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文魁-第6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林延潮,董嗣成微微讶然,董嗣成道:“光海君怎么突然来京?朝鲜国之前并没有国书照会!”

    会同馆主事回禀道:“回禀郎中,下官勘籍确认过,确实是光海君,这数年前光海君前来本朝朝贡过一次,故而下官认得,并非是人冒名顶替。”

    林延潮点点头,确实自己当年在殿上还见过光海君本人,当时光海君还亲自赞自己的文章在朝鲜八道广为流传。

    董嗣成问道:“可知光海君所来何事?”

    会同馆主事回禀道:“朝鲜使团没有明言,只是说有重大之事,恳请直接面见天子,而且越快越好。”

    林延潮闻言心底一凛,欲说什么又停住,转而让董嗣成来处理此事,毕竟越过他来对他的下属发号施令,很损伤他的威严。

    董嗣成琢磨道:“这光海君来的实在蹊跷,事先不以国书照会,来了又说有重要之事要面见皇上,何事要如此保密?。”

    会同馆主事点点头道:“下官猜测可能与朝鲜国储位有关,下官去年听闻来贺圣上万寿的朝廷官员有言,当今朝鲜国君长子临海君劣迹斑斑,其余各子也不成气候,唯独是光海君有贤名。朝鲜国内大臣屡次向国君请求立世子,但国君一直不允,于是事情就拖了下来。这一次光海君来京很可能是……避祸!”

    说到这里,董嗣成笑了笑道:“避祸,莫非效仿重耳避祸。”

    说到这里,大家都是笑了笑,心底都是同一个念头,原来朝鲜国君与大明天子真是志同道合,大家都不愿意早立太子。真正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大明朝鲜居然念到一起去了。

    主事启禀道:“本朝对于朝鲜世子册立一贯慎重,不论今日朝鲜国君如何想,愿意不愿意册立光海君,但此事对于礼部而言都是一个烫手山芋,当然这一些都是下官的无关猜测。”

    董嗣成当下道:“诶,我看此事你猜得对,不过此事乍看不难,难就难在天子已经是许久不上朝,连朝堂大臣都不见,怎么会无故接见外邦属臣呢?不说光海君还不是世子,就算是朝鲜国君来了,天子也未必会见。眼下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朝鲜使臣到底是因何事要面见天子,我察知此事后,呈疏上报,其他事由当朝诸公们决断。”

    林延潮暗暗点头,确实是这个处理流程。

    主事道:“下官也有询问,可是朝鲜使团口风很严,甚至光海君的面都不肯见,想来是下官官职卑微的缘故,此事怕是还要郎中大人出马才行。”

    董嗣成十分不快地道:“这点事都办不妥,还要你这提督会同馆主事作什么。”

    “下官无能。”会同馆主事口中说无能,但心底松了一口气。

    无能就无能,反正官场上的事就是层层上禀,总之不要自己背锅就好。

    董嗣成想了想道:“此事先不着急,拖上他几日,看看这些朝鲜使者是不是自己先忍不住了。总之你守住口风,先不要让外人知道光海君来京之事,懂了吗?”

    主事于是告退。

    堂上林延潮与董嗣成道:“伯念为何不亲自去过问?”

    董嗣成想了想道:“启禀部堂大人,朝廷最忌讳就是官员与外邦使者有所往来。下官虽身为主客司郎中,但有时候也是必须撇清嫌疑。正堂大人也三令五申,不许我等官员将本国之事交通泄露给外邦。”

    林延潮点点头,他当然明白,主客司负责大明的外交之事。

    但朝廷呢?既要用主客司,但对主客司也防着一手,所以很多主客司官员忌于如此,都是担心自己处于嫌疑之地,很少与贡使有什么直接往来,对于邦国具体情况基本是抓瞎,什么都不懂,也导致明朝对外国状况基本判断不明。

    说到底还是吃了闭关锁国的亏。

    林延潮道:“本部堂也知你的为难,但此事本部堂觉得非同一般。”

    董嗣成问道:“会有什么事?朝鲜对本朝一贯恭敬有加,在会同馆里,其他番邦使者只允许五日一出,其余时间都要拘在馆内不需外出,唯独朝鲜,琉球两国不受此例,早晚归馆即可。”

