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王首辅-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乎,第二天一早,徐晋便率领舰队离开了南头城,沿海路北上南直隶松江府,然后再经长江直达南京。而谢二剑和岑蓝小两口则获得了徐晋批准,走陆路回江西见家长,等见完家长再顺长江而下,到南京面圣。

    

第763章 千里捎给你一只火药桶() 
天子乃万乘之躯,江山社稷系于一身,堂堂一国之君离京出巡,自是一件了不得的的大事,而且,有鉴于上一位正德皇帝把离京出巡当成家常便饭,沉迷于巡游玩乐,不仅使国家陷入动荡的危险之中,还严重劳民伤财。因此,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官们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嘉靖帝御驾南巡,而且是激烈地反对。

    然而,朱厚熜南巡的决心十分坚定,而且理由还相当充分。第一,大明东南沿海刚遭受了倭贼的劫掠,百废待兴,朕作为一国之君很应该御驾亲临,安抚民心,振奋士气。第二,朕南巡安抚民心的同时,要顺道回湖北安陆州祭拜生父兴献帝,以告慰祖庙上苍。

    如果说朱厚熜的第一个理由还有点条牵强,那么第二个理由却让人无可反驳,在以忠孝立国的封建社会,孝道比天还大,不孝之人会被戳着脊梁骨骂,阻止别人尽孝的人更是天理不容。

    仔细算来,朱厚熜以藩王世子的身份入继皇位已经三年有余,这个时候衣锦还乡祭拜生父完全说得过去,甚至可以说非常应该。

    所以,朱厚熜这第二条理由一抛出,包括杨廷和在内的所有朝官都哑火了,毕竟谁也担当不起阻止皇上尽孝的罪名。于是乎,天子御驾南巡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不过很快,杨廷和等濮仪派大臣,便从朱厚熜列出的陪驾大臣名单中嗅出了阴谋的味道。原来,朱厚熜所列的陪驾名单中分别有:内阁次辅费宏、内阁四辅蒋冕、户科都给事中张璁、刑科都给事中桂萼、户部主事霍韬……

    这些陪驾大臣当中,绝大部份都是支持朱厚熜认生父为皇考的新贵派,又或者像费宏这种温和派,又或者是中立派。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去年三月份,嘉靖帝朱厚熜把张璁和桂萼两人召回京后,沉寂了近两年的“大礼议”之争再起波澜,而且还越演越烈,朝官们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体,一派是杨廷和为首的濮仪派,他们主张嘉靖帝以孝宗弘治帝为皇考,一派是以张璁桂萼为首新贵派,他们主张嘉靖帝以生父兴献帝为皇考。

    这一年来,两派斗得不可开交,而前段时间因为倭贼大举入寇大明沿海,两派的斗争暂时有所放缓,不过自从去年底,徐晋荡平了沿海所有倭贼后,两派的战火便重新点燃,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就连内阁首辅杨廷和都赤膊上阵了,为此还连续被嘉靖帝降旨斥责。

    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嘉靖帝朱厚熜竟然提出御驾南巡,所带的陪驾大臣中大部份都是新贵派,就算是傻子都能察觉其中有猫腻了,更何况是杨廷和这些官场老手。

    于是乎,杨廷和便授意一名官员对陪驾大臣名单提出异议,结果经过廷推后,陪驾大臣的名单产生了很大的变动,大体上濮仪派和新贵派各占一半,而且杨廷和还亲自出马陪驾,让毛纪和蒋冕两名大学士在京留守,摆明不想给嘉靖帝任何可乘之机。

    就这样,嘉靖帝带着两派大臣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从通州码头沿京杭运河南下,整支队伍就好像一只移动的“火药桶”,两派大臣都在密锣紧鼓地准备着,每天大眼瞪小眼,估计到了南京就得炸了。

    小皇帝朱厚熜郁闷之极,本打算耍个小聪明,先甩掉濮仪派的几个重量级大臣,谁知他这点伎俩根本无法瞒天过海,杨廷和不仅见招拆招,甚至连他自己都跟来了。

    不过,一想到己方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在南京候驾,朱厚熜还是稍感欣慰。徐晋此刻要是知道朱厚熜的想法,估计要哭笑不得了,他之所以把张璁和桂萼推上去,本来就是打算借两人之手跟杨廷和对杠,而他自己则置身事外,谁曾想朱厚熜这小子竟然千里迢迢地把这个炸药桶带到他身边去!

