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王首辅-第5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三枪沉吟了片刻低声道:“皮十一,咱们在山下蹲着,山寨终究会有人出入的,到时咱们找机会逮一个落单的审问一下便清楚了。”

    “嘿,四哥不愧是经名师指点过的,此计甚高!”皮十一笑嘻嘻地拍马屁道。

    谢三枪抬手便赏了这小子一记爆栗,教训道:“你小子好的不学,倒是学会了拍马屁,滚!”

    皮十一撅起屁股便欲爬走,却忽然警惕地趴下来,朝谢三枪打了个手势,后者点了点头,嗖的钻进了附近一丛乱草之中。

    这时,远处黑台山的寨门打开了,有两骑从里面跑出,顺着山道跑下山,到了山脚便分道扬镳,一往东去,一往西走。

    待到两骑跑远了,谢三枪和皮十一两人才轻似狸猫般从藏身之处闪了出来。皮十一嘿笑道:“四哥,咱们逮哪个?”

    谢三枪往西边撇了撇嘴,于是乎两人弯着腰迅速退走,来到藏马的地方,跨上战马便往西边追踪而去。

    皮十一这小子是神机营的金牌斥侯,追踪的本领炉火纯青,轻易不追丢目标。

    。妙书屋

    

第824章 奉旨巡边() 
众所周知,长城只能阻挡大规模部队的步伐,毕竟大军携带了大量的战略物资,马拉车载的,根本不可能翻山越岭,从偏僻的隘口处偷偷翻越长城。因此,大军要想通过长城,就得选择能够通车走马的地方,但这些地方都是军事要塞。譬如杀胡口这处沟通南北的要冲,明军便在此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堡垒,并派以重兵扼守,敌军要想通过,很难,至少得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过,若是小股部队,又或者散兵游勇,长城就无能为力了,毕竟长城那么长,明军不可能每一段都派兵把守的。正因为如此,总是有小股的鞑子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大明境内打草谷,同样,大明境内的一些不法商人也总能把货物偷运出境,卖与鞑子牟取暴利。

    此刻,谢三枪和皮十一两人就在一处偏僻的长城附近,他们是追踪黑台山那名马贼来到此地的,这时那名马贼已经牵着马,从一处倒塌的长城缺口爬了出去。

    皮十一收起单筒望远镜,郁闷地道:“那家伙翻过长城了,谢四哥,咱们还追不追?”

    谢三枪此刻也颇为郁闷,追踪了十几里路,这时半途而废自然极不甘心,但若是继续追下去的话,山路又极为难走,还不如返回黑台山脚下等待下一个目标省事。

    谢三枪衡量了片刻,最后还是决定继续追踪下去,完全是好奇心作祟,他很想知道黑台山这名马贼偷偷出塞有何企图。

    据说这位黑台山三娘子杀起鞑子来毫不手软,被附近村镇的百姓当成了保护神,理应不会与鞑靼人有勾结才对。不过,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现在亲眼看到黑台山的人偷偷摸出长城,谢三枪很自然便想弄个清楚明白。

    当下,谢三枪和皮十一两人便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一翻上了山岭,来到了那段倒塌的长城缺口处,接着又费了老大劲才成功翻越过去。

    谢三枪站在高处,取出望远镜快速地搜索了一阵子,终于让他发现了那名黑台山马贼。这家伙显然十分熟悉道路,牵着马在狭窄崎岖的崇山峻岭中畅行无阻,谢三枪要不是此刻身在高处,还真难发现得了他。

    “在那边,追!”谢三枪低喝一声,与皮十一两人牵马急追,可惜这山道险要,根本快不起来,别说牵着马了,即使是空手步行,稍有不慎就会掉落陡峭的悬崖深坑,那些深坑下面布满了三尖八角的石头,要是摔下去不死也残。

    谢三枪两人只好耐着性子,牵马小心翼翼地前行,又担心会被对方发觉,并不敢跟得太近,毕竟这种地形,对方只要随便找个地方一躲,再想找出来无疑等于大海捞针,若是对方够狠,躲在暗处放冷箭,一个不慎,自己俩的小命都得交待在这荒山野岭中。

