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王首辅-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费小玉这只小辣椒一身粉红的宫装,十五岁的少女已经开始扯出线条了,同样眉目精致,三女并排而坐,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不得不感叹老费家的基因强大。

    继母赵氏又胖了,脸蛋圆润了不少,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琢磨着等到了京城,得赶紧提醒徐晋那小子提亲才行。

    赵氏贪利,之前瞧不起徐晋一个穷书生,为了在嫁妆上大赚一笔,执意要把如意许配给大茶商方家,后来被袁氏拾掇了一顿才消停下来。

    而此时,赵氏却是巴不得徐晋赶紧上门提亲了,如今徐晋探花及第,被授官翰林修撰,十八岁不到的从六品官,而且还是号称“火箭干部”的翰林修撰,白痴都知道他前途无可限量了。再加徐晋和龙椅上那位的关系,那就更加不得了。所以,赵氏现在反倒担心徐晋变卦了。

    ……

    编书修史无疑是一件长期而枯燥的事,但对于专业玩弄笔杆子的清贵翰林来说,这可是一项名留后世的荣耀工作,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胜任的,包括新来的菜鸟徐晋。

    自从六月初一来到翰林院任职,徐晋已经正式“上班”五天了,发现这里其实跟后世的事业单位没什么区别,工作项目都由领导挂名,真正做事的是几个老员工骨干,新来的则负责打杂。

    如果说内阁首辅助杨廷和是《武宗实录》的总编(挂名不干活),那么带头干活的那位老翰林就是主编,其他几位中年翰林就是责编,而徐晋就是那个负责打杂的菜鸟。

    所以,徐晋这些天在翰林院的工作都十分轻闲,充其量就是帮忙搬些典籍,收拾一下文稿,再就是帮忙捉虫(抓别字),基本上是准点上班,然后到点下班。

    ……

    六月十五,休沐日。尽管还是清晨,但初升的朝阳已经开始散发它的炙热了,吃饱了叶汁露水的蝉估计是撑得慌,于是卖力地鼓噪起来。

    此时,明时坊四季楼,二层的雅间内,传出如同泉水叮咚的琴声,咿咿呀呀的歌声随即响起:“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雅间内,徐晋、费懋中、卫阳、黄大灿、江运五人围席而坐。

    时芳馆的红牌苏小小,眉目娇俏,一身黄裙纤腰若束,身形窈窕,胸前饱满欲裂,此刻正坐在一架古琴前,一边弹唱着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送别诗《渭城曲》,双眸则含情脉脉地看着座中的大师兄卫阳。

    苏小小一曲喝罢,徐晋等人均鼓掌叫好,前者站起来款款地行到桌旁,给在座五人都斟了一杯酒,然后在卫阳旁边的座位坐下,端起酒杯笑道:“小女子献丑了,在此敬少云公子一杯,以壮行色,祝少云公子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黄大灿连忙端起酒杯道:“在下谢过小小姑娘!”说完举杯一饮而尽。

    费懋中端起酒杯感慨地道:“少云,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了。来,干了这一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徐晋亦举杯朗声吟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等他年相聚之日,必是少云兄御风乘云之时。来,干了这一杯,为黄少云贺!”

    众人轰然叫好,齐举杯一饮而尽,黄大灿神色激动,红着脸大声吟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好,子谦此句提神。少云在此谢过诸位同年的祝福。”

    前几天吏部的任命已经下来了,黄大灿被西配到陕西省肃州任判官(从七品),那里正是明朝的边境苦寒之地,条件艰苦是肯定的了。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肃州是大明的边境重镇,肃州的东北边是被鞑靼人占据的河套平原,西北面是被吐鲁蕃占据了的哈密卫,正是夷族兵锋所指的前沿阵地,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相当危险,到那里任职,一旦发生战事,弄不好就为国捐躯了。

