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文魁-第7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延潮立即道:“学生辞官……”
潘季驯打断道:“你不必拿养病,省亲这话搪塞老夫,你是个有志于事功之人,求得是修齐治平。当年你因黄河水清水浊之事,被张江陵赶出京去,老夫记得你当时说过,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所作为,就算是让你屈居一名县令,你也愿意。怎么到了今日,这话犹自在老夫耳边,你倒是忘了一干二净了?”
林延潮想起当年的事,他也不由感慨道:“是啊,当时司空还告诉我为官之道,当不问是非,直道而行。这几个字学生一直记在心底,但是可惜学生一直没有办到这几个字,行事弯弯绕绕的,瞻前顾后,反而畏首畏尾,倒是没有年少时那般勇猛精进了。”
潘季驯不屑一顾道:“你倒还记得,其实这几个字老夫也未必办到。”
“司空你……”
潘季驯笑了笑道:“老夫年已七十,应当是致仕了。老夫当初修成此书就是打定告老还乡的主意。月前向天子引年乞休,天子复旨却道,河务重大,老夫以特旨起用,故不拘年限,照旧供职。老夫想来想去,朝廷不让老夫走,这是没有人可以接替啊,老夫有意向元辅举荐你,你看如何?”
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做客()
潘季驯先是赠书(河防一览),再熬了鸡汤(自己当被张居正贬官),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最后才透露让自己接替他为河道总督的用意。
平心而论,林延潮是十分感动的。但是出掌河道漕运总督,却没有在他意料之中。
因为礼部左侍郎的身份,是可以直接入阁的。
就算不能入阁,礼部左侍郎也可以晋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手握铨政,是一个镀金的好地方。
但河道漕运总督,林延潮却是没想过,因为这是外官。明朝还没有官员是以漕河总督入阁的先例,当然也没有翰林担任漕河总督鄂先例。
当然没有这个先例,不等于说不能,手腕够硬的话也是可以改变规矩的。
另一个时空的万历三十八年,当时内阁只有叶向高一人。
叶向高虽与东林党亲近,但毕竟不是东林党的自己人,于是朝中就有人提议,要打破非翰林不得入阁的陈规,要从外官中选拔内阁大学士。
在野的顾宪成向叶向高,吏部尚书孙丕杨,推荐河道漕运总督李三才入阁。
但此举遭到了浙党的严厉反击,东林党也是出头为李三才说话,两党相互争执,最后引起了一场大的党争。
最后李三才见事不可为,不仅没有入阁,还主动辞去了漕河总督之职。
当然李三才是外臣,没有翰林的经历,所以他才如此费周章。但林延潮实不必如此,他也从未想过以河督入阁这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但是退一步来说圣意没有转圜,自己无法入阁,那么出任河漕总督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河漕总督与其他总督不同,虽不掌兵权,但是却是天下第一肥缺,并且掌握着大明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
说潘季驯说这些,林延潮也是有些进退两难,难以抉择。
无法入阁,那么河漕总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万一接任河漕总督,那么林延潮很可能会有失去入阁的机会。
这就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
当然潘季驯就算向申时行推举自己,自己也不一定顺利担任漕运总督,但在此刻却是一个问题摆在了林延潮眼前。
林延潮看向潘季驯道:“司空之青眼,学生实在”
潘季驯一摆手道:“不是老夫非要找你为替手,只是探探你的口风,你先不用忙着感激。”
林延潮差点翻了个白眼。官场上推举引荐别人,都是恨不得把人情做足,要你以后如何如何感激的,有你这样的吗?