    林延潮点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但邦国之事岂有千篇一律的道理,朝鲜是长久恭顺我大明,但万一有人居心叵测呢?而且朝鲜与倭国相邻,倭国对本朝向来有窥觊之心。”

    董嗣成闻言脸色一变道:“若真有这么大的事,应该由锦衣卫探查清楚再议,我们礼部只是负责接待外邦使者的。”

    见对方一脸推委的样子,林延潮也不能怪他,毕竟这也是官员的通性,若是有人一头脑热上前,恐怕这官也当不久了。

    林延潮点点头道:“正是如此,但是我们礼部主客司也有将邦国之情如实上达之职责。”

    董嗣成问道:“那此事怎么办?还请部堂大人示下。”

    顿了顿董嗣成又道:“以下官之见还是询问正堂的意思?”

    这又是官场上凡事向上请示的一套,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级一级上向请示里被否决掉的。

    请示沈鲤,当然林延潮与董嗣成都可以甩锅,但万一沈鲤觉得此事毫无必要呢?或者沈鲤说自己还要请示申时行或者是天子呢?

    但是不请示,总不能让林延潮自己亲自去会同馆见朝鲜使臣吧。

    林延潮想了想道:“此事还是需你去办,你到会同馆亲自向光海君,就是奉我的意思询问此事……至于其他,你不用担心,一切由本部堂当着!”

    董嗣成一愕,他没料到林延潮如此有担当,在官场上官员遇事就推诿的情况下,有林延潮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做固然不推崇,但值得钦佩。。。

    董嗣成满心敬意,发自内心地向林延潮长揖道:“是,下官这就去会同馆。”

    林延潮点了点头,又回到公案后理事。

    下午之时,林延潮还在衙门后罩房里午休。

    这处后罩房的用处与翰林院一样,都是林延潮午后休憩所用,只是礼部地方狭窄,又兼公房年久失修,所以这处后罩房还不如翰林院。

    沈鲤任礼部尚书后,到处缩减开支,连官衙也不修,如此当然是替朝廷省钱,但令衙门里官吏都有些不满。

    林延潮用过午饭后,才刚躺下午休,即听到门外董嗣成的急呼声。

    林延潮有严令,吩咐门外的官吏,在衙门里没有紧急公事不许打扰他。

    但是董嗣成的声音传来,林延潮知道自己午休之事泡汤了。

    林延潮从床上坐起身子,就听董嗣成在门外道,部堂大人,大事不好。

    林延潮心有所感,果真事情来了。

    经董嗣成禀告,原来光海君秘密来京,正是向明朝示警,倭国要向朝鲜借道攻打明朝之事。

    光海君向明朝禀告了倭寇的详情。

    据光海君所称,倭寇本来是有国王,但国王没什么权力,其下以关白最尊。

    原来的关白是一个来自山城州的渠帅信长担任。

    有一次信长出去打猎遇到了一个平秀吉的人,此人乃萨摩州之奴,雄言擅辩。

    信长很器重他,将他改名叫木下人,此人为信长谋划夺取日本六十六州里的二十余州。

    后来信长为部下所弑,木下人回兵打败这叛乱的部下,然后又废了信长的三个儿子,僭称为关白,尽有其众。

    在去年木下人扫平六十六州诸国,然后派对马岛岛主宗义调侵犯竹岛,朝鲜大败。

    打败了朝鲜后,去年宗义调派使者前往朝鲜王京,言日本要攻打大明,拿下顺天府,然后让明朝臣服。

    当时朝鲜国上下并未答复,而是派人去探查倭国底细。

    但是不久关白又派使者柚谷康光前往朝鲜,递交国书要与朝鲜国王结成儿女亲家,然后借道伐明。

    两度接到日本国书,朝鲜上下继续沉默。其实按照光海君说法,朝鲜已知道关白乃樵夫出身,有所鄙夷,所以绝对不会屈从于倭国。因此国王知道此事关系甚大,所以派自己冒死来禀告大明。