    所以尽管十分憋屈,但谢三枪和皮十一两人也只能忍耐着,幸好,约莫走了两时辰,快要天黑时,终于翻过了一座座山岭,来到了平地上。

    皮十一像狗一般爬在地上观察了片刻,然后跳上马背,带着谢三枪往东北方向急追而去。

    …………

    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被称作九边重镇。

    明朝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沿着长城一带设下了以上九个军事重镇,每一镇都派驻重兵把守,镇的最高军事长官称作总兵,有时又会在数镇之内设总制(总督),节制数镇之兵马,譬如杨一清便曾经两次担任三边总制,节制甘肃、宁夏、延绥三地。

    自从朝中的人事变动尘埃落定之后,七月二十日,靖海侯徐晋便奉旨巡边,巡视的目的地就是宣府和大同这两个九边重镇。

    嘉靖帝派遣徐晋巡边的是理由是,近来鞑靼人频繁南下寇边,特别是宣府和大同两镇,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侵扰,所以派遣徐晋巡视两地,整顿两镇的防务,以防鞑靼人大规模犯边。

    徐晋这次出巡宣府和大同两镇,除了作为钦差仪仗的两百名锦衣卫外,还把神机营全营五千人都拉出来了,阵势不是一般的浩大,对外宣称则是要率神机营到边镇长长见识,顺便磨砺一下实战能力。

    其实,徐晋这次出巡宣府和大同,表面是巡视边防,真正的目的却是打算奇袭丰州川,擒杀白莲余孽赵全和李自馨等人。不过为免走漏风声,知道此行真正战略意图的暂时还只有嘉靖帝和徐晋两人,即使是满朝文武皆被蒙在鼓里。

    且说徐晋七月二十日便率兵离京,第一站就是宣府。宣府即现在的河北宣化一带,距离京城不过三百余里而已,神机营是全骑兵,所以早上出发,下午时分便赶到了宣府。

    提前接到通知的宣府总兵荆大楚,一大早便率麾下众将在宣府城外迎侯了,各卫的指挥使都专门从驻地赶来迎接徐晋这位钦差,结果刚见面就被徐大钦差一通严厉的喝斥,然后,全部灰溜溜地返回各自的驻地。

    倒不是徐晋矫情,故意给这些边将下马威,实在是宣府和大同乃京城的门户,骑兵一日就能杀到京城脚下,所以两地的防务极为重要,各处守将为了迎接钦差擅离职守,实在万万不该,倘若这个时候鞑子大军刚好南下犯边,各处关隘的守将都在,那乐子就大了!

    不过,徐晋虽然不是故意立威,但经这一出,以总兵荆大楚为首的宣府诸将均知道这位靖海侯爷虽然年轻,但眼里却揉不得沙子,所以接下都小心翼翼地配合徐晋巡视边防,不敢有丝毫的敷衍。

    虽然这次是带着秘密任务来的,但是徐晋还是一线不苟地巡视了宣府各地的防务,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认真记录好,写成奏本发回京城,让朱厚熜那小子想办法解决。

    就这样,徐晋在宣府巡视了十天,八月初二便启程前往下一站——大同。

    大同府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与宣府接壤,距离京城约六百里,快马一日可达,当然,从宣府到大同只需半天时间。

    嘉靖帝四年八月初二上午,徐晋率着五千神机营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大同府境内,神机营清一色的骑兵,全员装备燧发枪,还携带了五十门新式的小样佛郎机火炮。

    话说贺芝儿设计的佛郎机火炮有十几种之多,具体分为超大样、大样、中样、小样、单兵这五种,现在神机所携带的五十门佛郎机火炮就是新近铸造的小样佛郎机炮,重量低于五十斤,适合用战马驮着,能够快速机动作战。

    这样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出现在官道,瞬时引起了官道两旁,在田里劳作的百姓们注意,他们一个个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稀奇般盯着猛瞧,毕竟如此神气的“边军”,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正所谓秋高而气爽,眼下已经进入八月中秋,彻底告别了盛夏酷暑,迎面吹来的秋风干爽宜人。碧蓝如洗的天空下,麦子已经变得金黄,经秋风一吹,顿时掀起阵阵麦浪,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

    徐晋骑在马背上,眼前的丰收景象让他的心情颇佳,当经过一畦红薯地时,见到有农人正在挖掘红薯,徐晋忍不住跳下马走上前,微笑着大声吆喝道:“老乡,收红薯啊!”

