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工科生-第5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郎你还能怀孕?”

    “磨墨——”

    “哦。”

    老张拿了炭笔,换了张桌子开始给龙五郎写信。

    “五郎见信如当面。老夫在武汉已经得知你的情况,既得意外之喜,正可一鼓作气并吞分化。老夫旧年在长安,也见过‘摩沙人’入贡,多是仰慕天朝之辈,可以当作‘熟蕃’处理。同彼等交易,除朝廷明令禁止如盐铁之物,皆可承诺。倘若有‘生蕃’交往,则在‘摩沙人’处设置市场,只是,若要交易,却要以金银铜定准,凡‘以物易物’,只认金银铜及毛皮、子女……”

    西南的情况是复杂的,但再复杂,在庞大的资本面前,这些“一盘散沙”的部族,都是不堪一击的。

    张德用的方法很简单,不过是诸葛亮镇压南蛮之后的“招抚”“怀柔”政策。

    纯粹的怀柔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通大棒过后,怀柔才能见到成效。尤其是,当向土族勒索丁口、粮食、皮革、贵金属的时候,因为斗争失利的阴影,只要拿捏好尺度,基本上就是“细水长流”一般的买卖。

    尽管诸葛亮平蛮之后,南蛮各部依然时有发生叛乱,但规模相较后汉,简直是微不足道。

    这也是为什么武侯能够一心考虑北方的原因,主要是基本达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战略目的。

    眼下可以说是一个很微妙的时期,是诸葛亮之后整个西南地区最为“分裂”的阶段,种族仇杀十分频繁,部族吞并时有发生。

    但正因为频繁,“物极必反”的作用是会发挥的,固然西南各部未必理解这个概念,但是人心“苦乱久矣”,于是要“人心思定”。

    安定、和平是动荡战争之后的“集体期望”,这种期望下,一定会出现一个解决“动荡”局面的人或者组织。

    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是希望“统一”的。

    假如没有冉氏发现铜矿,武汉官商集团也不会盯着这里,如果没有盯着这里,也不会发现这里的社会结构已经到了“鼎革”的地步。

    那末,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出发,整个武汉官商集团,都不会希望“统一”西南的人是别人。

    “……雟州、戎州此二州也产铜矿,为师建议,你以‘铜山’为饵,引诱‘生蕃’南进,不拘是子女、青壮、木石、皮草,都可收购。一旦北地诸部南进或是西进,则北地铜山即可开矿,凡有铜山处则聚集人口,以‘铜市’为‘人市’。一旦诸部丁口尽数依附矿山,则大功可得……”

    关于是什么样的大功,张德并没有直接说,而是跟龙五郎提了一嘴是长孙无忌出手。

    整个武汉方面对“回报”时间是相当饥渴的,因为要以防中央反应过来,万一自己大力经营,结果中央回过味来,岂能让地方净赚?不说全部收归朝廷,仅仅是针对铜市征税,肯定就是实物税,可铜市的实物税等于就是开元通宝,这赚头可想而知。

    西南北地的部族只要愿意南下西进,那么事情就会加速,大量的“留守”人口会情不自禁地被“束缚”在矿场上。

    因“铜市”而兴起的定点“市镇”,就会迅速形成,而不是跟“夜郎县”一样,去追逐游耕而导致“居无定所”。

    “市镇”形成之后,天然就成了“据点”,西南地区本就是地里割裂的,在“人心思定”的大环境之下,等于说“统一”西南的角色,从“养蛊”出“蛊王”换成了武汉外来户。

    心理期望和现实利益,都会加速这个进程,最后的局面,自然是和整个唐朝的富裕城市分布一样,随着产业的多点开花而跟着多点开花。

    只是规模很小,产业同样也很小,仅仅是局限在贵金属上。

    张德给龙五郎打的一个预防针,就是要预见到将来西南地区的部族兼并会更加频繁,规模也会更加庞大,以现在他在“么些人”的力量,能够做到引导北地诸部南下火并“滇池”和“洱海”两大地区的势力,就算是大成功。

