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王庭-第8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约翰·劳尔这篇雄文遣词造句通俗易懂,逻辑论证井井有条,更妙的是完美迎合了公众热衷投机的心理需求,一经刊载就广为传诵,为已经热火朝天的金钞投机又添了一把火,把市场景气烧得更旺。
当时间来到1623年底,持续半年的金钞热潮方兴未艾,此时金钞的发行价格再创奇迹,居然比票面价值更高!
12月12日,面值100金杜加的纸币,央行对机构投资者的批发价就高达150金币,而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更是被炒到惊人的170金币,并且一经发行就被抢购一空!
帝国金钞的成交价格如同脱缰野马,看不到升值的尽头。身在局中的人们陷入狂热,根本不考虑这其中存在多少泡沫成分。与此同时,远在寇拉斯堡的罗兰也在关注着帝国金钞的价格波动,以冷静的心态审视这场席卷帝国各个阶层的全民投机狂潮。
无论魔晶产业利润有多丰厚,都很难为金钞价格的疯狂蹿升找到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答,也许只能用投机者的“集体无意识”来诠释这一疯涨现象。
身为来自地球的穿越者,罗兰对这种集体丧失理智的投机狂欢并不陌生,而且猜得到最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但是罗兰在此期间始终守口如瓶,无论公开或私下里,他都对帝国金钞的价格走势不置一词,于沉默中等待“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到来。
对于帝国当局在金融领域之外推行的改革,罗兰倒是不介意发表看法。
1623年10月,远东国庆节期间,罗兰出席了寇拉斯堡大学举办的一场政治经济研讨会。与会者既有政府高官,也有学术界的名人和工商业界的精英。罗兰有意将这一年一度的盛会打造成瓦雷斯世界的“达沃斯论坛”,故而还邀请了不少国外名流,其中包括“远东王庭”各个加盟邦的执政者,也有来自迦南、斐真和海蓝等国的学者、企业家和银行家。
在会议上,罗兰针对帝国改革发表了一篇研究综述,并且毫不讳言地提出批评。
在罗兰看来,弗兰克太子作为帝国改革的掌舵人,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是太过激进,急于求成;其二是忽视了政策的执行与落实环节,可谓“所托非人”——如果用地球上的典故打比方,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王安石式错误”。
“弗兰克促成的这些政策,纸面上看起来都很好,问题在于由谁来执行这些政策,如何落实到基层。”
“就拿地租税来说,改革了税法却没有改变征税方法,还是实行包税制,包税商借此机会上下其手,敲诈勒索大发横财,无数中产家庭却因此破产。”
“弗兰克还建立土地银行,迫使国内大小地主卖出土地,改建为国有农场,同时废除农奴制,要求农奴赎买自由。如果没钱赎身,就由国家出钱——实际上是印钞票——代为赎身,迫使农民在指定的农场工作,按月偿还赎身贷款。”
“这些举措看起来是集中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农业,同时还为解放的农奴提供了一份工作,然而建立农场容易,妥善经营农场却很难,弗兰克只管建设不管经营,这些所谓的国有农场最终都落入由旧式‘管家’、‘帮闲’、土豪劣绅乃至地痞流氓转型的‘农场经理人’手中,这伙人挖空心思钻营,不惜重金贿赂主管农业改革的各级官僚,攫取了代理政府经营农场的特权,转身就以一副凶残面孔对待农场工人,沿用传统‘皮鞭’加‘棍棒’的方式,胁迫那些刚从地主庄园里被解放出来的农奴下田劳作。”
。
第1737章:流亡潮(1)()
1623年10月2日,寇拉斯堡大学政经学院大礼堂,首届“远东论坛”正在举行。
面对群英毕集的观众席,罗兰在演讲台上对亚珊帝国的激进改革做出严厉批评。
“帝国农场工人名义上可以按月领取工资,然而扣除分期偿还的赎身债务,还要被‘工头’、‘经理’之流克扣一部分,根本剩不下几个铜板。说是包吃包住,其实住宿环境形同牢房,食物不仅难以下咽还不足以填饱肚子,亚珊帝国所谓的‘国有农场’徒有其形,与旧式农奴种植园相比换汤不换药,农业劳动生产率又怎么可能会有明显的提升?”
