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宫烟云-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谴油回拾苡谖颐侵蟛耪嫘墓楦降模源悠醯さ瓜蛭颐呛螅侵澳昴昵彩谷胨宓母呔淅鋈赐V沽擞胛颐堑慕煌虺鹿晒薄3即蟮ùР猓呔淅鍪蔷醯闷醯し粲谖宜澹愕扔谒切枰苯用娑郧看蟮乃宄谑撬侵缓萌ズ臀颐堑牡泄崦恕4耸保羝醯び胪回式嵩梗慊岣呔淅鲆岳5幕幔淙凰低回氏衷谑亲怨瞬幌荆故怯Ω帽苊馑敫呔淅鏊较鹿唇帷!�

    看着高颎心安志定的表情,杨坚很是满意,点了点头说:“高句丽之前虽然年年来朝,但却一直都在拉拢东胡各部,以望联合弱者抵制我大隋,实在是不可不防。而且在北方动乱的几百年间,这高句丽不断向外扩张、侵占辽东领土,如今又无臣服之意,那我们就只能是敌人,即使现在顾不上它,早晚也是终须一战的。”皇帝又扫视了一遍殿下众人,然后抖了抖袖子,边给冕服通风边说:“时辰也不早了,今天就散了吧!”

    。

    散朝后,内史令李德林被一小黄门叫住,随其来到大兴殿后殿,因近来有些被杨坚忽视,突然间又不知为何竟需要单独面圣,李德林不免拘谨。

    杨坚端坐在主位上,满面笑容:“公辅啊,别紧张!朕昨晚看了你编写的《霸朝杂集》,很有感触啊!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奇才辅佐,我这才明白所谓盛德感动上苍,使降贤人于世的道理。公辅,你也算尽心辅佐朕好些年了,虽然有时进谏之言过于坚决、不懂变通,但朕一直都相信你的忠心。昨晚嫌夜长,不能早早与你见面,朕思来想去,觉得应该给予你该有的荣耀,就追封你的父亲为安平县公吧,由你来承袭。”

    听完杨坚一番话,原本小心翼翼的李德林不禁受宠若惊、感怀不已,当即行了叩拜大礼,颤颤地说:“陛下言重了,臣为陛下尽忠乃分内之事,能辅佐陛下已是臣毕生的荣耀!”

    “起来吧!站起来说。”杨坚脸上挂着惬意的表情,接过宫人递来的冷帕子擦了擦手。就在这时,有宦官通报尚书仆射高颎求见,他不禁有些讶然,但随即又平复了情绪,点头示意传见。

    去而复返的高颎走进后殿,乍一看见李德林也在场,不禁眉目一挑,窃窃扫视了一下他的脸,但转瞬便又收起异色,安然地向杨坚行礼道:“臣拜见陛下。”

    杨坚热络地向高颎招了招手:“昭玄还没走啊!哦,朕跟公辅在谈论一些文书措辞的问题。你有什么要跟朕说的,就大胆说吧,公辅也不是外人。”

    高颎在杨坚的示意下,又往前站了站,然后小心翼翼地禀告道:“陛下,是有关灾荒的事情。”

    杨坚当即眉头紧锁,目光中卷起一阵寒意,叹了口气:“哎,这几年水旱交至,每到这个时节,就粮食短缺。先前不是已经下令开广通仓赈济了嘛,关中灾情依然严峻?”

    高颎的神情却并没有很紧张,从容温和地安慰着皇帝:“陛下莫急,自从广通渠修好后,漕运运粮之路便捷多了,广通仓贮备的粮食倒是可以暂缓关中的燃眉之急。不过,今年山东诸州大雨成灾,全国都闹饥荒,几个官仓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说话的同时,他也在察言观色,慢慢地便转了话锋:“其实,长孙平早在开皇三年就曾向陛下谏言,要在全国设立义仓,由各州军民按贫富差等共同贮藏,专门用于凶年粮荒时赈给。臣觉得这个方法完全可行,但是前几日长孙平又复谏此事,陛下怎么没准呢?”

