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工科生-第9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到今年暴露了东北海的存在,终于有野生的冒险家,在穿越鲸海之外,意外踏入了使鹿部的外海,然后接触到了东北海。

    这里,是整个“东海”的北部,一连串的岛屿,像珍珠一样形成了一个圆弧,将整个东北海包裹在其中。

    风高浪急之余,入秋之后,就不断地会出现暴风雪,然后朝着东南方向疯狂卷动。

    整个东北海,又被称作“白海”。

    探险队在看到北极光之后,就找到了在中原极为名贵的白熊,还有大量体型硕大的海象。

    最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这里的海象,和朝鲜道出品的海象品种,还不是同一个品种。

    也就是说,朝鲜道出品的海象种群,应该另有他处。

    这种惊人的大发现,让探险队满载而归的同时,又让消息惊爆了整个都市圈。

    “这岂不是说,杜东海三年之前,就掌控了一座金山?”

    “难怪东海宣政院这般红火……”

    对于京中中低层的贵族们而言,大贵族的富贵,大概就源自贸易之类。或许是丝绸之路,又或许东瀛州挖矿……总之就是大概如此吧。但要说个所以然来,却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重重的迷雾,笼罩在他们头顶之上。

    蒙昧,就像是蒙昧的蛮荒之人一般。

    但是现在,却打开了全新的世界,报纸都在疯狂地转载着各种夺人眼球的消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个杂志小报,似乎都开了窍一样,除了广告,还知道不断地提高发行量需要更丰富的内容来支撑。

    而海外的“新奇”,是最丰富的最让人好奇也最有意思的内容。

    京城的人,第一次知道,天圆地方是错的,原来大地真的是如一颗鸡子。而为了证明这一点,武汉那里,已经有人出发,一路向东,准备环绕东海一周……只是环绕东海一周,就能证明大地如鸡子吗?

    有人怀疑着。

    最重要的是,许久的时间过去了,武汉的船只虽然有陆续回来的,却大多都是失败者。

    他们见到了东海尽头的景色,也看到了土著,但一无所获。

    而有的人,至今还没有回来。

    “当年我就奇怪,怎地有恁多海象象牙的?”

    “杜东海入贡的海象牙,有一对长五尺的巨牙,堪称稀世珍宝。听闻是一头八千斤重的海象王所有,杜东海命人驱熊围猎,这才扑杀!”

    “驱熊?”

    “白熊,武汉人命名为北极熊。长于流鬼国境内,北极光照耀之地,便是白熊生长之所。”

    “杜东海还有驱熊围猎的异能?”

    “这有甚么?既然能使鹿,就能使熊。”

    “这当真是匪夷所思……”

    “听说吴王府还养着食铁兽,谓之熊猫,亦是熊科猛兽。吴王亦能驱使熊猫,杜东海驱赶白熊……这也差不多吧。”

    “甚么差不多,颜色都不对!”

    “这白熊穿个黑色护手戴个墨镜,跟熊猫有甚区别?”

    “你……你说的好有道理……”

    关于东海宣政院的话事人到底有没有驱使北极熊的异能,京城茶馆里也算是讨论的很是热闹。

    说到底,三年前的消息,到今年才让人知道。三年啊,那么多的资源,就被一家给独吞了,这简直……简直是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

    吃独食啊杜构!

    可转念一想,那时候杜如晦还没死呢。

    当时河南地区最重要的动物油脂来源,一是河南河北本地的畜牧业油脂,二是东海捕鲸业。

    鲸油,才是那时候的重头戏。

    但是随着皮革业越趋成熟,贵妇人并不介意身上有全套的海獭制品。至于家中地毯用的是海象皮制成,那更是显得豪奢富贵,底蕴十足。

    至于买不起整张海象皮的,简单,买一些边角料,送到武汉车个珠子戴手上也是可以的。

    再上档次一点,海象牙也可以车个珠子。

    总之,车珠子就对了。

    “操之,杜大郎那些个行当,没了你,应该不能成事吧。”

    “女儿国”中,一群老汉正趴着享受着按摩,老张则是坐着靠墙,几个技师正在给他揉捏肢体。

    闭着眼睛正爽着的张德眼睛也没有睁开:“当年王万岁跟着王太史厮混了一阵,主要还是王万岁和王太史的徒子徒孙在忙活,我就是牵线搭桥。”

    “有这好处,怎地不想着我们这些个长辈?”

