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游之黄巾乱世-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勋见到败局已定,心灰意冷,带着百十亲信,趁乱往南逃了,投袁术而去。
这一场大战杀得天昏地暗,直战到中午方才停歇。面对两倍于自己的敌军,黄巾新军其实也是伤亡惨重,两千多人的队伍最后只存活下来一半,而且大部分人都带了伤。不过他们取得的胜绩更加惊人,对方将近四千的兵力,最后逃脱者恐怕不足八百。连溃逃者也要追击,成就了这支玩家军团的“恶名”,真可谓如狼似虎。这一场铁血试炼,在他们心中注入了血性,也为“虎狼新军”垫下了基石。
第一百零一章 借刀杀人()
这次试炼,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玩家人才。黄粱按照范韬提议,选拔功绩突出之人,将玩家新军仿照汉制进行改编:“虎狼新军”每千人称为一部,每部设长官一人,为虎狼校尉,另设参谋一人,为随军司马;部之下分设左右两曲,每曲五百人,长官为虎狼军候;曲之下分设前后两屯,每屯两百五十人,长官为屯长;屯之下分设五队,每队五十人,长官为队率;队之下分设伍长、什长,分管五人、十人。
虎狼校尉暂时未设上级统帅,因此受黄粱直接管辖。此次选拔的两位校尉分别名叫冯锐、陈轲,二人一高一矮,但都作战勇猛,试炼之后各自斩杀有二十余人。黄粱分别接见了二人,并赏金百两,勉励一番。
且说刘勋大败之后,并未返回沛国,反而弃了建平县长之位,往南投袁术而去。
袁术自上次平舆大败之后,便率领残兵进入扬州境内。又正值扬州黄巾猖獗,刚刚攻下庐江郡,袁术不敢与之交手,便折往九江郡而来。
扬州九江太守名叫刘邈,徐州琅邪人,乃光武帝之子琅邪孝王刘京的五世孙。他见袁术无处所归,又知袁门四世三公声明显赫,因此好心收留。不料袁术为人跋扈,根本瞧不起这个诸侯王的后人,竟尔雀占鸠巢,反客为主,将刘邈赶出郡去,自占了九江之地。
袁术借由九江之地,再度招兵买马,壮大实力。时有谋士杨弘、李业、韩胤,武将刘勋、张辏А⒗罘岬热朔追紫嗤丁
袁术见到羽翼渐丰,不由又起了报仇之念,这日里召集一众文武商议。
“诸位。黄粱小儿占据汝南,不止让我兵败受辱,更使袁门迁居避难,我欲择日亲自讨伐,以报新仇旧恨!”袁术恨恨出言道。
“愿随主公报仇雪恨!”纪灵等一众武将应道。
“主公不可。我听闻黄粱自得汝南以来,招贤散粮,笼络人心,又收编人马,增强军力,切不可小觑。当今主公立足九江,根基未稳,四围蚁贼猖獗,不可不防。倘若举兵亲征,一旦后方遇袭,只怕得不偿失!”谏言的是一位文士。此人四十左右年纪,正是此前平舆之战时向袁术提议“斗阵”之人,名叫阎象,字子玉,泰山巨平人,原是汝南太守赵谦手下从事。
“子玉,照你这意思,我这仇是不用报了?”袁术不悦道。此前若不是阎象提议单挑斗阵,导致士气大降,他也不会惨败至此。袁术也是考虑到阎象多有功劳,这才没有怪罪于他,只是心中仍有芥蒂。
“非也,主公之仇当然要报,但不可急于一时。如今我们刚刚驱逐刘邈,九江之地据之无名,若被刘邈上书弹劾,恐怕有损主公名望。当务之急是主公太守之名要获得朝廷认可。”阎象答道。
“此事简单。文达,我且修书一封,你往洛阳交予我叔父袁隗,他自会妥善安排。”袁术吩咐道。袁隗在朝中任职司徒,位居“三公”,此事对他而言不过是小事一桩。
“属下领命。只是前往洛阳的关隘都已封锁,只怕不易通过。”出言之人名叫杨弘,字文达,江夏沙羡人,本是庐江郡主簿,庐江被黄巾所破后投奔刘邈,后又与李业、李丰等人共迎袁术为主。
“袁绍在大将军麾下任职,专职负责把守关隘,你便说我的名号,他自会让你通过。”袁术对袁绍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并不待见。两人从小性格迥异,袁绍性情内敛,喜笑不形于色,外表雍容大度,善于施恩仰望,但在袁术眼中,他只觉得这位堂兄太过虚伪。此外,袁绍出身低微,是由袁逢和婢女所生,从小就过继给了袁逢之兄袁成为子,袁术因此更加瞧不上,从来不将其视为兄长看待。