林延潮勉强地道:“劳司空过问,这也是学生的荣幸。其实不瞒司空,学生这一次辞官是有苦衷的,陛下亲口与元辅明言,以后不会允许学生入阁。”
潘季驯点头道:“好啊,既然陛下不让你入阁,那你索性外放好了。”
林延潮闻言心底大骂,麻痹,我不能入阁,你居然这么高兴。
但见潘季驯笑了笑道:“宗海,老夫是过来人,告诉你一句,就算入阁又如何,不得圣意的内阁学士,就是两头受气。而河漕总督乃封疆大吏,一方诸侯怎么也比看人脸色的阁老强吧。”
听了潘季驯的话,林延潮倒觉得说得一点也不错。
林延潮当即道:“之前离京,学生早就绝了仕途之念。但蒙司空这一句话,学生若是拒绝,就是拂了司空的美意,没错,学生确是事功之心,不改此志。但是圣意没有转圜,司空若推举学生,学生怕是不仅陛下觉得学生辞官是出尔反尔,也是因学生的事而令陛下对司空有所看法。”
潘季驯听林延潮这么说倒是点点头,然后道:“不错,经你这么一说,老夫觉得自己想的不周全了。”
潘季驯顿了顿道:“也好,那么此事暂且搁下,你也是刚刚辞官,不如过个一年半载再说。”
林延潮当即道:“司空的爱才之心,学生感激在心。”
林延潮心底暗暗松了一口气,如此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进可进,退可退。
然后林延潮向潘季驯长长一揖,然后与众人登上了座船。
林延潮临轩看着渡口上的潘季驯,心底感慨万千。
接着座船南下经运河到了徐州,然后又于扬州泊船。
明朝的扬州,兼漕运,盐业之利,乃天下最繁华的地方之一。
另一个时空扬州破城时,清军主帅收了徽州盐商汪氏兄弟的三十万两银子,他们恳请清军不要屠城,但是却没有成功。
而这个时代,林延潮来到这座江南古镇,烟花古巷,脑中不是想起七十年后的一幕。
船在扬州停泊时,往来樯橹如麻,岸上居民稠密,到处都是做买做卖的商人小贩,哪里都挨挤不开,以至于令船上的人都无法落足下船。
这个时代的扬州城有新旧二城,两城间间隔着小秦淮河,旧城则有两淮都转盐运使,以及府治,府学,而后来扬州人口增多,无数商人不得不住在城外,故而后来扬州知府也是出于备倭的考虑,建了新城容纳这些外人居住。
因此旧城住的多是读书人,路上行人稀少,新城住的多半是富贵商人,商人要外出交际,所以新城是热闹非凡。
林延潮让女眷留在船上,自己下了船后便去了新城,现在这新城也无法容纳更多的居民了,不少市井百姓又搬至城下居住。
新城里有砖雕门楼,鳞次栉比的屋脊,小巧的绣楼。在这里十万家产的商人都是出不了头,只能算是小富而已。真正的大盐商们生活可谓奢华至极,各种吃穿用度不提,扬州最有特别的就是这里的风月产业,扬州瘦马更是天下有名。
张汝霖的儿子张岱在他书中记载里写到。
扬州为巷者九条。巷故九,凡周旋折旋于巷之左右前后者,什百之。巷口狭而肠曲,寸寸节节,有精房密户,名妓、歪妓杂处之。名妓匿不见人,非向导莫得入。
由张岱的描述可知城里居民十分密集,连带着道路上拥挤不堪,路上行人接踵摩肩,历史上外国人来到扬州感叹于街道上人口之多,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但其实这一幕不过是居民的日常而已。
众人行在在新城里,路上随处可见的鱼肠小巷里,不知住了多少人家,其中有不少名妓就居住于这样的巷里,必须有专人带路方能一见。
也有怀才抱艺,精通词曲的乐工乐师,也有为见佳人一面,散尽钱财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不过扬州不是属于他们,这里的繁华是属于城中那些盐商,宦官以及他的子弟,他们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说的就是如此。
王士性有相熟的红颜知己,也有想见而未见的佳人,于是邀林延潮与他一睹杭州繁华。
林延潮当即拒绝了,而他这些学生早知道扬州繁华,心底也是按耐不住。
但林延潮想起七十年的事,虽心底感叹,也是同意他们出门,但天黑必须回到船上。
