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机之神局-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又把自己的事情略略带了一下,但始终没再去聊老太太的病情的事。

    不过,我自始至终都感觉到顾新娘对我不是那么坦诚,多多少少总有点戒心的味道。心里有感觉,但又说不出问题出在哪儿。

    这么一来,我的好奇心便被勾了起来。

    碰到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我从来都是喜欢曲线救国的,特别是对某些奇怪的事感兴趣时。

    消除隔阂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坦诚相待,想着这娘俩和以前那些人不同,应该不是我所担心的那伙人,所以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就聊的更多更细了。

    大到我的工作,细到我的家庭琐事,我都一一如实讲给顾新娘听。

    不知道是不是我很久没回家,很久没和我老爹老妈聊天了,倾诉起来淋漓痛快至极,毫无保留,当然,这也仅限于一些生活琐事和那些自己经历过而无伤大雅的经历。

    我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会在一个刚认识的老太太面前如此地放得开。

    聊到最后,顾新娘停下了手里的活估计也做得差不多了,她干脆坐下来和我聊,并点了一盏灯,因为那时天已经慢慢黑下来了,如果没有灯,房间里就更加黑了。

    大概老太太是看得出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扯谎,而且话语也都很平淡、实在,渐渐地,她好像慢慢降低了对我的戒心。

    聊到尽兴之处,老太太几乎把我当成了她自己的孩子。

    最后,她终于逐渐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和我无话不谈。

    我也忘了当时具体的情形,也不知从哪句话起的头,大约是通过聊天顾新娘知道了我在业余时间还热爱搜奇,在后来的聊天中,我就听到了一个故事,为了方便阅读,所以我整理一下,使之看起来更加顺畅。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1年,牟永年那时刚届而立之年,邓红梅也不过二十七八。

    牟永年是西安某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邓红梅也是该研究所见习生,作为同事,二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考古研究相当投入,其痴迷程度几乎让人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再加上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大都比较单纯,以至于过了婚嫁之龄很久了都浑不自觉。

    那一年四月,研究所接到上级命令,组成一个考古小组随一个中央考古队进入某处进行一项科考任务。而且,任务非常紧急,当天下达,第二天便要出发。

    研究所派出了一个六人小组,其中有四个专家,两个助理。这四个专家分别属于古文字、古生物、古人类、古地质四个领域,都是所里的顶尖人物。

    牟永年专攻的是古生物,邓红梅专攻的是古地质。两人由于根正苗红,且对专业业务熟络而被选入。

    他们是第二天晚上约十二点左右出发,随行共有十三辆军用卡车,全部以帆布罩住。

    同时,还有行动禁令,即所有人被禁止向帆布外面张望。

    牟永年和他们研究所的六人乘的是同一辆车,车上还有另外两名军人,荷枪实弹,同时还放了不少装备,包括武器弹药。

    因为那个时代所有的国家行为通常都是有军人参与的,所以,看到这种情况时,牟永年并不感到意外。

    一般情况下,科考人员外出都是配备了指南针的,但那天出发前,大家被告知,队伍行进中先由带队军官统一保管。

    用意很明显,指南针在此期间是不能被使用的。

    任务没有被告知具体内容及位置,极为隐秘。

    那个年代,像这种任务,多问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枪毙。

第265章 故事(二)() 
车队出发后,一开始行进的速度却不是很快,也就三四十公里的时速。

    车上除了牟永年六个人和两名士兵,还有几个人,年龄大都在四五十岁上下,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研究所来的。大家也都是很礼貌地相互笑笑,算是打招呼。

    这种情况要是放到现在,很多人或许不太理解,既然今后大家都是一起共事了,打个招呼,然后自我介绍肯定是免不了的。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祸从口出这四个字,几乎每个人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也更害怕隔墙有耳这类事,所以在当时,这种不协调的氛围一时间弄得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更何况,车上还有军人在场。

    因此,一路上无人闲聊,大家都在昏昏沉沉地打瞌睡。

    队伍行进期间,牟永年凭着车出发时的方向判断,虽然车子在城里兜了几个圈子,但他还是知道车子一直在往西或西偏南的方向行进。

    出城后,从车棚的缝隙往外瞧,已经没有街道的灯光,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路况方面,刚开始感觉还好,估计走的是公路。

    到了后半夜就开始颠簸,牟永年和邓红梅年轻,都不怎么觉得,那四个年纪大的专家就吃不消了。

    天快亮的时候,车队应该完全进入了人烟罕至的山林之中,因为除了能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和山中特有的气息之外,丝毫没有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声音。

    而且,凭一路颠簸过来的感觉,牟永年觉得那路应该都是临时开出来的。

    这时,队伍开始慢了下来,车队行进的速度几乎和人走路差不多。

    从车棚缝隙往外看,满眼都是树木,牟永年根本判断不了方位了,不知道现在到了什么地方。

    车子就那么一直摇摇晃晃地往前开,也分不清东南西北。

    傍晚时分,车队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终于彻底停了下来。

    掀开帆布,举目四望,除了车队,四周哪里还有人烟。

    只见四处都是深沟险壑,山峦叠嶂,树木丛生。

    从各种树木形态及植被分布的情况来看,作为生物方面的专家,牟永年知道,这里应该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

    随车的两个军人首先下车,将六个人一一接了下来,并吩咐大家就地休息。

    牟永年一下车,就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又撑着屁股狠狠地扭了一会。

    说实在的这一天一夜的旅程,对一般人都算是受罪。

    但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昧着良心说,这是磨练。

    那四个专家,年纪都很大了,这会看来,估计老命都剩不下一半了。

    休息了大约半小时,前方传话下来,今晚就在车上过夜,明天一早出发。

    整个晚上,除了偶尔能听到山中各种夜行动物的叫声,由于大家被禁止闲谈,气氛沉闷至极,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那两个军人通知大家,车上的装备之类的东西不用管,只带好随身用品即可,要步行进山了。

