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窥灵眼-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这铜雀台的军事作用,倒不如文化发展作用大,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就是以这三台为发源地,铜雀台自然就是文人聚集的重要场所。

    当时,北方一大批文学家,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文学造诣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还感概战乱不断,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由于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所以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出现,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重大冲击,在那种战乱纷纭、社会无序的时代,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已经完全无法束缚人心了,已经不再是人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人人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

    听燕秋这云山雾罩的讲解,就好像听评书一样,一个邺城,光这三台,就够我们学半辈子的了,看来她是得了陈教授的真传了。我佩服燕秋之余,更佩服陈教授,陈教授要是亲临,估计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燕秋话音已落,但是众人还沉浸在无尽的幻想当中,好像当时铜雀台上的歌舞诗酒,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台下繁华的邺城,人民幸福生活的其乐融融,就好像在我们身边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赵铁锁显然并不感兴趣,打断了大家的美梦问:“那这图上有没有画,我们下一步怎么走?”

    我们在乱七八糟的线路里,找了半天,也没个头绪。

    还是花姐记性好,她用手指头在图上,顺着各种通道画到最后,就停在了一个小方室上,那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

    可那图上明明画着这里有个棺材,而且地面下面,是几条七拐八绕的道路,再下面就是邺城图了,跟墓穴没有任何关系。

    众人正琢磨着图中隐藏了什么玄妙,就听甬道里吵吵嚷嚷的,隐约听到那个带头大哥说:“就走这条路,这路通风,前面有出口。”

    我一听坏了,那帮土匪团居然和我们走了同样的路,而且完全不费力,就做出了经验性的正确选择,我们这下恐怕完蛋了,难不成就要被关门放狗了?

    正在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陆姗拉拉我的衣角,指向了那个方台。

    我们顺着陆姗的手指看过去,那方台上赫然出现了一个石棺。

第三十八章 乘着地铁回家去() 
耳听得脚步声越来越近,我们来不及去想,本来没有棺椁的石台上,为什么悄无声息的多了一个石棺?那石棺,现在就是我们唯一的藏身之所,想躲过土匪团,就必须要依靠那石棺。

    我们六人迅速的走上石台,尽量不发出声音,但是动作还很迅速的推开了盖子。盖子是虚掩在上面的,没有费力就挪开了一半,我们六个按顺序蹲进了石棺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石棺就好像一条漂浮在水面的船,因为我们六个的体重,摇摇晃晃的下沉了一截。

    顾不得那么多,我们用双手动作保持一致,在头顶把盖子挪回原位,确保严丝合缝的盖上。

    棺盖被盖上没有两秒的时间,我们所处的石棺,居然又开始下沉,这下沉和之前的不太一样,是石棺主动下沉,带着我们一同下落,好像电梯一样。

    如果按照正常的物理学分析,这石棺应该是空心的,能够被水的浮力浮起。棺材下面的水,则又像潮汐般,水位长了,棺材上升露出地面,水位下去了,棺材也陷入地面,与石台平齐。

    可事实总是超乎人们的意料,这石棺下到和石台平齐的位置,并没有停止,依然顺着四壁包夹的隧道,在向下沉,而我们头顶的棺盖,却被平台的沿挡住,留在了平台上面。

    这回我明白了,原来那盖子本就是石台的一部分,下面是空的,并没有棺椁,这个石棺上升的时候,就自动把盖子顶上去,成为了一个有盖的棺材,当石棺下降的时候,那盖子又留在了平台上,作为掩盖洞口的工具。

    设计虽然巧妙,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推动棺材上升和下降的动力是水,那这棺材的升降,就是随机的,而且也只能局限在,直线上下的运动过程。俗话说事出必有因,设计者这么做,一定有非常重要的目的,怎奈我们眼浊,并看不出来。

    随着棺材下落,离顶盖越来越远,我们也都缓慢的站起身。

    我说:“这石棺不知道要沉多深,如果是水压力为动力的话,我们再想上去,可就看命数了。”