    ……

    六月二十日,御驾一行抵达山东德州,天子夜宿于德州行宫中。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朱厚熜在宫人的服侍下沐浴更衣完毕,舒服地喝了一碗冰镇酸梅汤后,便开始批阅奏本。虽然离京在外,但是一些重要的奏本,内阁两位留守大学士还是会每天派人加急送到朱厚熜手中的。

    朱厚熜的心情显然十分不错,这也难怪,如今沿海的倭患消除了,推广种植红薯和清丈土地的政策也初见成效,国库的赋税收入稳步增加。

    另外,虽然从去年到今年的沿海战争耗费了两百多万两,不过相当一部份都是徐晋自己搞定的,国库只掏了约一半的银子。这都不是事,关键徐晋还从满喇加搞回来近千万两的财物,超过了国库两年的财锐收入,不仅填补了战争的亏空,还大大的有赚。

    试问朱厚熜那小子心情能不好吗?嘿嘿,看着国库慢慢充盈起来,那感觉……幸福满满啊!

    今日送来的奏本并不多,朱厚熜很快就批阅完了,陆炳那家伙像掐准了时间一般,从外面闪了进来。

    朱厚熜搁下笔伸了个懒腰,问道:“阿炳,徐晋从南洋回来了没?”

    陆炳是朱厚熜的发小,深受宠信,自从上次从江南押回了大内宗设和鲨王徐惟学后,便被朱厚熜擢升为锦衣卫千户,现在更是受宠,俨然成为朱厚熜的耳目。

    只听陆炳笑呵呵地道:“刚收到下面传来的消息,靖海侯爷六月十二日便回到广州府南头城了,这会估计已经收到皇上御驾南巡的消息,正在赶往南京的途中。”

    朱厚熜闻言不由喜上眉梢,点头道:“那就好,朕以为他还待在满喇加呢。”

    陆炳见到朱厚熜喜形于色的样子,心中颇有点妒忌,但他也明白,自己在嘉靖帝心中的份量跟徐晋还没法比。

    这时,朱厚熜神色有些不自然地问:“对了,徐晋接到朕的圣旨时有何反应?”

    陆炳目光一闪:“这个标下倒是没有细问,对了,徐大人说了一句……封侯非我意,但使海波平。”

    朱厚熜闻言顿时眉飞色舞,开怀道:“封侯非我意,但使海波平。呵呵,朕就知徐晋不会那么眼皮子浅的,那就好!”

    陆炳陪笑道:“徐大人一片忠君爱民之心,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胸襟,实乃我辈之锴模也。”

    朱厚熜笑骂道:“得了,你这马屁还是留着见到靖海侯再拍吧,现在拍他也听不见。”

    陆炳笑道:“皇上说得是,不过徐大人对皇上忠心耿耿,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其他将领就不一定了。”

    朱厚熜剑眉挑了挑,等着陆炳的下文,后者小心翼翼地道:“标下听说,张公公宣读完圣旨后,徐大人麾下的将领似有不愤之色。”

    朱厚熜听闻后顿时沉默了,徐晋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即使封国公也不为过,他也是这么想的,奈何朝官一致反对,就连徐晋的恩师费宏也不同意,礼部尚书毛澄甚至还祭出了太祖遗训,文官的功劳再大也只能封伯,如今徐晋以文官之身封侯已经是皇恩浩荡了,若果再封为国公还得了?

    朝臣们极力反对,朱厚熜也只能作罢,最后把徐晋改封为靖海侯,增加八百石岁禄,并且爵位可以世袭。

    尽管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给徐晋争取利益,但是朱厚熜还是心里有愧,觉得让自己人吃亏了,所以当他听到徐晋并不在意封赏时,他心里颇这高兴,坏就坏在陆炳最后那句,众将听完圣旨面有不愤。

    将领只知有帅而不知君,这可是大忌,拥兵自重更是让历代帝皇所警惕的。

    陆炳见朱厚熜沉默,心中不由暗喜,不过他吸取了上次拿谢家背景说事的教训,很识趣的没有继续添油加醋,皇上是聪明人,现在更是越发厉害了,如果继续挑拔的话,难免会让他有所警觉。

    正所谓积毁销骨,陆炳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嘉靖帝中心里种下一根刺,然后再慢慢地削减徐晋在嘉靖心目中信任。

