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潇湘风云-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到后来才意识到,无一不是万籁俱寂、荒无人烟。就在此前,南下的难民总是络绎不绝,而这时路上却杳无人迹,好像要发生什么大事,而

    他对此却一无所知。与此同时,这里早已是天寒地冻,气温差不多每天都要下降5摄氏度左右。

    此外,感到不安的还有一些美情报人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消息来源那里获得了一些信息。这些传闻让他们确信,中**队将于10月底前大举

    进军朝鲜。美第一军(骑一师归其所辖)情报官珀西莱/汤普森智上校是驻韩美军中情局一至公认的最佳间谍情报员之一。对于这些传闻,这位

    中情局间谍同样感到十分悲观。他几乎可以肯定中**队已到眼前,因此试图向上级发出预警。然而遭糕的是,骑一师的高级军官对于东京总

    部在态度深信不疑,因而盲目乐观。于是,汤普森智直接向骑一师8团团长哈尔/埃德森报告,说他认为该地埋伏有大批中**队,但是埃德森

    和其他军官却认为他是在耸人听闻,因而对他的情报“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的女儿芭芭拉/汤普森智/艾森豪威尔(

    即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儿媳)发现,父亲在从朝鲜战场寄来的信中一改往日的语调,好像就要与她生离死别一般。后来这位金发女郎回忆说:

    “他确信美军将一败涂地,而自己也要葬身战场了。”

2卷:第六十八章 -云山伏击战(之二)() 
汤普森智完全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最初得来的情报准确无误:中**队已经进入朝鲜,悄悄地潜伏在北方的群山之中,耐心等待李承晚部队和联合**一路北上,继续拉长已经吃紧的战线。他们(援朝志愿军)没有打算立即对美军下手,而是要等到美军长途跋涉、精疲力竭之后再开始进攻,因为那时打败骄横无敌的美军简直易如反掌。

    “打到鸭绿江边去,”10月末,白善烨率领的韩国士兵们摇旗呐喊,“打到鸭绿江边去!毒(独)霸天下。。。。。。”先锋营甚至对着江对岸的中国边境开枪;然而,就在10月29日,有如神兵天降,摩拳擦掌的中**队开始大规模出击。兵败如山倒,白善烨后来这样写道:一开始,韩军将领不明所以,在中**队猛烈的炮火攻击之下,韩军第1师第15团完全陷入瘫痪状态,第12团也随即遭到迎头痛击。接着,第11团(韩1师预备队)的侧翼与尾部也遭遇到攻击。显然,敌军深谙用兵之道。因此,老谋深算的白善烨认为这一定是中国士兵干的。于是,他迅速作出反应,马上把该师撤回云山镇内,从而保住了韩1师的大部分兵力。这就像美国西部片中的那些场景一样,白善烨后来写道,当白人遭到大批印第安人围追堵截时,只能采取迂回战术。同样,韩1师陷入了中**队早已布设下的“口袋阵”中。有些韩国部队就没有那么幸运,也没碰上那么好的指挥官了。白善烨很快就明白,这一定是援朝的中**队。战斗的第一天,15团抓获了一名前来“投敌”的俘虏(逃兵)。白善烨亲自对其审问。这名俘虏(逃兵)在35岁上下,身穿一件厚实的、正反两用的御寒棉衣,一面是土黄色的,另一面是白色的。这种服装,白善烨写道:“无疑是在雪原上进行伪装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此外,他还戴着一顶又厚又重、两边有耳的棉帽,脚下穿着一双千层胶底鞋。对于这身装束,韩军很快就不再陌生。虽然此人略显木讷,但是在审讯过程当中却承认,他来自中国广东省,原是国民党旧军队投诚过来的且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正规兵。他还告诉白善烨,附近的群山埋伏着中国数万军队,韩军第1师可能已经陷入重围。白善烨立即给美军长弗兰克/米尔本(绰号大虾)打电话,然后将这名俘虏带往米尔本的大营。这次审讯由米尔本主持,白善烨不时插话。白善烨后来写道,审讯过程大致如下:

    “你是哪里人?”

    “我是中国南方人。”

    “你是哪个部分的?”

    “我是39军的--即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队某师101团排副。。。。。。”

    “你都参加过哪些战役?”

    “我参加过(中国内战时期的)海南岛战役。”

    “你是中国的朝鲜人吗?”