    赵铁锁注视着洞顶,上面是嘈杂的人声和脚步声,然后他对我说:“我从这里蹬壁爬上去,应该是没有问题,不过我要去那个守墓人的屋里,再走一趟,找根绳子来,才能把你们拉上去。”

    看着脚下的石棺不停的下沉,我心里不断祈祷它赶紧停下,再深的话,估计谁也没有体力爬上去了。

    大概沉了有二十多米,石棺所处隧道的一面墙,居然没有了,墙的缺口形成了一个方形的门洞。等门洞大概有一人多高的时候,石棺终于落地了,下面根本看不到水,棺材那一侧,是和这门洞大小相同的一个甬道。

    “这底下没有水,那棺材的起降是怎么回事?和那石屋一样的电梯类似?至少得知道动力是什么吧?”一边说着,我迈腿就要从棺材出去,走进甬道看看情况。

    还没等我一条腿迈出去,那棺材居然顺着甬道的方向,横向的移动了起来。本来迈出去的半条腿,又赶紧收了回来,我一时没站稳向后仰,被其他人扶住。

    燕秋说:“估计就是磁铁矿吧?之前那个失重的甬道都能做出来,这磁力悬浮的电梯怎么不能?”

    虽然我不懂,但我还是知道她话中的漏洞,我指出:“那是不同的,那失重的甬道是静止的,可以永远保持着平衡,而电梯和这棺材,明显是运动着的,需要磁场有规律的不断变换,才能达到匀速下降,和匀速上升的目的。”

    陆姗指着隧道里的地面说:“你们看,中间有条铁棍子。”

    我的目光探出石棺边沿,去看石棺前后运动的轨迹,地面有一个胳膊粗的铁棍子,石棺的中心,正好经过这铁棍子,沿着它延伸的方向,往隧道里面滑行。

    胖哥大喊:“这是火车,磁浮什么的车,我们这不是顺着铁轨,在开车么?”

    花姐没好气的说:“那叫磁悬浮列车。”

    我摇摇头说:“那根本不可能,那是需要电产生磁,变成动力,推动运作的。曹操的墓里面,哪来的电?又是电梯,又是磁悬浮列车,这供电量的多大?至少要达到一个村的供电标准。”

    大家正讨论中,看见前面又有好几个石棺,从四面八方的甬道中,和我们的石棺挤进同一个甬道里,地上的圆柱形铁轨,也从四面八方垂直汇集到了这一条上。没一会,所有的石棺并排的停住了。

    我们往前后看,数了一下,一共是十二个没有盖的石棺。我们所处的石棺,是倒数第二个,一边有一个,另一边有十个,我们就好像在一条,生产石棺的流水线上。

    见石棺都停住了,大家像跨栏一样的,往石棺多的一面走,等走到靠近中间位置的一个石棺里,看见那石棺正对着一条,和我们这甬道垂直的甬道,地面上也有一根棍子般的铁轨。我们眼前这些石棺,就停在了这个丁字路口的两侧。

    没一会,脚下的石棺又开始动了,中间我们站着的这个,就开始像那条垂直的甬道里开进,后面的石棺也是很有次序的,一个一个排列的行进。这次石棺运动方向是竖着的,真的像一条长长的列车,我们站着的就是车头,后面紧跟着十一节车厢。

    胖哥高兴的说:“哈哈,这曹操还会建地铁呢。”

    我一听他这形容,果然很贴切,我们现在不就是在一个地铁上么。

    燕秋则是不可置信的说:“这也忒变态了,我国最早的地铁,是1971年在首都建成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的,全长只有六公里,而且那时候都用的是蒸汽机车呀。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那是十年前才有的。”

    眼看着她激动的眼圈都红了,我劝她说:“人类的智慧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没有发现过,不代表没有过,说不定今天就是我们改变历史的时刻,等一会到站了,咱们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玩的。”

    胖哥在车头和车厢里,来回高兴的跳着,好像一个不会累的顽童,边跳边说:“对呀,曹操开火车算啥,蚩尤还有空军呢。”

    花姐没好气的说胖哥:“你老实点吧,不然我们见证奇迹的同时,还要给你开追悼会,沉痛悼念由于贪玩而卧轨的死胖子。”

