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民科-第6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强生和中国电信公司首任总经理钱华林也站在专家们的身后,看着他们的操作。
其实1986年这个研究所就开始国际联网的尝试了,他们建立了中国学术网,其合作伙伴是位于德国西南部边城的卡尔斯鲁厄市的卡尔斯鲁厄大学。
也许你没听说过这所大学,它被誉为“德国的麻省理工”,其校友和教授中诞生过“电磁波的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液晶之父”奥托·雷曼,“合成氨之父”弗里茨·哈伯,“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高分子化学之父”赫尔曼·施陶丁格,“汽车之父”卡尔·本茨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名人,绝对很牛掰的大学。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这条网线利用的是电话线,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设在bei精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和德国date…p分组网,实现了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这条线路通信采用的是一套80年代广泛使用的。25协议,它允许不同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一台工作在网络层的中间计算机相互通信,这就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计算机使用者提供了通信的可能。
电话线这个介质可靠性差,因此。25有一套复杂的差错处理及重发机制,因此。25运行的时候速度就不怎么快。
“我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使用惯了上兆网速,下载上传速度是kbps/mbps的林强生对于这个龟速一阵阵无奈,他不停的向上翻着眼睛摇着头伸着舌头,幸好其他人没注意到他的动作。
试验现场的众人都很紧张,尤其是项目带头人王运丰教授、所长李澄炯、钱天白等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人员,他们都非常兴奋期待的看着来自德国的计算机专家维纳·措恩,看着这位外国人在接收邮件的地址栏里输入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德国科学家的电子邮箱地址。
邮件是由英文书写的,标题是李澄炯所长提议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王运丰和维纳措恩共同草拟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讴歌中德友谊和成功搭建中德互联网的贺词。
“啪!”维纳·措恩敲下了回车键开始了发送,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等待信号,众人也屏气凝神,可是大家大眼瞪小眼,怎么等也没等到屏幕有什么反应。
林强生在圈外疑惑的问道:“这是没发送成功吧?”
有的技术人员气愤的回头看了一眼,看谁这么不自觉乱插话,发现是林强生他也不好发作。
“怎么回事?是不是哪里错了?”
大家也开始议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维纳·措恩又输入了一遍,还是没有发送成功的反馈。
他遗憾的摇了摇头,对李澄炯和王运丰说道:“要重新检查,硬件软件,都要彻底再检查一遍!”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准备重新来过的时候,林强生说道:“不如在交换协议上看一看,是否是那里的问题?”
他又和德国人维纳说了一遍,后者寻思了一下开始亲自动手查看数据交换协议
“哈哈,我找到了问题所在,数据交换协议上有个小漏洞!林先生,你太棒了!”维纳·措恩语带轻快的说道,回头大声的对林强生表示感谢。
不过解决这个漏洞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专家技术人员立刻接手了工作。
王运丰回头看了林强生一眼,笑着向他点了点头,而李澄炯所长奇异的看了下林强生,对方是电信公司的外商,他对这个年轻人也非常好奇。(未完待续。)
第946章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电信公司是由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和东星集团合资成立的,其实前者和眼前的这些人也都是研究计算机的,两者本应能够有所合作,但是却分属不同部门。也是直到最近,林强生才了解这里有着这么一项实验。
1986年,王运丰教授带领着研究组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做互联网方案设计和实验。中国此前并没有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心存戒备,重要设备和技术都不向中国开放,国内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
这个问题直到维纳措恩来到中国后才有所缓解,计研所用上了他从国外带来的可以兼容的系统软件,这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维纳措恩的夫人是北。京人,而王运丰早年曾在德国留学,他的夫人是德国人,双方早已熟识。
维纳措恩是德国互联网之父,82年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便出自他的手。这次来到中国,他索性把大半个研究小组都搬到了bei精,与留守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格德·威克小组开始编写电脑上的网络协议,这也是中国技术人员难得的学习机会。
发现了问题,中德专家技术人员又经过了一周的时间解决了这个技术漏洞。
6天后,当发送键再次按下,与上次相比这次气氛更紧张,过了一会,灰白色的屏幕上出现了“发送成功”的字样,众人鼓掌庆贺。
林强生感叹的说道:“这就是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了,从此以后中国就叩开了互联网的大门!”
项目建设人王运丰,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澄炯,都高兴的互相道喜。
李澄炯所长和林强生说道:“林先生,以后中国的学术交流能和国家进行无缝对接了,可以直接和国外的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进行交流,方便太多了。你们做网络的可要快些发展啊,国外的同行都使用上了光纤,我们还用着电话线!”
林强生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我们会的,中国的数据网络也会建立起来。”
他接着说道:“李所长,我们国家本来了解计算机的研究人员就少,现在还这样分散很不利于发展,我们电信公司非常欢迎您这里的技术人员加入我们啊!”
李澄炯考虑了一下,说道:“你这个小同志,竟然盯上了我们研究所。和你们合作可以,但是只能以研究所的形式合作,不能以私人性质!”
林强生心里说了一声“老顽固”,表面上还是点了头。
钱华林踌躇的说道:“现在我们与国外的网络通了,bei精的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可以联接起来。”
林强生说道:“这个工程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做科研示范网络。先把中科院、bei精大学、华清大学联起网来,做一个示范,要用高速光纤,现有的电话线路速度慢,质量差,和国外连接竟然还需要人工,什么时候才能直接光纤连接啊,唉!”
钱华林苦笑的说道:“洲际连接投资太大了,我们先从小的做起。”
他点了点头道:“那我这就回去,让财务部门先做一个预算,如果这个示范网络建成了可是功莫大焉!”
