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潇湘风云-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联合**是否喜欢听到“撤退”这个词,他们也开始迅速地向清川江的另一侧撤离,准备迎接援朝志愿军的下一轮攻击。但是此时,就像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一样,中**队在眨眼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到了哪里。他们悄悄地离开战场,又一次把自己隐藏起来。尽管东京总部的人们乐于相信他们已经离开朝鲜,但是实际上他们仍然藏兵于北方某处。他们希望美军再次陷入圈套,来到距离他们大本营更近的地方。云山战役只是一个开始,而真正的鏖战发生在3周以后,比云山更北、更冷的地方。
云山之战是中国人发出的一个警告,但是公然出兵朝鲜的美军却没有注意到。11月6日,麦克阿瑟在东京发表一则公告。公报中称由于他已经在平壤北部收拢了包围圈,因此朝鲜战争基本结束。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他那样志在必得。对于亲身经历了云山战役的美第8集团军的高级军官们来说,这次战役只是援朝志愿军潜在力量显露的冰山一角。
此时此刻,华盛顿的人们比以往更加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正如后来美第10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注意到的那样,当援朝志愿军首次发动进攻的时候,麦克阿瑟把它当作一次轻敌,并立即致电华盛顿,对于任何有可能阻止他炸毁鸭绿江上桥梁的禁令表示抗议。如果允许援朝志愿军穿过这些桥梁,他说,“就会对我指挥下的美**队造成毁灭性的威胁”。参联会立刻回电,指出中国的介入,用李奇微的话说,就是“已经成为事实。”也就是说,对于美军是否应当继续北上,需要作出一番痛苦的权衡。麦克阿瑟再次回电,却与前一封电报自相矛盾地告诉华盛顿不用担心,美国空军完全有能力保护他的陆军,从而失败任何挡住去路的强敌。随着美军继续一路北上,决定朝鲜战争最终命运的时刻似乎已经到来。在自己征服朝鲜半岛的狂妄梦想与在强敌当前的局势下置美军安危于不顾两者之间,麦克阿瑟最终选择为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而将美军推入险境。
对此,华盛顿的高官们无可奈何。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后来写道:“麦克阿瑟究竟想要通过向我们展示这次惊人的军事举措达到什么目的?”此时此刻尤为关键的是:一支全新的、骁勇善战的敌军突然出现在战场上。而在大败美军之后,似乎转眼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艾奇逊补充说:“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他们完全有可能像上次那样突然卷土重来,给我们造成极大的阻拦。”
11月2日至4日,在朝鲜半岛另一端一个叫做“水洞”的地方,美第10军所属海军陆战队一部在一场与云山之战相当规模的战役中遭到了援朝志愿军的痛击,44人阵亡、173人受伤。美军士兵认定,志愿军的这次袭击显然经过精心筹划。志愿军早已布置好天罗地网,却等不及更多的联合**兵士北上自投罗网。水洞一役足以证明云山之战不是偶然巧合。这是美军停止北上、迅速南撤,从而避免与中国发生更大规模战争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华盛顿却无所作为。艾奇逊在回忆录中写道:“当麦克阿瑟展开这场梦魇的时候,我们就像吓瘫了的兔子,坐在那里袖手旁观。”
第七十三章:朝鲜人民军南下()
--据外界言传,大概是1950年6月15日,朝鲜人民军的6个师秘密开赴三八线附近,与此前驻扎在那里的几支队伍会合。他们一起进行了强化训练
,还实行无线电静默。与此同时,大批野战工兵也被暗中遣送至此,设法加固通往南方主要干道上那些简易桥梁,以便重达32吨的苏制t-34坦
克能够顺利通过。二战末期,这个国家一分为二,贯通南北的铁路线被切断,此时,他们要不顾一切地尽快修复这些铁路设施。24日夜,天降
大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朝鲜人民军的约9万名士兵(至少7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突然穿过北纬38度一路南下。这是一次经过精心策划
