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东王庭-第8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1624年5月,远东政府公布统计数字,从1623年第三季度迄今为止,总共接纳近百万来自帝国内陆的流亡者,并且大多给予妥善安置。

    安置百万难民是一项大工程,罗兰亲自操办此事,忙得过年都顾不得休假,远东政府也为此付出了上千万安置经费。

    帝国难民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远东,难免引起原住民的怨言。社会舆论也对伴随流亡潮而来的犯罪率上升颇有微词,罗兰不得不借助广播和报纸等宣传渠道安抚民众,授意媒体多多宣扬原住民与新移民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正能量,及时化解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的矛盾。

    1624年5月的一个周末,罗兰出席“炉边谈话”,通过广播亲自向远东民众讲解吸纳移民的目的。

    “远东地广人稀,随着国家的发展,产业的扩张,劳动力不足越来越成为经济成长的一大短板。”

    “远东并不缺乏土地和自然资源,也不缺少资本与技术,没有钱可以赚,可以运用金融工具筹措,没有技术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我们能怎么办?”

    “哪怕政府出台种种政策鼓励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急也急不来,为了尽快弥补国内劳动力缺口,我们不得不打开国门,拥抱来自帝国内陆的移民。”

    。

第1743章:旧制度与大革命(1)() 
“即便不考虑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仅仅从信仰和道德的角度出发,命运女神在上,难道我们能够忍心对那些为了谋生而被迫踏上流亡之途的人们袖手旁观?别忘了,早在远东解放之前,我们也曾是逃离帝国内陆的流亡者,我们的先辈也曾走过那条艰难求生的流亡路!自远东独立以来,我们在这片蒙受辛德拉女神祝福的土地上获得安身立命之所,难道能够狠心关闭这条我们曾经走过的求生之路,把身后那些同样渴望寻求一块立足之地的流亡者关在门外,坐视数以百万的生灵在绝望中死去?不,我的信仰不允许我袖手旁观!”

    ……

    罗兰在播音室中慷慨激昂的宣言,使广播前收听这期节目的千万民众感受到命运女神的博爱光辉,同时也被王子殿下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动。

    原本对外来移民怀有顾虑的人们听了这期节目,不免暗自惭愧,反省自己的偏见;刚刚找到安身之地的流亡者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寇拉斯政府与辛德拉信仰又增添了几分好感。节目播出过后,移民大军中掀起一股强劲而持久的“改信潮”,绝大多数流亡者选择放弃原有的信仰,改为皈依辛德拉教会——培罗的选民迫使他们踏上流亡路,辛德拉选民则给了他们一处安身之地,改换门庭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在“炉边谈话”中公开发表的言论,罗兰坚持向移民潮敞开国门,其实还有一个不便对公众明言的原因。

    随着远东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产值在短短四年间翻了十倍,已经超越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工业的高速扩张需要更多产业工人,然而远东劳动力紧缺,这就进一步加重了用工荒,直观表现就是四年来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翻了四倍,却还是很难招到人。

    工资持续高涨,工业品的成本也将同步增长,这样一来在出口市场上就会渐渐失去竞争力。远东当前还是一个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倘若工业品丧失价格优势,无法继续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份额,只凭本国那几百万人口根本消化不了巨大的工业产能,经济也将走向萧条。

    在这样严峻的局面下,罗兰提出两条平行的战略。首先高工资将激励企业主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采用更先进、效率更高的机器取代昂贵的人工,从而为技术革新提供动力。

    从地球上的经验来讲,9世纪美国工人的薪资水平堪称世界第一,正是昂贵的人工迫使工厂主专注于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带来的收益足以抵消研发费用,从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但是,同样的发展路径移植到东亚就行不通。因为人口众多,人力成本低廉,完全可以采用廉价的人工替代机器,反之,研发新技术的成本相对人工太过高昂,并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规律。

    远东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之后,国民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拐点。人工成本的激增是好事也是坏事,关键看执政者与企业主如何面对。