    听着董嗣成说完,现在这个重任就落在眼下分管朝廷外交的林延潮身上。

    想想历史上的那场大战,林延潮从未感觉过自己如此逼近这一刻。

    但是听完董嗣成说完,林延潮也深感不说明朝,甚至连近在迟尺的朝鲜对于倭国的了解也实在太不足了。

    他们对丰臣秀吉与织田信长的了解,甚至连他这个从后世穿越来的现代人都有所不如。

    ps: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迟到的中秋祝福,迟到的更新,请兄弟姐妹们收下。

一千八十三章 粉丝() 
林延潮看了这份朝鲜拿到手对于日本的一手资料当然是无语,托于后世各种游戏和的流行,所以对于日本的了解,林延潮甚至比当时的明朝,朝鲜二国更加了解。

    首先对于这份当时一手资料,从头到尾都是错处不少。

    室町幕府第三代大将军足利义满,与明开始堪合贸易,明称其为源义满,为日本国王。但实际上源义满即足利义满,乃征夷大将军,真正日本名义上的君主是天皇。

    这点明朝从来都不知道。

    另外对于渠帅信长,就是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出身于尾张,而不是山城国,他也从没有担任过山城国守护一职。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第一个天下人,但他并未一统六十六州。

    真正一统六十六州的,就是这位木下人,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确实是出身低微,还未成为武士前无法冠以苗字,更不用说本姓。

    出仕织田信长后才冠以苗字木下,然后又曾叫过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最后被朝廷下赐丰臣为本姓。

    丰臣这本姓又来自于平氏,在日本源平二氏是最显赫的姓氏。

    所以丰臣秀吉在与朝鲜打交道时,自称平秀吉,至于丰臣乃苗字。

    若无法理解,可以参考商鞅,商鞅可以叫公孙鞅,卫鞅,但他却是姬姓。

    丰臣秀吉‘冒充’平姓,但朝鲜上下却很精,派人去日本查清了他的底细。

    朝鲜自己就很重视血统,分两班,中人,常民等等,听说了丰臣秀吉的出身,当然颇为鄙视。

    情报不明判断就容易出错,何况还对自己敌人看轻,带着一等蔑视。

    林延潮可是听过日本战国里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三位天下人对待杜鹃的做法。

    织田信长是杜鹃不叫,杀之。

    丰臣秀吉是,诱之。

    德川家康是,待之。

    这一句话看出三位天下人的性格。

    比如丰臣秀吉向朝鲜提出借道伐明就是一个策略。

    但现在摆在林延潮林延潮面前的问题,是应该怎么办?

    手掌大明朝的外交部,但林延潮遇到这样的大事,却不可擅自做主,所以他必须第一个禀告礼部尚书沈鲤。

    第二日林延潮赶到正堂时,却得知沈鲤因身子不适,已向朝廷请求在家修养一段日子。

    好了,沈鲤早不休息晚不休息偏偏在这时候生病。

    于是林延潮立即转道前往文渊阁,将此事禀告给申时行。

    申时行听了以后却是一脸谨慎。

    他想了想道:“倭国距离大明有数千里之遥,元世祖曾两次攻打日本,都因为暴风而失败,而倭国这弹丸之地,怎么突然有一雄主,起攻打大明之心?你会不会听错了,只是小股倭害而已。”

    林延潮道:“恩师,今日不同往日,之前倭国一直内乱,故而渡海的不过是倭国流寇,但这一次此人一统六十六州,生得陇望蜀之心,这一次来的则是倭国的倾国精兵。”

    申时行听了触动道:“你看会不会是倭国的假道伐虢之策?或者朝鲜挑拨本朝与倭国关系,趁机谋取辽东?”

    林延潮道:“此学生难以揣测。”

    申时行皱眉道:“千里之事,消息尚且传不清楚,其中或许有什么错漏。”

    林延潮道:“恩师,若倭国真有此野心,那么大战将至,我们要先有个准备,至少将此事禀告天子。”

    申时行道:“你说的不无道理,但倭国的事,老夫也是需万分小心。本朝自太祖开国以来,通倭之禁森严,胡惟庸身为堂堂宰相,就是因为通倭之罪而死,前车之鉴在前,多少大臣倒在通倭二字之上。”

    “向天子禀告不难,但难就难在此事是真是假。若是此事我们听信朝鲜使团片面之言,而对倭国兴兵,万一倭害再起,老夫也是罪责不小。”

    林延潮听了这话,才知道申时行对于此事是讳莫如深的,关于倭国的事,他其实是不想碰,原因就是胡惟庸前车之鉴在前。

    通倭?通朝鲜?

    他不愿意有任何一个稍稍被天子怀疑的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