的多路进攻,利用公路干线与铁路加速前进。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行动异常敏捷。被围的李承晚军队目瞪口呆,不堪一击。第二天,一位
苏联顾问对这次进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行动甚至比苏联军队还快。
1945年,当金--日成被苏联安置在平壤时,这位朝鲜领导人就对挥师南下统一朝鲜念念不忘。他在这个问题上毫不退让,一再恳求苏联领导人
斯--大林准予他采取行动。1949年末,他在一次会议上告诉斯--大林,自己要“用靴(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
当**高举革命大旗,眼看就要一统中国(推翻其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清末**战争百余年半封建半殖民统治》)时,金日成
对斯--大林的施压也与日俱增。**的成功似乎加剧了金日成的挫折感--**已经一跃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卓越的政治新领袖,而他却只
能困在平壤无所作为。没有苏联的准许与援助,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统治半壁江山的他还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于是,金--日成
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斯大林施压。他所兜售的想法十分简单而明确,听起来也似乎轻而易举:一场**运动就能红遍南方,在他看来,只
要朝鲜劳动党团结一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一次革命战争,南方人民就会立刻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战争在几天之内就能胜利结束。
过去,斯--大林对于金--日成的反复恳求一直反应谨慎。美国人没有离开南方,虽然他们的权力仅限于顾问,但是斯--大林仍然处处提防,不
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然而,金--日成根本就没有把美国人扶植的李承晚(傀儡)政权放在眼里,并且对自己所信奉的**深信不疑。
因此,他一直对斯--大林不依不饶。在金--日成看来,只要苏联人不再阻拦,同意他挥师南下,那么假以时日他所领导的人民军就能所向披靡
。同样,李承晚也认为,只要美国人不再令人生厌地对他指手画脚,攻克北方简直易如反掌。
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一定程度上的军事对峙局面,斯--大林并无感到不快。在他看来,双方的对峙程度不算太严重,但足以使双方擦枪走火。
。。。。。为了得到苏联的准许,从1949年末到1950年初,金--日成一边加紧厉兵秣马,一边三番五次赶赴莫斯科进行游说。在这几个月里,
苏联一直抱着静观其变的态度,想要看看如果允许金--日成南下,自己能够有金光胜算。最后,他们认为美国人不会插手。在斯--大林的要求
下,中国领导人与朝鲜劳动党领袖面对面地就美国可能采取哪些行动进行了一次讨论,并且一致认为:假如美国真的介入,能否指望苏联派兵
增援。“如果到时候你打不过美国,我不会出手相救。你还是得让**助你一臂之力。”金--日成的任务,斯--大林说,就是向那位对“东
方之事知之甚深”的**寻求更为可靠的援助。6月27日,也就是朝鲜人民军越过北纬38度两天以后,金日成才通报中国当局,在此之前,中
国只能依靠广播报道获取有关信息。。。。。。
对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来说,这不是一场内战,而是一次越过国界的“进犯”,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行径”。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
,西方国家因没有及时阻止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这种观点对于中、苏、和朝鲜却显得匪夷所思。他们认为
,美国授意作为南北分界的那条38度纬线,根本就不是什么边境线。在他们看来,朝鲜在6月25日的所作所为与当时印度尼西亚尚未结束的,而
中国业已结束的国内战争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他们代表朝鲜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长期斗争过程中的一次行动而已。
