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文魁-第3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少官员脸上都露出不快的神色。哪个官员没有子侄,同族,谁不想有功名在身。
扩充生员自然是惠及所有人了。这应是人缘多差的人,才反对此见。在场如林延潮这般对这御史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官员,着实不多。
林延潮心想,这位御史是何人?这样的人值得自己结交。
“马御史,此言差矣!”礼部郎中哪里甘心意见被否定,立即反驳。
而林延潮听到马御史三个字,顿时由以手扶额,马御史……这不是上一次因经筵上自己的‘离经叛道’之言,而弹劾自己的御史吗?这……这自己的人品也实在太差了吧。
林延潮遂立即放弃事后与马御史结交的打算。
但见这位礼部郎中道:“读书人士风日下,难道就不招收生员了吗?如此朝廷索性连科试也不要了,此乃因噎废食之举。生员之地免役乃是天家供养,好让读书人沐得天恩,此次天下清丈田亩,各县得田亩又岂止万顷,拿出一些分润给新增生员,正得所用。”
接着两名官员争议不休。
这时潘晟先与张四维商议了几句,再问林延潮道:“林中允以为如何?”
林延潮仍是那一句道:“下官资历尚浅,能奉皇命前来列席听闻各位大人高见已是受益匪浅,至于评议实不敢妄言一句。”
潘晟,张四维一并道:“诶,林中允不要谦虚,你乃陛下的近臣,必是能揣摩到圣意一二的。说出来,也好让我们参详一下。”
这么浅显的套路,林延潮岂会上当,于是立即回了一句道:“下官虽侍奉御前有一段日子,但陛下圣心独运,岂是我凡夫俗子可以揣测丝毫呢?陛下随意之妙思,臣就算殚精竭虑也不能及万一!不是下官不肯说,实是无从说起。”
潘晟,张四维对视一言心想,难怪此子能得陛下信任,仅说这不要脸的马屁功夫,当朝大臣中最少也是可以跻身前十的!
见林延潮如何都是不说,潘晟,张四维只能感叹一句陛下圣明来结束对话。
潘晟出言道:“两位都言之有理,此议可列入备条,你们暂先退下。”
马御史与礼部郎中搁置争论退下。
下面一名礼部员外郎道:“吾以为文教之事,当以惠及万民为先。人人习颂圣贤,治世近矣。吾以为朝廷可命天下各州府,择治下富裕二至三县,每县增设两所义学,每所义学每年授五十名生童。”
“如此每府义学可多授二三百名,以天下一百五十余州府计,每年有三五万儒童可以受益,长此以往文教可兴。”
这礼部员外郎之言一出,不少官员纷纷点头,这个政策还是蛮对头的,甚至连马御史也是露出了称许之色。
林延潮却眉头一皱,这建议太想当然了,虽有点近似自己国民教育的初衷,但步子不是这么跨的。
六百六十章 我有一点浅见()
林延潮在心底否定了这位礼部员外郎的观点后。接着对方所提出的建议,也是遭到其他官员的反对。
一名三十多岁的给事中出班道:“敢问这位大人,一名儒童读一年之书,不说能读完大学,中庸等四书,恐怕仅仅写得自己名字,默一篇千字文也是不能吧。”
众官员心想,这给事中说得有道理,一名中人之资儒童不说让他参加科举,从一字不识毫无根基至完成千字文,三字经这些启蒙书籍,能读能念能写起码要几年,一年功夫能有什么用?
教授时间如此短,大多数儒童不过囫囵吞枣认识几个字而已,用处根本不大。
那礼部员外郎道:“既是一年不成,也可两年三年。”
给事中摇了摇头道:“管子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等一辈子读书尚知不够,何况两三年乎,两三年就令儒童亲近圣贤,闻得先王之道吗?”
这名给事中之言,令在场不少官员一并点头。
这给事中继续道:“就算如你说言,每年培养三五万个儒童,那我问你,天下各郡立义学,义学既由官府而设,那蒙师之薪资亦有官府一手资出,儒童所用的笔墨纸张之费,也要由官府一并承担。富郡尚好说,那穷郡呢?这笔钱从哪里来?是地方官府征以民赋?还是朝廷下拨?”
