹤惯了,作了正印官却不和你的性子。”
林世璧不屑道:“若是可以。吾也想如你这般为行人司行人啊,整日出使四方,顿顿被人好酒好肉招待的,但是吏部那帮人就是不给你好日子过啊。”
卢义诚道:“在京也有办法,不过三甲进士可授八品,你强留在此却只能为正九品京兆博士了。等于降了两级。”
林延潮笑着道。也有在京却不降品的方法。
二人都是奇道,宗海不要藏拙,速速说来。
林延潮笑了笑道,我也是从翰院同僚闲谈得知,不过此京非彼京。
两人恍然道,是,留都啊。
林延潮道,不错,你向朝廷请至留都仕官,朝廷一般会任你为太常寺博士如此官制,给正八品。只是留都清闲啊!
林世璧朗声哈哈一笑道,不就是印床高阁网尘纱,日听喧蜂两度衙。越清闲越好,吾非有心仕途之人,金陵的风花雪月,文人荟萃,平日诗词唱和,作书中蠹鱼,正合吾意。
林延潮见林世璧如此心道,不由一笑。
明朝当官有很多种当法,有人追求仕途,有人专门敛财,也有人混日子。
不过混日子也要看你什么职位啊,北京六部肯定是没办法的,甚至连翰林院都有一大堆破事等着你。
唯有南京六部九卿衙门,那才是真正混日子官僚,以及朝廷官员的养老圣地啊。
当然对于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官员,去南京基本就等于退居二线,时刻准备致仕了。但对于林世璧这样一开始就打算混日子的官员,留都衙门简直就是专门为他们而设的,升不升官无所谓。
理想贴近于实际,简直就是幸福人生啊。这也是林延潮上一世在清水衙门浑浑噩噩过日子的状态的!
最怕就是理想不贴近现实,自己觉得有胸怀安邦定国之能,但却能力稀松的人。
卢义诚道,留都离家乡也近,若是天瑞兄要还乡省亲,也是比我等身在北地之人方便啊!说到这里连卢义诚也是羡慕起林世璧来。
林延潮道:“不过此事需拜会一下文选司的卢铨曹。此虽是私乞,却不妨公事,何况卢铨曹还是我们老乡呢。”
当下三人酒兴而散,林延潮准备在替林世璧调动上帮他一把,于是次日在翰林院请了个假,与林世璧一并直接去吏部文选司找卢维祯帮林世璧的忙。
卢维祯见了林延潮丝毫没有其他人求见上门时的冷淡,一口一个老弟。
林延潮将林世璧的要求一说,卢维祯也是思考了一下就答允了。对他而言将这个面子卖给林延潮是完全值得的。
一来三人是同乡,二来林延潮乃是堂堂翰林,现在前途无量,二十年后就算不能入阁,至少也是光学士,礼部或吏部侍郎这样。
这个买卖对卢维祯来说合算,将来卢维祯的子孙们总有求着林延潮的一日。
对于卢维祯而言,这是举手之劳,不过对于林世璧而言就帮了他大忙了。
帮林世璧办妥了此事后,林延潮也算松了口气,总算帮上朋友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一章 朝参()
这三个月一过,林延潮算是过了见习期,成为一名正式的大明官员,下面当上朝谢恩命。
从此以后,林延潮就是朝参官了,每三,六,九都需上朝。
这日林延潮正在翰林院坐堂,那边礼部的官员却来了。
“状元郎,此乃你上朝之卤簿。”
林延潮讶异道:“这是?”
礼部的官员笑着解释道:“此乃褐盖,朝廷律制,四品官以上许用,这是大金扇,用以遮马,朝廷律制,三品以上许用,这是锡槊钢藤棍,朝廷律制,三品以上官员可用之马前开棍。”
林延潮道:“可是在下只是从六品啊!这没有一样符合在下身份。”
礼部的官员笑着道:“状元郎有所不知,天子优厚科甲,故状元郎卤簿仪同京兆尹,除了不能用轿,其余都与京兆尹相当啊!”