第七十四章:剖析美中央情报局()
--实际上,早在北方发动攻击的前几周里,就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不过,在当时美国情报部门获悉的关于虎视眈眈的南北双方的报告中,每天
都有不计其数的正反两面的消息证明某些事件即将发生或者根本不会发生,因此这些迹象很容易从情报人员的眼皮底下溜走。一位年轻的前美
国战略情报局(oss,美中央情报局的前身)驻华官员杰克/辛格劳布当时正在培训一批韩国特工去寻找一些能够证明平壤方面不再采取“打了
就跑”的游击战术的证据。随后,他派遣这些人越境潜伏。这些特工的任务就是搜寻那些似乎最简单的迹象: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边
境地区有无疏散或者撤离当地居民的行动,因为这是战争准备正在进行的信号,而共--产--党当局对此会极力掩饰;其二,他们有没有对一些
小型桥梁进行拓宽或者加固;其三有没有人从事任何有可能重新开通南北铁路的活动。
辛格劳布的手下四面出击,有些特务甚至深入到中朝鸭绿江地段及我国东北境内进行间谍活动。到了春末,他已经搜集到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情
报。这些情报显示,朝鲜正在向边境地区派遣精锐部队,同时悄悄地撤离当地平民。此外,他还得知有些桥梁正在被加固,而每到夜间,边境
地区就有人加紧修复铁路。因此,辛格劳布相信,尽管有关情报铺天盖地,但边境地区源源不断的事件足以证明,这里必将有大事发生。
然而,辛格劳布的远东谍报工作似乎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束缚。作为一名曾经在美战略情报局就职的现任中央情报局官员,他甚至不能公开在朝
鲜半岛搜集情报,因为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情报部长威洛比都对战略情报局恨之入骨。二战期间,他们就将该局排除在自己的战区之外,现在
他们又故技重演。麦克阿瑟的宿怨部分来自于他素来为人所知的反英情绪,以及对那些在战略情报局影响甚深、威望颇重的东方当权派的不满
情绪,部分则是出于某种更为实际的考虑。如果他的情报部门能够垄断这一战区的所有消息,他就更有可能掌控该战区的决策大权。因此他和
威洛比都希望,在亚洲那些他们的地盘上发生的事情,五角大楼和杜鲁门政府最好能完全依赖他们的情报,这样麦克阿瑟就不会被反面情报所
掣肘。掌握情报就等于掌控决策权。当朝鲜发动进攻时,6月25日,也就是攻击发生的周日晚上,麦克阿瑟在情报通告会上故显放松。他告诉从
华盛顿来的两位军事顾问,之前的有关报道都是不确定的。他说:“这很可能只是一次武力侦察而已。如果华盛顿不在那里碍手碍脚的话,我
把一只手捆在背后都能对付他们。”接着又补充道,李承晚曾经要求美国增援一些歼击机,虽然他认为韩国人还玩不转这些飞机,但是为了鼓
舞士气,他还是打算送一些过去。东京司令部某一位空军高级军官也曾不以为然地认为如遭遇对方攻击,单驻冲绳的美战略轰炸机足以击退任
何可能来犯的敌军。
--当朝鲜人民
军大举南下,即战事到了1950年6月25日~28日,汉城已经开始撤离行动,李承晚政府仓惶准备撤到汉江以南的大田。就在当天,辛格劳布两位
同僚准备飞回美国。他们在羽田机场时,麦克阿瑟来了,神色异常,这让同僚们感到十分诧异。这位两天前曾洋洋自得、顾盼自雄地认为朝鲜
不过是在搞武装侦察的风云人物现在却垂头丧气、满面阴云。虽然他们此前就听说过这位将军有些喜怒无常,但是乍见之下,同僚们还是感到
无比震惊。麦克阿瑟宣布:“韩国已经全线失守,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的人安全撤离。”辛格劳布一位同僚后来写道:“我从
没见过麦克阿瑟将军像1950年6月27日那天那样灰心丧气、委靡不振。”而与此同时,在某次电讯会议上,杜鲁门政府决定向朝鲜半岛派遣美国
的空中和海上力量。这可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开端。
有些人会由此而联想起当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麦克阿瑟的司令部同样措手不及。他低估了日本在太平洋美军势力范围内的打击能力,再加上
各级指挥员的疏于防范,致使日本空军一举摧毁了美国在复活节岛上的所有轰炸机,而那是已是日军偷袭珍珠港9小时之后,美太平洋舰队几乎
全军覆没。他们在这段时间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