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身带着传国玺-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唱完歌后,段宇钟直接控制着曹利用的身体举着传国玺奔向澶州城门,受到了澶州城里宋军的英雄一般的欢迎。
而且守城的士兵自发地打开了城门,但“曹利用”却径直奔向城墙,然后再几十万士兵的瞩目下,表演了一个精彩的“上天梯”。
只见他瞬间化身为武林高手,直接踩着城墙就登上城楼,宋军士兵在短暂惊愕过后,紧接着就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喝彩。
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大半个时辰的时间也足够宋真宗等人反应过来,并弄清楚战场态势。
所以原本躲在城南的宋真宗,此时却已经到了北城的城楼上。
所以曹利用奔上城楼后,就看到了宋真宗,于是他一边高呼:“皇上,天佑大宋,降下传国玉玺!”
然后几步奔到宋真宗面前,微微一躬身,就将传国玺用双手奉给赵恒。在这种大喜时刻,也没有谁关心他是否失礼。
然后,已经36岁,身体很肥胖的赵恒,此时也激动地接过传国玺。
传国玺法宝一落入他手中,其中蕴含的滔天龙气就将赵恒包围,并且扩散出去,将赵恒身上的龙气与大宋气运、龙气和万民意念联系在一起。
此时,不需要段宇钟施法,不需要他用任何手段、任何语言,巨大龙气附体后,懦弱的赵恒,好大喜功、渴望建功立业那一面就如同气球充了气一样,瞬间膨胀起来。
而且,此时澶州城内外,几十万大军的“还我河山,精忠报国”的意志,开封城内几十万民众,中原大地上千万民众“不愿做奴隶”的意志自然而然地影响了赵恒。
于是,赵恒平生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一次,手持传国玉玺法宝,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怒吼:
“全军反攻,还我河山!”然后,这句话传播到百里开外,紧接着几十万大军,几百万民众跟着怒吼,“还我河山!还我河山!”
这时候,不用任何言语,早已经热血沸腾的大宋军队,在杨延昭、杨嗣、高琼、李继隆的率领下,有的从澶州城北门如同潮水一般涌出。
有的从澶州四周如同洪流一般,攻向契丹大营。
就连开封城里和开封、澶州周边,都有无数拿着木棒、铁锤、锄头的农民、铁匠,拿着菜刀、扁担的市民,拿着刀枪的游侠儿自发地向着澶州战场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
瞬时之间,天上的黑色龙气被蜂拥而上的黄色龙气撕咬的遍体鳞伤,发出一阵阵悲鸣。
而契丹大营中,就连最为镇定的萧太后也是面如土色,不过她终究不凡,立马带着三千皮室军和耶律隆绪骑着马率先北逃。
其余军队按照之前的布局进行抵抗,但早已士气大溃的契丹军队,虽然有二十万,但面对如同涛涛江水的几百万宋朝军民的反击,依然如同大海中的一个孤舟一样。
而且祸不单行,契丹军中的几万“汉儿军”临时反正,让契丹大营的防线刚与宋军前锋交战不久就一触即溃。
然后,就是连续五天五夜的追亡逐北和蔓延整个华北地区的大混战。
第83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此战中,手持传国玺法宝,受到其中龙气鼓舞和战场大胜感染的赵恒,也一直骑着马跟在大军后面,代表皇帝的黄龙旗也始终在战场上飘扬,更是让宋朝军民士气大振。
赵恒这种性格的人,没有坚定意志,原本就是顺利时易犯机会主义错误,往往会轻敌冒进。而深处逆境时,又会犯逃跑注意错误。
而现在,一切顺风顺水,他的渴望建功立业那一面就被无限放大了。
此时,对他亲征的任何阻拦都是螳臂当车,都是别有用心。
而在寇准这样的有识之士看来,在这场必胜的仗中,皇帝继续亲征,可以避免武将功劳过大,所以也是极为赞成。
而后面的战争乏善可陈,一切乱哄哄的,溃逃的契丹军队固然丢盔弃甲,散得到处都是。
就连宋军也没有了阵型,没有了后勤,但顺风仗谁不会打?