“帝国政府把农奴从原主人的庄园里解放出来,转身又将他们关进集体农庄,那些刚刚摆脱了农奴身份的可怜人,还没来得及庆祝获得自由,又成了债务奴隶,无非换了一个更残酷、更没有人情味的主人。”
“以农奴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处境甚至还不如被‘解放’之前。废奴改革除了一些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合法权利外,什么都没有给他们,却从他们手中拿走了许多——那些虽然没有成文法令做保障,却是他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享有的权利歉收和牛瘟时要求主人帮助的权利;在主人的森林采集或购买便宜燃料的权利,放牧牲畜的权利;修建住房时要求主人帮助的权利;穷困潦倒时请求主人赏口饭吃的权利;患病时请求主人代聘医生、施舍药品的权利……”
“现在,农奴被解放了,他们的主人从某个具体的地主、贵族和教士变成抽象的‘利维坦’,从有好有坏、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人,变成了冷冰冰的国家机器,上述不成文的权利也统统被取消了,如今他们除了自由一无所有。”
“为改革所苦的不止农奴,还有他们从前的主人。国有农场如同巨大的海绵,疯狂吸取原本支撑农业生产的主力大军——农奴,这就导致私营农场主雇佣帮工要付出更高的工资,再加上国有农场不需要缴纳地租税,与私营农场相比先天具有竞争优势,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土地所有者的生存空间。”
“随着农奴被解放,土地自由市场的形成,原本那些只拥有少量农奴、自己也得下地劳动的中小地主也迎来末日。政府以很少的一点钱,还是非常可疑的纸币,强行从地主手中赎买农奴,留给他们的是一个两难困境对于自家劳动人口而言,他们拥有的土地太大,无法自行耕种;若要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这块地又显得太小,缴纳地租税过后剩下的纯收入无法维持家庭生活……这些在改革大潮中苦苦挣扎的家庭,最终不得不出卖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进城谋生或者背井离乡出国讨生活。”
“就这样,农奴被解放了,地主则相继破产,亚珊帝国的传统农村社会在激进改革的冲击下轰然瓦解,无数家庭因改革而破产,留下遍地废墟,以及一种叫作“自由”的一无所有,众多农奴为这虚幻的自由背负一身债务,国有农场如同一座大监狱,负债的农奴在监工皮鞭下被迫劳作,生活反而比“被解放”前更为悲惨,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帝国的改革事业就如同在暴风雨中迷航的帆船,迟早会触礁沉没!”
罗兰对亚珊帝国激进改革的批评可谓尖锐严厉,然而现实比他的预言更严峻。
转眼到了十月末,帝国当局推行改革时近半年,如今到了秋收的时候,也该检验改革的成果了。
帝国当局对仓促组建的国有农场寄以厚望,期待能够复制远东的农业奇迹。结果却让弗兰克等改革家大失所望——国有农场的粮食亩产远不如预期,别说跟远东相比,与那些私人耕种的田块相比也看不出明显的优势。
农业改革遭遇挫折,弗兰克大失所望,当即将国有农场的经理人都召集进京,质询粮食亩产低下的根源。
所有的经理人,仿佛事先商量好似的,全把粮食歉收归罪于那些被解放的农奴忘恩负义,指责他们在国有农场好吃好喝,却一个赛一个的懒惰,不肯为国家出力干活。
弗兰克对此深感失望,不得不接受经理人们众口一词的建议,将粮食歉收的份额转嫁到农场工人身上,折算为他们的债务。
就这样,那些被迫解放的农奴,还没有还清赎身费又背上一笔更为沉重的债务。长此以往,他们不仅终其一生要在农场中劳作至死,甚至连子孙也要继承债务,世代为奴。
农奴也是人,也会思考,稍有头脑的人都会产生怀疑自己的景况与被解放之前又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从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奴隶时代司空见惯的逃亡现象,如今也在沐浴着改革春风的帝国大地上愈演愈烈。被解放的农奴苦不堪言,相继逃离国有农场。他们追随着破产地主的脚步,成群结队朝海边迁移,随便搭乘一艘即将扬帆远航的船只,渡过重洋逃往国外,只为寻求一条活路。
……
1623年末,亚珊帝国激进改革导致的农奴“逃亡潮”,对周边国家也都造成不小的压力。
成千上万因帝国改革而破产的家庭,逃离农场的农奴,在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无法安身,只能通过种种渠道逃往海外谋生。
从难民的角度审视前途,当然渴望前往一个社会更安定、生活更富裕的国度。整个瓦雷斯世界,比亚珊帝国更安定富裕的国家并不多,无非斐真、海蓝和迦南这三大老牌强国。
移民潮最先流向上述三个国度。逃亡者渴望分享强国红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三大强国的原住民却是另一种心情!