    “你们都是半只脚进棺材的,要那么多钱作甚?!”

    “……”

    “……”

    “……”

    哄笑了一阵,前来消遣的秦琼问道:“最近老夫也看了报纸,照报纸上所言,入海东行两万里,亦有大陆。东海尽头,地理之貌,似乎是有类中国?”

    “差不多吧。”

    听到秦琼的声音,张德眼睛微张,“就是土著稀少,还要往南走一点。但也无甚意思,远不如南海。”

    “太远了啊。”

    “太远了。”

    几个老家伙稍微思量一下,就知道这个距离上,想要直接统治,无疑是做梦。

    但是,花个三五代人经营……倒是非常值得。

    三五代人的移民,差不多就能建设成一个小国,跟扶桑地相比肯定大大不如,但类似现在的流求,却是够了。

    要知道按照国朝标准,流求这么个海外领地,也算是“海外盛国”。

    账面上,也有十数万丁口,甭管组成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全岛能算作一个体系内的丁口,的的确确超过了十万。这不是“盛国”,什么是“盛国”?

    只不过很可惜,因为扩大了“天下”的范围,相对应的,传统的“开疆拓土”功劳含金量,当真是每况愈下。

    功劳的指标在不断转移,地方治理的权重比在不断增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口。

    不是国朝一定要粗暴地选择某个指标,而是在大环境之下,总体只要还算稳定的话,选择一个最直观的指标,往往就能反应现实需要和长远期望。

    贞观朝的当下,不管赚多少钱,又或者说开辟多少土地,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其核心只有一个,有足够的劳动人口在支撑。

    这时候谈什么资金、政策,都是假的。

    所有的资源中,劳动力资源,就是第一位,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第一位。

    帝国的精英在统治中央到地方的时候,严厉打击蓄奴那是喊的震天响,那是因为要把世家大族手中的奴婢“解放”出来,否则这些人口窝在世家大族手中,有等于无,他们的存在,就是行动的尸体,还消耗了帝国土地产出来的粮食。

    但同时,帝国的精英又默许着奴隶贸易。无他,庄园需要开辟,港口需要建设,道路需要修通。如果全靠征发民夫、雇佣劳工,哪有那么多的劳力?

    像“广交会”建设广州和交州的河口地区,主要消耗的,并非是本地的治下百姓,而是奴工。

    “天竺奴海角奴”,成百上千地死,上万上万地往里面填。

    以往一到雨季,就要损失惨重的广州,今年已经能够保证坡底不划破,塘坝不溃坝,半数耕地能够顺利排涝。

    这些水利设施,难不成是天上掉下来的?

    中央到地方的精英官僚,不会没有看到这一点,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建设需求,所以打击非法蓄奴的口号要喊,精准清除的工作要做,但是,奴隶贸易短期内,根本不会废除,反而会变本加厉,大搞特搞。

    原因嘛,很简单。

    “天下如此之大,老夫真想去看看啊。”

    趴软垫上的几个老家伙们,有人如此深情地感慨着。

第六十二章 惊人猛料() 
“大郎赶紧坐,少待就上菜。”

    警察卫的官署中,翼国夫人贾氏一如既往和蔼可亲,虽然也是一把年纪,但气质却是相当的出众。多年“苦闷”生活过来的,贾氏也没有那么多的豪门规矩。

    “有劳婶婶。”

    行了个礼,张德也没客气,找了个座位坐下。一起的还有张大象、李震、程处弼、李奉诫等等亲近家族的子弟。

    “有劳婶婶。”

    跟着张德行礼,一个个入座之后,便又轻松说笑起来。

    秦琼姗姗来迟,身上还披着官袍,到了屋内,直接解了官袍,换上了一件家居长袍。料子应该是兔绒的,中间可能夹棉,总之软舒又保暖。

    虽说还是有点“畏寒”,但因为每年都有新装备,相较从前,秦琼那是大不一样。

    “三郎在江阴且不多说,二郎怎地好几年不见了?”