在皇帝亲临的感召下,在三首歌曲的鼓舞下,加上沿途定州、莫州、瀛洲等地的军民也奋起配合,对北逃的契丹军队围追堵截。
因此个个如狼似虎,悍勇无比,契丹军队的所有有组织的抵抗都被轻易碾碎。
在宋朝河北大地几百万民众的一起打击下,二十万契丹军队再怎么悍勇也不够看。
何况此时的契丹军队其实已经没有开国时的勇悍了,他们这次进攻,在朔州被打败,在岢南军被打跑,围攻瀛洲、贝州等也是久攻不下。
而且被宋朝反攻时,内部还有几万“汉儿军”造反,如今在逃跑过程中,被痛打落水狗,更是一路逃窜之下,大部分要么被杀死,要么被俘虏。
只有最精锐的三千皮室军护送萧太后母子和几个重臣北逃,冲破宋朝一个个围追堵截后,最终只有两三百骑护送萧太后母子逃入契丹境内。
从澶州到契丹境内,只有几百公里,契丹快马一天一夜就能到达。
但逃跑途中,显然不可能一直以这种最快速度跑,而宋军步兵居多,所以打了五天五夜,才将宋朝境内的契丹敌人肃清。
赵恒君臣和三万成建制的宋军,也在五天后,才到达宋辽的白沟边境。
这时候,对于是否继续北伐,宋朝内部又产生了分歧。
五天的大战,已经让宋朝军民产生了疲劳,激情也释放得差不多了。
许多人开始冷静下来,而战争过程中,老百姓被动员起来后,发生的战斗力让有些大臣非常害怕。
他们亲眼看到,许多河北大地上,尤其是边境地区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幼,往往几百人围着几十个契丹士兵,舍生忘死地战斗。
他们用锄头,用镰刀,用木棒,乃至用牙齿、指甲做武器,将无数落单的契丹士兵一个个打死、撕碎,如癫似狂。
很多人害怕了,而且他们还想到这次大胜之后,武将势力必然膨胀,一些充满私心的文臣,偏偏还自认为充满正义,认为应当停战,不应当再让武将势力膨胀了,否则难免重演唐末五代藩镇之祸。
恰好此时,提前两天跑到辽境,这时已经在燕京暂时安顿下来的萧太后母子派来使者,卑辞厚礼,请求宋朝罢兵,他们愿意向宋朝称臣纳贡。
如此,也给了许多腐儒和王钦若、陈尧叟这样的投降派理由,他们滔滔不绝地援引圣人微言大义,总而言之,要求赵恒不为已甚,赶紧罢兵。
就连寇准,在宋军已经消灭二十万契丹军,取得了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胜之后,一时之间,也感觉如同做梦一般。
精神上的兴奋与身体的疲惫交织在一起,也让他犹豫起来。
只有被段宇钟附体的曹利用和被传国玺法宝龙气滋养的赵恒,依然荣光焕发,神采奕奕。
原本赵恒就比较信任曹利用,如今见他带来至宝传国玉玺,还鼓起了这股万众一心打击契丹人的风潮,对他更是欣赏和信任。
一路上,传国玺和曹利用都被赵恒带在身边。
段宇钟附身曹利用,既有曹利用原本的记忆,又有段宇钟来自后世的见识,加上与传国玺法宝的感应,他的他心通可以发挥到极致。
所以段宇钟即便不是直接催眠赵恒,但赵恒心里想什么,段宇钟却是清清楚楚。
所以,一路上,每次与赵恒君臣对话,赵恒都感觉曹利用真是自己的知己,感觉越来越离不开他。
而事实上,通过传国玺法宝作为媒介,两人也是气运、龙气相连。
赵恒和赵宋在短短几天之内,因为对契丹的大胜,气运和龙气大涨,附身曹利用的段宇钟也跟着受益。
甚至曹利用的身体,在长期龙气滋养下,也能够渐渐凝聚出蛟龙命格,将来或许会被封为亲王。
一路上,段宇钟控制的曹利用,也发挥他一贯的勇悍和之前树立的英雄形象,不断深入前线士兵和民众当中,鼓舞军心,排难解纷。
甚至亲自上阵,斩将夺旗。但他又不居功自傲,而是处处注意宣扬“天佑大宋,以及赵恒御驾亲征的功劳”。
如此,大宋上上下下都对他很满意,一时之间炙手可热,如日中天,五天之内,还在打仗途中,就连续升官。
到了白沟前线时,已经官至中书舍人,枢密副使了。
所以,此时面对犹豫的群臣,疲惫的军民,赵恒和曹利用君臣二人却成为主战的中流砥柱。
他们先是合力说服了寇准,三人就成为北伐行营的最高三人团。
而宋真宗赵恒也难得地独断专行,而且还是正确的独断专行,他霸道地逐一反驳群臣的话:
“士卒疲惫可以休整,粮草不继可以调集,而且敌人损失二十万大军,更加艰难。如此千古难逢的机会,怎能不抓住?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总之,朕已经决定,不复燕云,誓不还朝!敢有言和言退者,军法处置!”