    杨坚听罢,舒缓地笑了笑,解释道:“朕也觉得可行,只是这义仓管理也需要定制,苏威不是到地方赈灾去了嘛,朕合计呢,等他回来,再一起讨论。”

    有了皇帝的肯定,高颎一颗悬着心便放了下去,他又顺着杨坚的话补充道:“陛下身边还是需要多些贤才,其实清河公杨素也算有才之人,陛下何不诏他回来。”

    杨坚看向一旁的宫婢,让她拿水来喝,趁此间隙稍加琢磨了下:“处道啊,确实有些谋略,不过性格也是太傲慢了,等再过些日子,让他先去地方历练一下吧。”

    高颎读懂了圣意,知道该言尽于此,见杨坚也没有其他事要与自己说,便识趣地主动请辞:“那臣就不打扰陛下和公辅讨论文书了,臣先告退了。”

    杨坚点头首肯,同时嘱托了一句:“皇后说夫人身体一直不佳,你也多留心照料一下,别总顾着公事。”

    高颎勾了勾嘴角,恭敬道:“是,劳陛下和皇后挂心了!”说罢转身离去。踏出殿门前,他忍不住又望了一眼李德林,心中生起一丝犹疑。

    杨坚目送高颎离开后,沉默了一会儿,才又恢复了笑容,看向候在一旁的李德林,声情并茂道:“公辅啊,来来来,我们继续说。朕一直觉得,满朝文武中,只有你的文章书写,最是文辞端正、气势磅礴,能够引经据典、恩威并重地感染他人。正所谓见解独特,却又不失文采,而且还感情真挚!”

    被皇帝如此夸赞,李德林很是不好意思,低头讪讪道:“陛下谬赞了,臣不敢当。”

    杨坚也不听他谦虚,直接抛出自己准备好的议题:“自从朕赐死王谊后,这朝野里有些妄言,你也该有所耳闻吧!”

    李德林细听着杨坚的话,心中顿生一惊,缓缓道:“那些都是宵小之人的拂逆之言,陛下不必与他们一般见识。”

    杨坚拍了一下大腿,点点头说:“朕自然是不会当真,可是只怕他们会妖言惑众啊!所以,公辅啊,朕现在需要你写一篇文章来以正视听。”

    李德林闻言,当即行了一礼,郑重地表明心迹:“陛下放心,此事就交由臣,臣定当办妥!”

    这一番态度让杨坚很是满意,他不禁开怀大笑,看着李德林的目光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你写的文章,朕当然放心。说了这么久,你也该饿了,不如与朕一起用膳吧!”

    李德林有些惶恐,犹犹豫豫地推脱道:“多谢陛下厚爱,只是这御膳,臣怕是不便享用吧!”

    杨坚起身走到李德林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异常和蔼的语气道:“公辅,怎么和朕这么客气,你忘了我们还曾秉烛长谈过呢!朕今日特意让膳房做了生羊脍,不煮、不炒、不蒸,把鲜羊肉切成薄片、剁成细丝,就直接蘸酱料吃。这可是齐武威王的最爱,你是齐国人,一定有听说过。”

    李德林望着杨坚,恭敬地点了下头,真切道:“确实听过!陛下如此盛情,臣若还是推却,就说不过去了。”之后,他便随杨坚一同去用了午膳。

    回家的路上,李德林就已将全部心思投在了文章上。几日后,他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天命论》,论述明主乃上应天命降于世间,以扶危济困、救国救民,教导世人应敬奉天命、忠于杨坚。

第五十八章() 
时光如梭,转眼便已经入冬,隋军在战场的劣势仍然没有好转,战况甚至更加危殆,西北长城沿线的重要州郡接连陷落,突厥攻破木峡、石门两关,分兵南下,越过六盘山,挺进渭水、泾水流域,严重威胁长安。皇帝杨坚因过度操劳竟一病不起,于是令太子杨勇率兵出屯咸阳、柱国于仲文率兵出屯白狼塞,以统筹大局,防备突厥进犯。

    十二月十五日,杨坚再派内史监、彭城郡公虞庆则为元帅,驰往弘化拒敌,而早已在当地苦战数月的上大将军达奚长儒则作为行军总管,受其驱驰。

    。

    虞庆则进了弘化城内,第一时间便命令达奚长儒率精骑两千作为先遣部队前去探路,此路人马斗志高扬,不出半天功夫已经行至距离弘化不远的周槃。现下达奚长儒正带着两千骑兵往一土丘坡地上登去,想借助高点瞭望远方,以探寻敌营。

    先头人马刚刚上了坡顶,一望之下,登时人人脸色大变乱了阵脚。只见丘壑中聚集着黑压压的一片突厥大军,那支以骑兵为主的大部队长长地绵延开,看也看不到头,人数至少有十多万。

    就在此时,山丘下突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高呼声,突厥人也在第一时间发现了高处的大隋军队。敌方先锋大将当即下令,命前头部队分左右两路绕过土丘,欲将山头上的隋军包抄围堵一网打尽。

    达奚长儒临危不惧,举起他的冷铁大刀向天一劈,狠狠瞪视着敌军,高喝道:“前有突厥大军,所有人听我号令,全体掉头速速退回弘化。”

    隋军两千人虽皆为精锐之兵,但突见敌方十数万人马近在眼前,顷刻间也是人心惶惶,大家急急调转马头向坡下飞奔。回逃奔走间,达奚长儒不断地传达着自己的命令:“大隋的将士们,不要慌!大家一定要聚在一起,切勿分散!切勿分散啊!”

