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王首辅-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火铳二十三杆、地雷十二枚、三眼铳三杆、连珠铳一杆,还有一门炸裂了的碗口铳,共得银八两五钱兼四十八文。”
冯老六一口便说出了具体的数字,正好与东沙岛缴获那批火器吻合,显然没有说谎,而相比之下,俞大猷昨晚所说的数字就笼统得多了。
徐晋点了点头道:“盗卖的火器数量和种类都吻合,看来还真是你们干的。”
苏青和冯老六喜道:“没错,就是我们干的,不关俞老大的事,钦差大人是不是把他放了?”
徐晋冷笑道:“你们的话只能证明自己参与了盗卖火器,可证明不了俞大猷的清白,更何况,即使他真没有参与,但身为上官却知情不报,包庇属下,其罪亦当诛,来人,把苏青和冯老六两人绑了,一并行刑。”
几名五百营的悍卒立即冲上前,把苏青和冯老六两人五花大绑,押到俞大猷旁边跪倒。俞大猷红着眼破口大骂道:“草你们俩大爷的,现好了吧,白白把命搭进来了!”
冯老六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道:“俞老大,这不是更好吗,咱们弟兄三人一起上路,黄泉路上也好作伴。”
苏青点头道:“老六说得对,咱弟兄三人一起上路,不寂寞,说不定来生还能继续做兄弟。”
俞大猷脸上沾满了烂泥,眼眶湿润了,忽然仰天咆哮:“喝酒,老子要喝酒!”
戚景通目光询问地向徐晋望去,见到后者微点了点头,于是便命人倒了三碗酒送去。俞大猷三人咕噜咕噜地把酒喝光,然后相视大笑。
“兄弟,刀利否?”俞大猷扭头问道。
刽子首咧嘴狞笑道:“本人的刀削铁如泥,祖传手艺,刀落头断,绝不拖泥带水。”
俞大猷闻言满意地道:“那便好,老子的骨头硬,所以问一问,行,那便拜托老兄待会给咱兄弟一个痛快。”
眼看着刽子手举起了屠刀,围观队伍中那数十名军卒的眼睛越来越红,他们都是俞大猷手下的兵卒,也不知是谁先带头,呼啦的便冲了出来。
卡嚓卡嚓……
五百营的悍卒同时举燧发枪对准了这批人,要不是徐晋举及时起手制止,此刻燧发枪已经激发,把这数十人全部击杀了。
扑通扑通……
七八十名军卒全部跪倒在泥中,有人大声哭喊为俞大猷三人求饶情,有人则悲愤地痛斥上层军官压榨剥削,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这才铤而走险,盗卖军中废弃的火器……
就好像点燃的炸药桶,军卒们长久被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来跪倒在地大声哭诉,场面一片混乱。
戚景通和谢二剑显然没料到事情会演变成这样,立即把所有五百营悍卒召集起来,如临大敌地拱卫在徐晋四周,只是两百人跟数千人相比,差距实在大了些。
幸好,扬州卫的这些军卒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只是情绪激动,要求钦差为他们主持公道。
第574章 来龙去脉()
自从创立了卫所军制后,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自豪地吹嘘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毫无疑问,卫所制在明初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帝国财政节约了大量的开支,而且还获得稳定的兵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渐显现了。
明初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军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再加上卫所的军卒都能分到土地,生活都普遍能够维持,甚至还挺宽裕的。然而随着天下承平,马放南山,军人的社会地位便逐渐下降了,再加上军队中有大量被发配充军的罪犯,从而进一步拉低了军人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当然,军人社会地位的下降倒是其次,卫所制的致命的缺陷就是军职世袭。