    黄大灿的殿试成绩是三甲中下游,赐同进士出身,再加上他本是布衣出身,在朝中没有人脉,所以才被吏部安排到那种条件艰苦的地方任职,而且职位也不高,只有从七品。

    本来黄大灿可以推辞不受的,大不了在吏部挂名候缺,但他却毅然接受了吏部的任命,江西的同乡都感叹黄少云太老实吃亏。

    然而,徐晋却知道,黄少云固然墩厚,但也是个内秀、坚韧、而且脚踏实地之人。且看,从府试到殿试,黄大灿的成绩都不出彩,均属于中下游的一批,但人家愣是一路杀到殿试,最后科举通关,而不少曾经排名在他之上的都中途折戟了,譬如在坐的江运就是其中一位。

    所以说,黄大灿这种人具备了做大事的潜质,到肃州虽然艰苦危险,但危机危机,有危必有机。倘若能抓住机遇,定然能够扶摇直上九重天。输在起跑线,自然要比别人努力十倍百倍才能迎头赶上,而黄大灿显然选择了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看着斗志昂扬的黄大灿,江运的心情颇有点苦涩,他今科会试落榜了,但由于路途遥远,他并没有返回江西,而是继续留在京城复习,等待下一科会试开考。今天徐晋做东设宴给黄大灿和大师兄卫阳送别,同为信江书院的同窗,他也受邀了。

    “小小姑姑,卫元正也准备赴任了,你不敬他一杯!”江运强颜作笑道。

    苏小小美眸瞟了傍边的卫阳一眼,略带幽怨地道:“卫公子赴任的地方是江南脂粉之地,美女如云,怕是没几天就忘了奴家,奴家才不给他敬酒呢!”

    卫阳的俊脸尴尬地红了,端起酒杯道:“那卫阳敬小小姑娘一酒好了。”

    去年的上元节赏春文会,卫阳闯关时赢了苏小小的花环,当晚留宿在香山别院,所以两人早就深入交流过了。近来由于婚事受阻,卫阳心情郁闷,更是经常到时芳馆找苏小小“交流”,所以两人现在很熟稔了,据说苏小小还有意从良,只是以卫阳这种家境,似乎不太可能娶一个风尘女子当小妾。

    这顿送别酒喝到差不多中午才散场,黄大灿向众人挥手作别,坐上马车出城往通州。吏部给了他三个月假期回江西老家探亲,然后就得启程前往肃州任职了。

    看着意气风发地离开的黄大灿,卫阳不禁感叹道:“有时真的很羡慕黄少云,出身布衣,没有门第,来去自由。”

    徐晋看了一眼情绪不高的卫阳,不感暗皱了皱剑眉,看来大师兄还没从“失恋”状态中走出,不过感情的事,外人也不好过多干涉。更何况卫家和费家联姻的事告吹,似乎和自己也有关联,所以徐晋更加不好说什么了,一切顺其自然吧!

    ps:书友们,我是陈证道,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331章 大礼疏() 
在现代,对于高考党来说,六月是离别季,而眼下的京城也是离别季,新科进士们陆续拿到了吏部的任命,外放的纷纷离京启程返乡,离开之前好友都免不了摆一场送别酒。明时坊的各大酒楼,京郊的长亭短亭,均是书生们送别的身影,徐晋也参加了几场江西省同年的送别宴。

    六月下旬,外放的新科进士都基本走光了,徐晋也恢复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不用上早朝的好处就是每天可以舒服地睡到天亮,淡定地吃完早餐后再到翰林院上班,偶尔迟到早退也没人管。

    徐晋的工作悠闲而平静,而朝堂却丝毫也不平静,甚至充满了火药味。

    就在六月十六日的朝会上,礼部右侍郎石珤充当急先锋,再次将“议考”提了出来。所谓“议考”,顾名思义就是讨论皇考,说白了就是要确定嘉靖帝的父亲是谁!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传统大臣,坚决要求小皇帝称弘治帝为皇考,而称亲生父母为皇叔考和皇叔母。朱厚熜自然不肯,但奈何势单力孤,根本辨不过引经据典的群臣,一怒之下干脆退朝摆驾回宫。

    然而,自认为占理的传统大臣显然不打算给嘉靖帝喘息的机会,誓要一鼓作气把“皇帝老子”的事给定下来,所以各廷臣,还有科道言官的奏本就好像雪花般飞到小皇帝的案头。

    朱厚熜又惊又怒,他本就是性子执拗的人,群臣的咄咄逼人反而把他彻底激怒了,干脆命司礼监把所有奏本留中不发,足足装了几大箩筐,就差没有当场拿到御膳房烧掉。

    大明朝的文臣都有一股子不怕死的尿性,小皇帝的做法并未让他们气馁,反而更加的斗志昂扬,奏本天天照递上去,气得朱厚熜七窍生烟,偶尔也会偷跑出宫找徐晋诉苦。

    ……

    六月二十八日,天气晴好,徐晋如日常般回到翰林院上班,在院署里消磨了个把时辰,接近中午时便偷溜了出去,他今天约了一名烧玻璃的老工匠淡镜子的事。

    “徐翰林留步!”