斐真、海蓝和迦南这三个国家,虽然生活水平较为富裕,但是本国的人口膨胀也很严重!尤其斐真这个瓦雷斯率先开启魔导工业化的老牌强国,本土只是一个耕地资源贫瘠的小岛,却拥挤着2200万居民,人口密度大到吓人。
。
第1738章:流亡潮(2)()
海蓝和迦南的境况比斐真稍好一些,但是人口压力也很大。正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三大强国不得不对外开疆拓土。斐真和海蓝的目标是新大陆,在威尔诺亚和格拉贝伦开拓了大片殖民地用于安置本土过剩的人口,斐真则向南开拓,致力于将天方大漠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绿洲城邦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饶是如此,斐真、海蓝和迦南的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大大超过了疆域的扩张,本土失业率连年居高不下,成为令政府最为头痛的难题。
在这样的处境下,亚珊帝国数以万计的难民如同潮水般涌来,斐真、海蓝和迦南的执政者简直做梦都要吓醒,忙不迭调兵遣将封锁海岸,加强海防巡逻,禁止运载帝国难民的船只靠港。
对于已经偷渡入境的帝国难民,三国政府也予以严厉打击。迦南的主政者歌罗法王子还算心地善良,只是拒绝授予流亡者合法的国民身份,没有身份证明就不能在迦南出任公职、不能办厂开店、不能购买房屋土地……只能靠打黑工维持生存。
斐真和海蓝两国内阁更狠,紧急通过《非法移民制裁法案》,授权各级司法机关搜捕偷渡者,逮住先送进监狱关押,凑齐一个整数就集体押解上船,卖到新大陆的种植园充当奴隶……很多逃离亚珊帝国,渴望谋求新生活的难民,就这样被贩卖到了殖民地,等待他们的将是更悲惨的境遇。
斐真、海蓝和迦南三国,从王室、政府到下层平民都对来自大海对面的难民持敌视态度,这无疑于给帝国逃亡者当头一棒,迫使他们改换逃亡目的地。
然而他们还能逃往哪里?
就在帝国流亡者濒临绝望的关头,远东寇拉斯政府向他们指明一条生路。
1623年11月15日,在罗兰的推动下,远东政府适时推出《移民法案》,公开宣称欢迎移民迁居远东,寇拉斯政府将给予相应的便利,通过边检即可入境,满足一定条件者当场授予公民护照,并且提供安置场所和工作机会。
这个消息一经宣布,立刻通过覆盖整个瓦雷斯世界的“魔导广播网”传遍各地,在帝国境内引发热议。
此时弗兰克与穆勒内阁正为推行改革忙得焦头烂额,哪里顾得上安抚逃亡农奴,对远东颁布的移民法令没有太过在意,况且退一步说,帝国两亿多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远东愿意接纳那些破产逃亡的“低端人口”,等于帮帝国政府缓解压力,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反对?
在帝国当局的默许下,逃亡大军立刻转向,将远东视为逃荒的首选目的地。
由帝国内陆前往远东,只有西出乌利诺山口这一条路。然而山口被军事要塞奥列维堡阻断,要塞司令官卡尔将军又是个不通情理的倔老头,始终拒绝放难民过关。
既然陆路不通,逃亡者只能另求它途。人潮如同具有统一思维的巨蟒,朝着滨海行省涌去,在狭长的“滨海走廊”沿线,随便搭乘一艘船即可进入暴风洋,沿着海岸线北上珊瑚海,进而挺进金角湾,历经半个多月的航程最终在帕尔尼亚半岛登陆。
帕尔尼亚半岛属于“远东王庭”辖区,但是这里并不是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