    罗兰利用当前的机遇,将魔导工业技术的革新升级作为当前的首要产业政策由政府主导大力推进。企业主迫于用工荒的压力,对新技术不会有太多的抵触心理,反而主动出资参与技术研发,期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人工,带来更多的利润。

    另一方面,罗兰也没有错过帝国当局推行激进改革带来的契机,大量吸纳来自帝国内陆的移民,从而为远东补充急缺的劳动力,稍稍缓解工资上升带来的压力,为产业升级换代争取更多的时间。

    从24年第一季度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来看,“技术革新”和“吸纳移民”这两条政策都收到了极好的成效,然而随着帝国局势日趋恶化,罗兰也深刻意识到,和平发展的好光景不可持久,必须未雨绸缪,为即将到来的“乱世”做好准备。

    ……

    出于个人兴趣和学业需求,罗兰穿越前阅读过不少反思和探讨“法国大革命”的论著,其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托克维尔的名作《旧制度与大革命》。

    24年对于亚珊帝国的执政者而言是一个不能更糟糕的年头。历经一整年的激进改革,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大帝国已经被折腾的摇摇欲坠。在罗兰看来,亚珊帝国当前的境况与789年革命爆发前的法兰西颇为相似,正如托克维尔指出的那样:

    革命并非总是爆发于那些压迫最严酷的国家,反而常常发生于相对宽容、或转向宽容的国度。密封的高压锅压力虽大却很安全,可一旦打开缺口,让高压气体得到一个过于狭小的发泄通道,就会引起爆炸!

    “春天”在文学作品当中往往具有美好与希望的寓意,然而亚珊帝国的春天却是另一番光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乡下穷苦的农民总不免为饥荒犯愁。

    往年到了春季,家里断粮的乡下人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向当地的地主或者贵族领主寻求施舍,要么拖家带口的去逃荒,走到哪里就乞讨到哪里,实在没有吃的,路边的树皮和野菜也能勉强充饥。

    24年春天不同以往,穷人熟悉的那个乡土社会已经被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大潮冲垮。如今乡下那些大大小小的地主要么已经破产,要么把农田分块出售,举家搬进城里定居,取而代之的是国有农场。

    国有农场名义上的主人是国家,然而“国家”无法亲自管理它的田产,只能委托给经理人代管。这些田产经理人首先无权拿国有农场的粮食周济穷人,更何况他们中的大多数铁石心肠,非但不想周济穷人,还想乘着饥荒季节,把穷人都弄进自己管理的农场充当劳工。乡下人虽然没什么文化,可也不傻,对国有农场雇工的悲惨遭遇早有耳闻,哪里肯自投罗网,宁肯选择沿路乞讨。

第1744章:旧制度与大革命(2)() 
饥饿与绝望激发逃荒者心头的怨气,怨气越积越重,最终演变成仇恨与愤怒。不知是谁挑的头,一群流浪者率先抄起干草叉作为武器,突然向邻近的国有农场发起突袭。

    国有农场并非军事设施,全部的武装力量不过是经理人雇佣的十来个监工。这伙地痞流氓欺负劳工毫不手软,面对真正的“暴民”可就现出欺软怕硬的原形,略做抵抗就一哄而散。愤怒的农民冲破篱笆,与同样早已满腹怨气的劳工联合起来,汇聚成一支超过百人的队伍,将监工与经理居住的房舍点燃,一把火烧成灰烬。随即浩浩荡荡的冲向谷仓,打开仓库搬出一袋袋的面粉,当场分发给那些追随他们的饥民。

    就这样,一支农民起义武装以国有农场为据点建立起来,至少在仓库里的存粮消耗殆尽之前,他们的力量将持续壮大,并且朝着周边乡村蔓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民起义的消息仿佛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帝国各地。逃荒的饥民何止百万,人人心里都充满怨气,对帝国权贵,对大大小小的官僚,对不愁吃穿的富人,乃至对发动这场倒霉的改革运动的皇太子及其幕僚都怀有一种朴素、偏激且无比炽烈的仇恨,除了暴力,他们再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宣泄心中的怨恨!几乎是一夜之间,帝国各地烽烟四起,规模不等的叛乱起义此起彼伏。单独来看每一个叛乱武装都不成气候,装备简陋,组织松散,似乎派出一支正规军就可轻松镇压。然而成百上千个这样的“火星”联合起来就成了燎原火海,将整个亚珊帝国灼烤的遍地硝烟。从圣城到各行省,驻军频繁调动,四处镇压叛乱武装,然而越是镇压越激起更多、更猛烈的反抗,使得帝国官兵疲于奔命,战斗意志也在屠杀那些骨瘦如柴的同胞中日渐消磨,变得士气低沉。