“诺。”杨弘应道。
“主公,关于黄粱之事,属下有一计。”另一位谋士出言道。此人身材瘦弱,约莫三十来岁,名叫韩胤,字兴嗣,九江阴陵人。
“有何妙计?你且说来。”袁术急忙问道。
“阎主簿方才所言十分有理,主公根基未牢,此时贸然兴兵,实为不妥。方今黄粱坐拥汝南,声势渐大,最急之人恐怕并非主公。颍川张超,陈国刘宠,都对此人更加忌惮。属下之计,便是主公亲自修书二人,对其晓以利害,使其出兵讨伐黄粱。倘若二人得胜,主公可不费一兵一卒报得大仇,届时更可趁机抢占领地;倘若二人不胜,黄粱实力也必然因此大减,主公届时再挥兵北上,征伐汝南,则可一战而定。”韩胤缓缓说道。
“此计虽妙,只是这二人未必就会轻易答应。”袁术说道。
“主公既是出身袁门,谅此二人也不敢小视主公书信。如若二人果真推托不愿出兵,主公也可致信向其借粮借兵,便说自己决定亲征黄粱,只是缺兵少粮,需要其鼎力相助。如此,这二人决计无法推辞,至不济也会捐出大笔粮草兵饷。主公有此钱粮相助,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韩胤分析道。
“妙妙妙!此计若成,兴嗣当居首功。他日我取下汝南,当表你为九江太守。”袁术抚掌大笑道。
“多谢主公!”韩胤拜谢道。
袁术当下依计行事,分写了三封书信:一封交杨弘奔赴洛阳,一封交韩胤奔赴颍川,一封交李业奔赴陈国。
且说颍川太守张超收到书信之后,心中犹豫不决。眼下黄粱所率的汝南黄巾确实是最大威胁,但他本是奉右中郎将朱儁之命谨守颍川治所翟阳。翟阳守军虽是跟随过朱儁征战的精锐之师,但毕竟数量有限,总计只有2000余人,单靠这点兵力,实在难以和“虎狼黄巾”相敌。况且颍川作为朱儁退路,又是洛阳咽喉,绝不容有失。
张超思量再三,还是婉言拒绝,又亲自回信向袁术说道,自己身负要职,不敢轻易出兵,倘若丢失颍川,则有负朝廷所托。
另一边的陈王刘宠收到书信之后,心中却颇为意动:如今汝南黄巾声势浩大,陈国又接壤汝南,可谓伴虎而寝,令他辗转难安。
他阅览袁术书信之后,立即召见国相骆俊前来商议。
第一百零二章 审时度势()
陈王刘宠,字居荣,为汉明帝刘庄玄孙,陈敬王刘羡曾孙,陈顷王刘崇之孙,陈孝王刘承之子。若论辈分,当今天子汉灵帝刘宏都得尊称一声“皇叔”。
刘宠勇猛过人,善使弓弩,箭法高超。“黄巾之乱”初起时,陈国境内各县官兵纷纷逃离,只有国相骆俊一人留下。刘宠于是征兵自守,以千张强弩屯驻都亭,震慑内外。陈国百姓素来知道刘宠善射,心中惧怕,因此不敢叛变,而黄巾渠帅彭脱等人慑于刘宠威名,也不敢作乱扰境。
东汉末年,天下饥荒,又逢乱世,各地诸侯王都不再享有粮食租赋,反而遭到贼匪抢掠,有的诸侯王甚至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流离在外死于荒野者不在少数。唯有陈国在国相骆俊治理之下,很是富足,战乱起后,邻郡颍川、汝南以及兖州陈留的百姓纷纷前往依附。刘宠依照骆俊提议,拨资散粮赈济难民,一时间小小陈国境内竟有十数万人。
陈国陈县,王府大殿之中。
“大王急召于我,不知所为何事?”一位二十来岁的文士向刘宠施礼问道。
来人身长七尺,貌有威严,正是任职陈国国相的骆俊。骆俊,字孝远,扬州会稽乌伤人,十五岁时就已担任会稽郡小吏,后被太守举荐为孝廉,奉召入京担任尚书郎。因为精通经史又懂韬略,骆俊深得皇亲国戚的喜爱,在刘宠请求之下,汉灵帝刘宏将其任命为陈国国相。自上任以来,骆俊勤于治政,善以待民,又大力发展农耕,鼓励百姓生育,使得陈国人口众多,粮食富足。骆俊与刘宠二人文武协调,相王同心,可谓相得益彰,因而深得当地民众拥护。
