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工科生-第9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很有可能是武汉胜出,准备投机武汉卖好武汉的,不知道有多少。

    只是这年头想要卖好武汉,你也得有机会有门路,平日里别说什么向城县县令,就算你是邓州刺史陈君宾,跑武汉又能如何?江夏王也就那样,何况还是南朝遗族?

    如今向城县县丞刘若英办事漂亮,不说能捞着多少,至少让向城县在武汉那边亮了个相,将来湖北总督老大人张德要开始整人,怎么地也不至于把向城县给整死。

    “好!好啊!大大地好啊!”

    抖开信纸,快速地扫了一遍,梁县令大喜过望,“好!若英兄当真是辛苦了!”

    信中客套话基本没有,主要就是把初步谈好的内容说了一遍,武汉那边的投资项目,大体上在初步考察过后,就会着手签订合约。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就是修桥铺路、疏浚河道、开山采石、开矿采煤、垦荒种麦。

    几个大项目以往都是要动用政府权力,通过征发民夫来完成,现在多少都是要赚点钱,那动员的民夫数量就大大增加。

    而且梁县令万万没想到,本地居然还有煤矿的?

    作为河东梁氏,这几年五都烧煤是常态,皇帝各大行宫,虽然木炭还在用,但一般日用,还是用蜂窝煤。

    洛阳城北人均烧煤,一年大概在三百斤,城南比城北多一倍,大概在六百斤左右。像武汉一年人均消耗煤炭,只有一百来斤,连京城的四分之一都没有。但是这个数据一直在增长,不仅仅是武汉,直隶近畿以及其他各大城市都是如此。

    仅长安、洛阳两个都城,光蜂窝煤、煤球、煤饼销售商,就有四千多家,这四千多家,还都是拿到“营业执照”的。而没有拿到“营业执照”,自行挖煤、做煤球、晒煤饼的乡野人家,当真是多如牛毛。

    整个直隶近畿,除了大型煤矿之外,基本上每个县的乡间,多多少少都有很小的煤矿点。只是以前没人利用,现在有利可图,自然就有人去发掘。

    “这一次,当真是辛苦若英兄了。他是向城县的大功臣啊!”

    亲随见梁县令这般称赞,心中大喜,连忙道:“少尹差下走前来报喜时便说了,若非有静如公在向城县鼎力支持,他也无甚勇气在郏城县‘舌战群儒’,这其中,静如公之功,不可或缺啊。”

    “哈哈哈哈……”

    梁县令大喜过望,刘县丞的亲随这般说话,就证明功劳还是有他梁某人的。说不定明年州内考绩,就是第一,升迁在望啊。

    至于他升迁之后,只凭今日刘县丞的“友谊”,他怎么地也要在离任之时,举荐刘县丞啊。

第三十二章 抉择() 
向城县令梁处出身河东梁氏,当世梁氏高门,大多都是南方人,独独河东梁氏,是北地一枝独秀的高门。

    而且河东梁氏根脚极为深厚,论历史渊源,还真不输给清崔博崔。开堂始祖,要追溯到春秋时的晋国,梁氏先祖就是晋国的中将军。

    只是时代变迁,河东梁氏也不复当年辉煌,虽说也谈不上衰败,但也不入当世八十家豪门之列,算是二流世族。

    自北齐以来,河东梁氏混得好的子弟中,梁处梁静如算是前列的,哪怕只是一个县令,还是个南方小城的县令。

    不过眼下,梁县令却是暗道祖宗保佑,可以说是时来运转,机会到了。

    “静如公,家中长辈多在长安,河东那边,晚些去告知也是无妨。”

    向城县的县衙内,梁氏家生子如是对自家郎君说道。

    拂须颔首的梁处点点头:“带些花销过去,长安城居行大不易,本地还有甚么特产,也可以捎一些。若是老夫所料不差,这一二年,我梁氏当能趁势而起。”

    “是,静如公放心,小的两日内便赶到西京。”

    “也不急着赶路,这辰光还在谈,还要先等着武汉人过来。”

    “是。”