京兆尹就是顺天府知府,正三品的大员。也就是林延潮出行,可以用正三品大官的卤簿,那可多威风啊!
几名翰林听说后,都是一并来恭贺。
曾朝节笑着对林延潮道:“宗海,是这规矩没错,舆从上百官不能越制。三品以下京官不能用轿,所以你不可备轿了。”
一旁徐显卿笑着道:“是啊,宗海,你用正三品官的卤簿,出行时四品官以下都要向你行礼了。”
听了萧良有的话,几名翰林都是向林延潮恭喜。
林延潮道:“感觉此等太过了。”
徐显卿,曾朝节等人都是劝道:“此乃天子所赐,状元郎皆是如此,符合礼制,何谈太过。”
“就算御史半途看见了,也不会说一个不字。”
林延潮见众人都这么说,也有几分高兴,官员的卤簿就是你的面子和派头啊,有事没事开个法拉利出门买个菜?
当下林延潮向礼部官员称谢,受了这套卤簿。然后返回家中。
陈济川,展明二人见了这正三品所用的卤簿也是很高兴。
展明道:“老爷,这持大金扇,褐盖。以及给你马前开棍的人,最少要十人,咱们这人手不够啊!”
陈济川道:“那有什么,以老爷今时今日的地位,怎么也要将人雇起来啊。那可是气派。”
林延潮摆了摆手道:“我总觉的此事欠妥。”
就在这时黄凤翔上门来访,林延潮大喜当下让陈济川奉茶,于堂中与黄凤翔相见。
今日黄凤翔入值为日讲官,故而不在翰林院坐堂。
林延潮立即将卤簿的事向黄凤翔请教。黄凤翔笑着道:“是有此事,状元郎以京兆尹卤簿出行,也是惯例,老弟你太过小心谨慎了。”
听了黄凤翔这么说,林延潮这才送了一口气。
黄凤翔道:“你虽不能坐轿,但是可以用马车,也是不逊于坐轿多少。只是为了充这排场。恐怕要些人手的。”
林延潮笑了笑,这时他忽想起一事问道:“那黄兄,可知光学士卤簿如何?”
黄凤翔道:“你说的是陈学士啊,朝廷重翰林学士,虽光学士不过正五品,但朝班时可列在三品之末,故而卤簿用三品官。即遮褐盖,大金扇,随从可持锡槊钢藤棍马前开棍。”
说到这里黄凤翔话锋一转道:“不过陈学士,一贯低调。虽是用的是三品官的卤簿,但卤簿却与四品官同仪。”
林延潮听了心底一凛问道:“那么凤鸣兄,是光学士一人如此,还是以往光学士都是这样。”
黄凤翔道:“以往翰林学士都用正三品卤簿。唯有光学士一人如此。”
林延潮听了心道,那可不行啊,自己身为状元,从六品官可用正三品官卤簿,但是自己领导本可用三品官卤簿,实际上用的是四品官的卤簿。
这是什么?
放在现在。就是领导上班开奇瑞,而身为下属的你开法拉利啊。
这不是找抽吗?
路上碰见见面了,你是下车避轿,还是人家下车避轿?
林延潮心想自己差点犯了大错,于是向黄凤翔那么道:“检讨厅里六品七品史官出行,用何等卤簿?”