“袁术修书与孤,言说黄巾贼寇黄粱近日纵横汝南,不止攻取了郡城平舆,又自领了太守之位。其声威之盛,竟然迫使汝阳袁门都避其锋芒,隐隐有昔日波才、彭脱之势。袁术致信邀孤讨伐此贼,孤欲亲征汝南,孝远之意如何?”刘宠出言问道。
骆俊不仅善于治政,于用兵一道,也很有见地,此前征兵自守便是他出的主意,刘宠因此对其十分器重。
“唔……汝南黄粱声名鹊起,的确不可小视。但大王也不可轻信袁术之言,贸然出兵。”骆俊微微思索,方才应道。
“此话怎讲?”刘宠疑惑道。
“我知大王素与袁门交好,又有意振兴汉室。但方今天下大乱,人心叵测,切不可轻易涉险。我闻‘虎狼黄巾’贼势浩大,黄粱此人又极善治军,绝非彭脱之流可比,何况眼下其已占据平舆坚城,大王想要速战而胜恐怕不易。眼下朝堂之上朽木为官,大王未经圣意准许,私自越境出兵,即便一战而胜,也可能无功有罪。届时若被奸奸佞小人参上一本,岂不是徒增麻烦?”骆俊冷静分析道。
“孝远言之有理。只是黄贼鹰扬虎视,近在咫尺,实在令人不安。倘若可以一战而除,也可保陈国安稳。”刘宠胸怀大志,仍旧有意出兵,只是他也确实担心此举再度惹来皇帝猜忌。
十余年前,他曾与当时的国相魏愔共同以天子之礼祭拜天神,此等行为实为大逆不道。熹平二年,刘宠因为此事被时任国相的师迁弹劾,言其有不臣之心,好在汉灵帝当时刚刚处置了渤海王刘悝,不忍心再对皇亲施以刑罚,只是将魏愔与师迁二人诛杀了事。此事过后,刘宠谨慎小心,隐忍自重,从此不敢有越礼的行为。但如今天下动乱,他又拥兵在手,心中难免会再度生出些想法。
“如今黄粱声势虽然浩大,但其新占汝南,根基未稳,短期之内,不太可能犯境侵扰。而我陈国之兵虽有八千之众,但除大王亲率的千余强弩精锐,其余人等皆为新募之卒,战力并不足以征讨汝南。为今之计,当是加固城池,挖掘壕沟,增强守御,防患于未然。
袁术怂恿大王,不过是为一己之私罢了。他连番败于黄粱,以致平舆丢失,更是连累袁门远迁,自然心中不忿。此番他蛊惑大王出兵,不过是想坐收渔利而已,不论大王取胜与否,对其而言都是有利无害。黄粱窃取汝南固然可憎,但袁术何尝又不是自占九江?大王切不可中了此人奸计。”骆俊沉着劝谏道。
“孝远审时度势,不愧孤之大才!好。孤便依你之言,回绝袁术。”刘宠闻言大赞道。
却说袁术两封书信都未见效,心中自然不悦,当下又按照韩胤后计,派人分别向张超刘宠二人借取兵资粮草。
那张超驻守颍川的兵马不多,粮草消耗较少,倒是存积了蛮多,推诿不过之下,只得同意拨借粮草五百石。
而另一边的刘宠就不太乐意了。世人只知陈国富足,但却不知大量流民涌入之后,仓禀府库内的粮草因为赈济之用,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剩下的粮食还要用于供养麾下八千士卒,根本没有多余之米可以支取。
刘宠经上次骆俊指点之后,便对袁术颇为反感,此刻又见其派人上门索要粮食,心中更是不悦,索性一口回绝。
出使陈国借粮的乃是谋士李业。李业,字伯功,扬州丹阳句容人,原是九江太守刘邈手下功曹,后与弟弟李丰背主求荣,共迎袁术为新主。他两番奔赴陈国,都无收获,又得知韩胤已在张超处借得粮草,心中不由忐忑韩胤虽然投靠主公较晚,但他献计有功,此次又成功借得粮草,而我却双手空空,只怕回去不好交待。我兄弟二人好歹也是帮助主公夺取九江的功臣,若因此事失了主公宠信,岂不吃亏?
李业思前想后,心下已经有了主意,回到九江之后便向袁术进言道“刘宠仗着自己是皇亲身份,对主公心怀蔑视,更是出言不逊,说主公私自驱逐皇室宗亲刘邈,窃取九江,实为汉贼!至于粮草之事,自然……”
“好大胆!”袁术尚未听完,便已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他却不知李业为了推卸出使之责,添油加醋将刘宠说得半点不留情面。
“主公息怒。”李业见到袁术大怒,知道自己手段得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