    牟永年眼尖,一夜下来,他发现队伍里军人又多了不少,至少多出来八十多人。从这些人的偶尔的言谈之中,他明白,这些都是从山里出来迎接和引路的士兵。

    一个小时后,队伍开始出发,所有的军人,除了十来个类似沿途警戒的士兵外,其余的都或扛或抬,负责着科考装备及武器的运输。

    接下来的路程,就只能用苦不堪言来形容了。山林之中根本没有路,若非那些军人前期到达这里,用刀开辟出一条可以让人通过的空间,估计用“举步维艰”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

    除了那些士兵,由于队伍中中老年人居多,队伍行进的速度相当的慢,年轻人稍好点,那些老专家根本就吃不消,有几个还让士兵给背上了,一天下来都前进不了二三十公里。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龟速前进。而且越往里,走得越艰辛。每天大概只能行进六七个小时,然后就要停下来休息,第二天再继续往前走。

    队伍行进的地方,很多都是悬崖峭壁,大家走得都是心惊胆颤,有些地方由于树木高大茂密,连天空都看不见。

    就这样,队伍在山中行进了五天后,在第六天的中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从队伍行进的轨迹来看,牟永年觉得,他们自步行的起始点开始,到达目的地,其实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

    估计是因为沿途山势的原因,考虑到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而且还有众多装备,他们才选择了这条路线。因为沿途下来,很多的山海拔都超过了两千米。

    一到目的地,大家都彻底放松了。牟永年也找了块山石,在上面坐了下来。

    四处一望,目的地是非常大的一个山坡,处在一个很高大的山峰的半山脚上一处稍为平缓的地带,总体上看,该山山势险峻,海拔估计在两千七八百米以上,坡度至少超过五十度,再往上,就显得更为陡峭了。

    不远处一座山峰异常显眼,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流云飞舞,雾霭茫茫,虽然看不清具体形状,但满眼一派世外美景,好似已登仙境。

    营地扎在靠近一处溪水的很大一片开阔地上,此处坡度稍为平缓,但也超过了十五度,面积至少将近有一平方公里。

    牟永年粗粗数了下,那里几乎有近百个帐篷,全部都是军用帐篷,一色儿绿。

    帐篷周围还有士兵巡逻,牟永年苦笑了一下,还有点像集中营了。

    营地旁的那条溪最宽处有近十五米,即便是稍窄之处都有十米左右。

    由于海拔的差异,溪水似一条白练自山顶挂下,溪水奔腾,极为湍急,只有经过营地的那一段稍微蜿蜒平缓,但看起来很深,说是溪流,其实更像是一条小河。过了营地,溪流又变得迅猛异常,直往山下飞奔而去。

    在靠近溪流上游的一边还设立了哨卡,哨卡的士兵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看情形,估计从哨卡往上就是科考任务的最终目的地科考现场了,但到底要往里面走多远还无法判断。

    一看到这些,牟永年就有些莫名的兴奋。

    然而,事与愿违,情况并非牟永年所想象的一样。

第266章 故事(三)() 
到达当天,大家都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上午九点,牟永年他们六个人都被请去开会,一个很大的帐篷内,聚集了至少七八十人。

    开场白还是老套路,每人手举小红本,先来了一顿毛主席语录,大家就吼了一通。接着,一个六十多岁的军官模样的人开始讲话。无非就是强调,本次考古是一个非常机密的任务,为了防止敌特盗取情报,所有人必须保守机密等等。

    大约三十分钟后,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又去另外一个帐篷开会,包括那四位专家,余下的人开始分配工作。

    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才结束。

    工作分配非常细致,具体到了每个人,每一件事。

    牟永年和邓红梅分到的都是外围的文职工作,没有资格参与内部科考,他俩只负责将一些次要的文件进行整理和分类。

    所以,自那之后,他们就只能看到一些无关痛痒的文件,不仅如此,由于文件扉页右上角因为标了类别,他们还被禁止翻看其中内容。

    对此,本来满怀热情和希望的牟永年感到无比的失落,心情瞬间就掉到了谷底。

    郁闷归郁闷,但命令是必须要服从的!

    牟永年他们工作的帐篷很大,长有近二十米,宽大约四米,中间是一溜长桌,所有整理和分类的人员都必须在指定位置工作,并且不得闲谈交流。

    而那些整理好的资料都会被及时封箱打包,然后就被送走了。

    不仅如此,连帐篷内外都有士兵值守,进出都要搜身检查。

    不过,早就见惯了此类事情的牟永年对这些倒真不在意,因为既然是机密任务,这一切的规章制度都是很有必要的。

    他在意的是自己最渴望的东西,那就是能有机会亲自到现场去看看,哪怕是瞄一眼也是好的。

    然而,牟永年始终没等到这个机会,所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的工作就是这些乏味到极点的分类整理了。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由于是同事,牟永年还能和邓红梅说上几句话,不至于无聊到崩溃,不过他们所聊的东西全都与工作无关。

    本来,二人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考古科研,谈论最多的应该是这些才对,但他们根本就不能聊这些。一来上头有命令,二来他们的四周到处都是士兵,而且这些士兵几乎和所有人的间隔不超过三米,他们完全和科考人员混到了一块。

    所以,无论人们相互之间说什么,他们都能听个一字不漏!

    牟永年和邓红梅的帐篷都靠近溪流,二者相距不过十米,但他们距上游的哨卡至少还有三百米。

    那时,牟永年还想着趁机偷偷溜到山上的考古现场去看看,可眼下的情形他根本连靠近哨卡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于对考古痴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