当他这些掷地有声的话,配合传国玺的龙气、龙威说出来之后,更是具有无上威严,无边霸气。
王钦若等人吓得心惊胆颤,再也不敢多嘴。而寇准等人则想:“啥时候皇上变得有如此文采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两句诗说得太好了!但他不是只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打油诗吗?”
而事实上,这两句诗也的确是段宇钟利用他心通印入赵恒心中的,赵恒还以为是自己妙手偶得的呢!
其实,赵恒这个人还算不上昏君,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懦弱。其他方面,有赵氏子孙中除了赵匡义和赵构以外,所有赵宋皇帝共有的仁善。
也不算糊涂,智力至少也是中上之资。他在位的前七年,任用李沆为相,孜孜求治,创造了咸平之治。
得益于宋太祖和宋太宗创下的*集权制度,他这个皇帝权力还是很大的,他决定的事就怎么也无法更改。
后世都以为他亲临前线是在寇准的胁迫之下才来的。但段宇钟穿越过来,才知道不是。
若非赵恒真的同意,寇准不可能胁迫他来的,就像宋徽宗和赵构一样,一心逃跑,谁也拦不住。
就连永历这样的末代皇帝,他一心逃跑的时候,也是谁也拦不住。
而后来,赵恒决意议和,寇准也无可奈何。
后来,他搞天书封禅的闹剧,群臣仍然拦不住。
更何况,他现在在传国玺龙气的滋养下,阳刚气十足,霸气侧漏,说出来的话就是金口玉言,群臣莫敢不从。
于是,大宋的战略就这样敲定了。之后,在大宋皇帝坐镇前线,形势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宋军不畏冬日严寒,坚持一边休整,一边北伐。
而在大后方,有王旦这样的能臣镇守开封,形势一片打好后,毕士安这个原本装病的宰相也出来主持政务,所以后方无忧。
而在段宇钟和传国玺法宝的影响下,赵恒突然变得英明神武起来,他重用杨延昭、杨嗣、高琼、李继隆、张环、周文质等在这次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将士。
还亲自接见河北义军首领,将几十万义军和上百万百姓组织起来。
因为在大宋境内,可以全民皆兵,进行非常规战争,但到了辽国境内,就要组织正规军作战了。
燕云地区的汉人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大多已经融入了契丹政权。
有段宇钟提醒的赵恒君臣自然不会天真地认为燕云汉人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此外,很有才能的丁谓被任命为转运使,人称“计相”,负责为大宋理财。
第84章 北伐成功,收复幽州()
丁谓这个人虽然后来变成了奸臣,但现在还是个很有抱负,满腔热血的杰出年轻官员,还是寇准的学生。
丁谓最出名的是他后来修皇宫时“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记载。
大意是“大中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谓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
丁谓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谓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
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
可见丁谓在900多年前,就懂得了系统工程的道理,后来宋真宗搞烧钱的天书封禅活动,也是他负责理财。
如今让他为北伐理财,也是用在了正途上。就连王钦若等人,也被赵恒安排到后方,负责处理政事和后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