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工科生-第5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旧年江都一场梦……”
念叨完,眼神略显落寞的男子看着自家儿子,拍了拍肩膀,“为父在扬州这里,有个相识,是个大才,大哥若能拜他为师,最好不过。”
“大人说的是谁?”
“江淮名士李总编。”
听自己老爹这样一说,做儿子露出了一副惊异的神情,显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老子居然还认识这样的人。
舱内本就中意父子二人的女郎们,听到做爹的居然认识“李总编”,更是眸含秋水杏眼含春。
哗哗作响的水流声不绝于耳,不远处的河堤旁,挥舞着长杆的赶鸭人正呼喝着鸭群,到一处闸口,就见有民船栈桥,只是多了河道大使的招牌,显然也是拿了批文的。
就见那些随意停靠的船儿,多是一些小渔船,或是不大的货船。
甚至还能见着青衣麻布的船娘,极为熟练地将一筐筐的鸭蛋搬上自家摇晃不已的小船,然后对方则是从她那里搬走一筐筐别的物事。或是印染好的青布,或是不成匹数的白丝。
“都说淮扬富庶,往常只是听闻,如今见这船娘打扮交易,便知晓百闻不如一见。”
说着,做爹的指了指一个船娘,“大哥你看,那女子其实是个爱打扮的,旁人瞧的不真切,但若拿到手里,便知道那头上的,不是铜钏,而是做旧的金钏。”
青年虽然在听,却心不在意,满脑子都是“李总编”三个字,若非船东喊了一声“靠岸喽”,他魂灵还没有归位。
靠岸之后,青年才讶异地说道:“这里怎地同京城一般,居然还分了客货的?”
“哈哈哈哈,这小郎说的甚么话,本就是淮扬、苏扬先分了客货,这才传去京城的啊。”
旁边有个壮汉,腰间挎着横刀,牛高马大却是爽朗,并不会让人觉得恐惧。只见他冲父子二人抱拳道:“俺差事在身,先行别过,将来有缘再会。”
父子二人还礼之后,那壮汉就大步流星,直奔城内去了。
扬州治所是个大城,虽久经战乱,如今却恢复的不错。不仅扬州如此,便是楚州也是恢复的很好,淮扬二地工商再起,不输苏杭多少。
“这城外新辟工坊竟然如此之多,较之京城,也不遑多让。”
京城居行大不易,青年是大有感触的,但一看扬州地界,居然更加纷扰,便晓得江都的房价,怕是不会太低。
“两位,是要寻客舍短住还是找个宅院久居?俺是江都本地人,做个中人营生,这东城城外的房舍院子,俺都是一清二楚。若是寻俺淘换,必不会让两位失望。”
父子二人正要进城,却猛地蹿出来一个人,冲父子二人连连推销。一边说话,还一边递过来一张纸,只看见纸上印着的,却是城内城外各等屋舍租金,还有酒肆落脚客舍的住店价钱。
只扫了一变,做父亲的便眉头微皱:“老夫前年来时,也不见恁般贵的。”
“哎呀,老客也说了是前年,前年城东三进宅院,不带阁不带楼的,如今都翻了一倍多。正所谓‘今时不同往日’,俺看老客也是个读书人,怎忘了‘刻舟求剑’呢?”
青年一听,顿时一愣,万万没想到这扬州地界,一个做中人的小厮,竟然也知道“刻舟求剑”。
“太贵太贵,不要不要。再说,老夫在扬州这里也是有友朋的。”
那做中人营生的小厮一听,呵呵一笑,直接把印刷纸收了回去,然后冲父子二人作了个揖,转身就去寻下一家了。
“这……”
青年更是哭笑不得,他父亲更是摇头道:“早就听闻江淮沾染魔都邪气,果不其然。”
只是提到魔都二字,倒是让青年兴奋起来,连忙问道:“大人,听说‘李总编’同张江汉乃是故交,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似乎是回忆着什么,组织了一下思绪,他才和儿子道,“旧年‘忠义社’中,张梁丰最倚重之人,就是‘李总编’。西京终南山所出的宣纸,操办之人,就是‘李总编’。”
“‘李总编’定是张江汉手足兄弟。”
“这话说的倒也不差,老夫同邹国公大公子交往多年,彼时薛礼尚在长安,这二人寻个‘捉刀’,泰半是寻的老夫。故而老夫知晓张梁丰同大公子往来不多,反而二公子三公子更合张梁丰行事。”
正说着,却见一驾马车出了城门,不等父子二人反应过来,就见车把式冲他们喊道:“游韶兄!上车——”
父子二人一愣,仔细瞧了,做父亲的才一拍手叫道:“好个李奉诫,居然做起了赶车郎!”