    向城县的消息,早就传到了南阳、穰县、新野诸地。邓州刺史陈君宾也是大为诧异,怎么都没想到,这汝州人吃完头汤之后,他们邓州人居然还能捡着恁大的便宜。

    只说这粮食供应,路桥工程是不能断顿的,哪怕粮食全部糟践进去,也不能断。断了可能要出事,谁都担待不起。

    泥腿子造反不可怕,历朝历代但凡矿工之流造反,那就是惊天动地。

    说是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他们这些做官的,求的不是这点小钱。官位上去之后,钱真心就是个数字。

    “使君,荆襄那边也来了人,说是愿意修桥铺路,以示尊敬……”

    穰县的邓州刺史府内,幕僚有些犹豫地对陈君宾通禀了这么一个消息。听到这消息,陈君宾嘴角一撇:“当初老夫来此地时,这些个荆襄高门,恨不得老夫去死。眼下听说武汉人要修路南阳,通达京畿,居然说要帮我邓州修桥铺路?恁般好心?”

    陈君宾又不是什么贫寒人家,他堂堂南陈鄱阳王之后,至于连这点眼界都没有?他老家现在是洛阳,在洛阳住了这么多年,什么行情什么风势他不懂?

    这群荆襄的王八蛋,无非是怕了,而且是怕得要死。居然想着提前搞工程,好消耗邓州的民力,这样武汉那边即便要投资路桥工程,两三年内别想有足够的青壮劳力。

    只可惜,陈君宾不傻,张德只要没死,铁定就是湖北总督。

    而邓州,说不定就是要正式划入“湖北”管辖,到时候张德就是土霸王,就是顶头上司。

    荆襄豪门一时半会儿干不死,弄死他一个陈君宾,信不信满朝文武还拍手称快?

    “轰出去。”

    脸黑的陈君宾从来都是和气示人,但这光景也是有些急了,他必须要示好。之前张德途中遇袭,这是个大事,而且是很重大的事件,哪怕张德本人冷处理不当一回事,但是他陈君宾不能这样想。

    他还有恰饭的啊!

    “使君……”

    幕僚有些犹豫,人在官场,左右逢源是常态。一边倒的站队,往往都是局势绝对明朗才会干。

    但陈君宾不一样,他的视角绝非是官场那么一块地方。

    作为南朝皇族之后,天然地有着大局观,此时此刻,站在皇帝老子李世民那一侧,陈君宾自忖换位思考,也想着张德把荆襄豪门连根拔起。

    什么萧氏、蔡氏……统统干掉!

    张德不但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意愿,更何况,陈君宾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张德遇袭这个事情,就是荆襄豪门干的!

    “你不懂,把他们轰走,动静越大越好,让所有人都看到老夫跟荆襄世族翻脸。”

    “是!”

    幕僚顿时凛然,知道其中必有深意。

    出去的之后,幕僚心中转过一个念头:莫不是有人要对荆襄世族动手?

    想到这里,幕僚更是暗忖:张梁丰“隐忍不发”,莫不是就等着现在?

    陈君宾松了口气,对屋内的亲信们说道:“接下来一段时日,尔等尽快跟萧氏、蔡氏等荆襄世族决裂,如果老夫所料不差,张操之一旦执掌‘湖北’大局,就会大开杀戒,荆襄列强,必遭其屠戮。”

    “甚么?!”

    “明公,这……这怎可能?!”

    “没甚么不可能的!”

    陈君宾脸色也很难看,“陈氏各支在南方还算安稳,江东也多有亲善,倒是无甚顾虑。至于旧年遗族,也多居京城南里,算不上甚么体面,也就不必计较了。这光景,不为张氏巨蟒的口粮,就算祖宗保佑。”

    “萧氏、蔡氏之流,乃是数百年豪族,张梁丰纵使雄霸一方,可也不至于此吧。使君,须知道,一旦动手,只怕是华夏震动!”

    “要的就是威震华夏!”

    激动的口水都喷了出来,陈君宾手指朝天一指,“眼下他张操之就是关云长,荆襄土鸡瓦狗只配授首!”

    “你们以为张操之很好说话是不是?你们也不想想,历年遭受行刺,有多少是荆襄豪门干的?别跟老夫说不知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你们能察觉蛛丝马迹,是不是以为‘地上魔都’当真都是妖魔鬼怪,甚么都不懂,甚么都不知道?”

    “……”

    “……”

    听完陈君宾的狂怒狂喷,亲信们都是沉默下来,侥幸心态终归是有的,万一张德真是个大傻逼,被人刺杀了也不想着报复呢?万一张德真是个智障,完全没心没肺呢?