学生答允一声便离开了,而林延潮则与展明,陈济川打听后,却来到一处盐商的家中。
没错,这家盐商就是梅家。
梅家在扬州的宅子,远望去青砖黛瓦,与其他没什么不同,确实钱财到了梅家这地步,应该是要藏富不露了。
林延潮递上名帖通报后,门口的梅家下人脸色一变,然后立即入内禀告。
不久梅家大宅打开了中门,一名老翁,以及两位男子一并出门迎接。
这两位男子有一人是梅侃,还有一人年纪略大他一些,看去儒雅至极,丝毫看不出是商贾之家培养出的子弟。
这个时代越是成功的商人,身上儒气越重,当然这是儒商路线,为了方便与官场上的大员打交道,相反很多饱读诗书的官员倒是一副商侩的嘴脸。
“老朽拜见部堂大人,得蒙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
林延潮笑了笑道:“老人家言重了,我与梅兄是老朋友了,路经扬州顺道就来摆放,没有提前递帖,实在是失礼了。”
老者笑着道:“部堂大人如此贵客,我们梅家是盼也盼不来,何谈有什么失礼,部堂大人里面请。”
当下林延潮到梅家府上作客。
却说梅家乃是扬州最大的几个商家之一,梅家虽是盐商出身,但经营早已超过盐业。而且他们在官场还很有人脉,之前通过放贷给官员,可谓在官场上广结善缘。
但梅家最主要的靠山还是张鲸,这一次张鲸倒台,梅家依仗着过去经营布局,暂时还能维持住局面,但长久而言如果找不到新的大靠山,以他们现在这富可敌国的财富,早晚也会被人窥觊。
故而林延潮专程来扬州一趟,就是为了招揽梅家。
当然换句话来说,也可以看作林延潮来扬州请梅家支持自己。
当然大家刚刚一见面,话也不会说的这么明,彼此都是在愉快的寒暄聊天中渡过。
这老者自是梅侃的父亲,现在梅家的掌舵人,但年事已高已处于退二线的状态,而那年纪比梅侃年长的则是他的兄长,眼下梅家的产业多是由他们二人打理。
眼下梅侃这位兄长虽不说话,但目光不时朝林延潮着看来,似乎在心底在掂量着什么。
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
梅老太爷乃年事已高,虽久不负责家中事务,但谈吐思路都是十分清晰。
但见梅老太爷屈其手指道:“天下的盐啊,有海盐,井盐,土盐,池盐,硝盐,岩盐之分。但主要是海盐,井盐,池盐三类。其中池盐有山西的解盐,井盐则多出于四川。但井盐不如池盐,池盐又不如海盐。”
林延潮点点头道:“老丈所言正是,在下当年在归德任官,归德本是解盐行盐之地,解盐受南风而结盐,最赖天时,故而岁额常有不足,况且解盐从山西到河南路途又远,可谓又少又贵,因此当地百姓食盐多有不便。”
“当年全赖付知府将解盐改为海盐,堪为一时德政。”
“付知府?”梅老太爷。梅大公子道:“就是当今河南左布政使。”
林延潮笑了笑道:“确实。”
梅老太爷当即点头道:“付方伯真乃是能臣能吏,敢问部堂大人后来归德府用的是哪里的海盐?”
梅侃道:“本来是用长芦盐,后来改为山东盐。”
梅老太爷点点头道:“原来如此,山东盐一年盐额十四万大引,听闻自己用也是勉强,再多供一府不知够不够?”
林延潮笑着道:“归德一个府三十万口,勉强够的。”
梅老太爷点点头道:“若论盐额富裕还当属我淮盐,常言道两淮盐,天下咸。我两淮盐额每年七十万五千大引,除了本地,还供江西,湖广二省,可惜去河南路途倒是不便。”
说到这里众人都是一笑,梅侃笑着道:“爹,你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梅侃说完,他兄长即板起面孔道:“哪里有这样说的,没半点规矩。”
梅侃闻言称是,当即收声。
林延潮各看了梅家大公子,梅侃一眼。
梅老太爷对于兄弟二人这话没有在意,而是继续道:“也不是自卖自夸,太祖当年定下我两淮是三十五万引,后来增至七十万引。即便如此,淮盐仍是有余。”
林延潮道:“两淮余盐之难,在下早已知之。”
这两淮余盐说起来,就是明朝盐法的变革史,前后经过没有几万字是说不清楚的。
简单概括,明朝国库的太仓收入有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