众所周知,大明朝的军队,但凡指挥使及以下的军职都是世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方法虽然能让军队获得长期稳定的兵源,但是不要忘了,好兵的儿子不一定就是好兵。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若只是普通军卒还好点,一旦军官层都是废物,那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指挥使的儿子一出生就注定是指挥使,千户的儿子注定就是千户,这对底层的官兵来讲显然是极不公平的,他们上升的空间等于被堵死了,在没有军功可立的和平年代,只能一辈子做个碌碌无为的种地兵,甚至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得继续当种地兵,没有出头的希望。
绝对的权力必然滋生绝对的,军官世代相传,自然会变得越来越,上层军官们肆意侵占底层军户的田地,然后把他们当成佃户一样奴役使唤,使劲往死里压榨。
要知道明朝户籍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军户世世代代都只能是军户,不准参加科举、不准从商、不准从事其他职业,于是乎,底层的军户们日子越过越艰难,最后不堪上层军官的压榨,他们只能选择举家出逃当流民。
早在正德年间,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便统计过,全国的卫所缺员已经过半,而根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有些地方卫所的缺员竟高达七成,到了万历年间,甚至有卫所军缺员八成,卫所军制此时已名存实亡。
这也难怪史上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麾下都是私募来的兵,实在是卫所军缺员太厉害了,而且战斗力极其低下,根本打不过凶残的倭寇,所以俞戚两人只能自己募兵操练,终于训练出让倭寇闻风丧胆的“俞家军”和“戚家军”。
这次扬州卫的火器盗卖案其实并不复杂,徐晋只是把几个哭喊得最大声的普通军卒提到案前一问,便基本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原来,扬州卫的底层军户们长期受到以指挥使顾康明为首的高层军官压榨,有军户名下的田地甚至全部被侵占了,只能靠租种军官的田地为生。
俞大猷由于是新调来的,他手下的弟兄被压榨得最厉害,不少人所种的粮食在交完官粮和田租后,连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了。于是乎俞大猷手下的苏青和冯老六便想了个馊主意,把卫所军械库内废弃的火器偷出来变卖换钱,以解燃眉之急。
徐晋在弄清楚前因后果之后,立即便承诺严惩指挥使顾康明为首的军官,并且将重新丈量扬州卫所属的屯田,然后重新划分给军户们耕种。
瞬时间,本来群情激昂的现场欢声擂动,军户们激动得泪流满面,纷纷跪到在地表达内心的感激。
徐晋端坐在案后,看着欣喜若狂地跪伏在地的数千军卒,脸上却殊无喜色。正所谓窥一斑可知全豹,大明立国至今一百五十载,方方面面都腐烂到骨子里了,要想中兴还真得大刀阔斧地改革啊。然而,要将一个正在加速走下坡路的庞大帝国,重新推上走向强大的上坡路,何其难也!
就目前而言,或许募兵制是解决卫所制弊端的一个好法子,但却又容易造成主将独大,不受朝廷控制的局面。譬如史上赫赫有名的戚家军,官兵们只听戚继光的号令,估计皇帝来了也不管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将忠于朝廷还好,一旦主将有异心,无疑相当危险,弄不好就成军阀割据之局了。
徐晋暗叹了口气,也罢,尽人事,听天命,做好眼前力所能及的事便是了,至于其他,再说吧,到时或许自己能搞一个明朝的版的黄浦军校呢?
戚景通看着眼前数千欢天喜地的扬州卫军卒,心情彼有点复杂,他老爹戚宣乃山东登州卫的指挥佥事,也算是卫所中的高级军官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老爹被板倒,底下的军户会不会也像这些扬州卫的军户那样欣喜若狂?
戚景通艰涩地吞了吞口水,问道“大人,现在怎么处理俞大猷等人?”
徐晋自然舍不得把俞大猷砍了,这位可是一员虎将啊,但是俞大猷知情不报,包庇手下确是事实,苏青和冯老六两人盗卖火器亦是事实,甚至俞大猷手下的几十名军卒亦是共犯,都必须受到惩罚,否则要国法何用?