说到钱字,在场官员都是叹气。隆庆年时朝廷财政可谓是年年赤字,这几年张居正变法后,这好了些。但若说中央向地方给钱兴办义学,八成都被地方官贪墨,挪用走了。
至于地方衙门自己筹银办义学,那么他们肯定是举双手赞成,因为多了一个捞钱的途径啊。
比如林延潮所在的侯官县,衙门每项开支都要向地方纲派,各种名目。衙门纲派什么呢,比如县试用的试卷钱、茶饼钱,衙门用的油烛,炭火一笔一笔,都巧立名目问老百姓要钱。再来个义学银名目,肯定又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这员外郎狡辩了一句:“也可令地方官员令豪右,善人资助义学之事,这有利于文教之事,必有富豪踊跃捐款,且不费朝廷一文钱。”
这话说完,众官员更是失望,以往天灾时,朝廷为了让地方豪右出钱救助灾民,什么办法都用尽了。现在再叫他们为这义学之事出钱?
原先持扩招生员之见的礼部郎中,也是看不下去:“就算你能办得起义学,一个县百人可入义学,既是免费求学,那么怎保不令地方豪右之家钻了空子,反而使真正读不起书的贫民子弟却被拒在门外。”
“而且就算地方办起义学,朝廷又如何监督巡察,此又是一难。”
林延潮在旁听了众官员反对这国民教育之策,并没有感到失望,而是觉得理所当然。
这些廷臣可不是尸位素餐的,他们处理多少事务,都是见事明白。之前林延潮只觉得这位礼部员外郎提出之见,与自己所见有些不合,但经这些官员一抨击下,这才真正觉得要实行国民教育,真的也是太难了。
扩招生员实行是精英教育,举国郡县办义学走得是国民教育。
自古以来,华夏一直走得都是精英教育的路线,原因无他,教育是一件成本很昂贵的事。考过科举就知道,一个贫寒家族,往往是举家之力,几代人之辛苦才培养出一个脱产的读书人来。
举国重视科举的明朝尚且如此,又何况明朝以前?
正因为教育如此不易,所以国家一直走得是精英教育的策略,而不是国民教育这等雨露均占之法。
但这不等于国民教育不好,而是实行起来太难。可身为穿越者,林延潮却知这又偏偏是国家的强盛之路。
西方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下,第一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但论欧洲各国最先开国民教育先河,就是普鲁士王国。
重视教育的思想不仅在民间,也是根植在上层。
比如拿破仑击败普鲁士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面对一点五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下,不是咬紧牙关,缩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是拿出国家最后一点钱,用皇家宫殿作大学校舍,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
而这所大学回报普鲁士的是,从创立后走出了二十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再苦不能苦教育,以及举国卧薪尝胆下,普鲁士走出了失败了阴霾,几十年后的普法战争,他击败了法国,统一了德意志。
击败法国后普鲁士元帅毛奇没有归功于铁血的普鲁士军队,反而却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毛奇之所以这么说,底气在于普鲁士是欧洲最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没有之一。在统一德意志之前,普鲁士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七,这一数据拿到今世仍可傲世诸国!
而在今日廷议上,一策是举国兴办义学,一策是扩招生员。
两论争议不下,林延潮听了心知,这场廷议若是自己不插手的话,那么扩招生员此策可能会被通过。至于举国兴办义学,只要官员们脑子不坏掉,基本是不会支持的。
当然还有一论就是马御史,同时反对兴办义学,以及扩招生员之事,认为朝廷之政策,从祖宗以来,一直延续的很好,不要冒然改动了。林延潮平心而论这才是最好结果,当然这是他还未说出自己建议的情况下。
众官员廷议了一阵,潘晟一看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是时候要将廷议结论上报朝廷了。
于是潘晟与张四维聊了几句后,又向林延潮道:“林中允,若是别无他议,我等就准备投票了。”
潘晟,张四维本以为林延潮仍如之前那般谦虚地表示,自己在一旁洗耳恭听。
但林延潮却道:“既是大宗伯相询,那么下官确有那么一点浅见。”
潘晟,张四维都是一愣,林延潮这是出尔反尔吗?之前说的不开口,现在怎么食言了?