    从24年春天掀起的零星叛乱,到了当年夏季,已然演变成一场本世纪以来波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大起义!帝国大地上燃起的野火,日益显示出失控的征兆。

    身在千里之外的罗兰也通过种种途径,密切关注着24年帝国大起义的演变。在一封写给帕拉丁娜的信中,他对帝国农民起义的前景做出如下预测:

    “一国掌权者被迫开始改革的时候,往往就是该国最危险的时刻。这一年来帝国当局先后出台了涉及土地改革、农业改革和经济改革的上百条法令,然而真正落实下去并且收到正面成效的不足十分之一,绝大多数政策非但没有收效,反而起到了反效果,打破帝国社会各阶层原有的生态,又没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均衡,国家的根基收到冲击,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远不止底层农民。”

    “农民起义只是一条导火索,其它在帝国改革运动中利益受损的角色此时正在观测风向,一旦他们认为民气可用,就会跳出来接管起义武装,凭借出身、财富、文化、才能、职业等方面的优势,很容易就能掌控起义军的领导权,到那时帝国面对的将是一股更难对付的力量,经过精英阶层改造的农民武装,将会变得更有战斗力,甚至亮出自己的政治纲领,那时候他们所图的就不仅仅是吃饱肚子,而是谋求政治权力。”

    帕拉丁娜收到这封回信短短一周过后,罗兰信中的预言就在现实中得以验证。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封建领主、贵族、大地主和高级教士,相继公开发声对饥民表示同情,甚至还有一位教区司铎在面向饥民公开布道时做出如此露骨的宣称:

    “生存是太阳神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当暴政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记住这并不可耻!”

    这位任职于魔山行省的教堂司铎名叫闵采尔,在发表上述言论过后直接走下布道坛,走出他的教堂,走到街头聆听他布道的饥民当中,身体力行自己的理念,发誓放弃曾经拥有的一切财富与地位,与饥民们同生共死,抵抗行省首府派来镇压起义军的部队。

    闵采尔司铎立刻成为该省叛乱武装的精神领袖,被追随者们高高举起,如同一位圣徒,高居于人流汇聚而成的波涛之上,向街道两侧的居民高声呼喊,邀请他们加入这支秉承神意、谋求生存的大军。。。

    也许闵采尔司铎的确有着非凡的号召力,也许是那些暗中早已蠢蠢欲动的人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魔山行省有头有脸的贵族、地主、士绅和教士们相继站出来表态支持闵采尔司铎,有的为义军资助钱粮装备,有的亲自加入义军,成为闵采尔司铎的战友。

    这支起义武装迅速壮大,短短一个月就席卷魔山行省,甚至效仿远东人打出“独立建国”的旗号。

    “闵采尔大起义”发生在魔山行省,其实也不意外。亚珊帝国自古以来就有三个地方以“穷山恶水出刁民”闻名,其中就包括远东行省和魔山行省,后来远东干脆独立建国,才把科米行省这个野精灵作乱的“后起之秀”加进来充数。

    “帝国未乱魔山先乱”,“帝国已平远东未平”,这是亚珊帝国故老相传的谚语,由此可知魔山行省的山民是何等的桀骜不驯。山民出身的闵采尔司铎,哪怕皈依了培罗教会,依旧不改桀骜秉性,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魔山土著的性格特征。

    如果仅仅是魔山的暴民造反,亚珊圣城的掌权者们还不至于太担心。然而事态发展很快就超出了他们的预想,“龙宫”情报局截获一则密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