    “他去‘昆仑海’谋生去了。”

    听到张德的疑问,张大象手里攥着个杯子,随口回道。

    “怎地跑西域去了?”

    “想要自谋出路吧。大人给他安排的事业,他不甚满意,又不想再去科举,索性就出去闯荡了。”

    张大象这般说着,几人一听都是觉得好奇,李震问张大象:“没头没脑的,总有甚么说道吧,他这光景,是做了甚么好事?”

    “前头做驼队,跑到突厥人的地盘上。又跟敦煌宫搞了甚么押送军粮,做了几个月,转头又去了波斯南境,几年没见他消停。”

    “他这是做事还是取经啊,玄奘法师也没有他这般折腾吧。”

    张德都纳闷了,张大素这小子当年毛都没长齐呢,就想着睡死在平康坊,怎么成年之后,画风有点诡异啊。

    而且正常来说,这王八蛋不是应该一路做官做到中央吗?

    怎么现在扎根基层一去不复返的样子?

    “也不瞒你们,早先老夫跟二郎,还想着跟东宫做点交易。后来行市变了,二郎大概也是有了底气,便出去闯荡。前年还弄了一二万的黑阉奴,本想着运送到南天竺,这死一半也留一半。谁曾想运黑阉奴的杂碎想要黑吃黑,就把那杂碎的邦国给灭了。”

    张大象说起这个来,也是无语,一两万的黑阉奴,这可是大买卖,几百万贯的买卖,心都在滴血。

    这要是当作劳力来消耗,怎么地南天竺都能搞个港口码头出来,通往狮子国的路线,就能建设起来。

    可这是几辈子都的传世物业,再经营得当,跟“广交会”的人合作一下,还愁个屁啊。

    偏偏事情发生了重大的偏差,这一两万的黑阉奴,算是折进去了。

    “甚么?!兄长,你不要告诉我占了波斯湾的‘塔巴’,就是二郎!”

    老张脸皮一抽,心中感觉有点小不妙。

    “操之,甚么‘塔巴’?”

    李震有些奇怪,看向张德。

    一脸不耐烦的张大象开口道:“所谓‘塔巴’,就是波斯对岸土邦的国主之称,有类可汗、叶护、设。”

    希木叶尔已经解体,而且因为战争的缘故,波斯湾周围一圈全是军阀。这也是为什么奴隶贸易的海上起点会是在这里,军阀是比暴君还要无节操的杂碎。

    关键问题是,最近传到西天竺的消息,大多就是说南海尽头出了个大豪帅,总领二万“黑兵”……

    而这个大豪帅,根据希木叶尔的传统,顶着个“塔巴”头衔,在那里“建制”“收税”。

    不过因为制度迥异,这个“塔巴”又是个狼人,手下大兵全是阉割过的黑奴,为了表示尊敬和服从,十几个部落和几十个军阀,都尊称他为大……“塔巴”。

    总之比传统的“塔巴”厉害就是了,本地的学者都在跟着天竺来的僧人学习《音训初本》……简直了。

    老张一听张大象所说,就知道这他妈果然就是妖孽丛生画风变异。

    张大素本来应该是要做东台舍人,然后修国史的啊,他一个文化人,怎么就变成了狼人?

    “怎会到了这般田地?”

    “谁知道啊,你问老夫,老夫问谁去?估计二郎自己都是莫名其妙。原本想着,就是把波斯沿岸的据点都摸清楚,这经略天竺诸事,是早就预料到的。谁能想到出现这等事体?两万黑奴啊!两万!”

    疾首痛心的张大象拍着桌面,“那些个被突厥人打残的蛮子,阉两万黑奴,最少要死个一两万,凡是能活下来的黑奴,那都是来之不易,都是健壮劳力。别说卖到中国,就是在西天竺转手,两百贯要不要?”

    “二郎哪来的门路,能搞到两万黑奴?两万黑奴,这必须是一场大战!地方蛮王,哪有实力捕获?”

    “有个叫沙欣的,从旁协助。加上突厥人三打大马士革,那些个蛮子缺钱缺粮缺战马,就得从外边买,陆路很难走通,只有海路。从波斯海到红海,两地航路,‘广交会’的大船都不缺。”

    “……”

    老张一时无语,无语凝噎啊。

    知道幺蛾子会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