    因为按照进度,二三年内,武汉方面要是做不到让黔中各部纷纷请求“内附”,然后“土团”“民团”一起组团打通冉氏掌握的“茶马道”,真是白瞎了积累的那么多资源。

第九章 樱桃() 
    已经有了相当成熟体系的武汉官商集团,一旦开始筹建一个相当规模的单位,外界哪怕往里面掺沙子,因为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往往这些沙子别说在内部搞事,自己每天被分配的活计,都能够做到他不想动脑子。

    这个时代的人,不管原先是如何的“野性难驯”,一旦误入武汉系的生产活动中去,就身不由己地接受了改造,随后就成为了社会科学实验的一颗螺丝钉。

    而这个社会科学实验的名称,绝对不是什么诸如《论纪律对生产的增益》,而是《人类可以服从到什么程度》……

    简单粗暴的重复劳动,能把一个社会精英彻底玩成智障,假如工场主的良心彻底喂狗,无视什么X小时工作制或者其它什么工人权利福利之类的玩意儿。

    农耕时代的矿工,在特殊的管理手段下,又摄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实际上还具备着“反抗精神”。而且往往矿工团体也不好惹,属于带有浓重江湖帮会性质的团伙。但管理的方式只要变更那么一丢丢,并且再提高那么一丢丢生产效率,然后配合文武双打,整个面目就彻底全非。

    如果没有出人意料的“集体意识”觉醒,那么,这种“慢条斯理”的盘剥,可以持续几代人,直到为一无所有之辈强行出头的“集体意识”诞生,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这种盘剥才会减轻,但却不会凭空消失。

    只有武汉那些一天睡觉不超过三个时辰,剩余时间基本是在干活的工人才会清楚武汉的工场主是何等的贪婪。但反之,只有武汉的工场主,才知道如何颇有技术又低风险地去剥削那些工场“牲口”。

    时值贞观十九年的当口,举凡大户,只要不是深耕田地一百年的那种,都很清楚一个合格劳力能创造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每年田间地头的伺候。

    洛阳城中,新的“新贵”尽管权力相较曾经的贞观新贵远远不及,但后者如长孙无忌、房谋杜断之流,至少看黔首苍头,还是当人看的。

    受封“王下七武海”的“皇商”却是不同,有钱有权的是人,其余的,都是“牲口”。

    虽说在老张看来,长孙无忌他们说不定也是这样想的,只是老牌“新贵”要脸,至于武德朝的旧勋更是要脸,于是就看上去可爱了那么一丢丢。

    内心虽然在吐槽“都他妈是吃人,装什么大头蒜”,可老张还是得承认,房谋杜断这样的路数,好用的多啊。

    至少捧你的学术圈文化圈认账啊,“王下七武海”之流,到底还是不符合主**英们的道德节操,也违反了大唐帝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纲领……

    好在学术圈文化圈人士也有一个好,那就是收了钱绝对闭嘴,那末,有些在唐朝内部不那么和谐不那么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事情,在外面偷偷摸摸干的时候,学术界文化界的大佬们,可以装死装瞎装没看见。

    否则,朝中只要有那么一丢丢声音,番邦蕃人前来“告御状”,那就不是什么外交事件,毕竟这年头的外交,从来只有一个声音。不是外交事件,但却是敏感事件,并且事涉国朝“威仪”,方向一盘一打就是“社会道德”问题。

    一旦议论起来,往前一千年往后一千年,都特么会变成一句话: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了?一定是体制问题。

    所以事情性质一旦被拔高或者带沟里去,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封建社会士大夫的道德观,去配合工业大生产,本就是精神分裂一般的行为。

    这时候,“差不多”精神、“还可以”主义、“马马虎虎”准则,就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主宰体制的士大夫们装瞎,挥霍资本的工场主们癫狂,然后就在帝国的阴暗面里狂欢折腾。

    至于狂欢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士大夫一不小心走错片场,跑工场主那里喝了两杯;又或者工场主恰好是XX县公之后,XX开国县男,然后顶着个文林郎、登仕郎的头衔,这也是说不清楚的。