    “不是,我是汉族人。”

    白善烨完全能够肯定,这名俘虏讲的都是实情,因为在审讯过程当中,他既没有自吹自擂,也没有躲躲闪闪。根据他所提供的情报来看,眼下的局势无疑相当危险。当然,他们早就知道,至少有30万中**队驻扎在鸭绿江边,随时听候调遣。唯一的问题是:当北京向全世界宣布要出兵支援朝鲜时是不是危言耸听?米尔本立即把这一最新情报上报给第8集团军司令部,然后再由该部通报给麦克阿瑟的情报部长查尔斯/威洛比准将。但是,威洛比一向都对中国人不会介入战争的判断深信不疑,因此他认为朝鲜境内不可能存在中**队,至少不可能存在大批足以制造“事端”的中**队。这一所谓论点与他的上司不谋而合。而对于麦克阿瑟来说,军情部门的唯一工作与第一要务,就是要证明他的决策有多么英明。美军、韩军与联合**之所以胆敢以有限的兵力深入朝鲜北方、直捣鸭绿江畔,正是建立在朝鲜境内没有中**队这一前提之上。如果这时麦克阿瑟的总部突然对外宣布,美军已经与中国方面发生正面交火,那么此前一直不得不在后方静观其变的华盛顿恐怕就要趁机主动出击了。届时东京总部不仅会丧失其主动权,而且再也不能一举到达鸭绿江边了。这肯定不是麦克阿瑟想要听到的消息,而他想要听到的消息就是,威洛比的情报要能够向所有人证明,他的决策有多么英明。当第一次有报告说有大批中**队在鸭绿江北集结待命时,威洛比只是嗤之以鼻。“这很可能是一种外交讹诈。”他向总部报告说。而现在,当韩军捕获第一个前来“投敌”的中国战俘时,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证据,威洛比的情报很快便传过话来:这名俘虏是一名中国的朝鲜族人,而且他是自愿参战的。这一说法相当古怪,其真正意图就是为了尽量淡化这名俘虏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这名俘虏不仅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与国籍,而且对自己所属部队与该部队的兵力更中一无所知。然而,这个结论却让中国的最高统帅部大喜过望,因为这正是他们想要美军所持的态度。美方越是对此漫不经心,援朝志愿军将美军一举包围、大获全胜的可能性就越大。

2卷:第六十九章-云山伏击战(之三)() 
在接下来的数周里,不断有美军或者韩军抓获了受伤或者躲避敌机轰炸的“俘虏”,这些逃兵(即战俘败类)不仅指认了他们所在的军队,而且还承认已经有大批中**队跨过了鸭绿江。然而,对于这些来自前方战地的最新情报,威洛比一次又一次轻描淡写地搪塞了过去。至于这些中国俘虏是否真的就是中国士兵,他们是否真的来自于某个师、集团军或者集团军群、以及这一事实对于那些趾高气扬的联合**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一旦让美军各个师、军、集团军以及远东司令部就这些问题争执不休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绝不能让这一消息走漏到美军各部队之中。尤其是正在从平壤向云山进发的美第8骑兵团始终坚信,挡在他们前方的只是朝鲜人民军的一些散兵游勇,他们很快就可以抵达鸭绿江畔,然后对着鸭绿江撒尿以庆祝“胜利”。。。。。。

    在美第8集团军的高级将领当中弥漫着一种极其危险的盲目乐观情绪。就像麦克阿瑟本人一样,他们没有对此进行认真反思。既然美军身经百战的最高统帅部(毕竟美军中多数是经过二战的老兵)都坚信他们的未来一片“光明”,那么各个师与军的高级将领同样应当感到信心十足才对。尤其是在东京总部,这些将领的军衔越高,对战争盲目乐观的情绪就越发盛行。在他们看来,现在剩下的唯一任务不过是收拾残局而已。

    实际上,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从很多事情当中都可以窥知端倪。10月22日,也就是韩军抓获第一名中国俘虏(逃兵)的3天前,第8集团军军长沃尔顿/沃克中将曾经请求麦克阿瑟批准,将所有装有军火的货船从朝鲜转运至日本,麦克阿瑟不仅批准了这一申请,而且还亲自下令,让6艘载有和榴弹炮的船只转运到夏威夷。。。。。。