    疾速奔下土丘的精骑们庆幸地发现敌人没有包抄成功,不过身后的喊杀声却是震耳欲聋,马蹄踏起的尘土与黄沙直扑进他们的鼻腔,呼吸都夹杂着沙土的味道。此行人队伍中有一副将此刻脸色煞白,驱马飞逃的同时,哑着嗓子大叫道:“将军,身后的突厥追兵实在太多,不如让大家各自逃命吧,目标分散开那些狗贼们也不易打击。”

    达奚长儒鼓起布满血丝的双目,瞪视了一眼副将,而后加速由队尾奔向最前,同时愤慨昂然地激励着自己的将士们:“所有人都听好,不要慌乱!大家一定要聚集在一起,一定要聚集在一起!蛮狄人数百倍于我们且距离太近,光靠跑是跑不掉的,要做好且战且退的准备,才有一线生机。必要时必须集结成阵、力战到底,一旦脱离大队只有死路一条,脱离大队只有死路一条!”

    两千精兵不愧训练有素,听了达奚长儒的话,军心顿时振奋,所有人只想竭尽全力死中求生。队伍立刻从先前的小幅混乱中恢复了秩序,但不料就在此时部队左后方急杀出一路突厥先锋,几千余人分列铺开,由双侧快马夹击,猛烈地攻了上来。

    达奚长儒当即策马回旋至大队人马的最后方,号令全军立刻集结列阵,一层一层按战术布防,抵御追兵的攻击。两千隋军浴血奋战,不过数合便将这一波敌人杀得片甲不留,但紧接着身后又有三路人马急追而上。

    “将士们,敌众我寡,切勿过分恋战,让我们一边杀敌一边尽力撤退。不要分散,保持阵型!跟我一起杀!”达奚长儒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且战且退,只见他手使大刀挥出横砍,又将一突厥士兵一劈为二,而后痛快地抹了一把喷溅到自己脸上的热血,仰天狂啸一声,继续挥刀砍杀与敌大战。

    这一路边战边退历经了两日之久,方阵一被打散,达奚长儒便纠集散兵再聚结到一起,就这样团结一致、誓死不屈。直到第三天凌晨,隋军已狂杀敌方万人之多,但自己的两千人马也折损了八成,仅剩的三四百人在达奚长儒带领下跑至一不易驱马前行的沟谷幽地,全军纷纷弃马入谷徒步而行。本以为谷、道狭窄,突厥十万大军不便通行,怎知敌方竟派出一员大将率领几千精兵仍是穷追不舍。

    在狭长的沟谷中一战又是半天,冲天的喊杀声震震地回荡着,沟壑间一片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达奚长儒只顾酣战,越杀越勇,又将一名突厥先锋一刀斩首于眼前,那人头滚落于地,瞬间便被漫天飞扬的滚滚黄沙掩盖,不见了踪迹。其余精兵猛将见此情景,顿时士气大增,面对源源不断、此起彼伏的彪悍外敌,他们丝毫没有怯战之态,皆顽强抗击以命相搏,迸发出惊天动地的豪迈气魄。

    无奈敌方后援不断、人数众多,那突厥人根本杀之不尽,一波一波的侵袭犹如排山倒海之势。打至午后方出了山沟,至此达奚长儒等人已经受了突厥大军整整三日的反复冲击,他们昼夜临敌,打退了对方十四次进攻。隋朝的勇士们在多次与敌交锋之下,已是刀折剑断、武器尽毁,但所有人依旧奋勇而战,赤手空拳地与突厥人展开近身搏杀,甚至有人被砍得白骨外露、身受重伤,也丝毫不带惧色,仍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达奚长儒几次发出号令,指挥被敌人打乱的隋军散而复聚,齐齐作战。他身穿的护体重甲早已被敌人砍掉,此时此刻全身上下多处受伤,伤口血肉模糊,肩膀上更有两处前后贯穿之伤。但这朗朗硬汉如武神附体,爆发出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抢过敌人的兵械大砍大杀,高声嘶喊着:“将士们坚持住,马上就要打回郡城了,我们的援军就要来了!等我们与大隋的精兵猛将汇合后,那便是将突厥蛮狄杀得精光之时!”

    。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血色残阳斜照在这方苍凉空寂的土地上,上下天光一片浑黄。骤有一阵狂风涌起,细沙卷尘漫天蔽日,仿佛是在这黄土高原的大地上低吟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