    总之,在李董这个“千古一帝”做场控哥哥的情况下,整个帝国内部的各种团伙,矛盾再大,也只能在李董“全体都有,向右转!”的口令下,忙不迭地一路向右狂奔。

    于是,和帝国内部苍头黔首相比还要更加倒霉的倒霉蛋诞生了……

    他们的名字叫做:突厥、契丹、铁勒、扶余、靺鞨、室韦、流求等等等等。

    老张回望“二十年”,陡然发现,这些倒霉蛋中只有两个人是特殊的。一个叫阿史那思摩,开了挂一样地全程跪舔李董,于是跟他混的族人,至少不能算常规意义上的倒霉蛋,而且小日子过的还挺滋润;另外一个叫薛不弃,铁勒诸部仅存的硕果,当然了,现在谁要说他是铁勒人,他跟谁急。

    除此二人,连瀚海公主阿史德银楚的氏族也彻底完蛋,连根像样一点的苗儿都没有,唯一算得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也就是银楚自己,还跟老张滚了床单,过起了没羞没臊的“多人世界”。

    然而张德是心知肚明的,李董这个场控哥哥不会万岁万岁万万岁,连长命百岁都做不到,所以一旦李董嗝屁,失去枷锁的某些牲口,怕不是急不可耐地就要开始四处咬人。保不齐还有勇士等不及李董嗝屁,就要开始撕咬。

    现在帝国的“开疆拓土”“四方建制”,不过是不断地把这件事情延后,只要有足够的“牲口”可以被掠夺,那末,机器就还能继续运转下去。

    草原部落的单于、可汗,为了统一内部声音,尚且知道通过南下劫掠来达成目的,何况是衣冠风流的士大夫?

    只不过张德心知肚明归心知肚明,对这一切也会心怀“恻隐之心”,但也就到此为止。除非老天爷突然发功,整个唐朝人口全部道德节操为顶配,每个人都受到了充分的知识教育,然后社会分配全靠宇宙第一超级无敌牛逼计算机,那么,老张连“恻隐之心”都省了,直接开始调三十条命玩魂斗罗……

    守在阿奴产房外面的老张难得放空了脑子在那里胡思乱想,陡然听到一声尖叫:“阿郎!我要吃沧州大樱桃——”

    猛地一个激灵,就听到欢声笑语中传来一声啼哭,然后年轻却有名的小手“助产士”就出来给张德道了个喜:“恭喜使君,是个小郎。”

    “有劳了。”

    老张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才到了房间探望阿奴母子。婴孩被洗了干净,然后用大巾子裹着,放在了阿奴身侧。

    一脸虚弱的阿奴见到张德,眼泪水当时就出来了:“阿郎,崔姐姐说沧州大樱桃下市了——”

    “……”

    好不容易忍住了扭头就走,老张坐在一旁,看着阿奴,难得柔声道:“沧州的没了,幽州那里还有一块地也种了,就是送过来怕是都烂了干净。我想想办法,争取二三天送到就是。”

    “真哒?!”

    “……”

    见惯了包括银楚在内都一副虚脱的产后形象,阿奴这种画风着实让老张猝不及防,总有一种旁边睡着的孩子是不是阿奴充话费送的,而不是从她肚子里钻出来的。

    “莫要强打精神,阿奴,早些歇息。”

    “崔姐姐,我想吃大樱桃……”

    “吃你个头,快些歇息!”

    老张抬手轻拍阿奴脑袋,然后道,“只想着吃,却也没正经琢磨个孩儿名字出来,你这也是要做娘的人了,怎地就……”

    “名字我想好了啊。”

    阿奴把额前被汗水打湿的发丝撩开,忽闪忽闪一双大眼睛,就这么看着张德。

    “想好了?”

    老张一脸的不信,“前面十个月老子问你你都没想到,这刚生下来,你就想好了?”

    “孩儿姓名,不都是随缘么?”

    “我随你个头啊!”

    随缘……你特么生的是儿子还是水浒卡?

    “妹妹是想了个甚么名?”

    “小名就叫樱桃好了。”

    “……”

    “……”

    嘴皮子抖动了一下,看在对方是产后虚弱的状况,老张不和她计较,再说了,小名嘛,可以接受。

    小名叫“樱桃”显得可爱不是?你要是小名叫“小丸子”,那就有点纠结了。

    “就有个小名么?”

    张德好奇地问阿奴。

    “阿郎随便帮着取一个就是了。”

    “那我可就取了啊。”

    一旁崔珏急了,连忙道:“妹妹,他是个没心肝的,倘若让他取,怕不又是地名,哪里是人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