黄凤翔道:“咱们六品七品词臣,用黑扇,黄线伞,驺骑可用银瓜。”
林延潮听了点点头。
朝参日,天色未明。
在正阳门大明门外的棋盘街上,轿子,马车从四面八方而来。
这天林延潮就弃了礼部送来三品官卤簿,而用从六品官的卤簿上朝。
上朝时一路上不免遇到其他上朝官员的马车,轿子。
按照大明律例,两位官员路上相见,隔一品避马,隔三品跪。
也就说,两位官员遇见了,必须按官位高低行礼。
所有官员中,内阁大学士无疑处于食物链的巅峰,
阁臣有宰相之名,礼绝百僚。大小臣工,无不引避,到了阁臣权势最大时,就算是一品勋臣道左相逢,也需引避。而百官中唯有六部尚书中的吏部尚书,可以在礼数上分庭抗争。
不过这也并非是绝对,如张居正,严嵩当首辅时,吏部尚书见了这几人,也必须是要乖乖下马避让的。
历史上,孙丕扬为吏部尚书正好道旁遇到内阁大学士张位,孙丕扬为表示客气,下轿在道旁作揖,而张位坐在轿子拿把扇子遮脸,看见了装作没看见扬长而去。
于是孙丕扬怒了,在任上拼命搞张位,闹成了吏部与阁部不和。
这就是没下马避轿惹来的锅。
阁老说完,到了吏部尚书出行,大九卿尊官以及翰林,让道驻马,而其余大小官员要么引避,要么跪道,就算是科道官员那么牛逼,也必须老老实实地跪道。
由此可知,身为堂堂翰林,只需避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至于其他官员路上见了,只要于道上遥遥拱手就算尽了礼数了。
于是林延潮就这么坐着马车,顺风顺水的就这么前往皇城。
路上也没遇到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大轿,也是在这上班高峰期,阁老和吏部大佬的轿子不会出现,否则一路上众官避轿,这路还让不让人走了。
所以阁老和太宰上朝,一般要么早,要么晚。
唯一就遇到了余有丁的轿子,林延潮下了马车避道。
余有丁官衔虽不过正三品的礼部侍郎,但是对方是林延潮的小座师,而且还是翰林院前辈,无论如何也要尽礼数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二章 给机会()
到了皇城附近的东安门后,林延潮下了马车。
上一次殿试时走的是大明门,但是官员上朝一般是走大明门旁的长安右门上朝陛见。
身着青色六品朝参官袍的林延潮,随着十几名朝参官一并经过长安右门,之后值门禁卫检查他腰间的牙牌。
检查牙牌后,禁卫再根据林延潮牙牌上的官名,写在籍册上,这叫注门籍。
大明两万余名官员,其中京官大约一千三百多名之间,每名京官过东安门都要在此注门籍,若是要请假,必须提前通知。
这时已是到了炎夏,天有些亮了,换了冬天此刻还是一团漆黑。
午门仍是紧闭,早来的官员自不是在午门前排队等候,而是朝房休息。
没错,就是午门外两排东西朝向的朝房。
每个衙门都有各自的朝房,翰林院朝房在午门外东侧第六间,林延潮数了一下就推开朝房大门,走了进去。
朝房里已是有几名翰林院同僚在,众人见了林延潮彼此拱手行礼一下就算见过。
随后朝房里的人陆续多起来,如几位侍读讲官,以及几位常在内阁轮值的翰林也是一并到了。
众人来了后只是简单聊了几句,就站立在一旁不说话了,至于翰林院朝房正中有几张太师椅摆着,却无一人去坐,大家只是这么站着而已。
林延潮自也是站在一旁。
甚至稍后到来的陈思育也是如此。
身穿绯袍的陈思育在众人间站着,夹杂在一众身着青袍朝服的翰林中间,格外扎眼。
初时林延潮还以为众官员不肯坐是因陈思育未至不肯坐的缘故,但陈思育入内后竟也是丝毫没有坐下的意思的,与众人一并梗在那。
有陈思育在场,朝房里众人都是安静下来。
片刻之后,房门开了,两名身着蟒袍的官员走入,众翰林见了一并行礼道:“见过中堂!”
原来进入朝房的是申时行,张四维。他们走到朝房里的太师椅上,随意的坐下。原来这太师椅是给他们留得,才想陈思育不敢坐了。
堂堂内阁大学士,竟然与翰林官们挤一个朝房?
林延潮随即恍然。这不奇怪啊,因为内阁本来与翰林院,本来就是一个衙门啊。
看大明官制就知道了,咱们大明朝根本就没有内阁这个衙门。
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下属机构,但凡任何内阁的公文。最后用印盖章,都要署翰林院三个字。
申时行目光扫过堂上,对一旁的陈思育道:“陈学士一并入座啊!”
陈思育立即道:“中堂在此,哪里有下官坐的地方。”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