最终,徐晋作出把俞大猷等人全部关押的决定,待上报了兵部和刑部再作最后判决,尽管事出有因,俞大猷和其他军卒或许能勉强保命,但是苏青和冯老六两人却是必死无疑。
嘉靖二年三月十三日,由于盗卖火器案牵出了扬州卫高层军官压榨下层官兵的问题,于是乎,夏言清丈土地的目标又多了一个,那就是各地卫所的军屯。
一时间,不论是民田、官田、皇庄、还是卫所军屯,全部都得接受清丈,但凡发现非法侵占土地的,甭管你是文官还是武将,全部都得把田地归还原所有人,并且接受一定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得下狱论罪。
如此一来,百姓和底层军户们无不拍手称快,只是对徐晋和夏言两位钦差咬牙切齿的又多了一批人,那就是地方卫所的高层军官们。
徐晋对此却是不以为意,孟子有云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纵观历朝历代,但凡造反成功的都是一穷二白的“无恒产”者,倒是那些身家富足的大多有贼心无贼胆,被割肉了也只会选择忍受。
所以被这些“有恒产”的人记恨,徐晋并不太过担心,除非有朝一日自己失势了,这些家伙才有胆子伸腿踩上一脚,否则他们在自己面前都得服服帖帖的。
。
第575章 财货与美人()
细川武殊在知府江平的暗中安排下,带着手下的二十名武士成功逃出了扬州城,此刻正乘船沿运河赶往东台县。
话说去年年初,在浙江宁波发生的“争贡事件”,正是由细川氏和大内氏这两个家族的朝贡使团相互争斗所争起。这件事直接导致朝廷下旨撤销了宁波和福州这两外市舶提举司,中断与倭国人的朝贡贸易。
要知道倭国目前正处于战国时代,国内军阀临立,战乱不断,男人都打仗去了,根本不事生产,再加上岛国本来就物产不丰,如此一来更是物资奇缺,就连最基本的锅、碗、瓢、盘都得从明朝进口。所以明朝下令禁海,中断彼此的贸易往来,这可是要了倭国人的老命。
于上乎,整个倭国,上至皇室、官僚、军阀,下至平民百姓,都想方设法从大明获得补给,正常买卖途径行不通,那就使用暴力去抢掠。很多有实力的军阀都组建了船队,成群结队地到大明沿海做“买卖”。
细川氏在倭国属于数一数二的大军阀,对物资的需求量非常大,光靠鸡零狗碎地抢掠,显然没办法得到满足,而且还要承受不小的风险。所以细川武殊这次率队来到大明,就是为了寻求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细川武殊一开始看中了李光头,所以便答应助他夺得花魁大赛头名,拿下盐引的大份。然而,细川武殊跟着李光头来到扬州城,却诸事不顺,连续损兵折将。话说吉村春代和吉村富代两人乃细川武殊手下仅有的两名隐者,培养出来可不容易,即使是整个细川家族,也仅仅只有十名隐者,一下子折了俩个,自然让细川武殊十分肉痛。
不过,这次来到扬州城,细川武殊也不是没有收获,他搭上了盐运使施浩然这根线,这位可比李光头强多了,有这位的庇护,以后做走私生意还不轻易。
正因为如此,细川武殊才爽快地答应了施浩然的要求,带着手下到东台县救人。如此一来,既可以卖施浩然一个人情,同时也等于抓住了对方的一条把柄,以后便更加可以放心合作了。当然,东台县衙仓库中那数十万两银子的财货,同样让细川武殊砰然心动。
既能交好盐运使施浩然,又能捞到大把的财货,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手下仅有二十名武士,细川武殊半点也不担心,他自己就是个绝顶高手,而且手下的武士个个都是身经百战,能够以一当十的精英,对付地方的衙役和巡丁简直是小菜一碟。
只要能潜入东台县城,细川武殊甚至有信心带着手下二十人屠城。绵羊即使成群结队,终究还是绵羊,数量再多又有什么用?最后也只能成为狼的食物。去年,那个该死的大内宗设,不就是只带着几百人在大明的国土上纵横数百里,攻城掠寨,最终满载而归吗?
念及此,细川武殊不屑地往河面上吐了一口浓痰,用倭语道:“明国的军队净是些废物,战力不值一哂。”
细川武殊话音刚下,身后便传来一把冷冷的声音:“是这样吗?”
细川武殊霍地转身望去,此刻他身后的甲板上正站着一名灰袍僧人,约莫二十岁许,眉毛浓密而短,太阳穴微微鼓起。
细川武殊讶然地道:“普净小师傅懂得东瀛语?”
眼前这个青年和尚是盐运使施浩然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