六百六十一章 陛下圣谕()
见林延潮要发表‘浅见’,潘晟笑着与一旁张四维道:“那正好,林中允言不轻发,既是深思熟虑过后,必有高人一等之见识。”
张四维微微笑着道:“水濂兄,这么说不怕夸坏了后生么?”
潘晟,张四维同时笑起。
林延潮见潘晟和颜悦色,心底一动。
这潘晟是什么人?潘晟官声一贯很好,官至礼部尚书仍贵而不骄,同时他还写得一手好字,书法被徐渭推为‘东南独步’,这是史书上所载的。
但从史书不会记载的角度来看,潘晟不仅是张居正重要盟友,而且他在内书堂教习时,冯保还是他门生。在张居正和冯保间,潘晟可以说是二者联络的纽带。
张居正为首辅时,潘晟平素也是尸位素餐的尚书,不持什么政见,这一次突提出‘振兴文教’,多半是出自张居正授意。
林延潮心知张居正已是执政末期了,清丈田亩,一条鞭法已是在全国贯彻,官员士绅骂声一片,那么现通过‘扩招生员’之策来收拢下人心,减少反对的压力。若没有意外,那么扩招生员之议,多半会在这一次廷议中通过。
至于全国兴办义学,不过是障目为之,廷议上若只抛一个‘扩招生员’的议题出来,那还叫什么廷议?从礼部几名官员议论间,林延潮已是将潘晟提出‘振兴文教’廷议的目的弄清楚了。
林延潮连忙道:“禀阁老,宗伯,下官一会所言不妥之处,还请两位指正才是。”
潘晟呵呵地笑着道:“但说无妨,廷议上就是各抒己见,本部堂就洗耳恭听了。”
潘晟,张四维这么说,下面官员却是另一等想法。
廷议上本就是外朝官的一亩三分地,林延潮身为内朝官来此大发阙词,就是过界了。几名官员在旁听了,都动了林延潮若一言不合,就当场反驳让他下不了台阶。
林延潮道:“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林延潮第一句话抛出孔子的观点,四平八稳。场下急于反对之人,也无从反对起,否则就是反对至圣先师了。
孔子这句话是,先学习于礼乐后为官的,是平民百姓,先当官后学习礼乐的,是官二代。如果我要用官员,则用先学习于礼乐后为官的平民。此话说明孔子提倡平民学习礼乐,再入仕为官。
林延潮顿了顿道:“至圣先师倡学优则登仕,然而学习礼乐,唯有求仕一途吗?”
这句话还是没毛病,几名准备鸡蛋挑骨头的官员再行忍耐。
“兴办义学,人人诵之孔孟之言,乃为学以仁德,开启民智。”
下边的官员听了纷纷心道,原来林中允是支持‘兴办义学’,果真是书生之见,想当然尔。不过也有官员,为‘学以仁德,开启民智’八字仔细而思,学以仁德是不错,但开启民智却是有毛病了。
韩非子称言,禹利天下,子产存郑,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意思是禹,子产这两位有大功于天下的人,在位时都受到民间议论的诽谤,可见所谓的民智就是一个笑话,听不听都是一样的。
一抓到林延潮言语里的漏洞。
一名礼部主事冷笑一声,出班袖袍一抖道:“林中允,此言诛心!”
诛心二字打断了林延潮的话。廷议上一般是让人将话讲完,再行辩驳的,对方乍然打断林延潮的话,这不合规矩。
身为廷议主持的潘晟眉头挑了挑,没有出声制止。
场下礼部官员窃窃私语道:“林三元身为内朝官,对我礼部之事指手画脚。堂部大人有‘腹内行船’之量也就罢了,但我们这些部僚,却不能忍,我等一人一句话,即是一记记巴掌,足可把林三元的脸打肿了。”
这名官员见潘晟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