    有句俗语叫阎王难见,小鬼难缠。陆炳就是那难缠的小鬼,由于小野百合被杀的事把谢二剑和徐晋都恨上了,不过这小子很狡猾,深知以自己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板倒徐晋,于是便借着近水楼台之便,找机会在嘉靖帝面前挑拔两人的关系。

    陆炳上次借谢家背景的事挑拔无疑是失败的,不过这次似乎见效了,至少嘉靖这时看上去并不开心。

    正在此时,一高一矮两名宫装美女行了过来,赫然正是永福和永淳两位公主。

    陆炳微惊,也不知两名公主几时进来的,连忙行礼道:“陆炳参见两位公主。”

    “免礼!”永福公主轻蹙黛眉瞥了一眼陆炳,然后对着嘉靖福了一福:“永福参见皇上!”

    小萝莉永淳现在已经长成了十五岁的少女,这丫头十分爱笑,行完礼后便笑嘻嘻地道:“皇兄,你咋看上去不开心呢,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皇妹开心一下。”

    朱厚熜哑然失笑道:“小丫头片子,嘴儿越来越贫了!”

    陆炳很知趣地退了出去。

第764章 喜极生悲,中风()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定都应天府(南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把都城迁到了北京,不过却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部院班子,实行双京制,直到嘉靖年间,南京的人口已经超过了百万,几乎与北京不相上下,其繁华程度让人咋舌。

    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了大明后,有过这样的描述:“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本朝开国皇帝洪武把它造成了奇迹,东方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无法望其项背!”

    由此可见,当时的南京城是何等的繁华,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嘉靖三年七月初七,恰恰是乞巧节这一天,经过二十多天的跋涉,徐晋终于率领舰队抵达了南京城外城的扬子江码头。看着眼前这座城墙高耸,而且延绵看不到尽头的雄伟古城,徐亦禁不住震撼了一把。

    南京城的内城城墙长达三十多公里,外城廓更加夸张,达到了六十多公里,据说朱元璋,动用了三十万民工,历时二十八年才完全建成,乃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垣。

    当徐晋率舰队靠岸时,负责接待的地方官员已经在码头上等候了,南京那些部院级别的大佬自是不会自降身份,到码头上迎接徐晋的,不过却也来一位大人物,而且是让徐晋意想不到的大人物,那就是户部尚书孙交,另外还有户部左侍郎秦金,户部主事霍韬,谢三枪那小子也来了。

    徐晋下得船来,连忙快步迎上前行礼道:“下官见过尚书大人,侍郎大人。”

    孙交打了呵欠笑道:“子谦不秘多礼。”

    户部左侍郎秦金却是拱手还礼道:“不敢当。”

    确实不敢当,徐晋现在还是直浙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在还没复旨还印之前,秦金反而是下官。

    待户部主事霍韬向徐晋行完礼,谢三枪才上前见礼唤道:“姐夫!”

    三枪这小子去年有幸被王守仁收为关门弟子,这一年都跟在老王身边学习文韬武略,不仅个子长高了,而且气质也沉稳老成了许多,一对乌溜溜的眼晴炯炯有神,此刻面带喜悦,目光流露着崇拜。

    徐晋瞧着眼前英姿飒爽的小舅子,也是欢喜得紧,当年那虎头虎脑的毛头小子终于长大了,微笑着点了点头道:“今晚到家里吃饭。”

    谢三枪心中一暖,笑嘻嘻地点了点头,然后十分懂事地退到一边,不再妨碍徐晋公务。徐晋转而对孙交道:“尚书大人和秦大人是几时到应天府的?御驾现在何处?”

    时隔一年多,孙交显得更加苍老了,看上去昏昏欲睡的,其中一只眼角还有没擦干净的眼屎,打了个呵欠才自嘲道:“御驾还在扬州呢,老夫是个见钱眼看的主儿,惦记着子谦从南洋运回的银子,所以便提前跑到南京蹲守了。”

    徐晋不禁哑然失笑道:“尚书大人说笑了。”

    孙交摇着头大吐苦水道:“子谦,老夫可不是说笑的,这仗从去年打到现在,国库掏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刚收上来的赋税还没入库就全部花掉了,老夫肉痛啊。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边军队催要军饷、那边各级官员催要俸禄、工部要银子、礼部要银子、军器局、兵仗局……统统伸手向老夫要银子,闹心啊,再这样下去,老夫这条老命就得交待了。还好还好,子谦从南洋运回来这笔钱银,总算解了老夫的燃眉之急。所以别磨蹭了,赶紧点收入库吧。”

    徐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