“甚么赶车郎,这是致敬孔圣人,给你做‘御手’哩。”
“哈哈哈哈……”
大笑一声,被李奉诫称作游韶兄的拉着儿子的手,到了马车跟前,介绍道:“大哥,这就是‘李总编’。”
“呃!见、见过……小侄见过李江北!”
“甚么李江北,我同你大人相熟多年,不必如此。”
“小侄见过世叔。”
“哈,好个小郎!”
李奉诫拍了拍青年的肩膀,“游韶兄当年带你去城西草料场的时候,你才这么大,没曾想,一眨眼,上官家的聪敏小儿,如今都这般大了。对了,游韶兄,二郎呢?”
“庭璋同她母亲一起,还在京城。这次是带庭芝过来,见见淮扬风貌。”
“来得好,来了就长住算了。游韶兄的事情,我也听说了。你一个进士,莫要计较个甚么。这光景就算没个差事,还怕将来没有不成?他魏王主持个京城都颠三倒四的,真是庸碌无能,只配跟一帮老文虫吟诗作赋。”
在父子二人惊愕的眼神中,李奉诫自顾自道,“我是知道游韶兄喜爱做官的,你若是不嫌弃,去扬子县老李那里帮忙算了。在扬州伸开不得手脚,没甚意思。”
“德胜兄如今是简在帝心啊。”
“那算甚么。”
李奉诫摇摇头,忽地想起来一件事情,“对了,游韶兄,你若是想留在京城,倒也不是不行,不过现在扬州呆上一阵子。待我书信兄长,得了消息,再知会你。”
“仪……感激不尽。惭愧,奈何上官氏不能没于我手,只得苦心经营啊。”
“理解理解。”
李奉诫笑着拍了拍上官仪的肩膀,然后直接道,“横竖我如今也要用游韶兄你的文笔,谁不知道上官仪的笔头乃是一绝?”
“噢?是有甚么要紧事体?”
“还是西疆诸事,本想好好吹捧一番长孙冲,奈何胸腹之中,没甚墨水。谁曾想游韶兄要来,当真是合该有这么一遭。游韶兄,帮我写个文章,长孙冲这‘榻上苏武’不好听,怎地也得是‘贞观耿恭’啊。”
“好,这个容易,仪定不负所托。”
“托甚么,给钱的。”
上官仪听了,顿时脸皮一抖,想说又不想说。
第四十二章 五斗米太少()
江都对上官仪来说,实在是谈不上有什么美好回忆。他爹就是死在这里,而他自己更是在这里死里逃生。
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江都,就感慨“旧年江都一场梦”,对上官仪来说,当年就特么是一场惨无人道的噩梦。
如今还是浑浑噩噩的,若非杨仁恭介绍,他连写应制诗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跑去科举中进士。
讲到底,上官家还是要比土鳖们强,至少上官仪的“知己”是老杨家的。
“游韶兄,武汉消息传来啦!”
李奉诫穿的极为随意,上身跟T恤似的,下身一条麻布长裤,在外面奔跑,别人还以为他没有穿衣服。
这等穿戴,士人不多见,穷汉是见得多。
“甚么消息?”
正在写文章的上官仪一愣,忽地反应过来,“怎地恁般快,这汉阳江夏到扬州,哪有这般快的?”
“哈,此间门道,不可外传。”
李奉诫笑呵呵地说着,却让上官仪深信不疑,因为京城和长安,都有人传言,说是华润号有特殊的传讯渠道和方式。哪怕从西域传消息回来,都能控制在三天以内,简直匪夷所思。
朝廷“加急”,任你几百里加急,跑死多少匹马,都做不到这种程度。
靠着时间差,华润号在河南、山东、江淮,可是杀了不少不知道死活想要挑战江湖地位的猪头三。
“兄长已经命人写了一封信进京,王二郎还是能说得上话的。”
“哪个王二郎?”