    可惜陈君宾一番话,算是讲的极为透彻,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贞观二十五年的武汉,已经到了这个城市发展的极限,至少是这个时代的极限。

    再扩容,武汉就会失衡,就会自爆。

    “地上魔都”两百万人口,这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分流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怎么分流,却又是早就计划好的。

    荆襄世族,就是阻挡这一股洪流的绊脚石,对武汉全体上下来说,都是如此。

    对荆襄中低层来说,那些个在头顶作威作福的豪门世族,也该滚了。当然,他们不敢挥刀砍向这些老大世族,只是想着荆襄世族抬抬手,放他们一条生路,给一点生机。

    却未曾想,武汉的上层建筑,早就看荆襄的上层建筑不爽十多年。

    十年生聚,积累的各种怨念,何止万千。

    伴随着张德成为湖北总督的那一刻,是摧枯拉朽还是水磨工夫,总归是要见个分晓。

    “那……使君,眼下邓州做点甚么?”

    “先给向城县嘉奖。”

    “是。”

    陈君宾平复了心情,飞快地转动脑筋,下达指示之后,他又道:“去汉阳,请一批《音训正本》的教授过来,穰县、南阳、新野、向城诸县,都要开授学馆。”

    “使君,这不好吧,早先为了《音训正本》,江陵……”

    “你听不懂人话?”

    “呃……是!”

    旋即反应过来,幕僚额头上冷汗都出来了,他并非是友谊如此,只是以前都这么过来的,成了习惯,他话没说完自己都觉得有问题,被陈君宾呵斥之后,更是后怕不已。

    “再差人去唐州,就说南阳修路,邓州愿向唐州借用民夫。”

    “借?”

    “难道老夫直接说花钱雇佣吗?”

    “是!”

    这也算是官场默契,这时候拉拢唐州人,好处肯定有的,更何况。南阳本来就有官道通达方城县,虽说方城县远离唐州治所比阳县,可依然能说是“友善近邻”不是?

    “最后,找几个口才了得之人,前往汝州,趁张操之尚在汝州停留,便以老夫的名义拜访。”

    “是!”

    一应安排妥当之后,陈君宾心中暗道:老夫便看张操之如何下刀。 富品中文

    

第三十三章 事秦() 
唐州比阳县,整个唐州个人武力值最高的,就是唐州刺史程名振本人。

    对程名振来说,混到个刺史当当,也是有些莫名其妙。受封东平郡公之后,仕途一直都挺顺风顺水的,几个老领导对他也照顾有加。

    原本想着去朝鲜道跟着牛进达划水,后来张公谨跟他说现在朝鲜道的军功不值钱,于是就略微运作了一下,找个离京城也不算太远的州做一把手。

    程名振是过江龙,跟荆襄豪门也尿不到一块去,再说了,荆襄世族从来就瞧不起程名振这种“草莽”之流。

    于是乎,程名振虽然以前老大是窦建德,但跟张公谨、秦琼的关系反而不错。

    更何况程名振的左骁卫将军,那也跟老世族半点干系都没有。

    “使君,邓州刺史陈使君差人前来拜访。”

    “噢?陈君宾让人过来?”

    唐州和邓州算是一体的,地理上丝毫没有割裂,又同处南阳盆地,连方言都差不多。可以说互相为乡党,二州在几百年中,不管是北方南征还是南方北伐,都是抱团取暖。

    因为这两州正好就卡在进出关洛和江汉平原的正当中,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两汉交替之时的“昆阳之战”,隔着伏牛山、方城山,唐州、邓州的祖先们可没少阵亡。

    所以血脉联系上,南阳、比阳非常亲近,同饮汉水支脉,互相之间的走动,往往都是亲眷人家。

    此时听说邓州刺史府派人过来拜访,唐州刺史府的人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不管官方还是民间,两家走动都比较勤快。

    只是作为唐州刺史,程名振消息也不算逼仄,他退伍之后,操持地方治理,也是轻车熟路,毕竟早年给窦建德干活的时候,他就是当县令。官场上的东西,程名振比打仗还要熟悉一些。

    武汉人组团上洛,张操之心态如何不知道,但武汉人高调行事,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们要掏钱投资,程名振想不注意都难。

    “快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