    田里挖红薯的应该是一家子六口人,两名女眷见到徐晋这位陌生男子接近,立即便红着脸躲到地头的另一边去。

    为首那名农人约莫五十许岁,扔下农具行了过来,诚惶诚恐地答道:“是啊,官爷要不要尝尝?这玩意可以生吃的。”

    徐晋也不客气,道谢一声便捡了块小孩拳头般大的红薯,用水囊中的水洗了洗便连皮啃起来。那名老农见状不由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么接地气的官儿还真是少见,啧啧,看这阵势应该还是个大官吧!

    徐晋津津有味地吃着红薯,一边和老农攀谈起来。

    “老乡,红薯寒露前后收获最好,现在离寒露还差着个把月呢,为什么这么早就收了?”

    老农眼前一亮,竖起大拇指道:“敢情大人是个懂行的,要是再迟个把月收,这些薯至少能再长大一圈,可是近来鞑子闹得凶啊,提前收了心安,回头还得收割麦子,顾不上这些红薯啊,所以趁着现在有暇提前收成了。”

    徐晋不禁皱了皱剑眉道:“那这些鞑子还真是害人不浅!”

    老农顿时气愤地道:“可不是,这些杀千刀的鞑子隔三差五就跑来抢掠,特别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来得最勤。咱们这里还好些,要是左云县和右玉县一带可就遭罪了。”

    “噢,老乡这里红薯亩产几何?”徐晋转移话题道。

    “七百八斤左右吧,如果再迟个把月,估计能有千斤一亩,可惜了!”老农肉痛地道。

    徐晋轻噢了一声,红薯在江南地区亩产两千斤也不成问题,看来大同这里的土地肥力还是差了些。

第825章 摩拳擦掌() 
徐晋和老农攀谈了一会,又以高于市价两成的价格买下了几百斤红薯,这才继续出发前往大同城。

    话说今年开春在南直隶试种的玉米和土豆均获得了丰收,产出的玉米和土豆已由官府统一回收作为种粮了。徐晋打算明年在山西和陕西两地扩大试种,只有这些边地百姓真正丰衣足食了,才不会轻易受赵全之类的白莲余孽蛊惑。

    山西可谓是白莲教的摇篮了,这里的白莲教之的以那么容易发展壮太,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百姓穷苦。这人如果穷得活不下去了,就很容易受物质引诱蛊惑,从而铤而走险。

    所以说,人民丰衣足食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徐晋正是深谙这一点,才如此不遗余力地引进高产作物。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既然有幸穿越一场,而且身居高位,徐晋觉得自己应该要为大明的百姓做点实事。

    大同,历来就是四战之地,所以城池修得非常坚固,墙高而城厚,而且这里的军工业也非常发达,边军所使用的武器大多产自这里。

    约莫中午时份,徐晋终于率着神机营抵达大同城外,大同总兵王博古已经率众在城门外等候多时了。

    驾……

    两百名鲜衣怒马的锦衣卫在前开道,威风凛凛地奔至大同东城门外,分立于进城直道两旁。大同总兵王博古运足目力望去,但见玄黄团龙旗下,一名身穿绯红官袍的年青官员高踞在马背上,四周有荷枪实弹的亲兵簇拥着,想必这位就是近来炙手可热的新贵——靖海侯徐晋了。

    王博古郑重地整理了一下战袍,然后率着麾下众将向着玄黄团龙旗急急迎上前,待行至马首附近站定,恭敬地礼道:“大同总兵王博古参见钦差大人。”

    马上身穿绯袍的青年官员生得唇红齿白,气质从容儒雅,赫然正是靖海侯徐晋,他动作娴熟地滚鞍下马,微笑道:“王总兵不必多礼。”

    王博古约莫五十岁许,表字拙行,脸部线条刚硬,要不是山根太低,应该是个很硬朗的战将,可惜这低陷的山根让他的气势减分不少。

    徐晋和王博古寒暄了几句,后者便开始介绍起麾下的诸将来,估计是吸取了宣府的教训,这次大同府各地的卫所指挥使大多都没到场。

    王博古介绍完大同镇的副将和两名参将后,指着一名红脸须长的武将继续介绍道:“这位乃玉林卫指挥使张寅,驻地在右玉县。”

    张寅连忙拱手行礼道:“末将参见钦差大人。”

    徐晋不由上下打量了一眼这位关公造形的张指挥,心情颇有点古怪,因为他前两天在宣府巡视的时候就接到大同这边报上来的捷报,说的就是这位玉林卫指挥使张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