    眼看着前面的甬道,就出现了蓝色的光,看来石棺地铁要出隧道了,外面现在是晚上,而且八成是满月。按照地图上的标注,下面在没有其他的墓穴部分了,说明我们马上就要被送回地面了,心情也是无比的激动,唯一可惜的是,到最后也没有找到曹操的葬身之所。

    我现在担心,出去后是五年前,还是五年后?万一大家和我一起穿越了,那我们还得想办法回到正确的年代,不过有人陪,多活五年也没什么不好。

    我对众人说:“这出去了,要是五年前,是不是我们就集体多活五年呀?”

    赵铁锁笑着说:“你算错了吧?本来你活到2080年,结果由于穿越,只活到2075年,这是少活了五年。不过穿越了还真不错,我可以回去看看郑西。”

    陆姗笑着说:“看啥?五年前的你,说不定因为你冒充,狠狠揍你一顿。”

    众人就开始大笑,并且研究着到底是多活五年,还是少活了五年的问题。却不知道,前面等着我们的,到底是何时的明月。

第三十九章 胖哥疯了() 
石棺连成的地铁,没有出现任何差错,顺利的驶出了隧道。出了隧道,仍然是按照地面上的轨道,分别靠向两旁,摆成一个横排,就不再动了。

    天空中好大的一个满月,放出嫩黄的月光,映照着整个大地,可是我们期待的树林、农田、村庄却一个没有。

    我们还留恋着坐地铁的过程,不舍的从石棺里的迈出来。

    抬头看去,在我们不远处是一条河,围着一座两侧看不到头的城墙,城墙高有二十多米,墙体呈斜面,下宽上窄。城墙的上半部分,有许多梅花般的孔洞,看样子是防御用的射箭孔。正对城门的河上面,有一座石桥。

    我们走过去看,石桥的栏杆并不高,也就有成人的腿高。桥体呈拱形跨过河流,全长约十多米。在石桥右侧栏杆的第一个立柱上,面向我们刻着两个字“哿(e)圯”。

    我还真不认识这俩字,就问其他人:“嘿嘿,你们谁认识这俩字?做了几十年的国人,还真不认识这俩字。”

    大家都摇头,谁也不知道,只有花姐一劲的笑,带着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

    我一看她就知道,给陆姗使了个眼色。

    陆姗就开始娇滴滴的去磨花姐。

    没等陆姗沾到花姐的胳膊,花姐马上呵斥道:“离我远点,最烦你这小粘虫。告诉你们,这俩字念哿圯,哿的意思是赞美,圯的意思就是桥梁,说白了就是夸这桥好。”

    我欣喜的看着花姐说:“哎呀,我亲姐,你这士别三日呀,背着我们学了多少东西?”

    花姐白了我一眼说:“什么呀,我以前看过一个人名,就是这两个字,我还专门去查的字典,就记住了呗。”

    我开始对赵铁锁和燕秋一通炫耀:“我花姐,天生聪慧,那可是过目不忘……”被花姐一巴掌给打断。

    过了桥,看见高高的城门大开,城门上用类似篆书,又能看懂的字体,写了三个字“迎春门”。

    燕秋赶紧展开手中握着的羊皮图。

    还没等打开,花姐就说:“不用看了,这是邺城的东门。”

    燕秋终于相信花姐的过目不忘了,又打开图确认了一下,果如花姐所说。

    这下我们就糊涂了,不知道这是神秘遗址,还是我们穿越过头了?坐了一趟地铁,居然走了一千七百多年。

    我当即决定,原路返回,再往前走,等待我们的,指不定是什么无法理解的事。可一回头才发现,就这一会的功夫,那些石棺早就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一条黑黑的隧道。

    这下我明白了,一开始的十二条岔路,分别是通向十二个搭乘石棺的地方,后来的六条岔路,只有一条是正确的,能顺利的坐上石棺到达这里,所以一共有十二节石棺。这些石棺就像铁路运输线,是无限循环的,周期长短不知道,但是肯定还会有下一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