    徐晋刚溜出翰林院,正准备离开便听到有人喊他,不禁吓了一跳,还以为被抓了辫子,回首一看,不由暗松了口气道:“原来是秉用兄!”

    来人正是张璁,捋着须干笑了两声:“子谦兄,倒是在下唐突了,这是准备上哪去?”

    张璁今年四十有八,如今是观政进士的身份,还没有具体授官,所以还穿着深蓝色的进士服,头戴乌纱进士巾,显然刚参加完朝会回来。

    溜号被同僚撞见,饶是徐晋脸皮厚也有点不好意思,扯谎道:“正准备到街上下馆子吃午饭,院署里的饭菜,呵呵,秉用兄懂的!”

    张熜不禁恍然,公饭是大厨房提供的,味道确实不如外面饭馆的美味,像徐晋这种“养处尊优”的年轻人不爱吃也很正常,于是笑道:“正好在下也饿了,子谦兄若不介意,不如同去?”

    徐晋不禁无语,他本是要溜回家的,外面的饭菜再好也不如娘子的“爱心餐”,不过此时已经骑虎难下了,只好硬着头皮道:“固所愿也,秉用兄请!”

    于是两人结伴来到街上,找了一家还算干净的酒楼。徐晋本来想在大堂中随便找个位置的,但张璁却要了个雅间,并且言明他请客。

    徐晋不由心中一动,张璁无事献殷勤,看来是有所求啊!

    果然,酒足饭饱后,张璁便从怀中摸出一本奏本,陪笑着道:“子谦兄,在下近日临朝观政,略有心得,所以写了个奏本,想请子谦兄参详一二。”

    “秉用兄客气了!”徐晋不动声色地接过奏本打开一看,不敢暗靠了一声,这不正是后世著名的《大礼疏》吗!

    “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者,然不过拘执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复顾其私亲之说耳……

    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臣厕立清朝,发愤痛心,不得不为皇上明辨其事……”

    此时张璁给徐晋看的赫然正是闻名后世的《大礼疏》,也正是张璁上的这份奏本,掀起了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直接导致朝臣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濮仪派,另一派是以张璁和季萼为首的新贵派。

    为何张璁这份《大礼疏》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因为它就像利剑一样戳中了杨廷和的弱点啊,杨阁老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地让朱厚熜改认弘治帝为父,其依据就是汉代定陶王,还有宋代濮王的先例,这两人都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他们继承了皇位后都改认了先帝为皇考。

    而张璁的《大礼疏》却恰恰抓住了这点为突破口,因为无论是汉代定陶王,还是宋代濮王均是从小就被养在宫中,当成皇位继承人来培养,而朱厚熜的情况却不同,他从小就住在藩国,由他的亲生父亲兴王抚养,从来没答应过要认弘治帝为父。另外,朱厚熜还是独子,根据礼法,独子是不能过继给别人的。

    所以,经张璁这份《大礼疏》一反驳,杨廷和主张的最有力依据便站不住脚了,原本坚定地支持杨阁老的大臣开始出现分裂,有人转而支持张璁,当然也有部分投机客是为了讨好皇帝。

    嘉靖帝正苦于孤立无援,突然得到张璁这《大礼疏》,自然如获至宝,张璁也因此得到了嘉靖帝的赏识,在杨廷和去职后他便开始发迹了,官职就好像坐火箭般飙升。

    这时,徐晋合上奏本,心情颇为矛盾,他曾是商海浮沉的老狐狸,又如何不明白张璁把《大礼疏》给自己“斧正”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自己把奏本交给小皇帝罢了,要知道他这份奏本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