“王敬直啊,他跟兄长还有魏王都是有交情的。兄长让王二郎举荐你,到时候弘文阁内混个差事有甚难的。”
前侍中王珪的儿子,又是一直跑魏王那里白看书的书虫,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别说看在王珪的面上,就是魏王李泰自己,也不可能说王敬直开口直接就回绝。那还混个屁,真去做写酸诗一天到晚除了装逼干啥啥不成的酸儒好了。
横竖又不是让上官仪去做个弘文阁学士,混个啥啥郎,或者啥啥秘书,惠而不费的事情。
不但卖了王氏一个面子,李泰还能赚个“好兄弟讲义气”的名气。
至于王敬直背后有没有什么阿猫阿狗乱拱,那是王二郎自己的事情,李泰根本不需要理会。
“这……”
上官仪顿时就呆住了,这特么就这么简单?这不科学啊,老子中了进士,在京城简直跟咸鱼差不多。要不是杨恭仁还有三分薄面,连混个长期饭票都混不到啊。
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
说实话,上官仪对李奉诫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优越感的。比如李奉诫别说进士了,一个职称都没有,上官仪颇有一种老夫可是正规渠道出品。再一个,李奉诫别说不给魏王李泰面子,连朝廷征辟都是当放屁,混了几天班就辞职,简直陶渊明再世。
当然了,上官仪觉得李奉诫是比不上陶渊明的,然而他大概也不晓得,李奉诫压根就瞧不上“采菊东篱下”那破烂调调。
和嫌弃工资太少的“靖节先生”不同,李奉诫属于能放话“我对钱没有兴趣”的贞观款爷。
履历上更是令人羡慕,就一个,皇帝玩宣纸大派送,暴涨供应主持生产的,就是他李奉诫。
就这么一条履历,李董要是哪天嗝屁,他儿子上位,起码也得让李奉诫混个将作监的二三把手,实在不行,工部侍郎肯定有的。
所以说,感情上有点不能接受,但理性出发,上官仪还是拎得清,知道李奉诫是属于有资格任性的同辈英杰。
“游韶兄无须担心,兄长早就打听好了。褚遂良除职黄门侍郎,本是要返乡丁忧,不过如今这世道……嘿。”
李奉诫语气嘲讽,显然是瞧不上褚遂良的。原本褚遂良的的确确是打算守个三年,哪怕皇帝说夺情,也不打算鸟。
可世道变化何等的快,万万没想到皇帝跑去“巡狩辽东”,而且已经有了消耗东胡精力的大型工程,堪比秦朝修长城的大型工程,这一套下来,凡是在里面掺合的,根本不要三年,一二年出初步成果就能升职加薪。
按照级别,起码三五个同僚能跟三年后的他争,到时候不是闹么。
所以,褚遂良一咬牙,厚着脸皮,居然就顺了李董的“夺情”。不但让外朝感觉错愕,连李董自己都觉得有点意外。
唯有许敬宗表示这才是正确的为官之道,应势而变,方能如鱼得水啊。
为官不怕死爹不怕丢面子更不怕流言蜚语,就怕“曾经有一个机会放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好好珍惜”……
“褚夕郎莫非没有丁忧?”
“这倒是不至于,回去了三个月。”
李奉诫摇摇头,看着上官仪,“不过还是除职黄门侍郎,听说另有任用。似是要主持修史,至于修哪部,如今还不好说。”
“修史?!”
提到修史,上官仪就心动了。能参与进去,在履历上就很硬扎,可以说将来仕途,能够一路清贵下去,靠嘴炮就能混长期饭票,还是山珍海味只管造的那种。
李董喜欢修史,就跟某些人喜欢修车是一样的,纯属爱好。当然了,修的时候加点私货,跟修车时候加点润滑油,也是一个道理。
平顺丝滑让人愉悦。
“兄长信中说,前几年就有重修《晋书》之愿,房相提过此事,只是一直没有拟出章程。较之当年山东士族把持文字,朝中人物不及山东。也是积攒数年,有了底气,这才敢重提旧事。”
其实李奉诫是知道房遗爱现在就在武汉,这事情就是房遗爱跟张德说的,至于是不是房玄龄交待儿子把事情秃噜给张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不过消息确实相当准确,至少弘文阁内诸学士,都在贡献典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