林强生无所谓的说道:“刚开始可能看不到什么效果,不要期望太高,不过每一次进步都是为了中国互联网打下的基础!”
钱华林也知道现在的电信公司是纯投入时期,看不见效益,如果不是有林强生的资金支持,恐怕这家公司早就关门了。
这时候,研究组接到了一个国际电话,是从德国打来的,维纳措恩挂掉电话后高兴的举起双手,兴奋的向大家宣布道:“各位,我向你们宣布个好消息,我们的邮件德国方面已经接收到了,我们成功了!”
这回大家是真的激动了,先前研究组还不能确定德国那边是否能顺利的接收到邮件,绕过半个地球的距离任何情况都会可能发生。
中德两方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们都相互鼓掌祝贺,高兴得无以复加。
“老王,太好了,我代表研究所向你们研究组祝贺,我要给你们向请功!”李澄炯所长握着王运丰的双手,激动说道,厚厚的眼镜上仿佛都亮着光。
王运丰作为项目第一人,也异常激动,他说道:“这是大家的功劳,还要感谢德国同仁们的帮助呢!”
“对,得感谢他们啊!”李澄炯笑着说道,他寻思了一下道:“这样吧,晚上我们举办个庆祝晚宴,你告诉措恩先生,感谢他们的无私帮助!”
林强生笑道:“这顿饭我请客!”
他对李澄炯说道:“李所长,你让研究所的同志们编排一些节目,到时候热闹一下。”
李澄炯笑道:“好,有人请客我们当然是不拒绝的,我们出节目,你出钱,好好感谢一下这些外国友人们!”
林强生和维纳措恩握了握手,告诉了他晚上的宴会,同时他也遗憾的说道:“现在我们只能和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网络连接上,如果能和更多的德国学校网和机构网连接上,那就更好了!”
维纳措恩笑道:“中国有句俗话,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德国的互联网发展没有几年时间,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只要你们坚持下去,我相信中国的互联网一定会发展起来的。我在德国也会尽力的帮助你们,拓展到更多的德国网络上!”
林强生十分感谢维纳的无私帮助,这位从85年就开始帮助中国建设互联网,86年开始来华讲座建设网络。
过了两天,林强生和德国人都已经走了,但是研究组还没有解散,继续在计算机旁坚守着。
这天一早,技术人员刚上班,打开了计算机,过了好一会屏幕才有了现实。
就在他像往常一样检查邮件之时,猛然发现邮箱竟然多了一封信,原本空空如也的地方多了一封邮件!
“你们快来看啊,有人回信了!”他一下子激动的叫道。
同事们听到后赶忙都跑了过来,聚拢到屏幕前,兴奋的看着这封可能来自于地球另一端的邮件。
技术员把邮件点开,只见这封邮件全是英文。
王运丰懂英语又懂德语,大家都给他让出了地方,他迅速的读了一遍邮件内容,高兴的说道:“这是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工作的一位美国教授的回信,他非常热情的祝贺了我们中国与世界用互联网联系了起来!”
他指着邮件说道:“尊敬的中国同行们,我热烈祝贺你们联通了互联网,此时我正在卡尔斯鲁厄观看你们的邮件”
大家听王运丰的翻译异常高兴,有人笑道:“这下我们也能和老外方便的交流了,就像打电话一样容易!”
众人也都很高兴,但是有人却说道:“像打电话一样,那也像打国际长途那么贵吗?”
“你什么意思,张博?”其他人问道。
张博挠了挠头,王运丰教授也看了过来,他扎着胆子问道:“我的意思是打国际长途多贵呀,我们使用的互联网是通过电话拨号的,也很贵吧?”
他看着邮件,问道:“接收这样一封祝贺邮件,我们也要花钱的吗?”
大家一下子都沉默了下来,收到这样一封祝贺邮件虽然高兴,但是有什么用呢,他们也需要花钱接收才行吗!
王运丰这时说道:“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我想将来研究所肯定会出台具体规定。”
他向大家说道:“我宣布一条纪律,以后不经申请,任何人不得发送邮件!”
听到这个规定,众人都有些小失落,没想到互联网也要付费,原来信息网络并不是宣传的那样,建立之后就能随意享用的信息高速公路!(未完待续。)
第947章 占礁船台()
汏连造船厂,林强生与厂长于世春等人见了面,他在这里买了一艘5000吨的日本二手船,交给船厂进行改造,如今不知道怎么样了。
询问之下,才知道汏连造船厂已经改变了方案,林强生连忙问其原因。
于世春说道:“原来我们把这个项目想得简单了,后来发现原来的设计方案不可行。如此大的设施想要立在海上,如果要做成斜入水式的支架结构就要非常大的支撑,我们现在还难以制造这么坚实的材料,而且把结构做得这么大立在船上就会严重影响重心,破坏平衡性!”
林强生问道:“那你们有什么方案,现在工程进展怎么样了?”
于世春说道:“你跟我来看吧,我们做了一个改进方案,新方案是制造一个四方平台,在四个角上设计了四根方形空心桩,中间置操纵机构,控制空心桩内的四根立柱,下探到水底作为支撑船只的基柱。”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等到了2号船台林强生才看到那搜二手船改造后的模样。
只见5000吨的轮船中间已经被掏空了,它的侧面看上去就像一个拉长了的凹字型,一个巨大的方形钢结构已经焊接在了上面,就像一个盖子扣在了上面。
两人登上悬梯来到船上,这个盖子就像长在船上的一个平台,看着四角上的巨大凹槽,林强生说道:“这就是为铁桩准备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