    11月25日,在第8集团军的防区内,久负盛名的第2步兵师师长劳伦斯/凯泽少将(绰号碧眼荷兰人),召集所有部下参加了一次特别军事会议。当时,第37野战炮兵营的前方观察员拉尔夫/霍克利中尉记得十分清楚,在朝鲜战争中拿下最多硬仗的第2步兵师将要撤离朝鲜。凯泽神采飞扬地说:“我们要回家了,我们要在圣诞节之前回家了。”他告诉这些军官,“我们已经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当有军官问他们会派往哪里时,凯泽回答他不便透露具体地点,但是绝对是一个他们想去的地方。于是乎,人们纷纷猜测:东京、夏威夷或者美国本土,甚至是欧洲的某个军事基地。

    美第1骑兵师第8团一路畅通无阻地抵达了云山。郝伯特/米勒中士(绰号黑面糊)听说,上级之所以让他们离开平壤北上云山,是为了稳定韩军的军心。米勒是8团3营l连某排的副排长。他本来倒是还想在平壤多待上几天,但是军令如山,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收拾韩军留下的烂摊子。对于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韩军能够一路遥遥领先便抵达鸭绿江边,他一直都感到大惑不解。米勒不怎么担心中**队会参加战斗,他担心的是这里寒冷的天气,因为大家穿的还是夏装。当他们还在平壤的时候,就有人说冬装快要到了,已经装进卡车了,再过两三天就能发下来。。。。。。尽管大家纷纷传言说美军要在圣诞节前回家了,但是米勒固执地认为,除非你已经站在了家门口,否则就还没有回家。

    据说“黑面糊”米勒来自纽约州的一个小镇。二战结束后,他从美42师退伍还乡,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又在1947年重新入伍,成为3师7团的一员,随后又并入美骑1师。杜鲁门政府插手朝鲜事务后,1950年7月便随军派往朝鲜参战。二战期间,米勒一直觉得诸事顺遂,但在朝鲜战场上每件事都磕磕绊绊。7月中旬的一天早上,他们连队抵达朝鲜,随即风风火火地赶往前线的关键结合部(大田附近的一个村庄),一开始就要面对强敌。从那以后,他遇到的麻烦越来越多,这就是“黑人连”里的士兵给他起了个绰号“黑面糊”,尽管他只有25岁。第一天,在向大田前线进发的途中,许多只在电影上见过行军打仗的年轻士兵们夸夸其谈,扬言要给朝鲜人来一个下马威。米勒这时却一言不发。因为在他看来,夸夸其谈最好等到战斗结束以后,而不是战斗之前。。。。。。由于他们毫无防范,而朝鲜人民军不仅英勇善战,而且经验丰富,因此刚一交锋他们就败下阵来。第二天全连的人数从160锐减为37人。“我们几乎是在**之间就被敌人全歼。”米勒愤愤地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说要给朝鲜人来一个下马威了。

2卷:第七十章-云山伏击战(之四)() 
不是因为美军士兵们仗打得不好,而是他们骄横轻敌漠视天下,此外,朝鲜人民军利用敌人准备不足,即完全没有进入状态打你个措手不及;此外,朝鲜人民军毕竟熟悉地形,他们会深入敌人的后方而切断敌之退路,然后包抄敌之侧翼。这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前两批发起进攻的朝鲜人民军可能还带有步枪,而后面那些没有步枪的士兵会捡起前面倒下的同胞的武器,然后继续战斗。米勒认为,要对付如此众多而英勇善战的朝鲜士兵,美军连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配备自动武器才行。。。。。。他想:朝鲜人民军开着先进的俄式a-34s型坦克,而美军那些二战时期的反坦克火箭筒根本连它的皮儿都擦不破。在二战的战场上,美军不仅目标明确,而且防守得当。然而,在朝鲜战场上,他们遇到强敌时却乱打一气,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侧翼有没有人进行掩护,因为那些韩军士兵似乎早已闻风丧胆而不见踪影了。

    到达云山后,米勒所在的美军士兵对驻地方圆5英里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巡逻,途遇一个朝鲜老农。这个农民告诉他们,在这一带有成千上万的中国援朝志愿军队,其中不少还是骑兵。老农的话虽不多,但却言之凿凿,因此米勒深信不疑。于是他把这个农夫带到了营部,但是营部里美军却没有人相信他的话。眼前这位农夫是不是朝鲜人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