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人记-第5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婚后无子,如今两位侧室有孕,也是先帝的喜事。当时,我问过太医院窦院使,窦院使说她二人的产期约摸在五月的样子。后来,曹氏四月中产下长子,便是今上。戚氏在端午产下次子,就是如今的二殿下。”说着看向苏太后,“太后还记得当年的事吗?”

    苏太后道,“儿媳记得,儿媳当时听到宫人回禀,说曹氏发动了,儿媳不放心,特意守在曹氏的宫室,待她生产后方到凤仪宫,亲自向母亲报喜。母亲还问儿媳,本是五月的日子,曹氏如何提前生了。儿媳想着,曹氏当年柔弱,提前生产,或者与其身子有关。”

    “不,那是因为,当时曹氏服用的催生的药物。”太皇太后此话一出,便是赵王都露出震惊之色,更遑论他人。太皇太后道,“民间都说五月是恶月,生出的孩子于父母不利。再者,曹氏与戚氏同时有孕,谁先生产,谁就有可能生出先帝的长子。当时我看她生子艰难,仁宗皇帝与先帝又因这个孩子欢喜非常,故而,当时我虽对她早产这事有所怀疑,并未多言。后来,此事虽查了出来,可那时,今上洗三礼已过,将要准备满月礼了,我犹豫良久,不忍这孩子刚下生就有不名誉的母亲,最终还是瞒了下去。现下看来,就因我当年一念之仁,便有今日毒杀之报啊。”说着,命人取出当年太医院院使专用的秘档,传阅诸人看,传到阿念这里时,阿念的手都不由自主的有些颤抖,他的眼睛落在那秘档之内,有太医院院使的签名与印签,还有就是加印的凤玺,证明此事是当时的皇后如今的太皇太后知道的。

    太皇太后把这等旧账都翻了出来,曹氏是绝对活不成了的。

    此时,已无人再为曹氏求情。

    曹氏一死,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陛下的事,陛下于曹氏之事到底知不知情?

    太皇太后道,“陛下身体不大好,此事,还是待诸藩王来朝,容后再议吧。”便起身离去。赵王连忙跟了上去,扶着太皇太后,一路随太皇太后而去。

    阿念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把先帝的信交给太皇太后,此时见着赵王如此殷勤,阿念顿时明悟,此时此刻,陛下顾不顾不得,非能由他做主。但,先帝可不只陛下一个儿子啊!阿念当即立断,抄起今日记录就追了上去,急呼道,“娘娘,今日所录,臣已是写好了,请娘娘阅览。”

    太皇太后驻足,却是未曾回头,叹道,“不必了,我信得过江翰林。”

    阿念道,“娘娘,臣有事,想单独回禀!”

    太皇太后此方道,“五郎先去吧,明日再进宫陪我说说话,先帝去的早,也唯有你们是我的主心骨了。”

    赵王自责道,“儿臣远在封地,路远不知帝都事,倘知母后受此怠慢,儿臣与兄长们早来帝都为母后讨要一个说法了。皆是儿臣们疏失,至母后受此苦楚。”

    太皇太后拍拍赵王的手,赵王那双漂亮的桃花眼淡淡的扫了阿念一眼,向太皇太后施一礼,方出宫去了。

    阿念随太皇太后到偏殿说话,阿念心意即定,还是请太皇太后打发了无关宫人,阿念方沉声道,“当年,先帝召臣回帝都,曾吩咐过臣,倘有皇位震荡之事,便让臣将此事交予太皇太后。”

    话毕,阿念上前一步,将这封他珍藏了足有四年的密信双手呈上。

第515章 帝都风云之六七() 
第515章 帝都风云之六七

    第515章

    别看阿念保存这封信长达四年的时间; 实际上; 他对这封信完全没有半分好奇; 也从没有过打开来瞧上一眼的冲动与欲望。

    相对的; 因此事是先帝叮嘱过; 倘帝位震荡方可呈上。阿念一直把此信当做烫手山芋。

    阿念送上信; 便欲告退。

    太皇太后却道; “你不同于别人,不必如此避讳。”

    太皇太后身边仅留了一位贴身的女官,那位女官瞧着年纪与太皇太后相仿; 想也知必是太皇太后心腹中的心腹。女官验过漆封,方打开信,取了出来; 恭恭敬敬的奉予太皇太后。

    信写得不算长; 太皇太后看过后却是难俺伤感,这种伤感; 比先时处置曹太后与商议今上的时候真诚的多。太皇太后良久方道; “你也看一看吧。”

    女官将信送到阿念面前; 阿念此时却真正有些好奇了; 他本是外臣,负责保管此信; 他先时还犹豫要不要把信交给太皇太后; 却未想到; 自己竟也能一览此信。接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甚至想像不出; 先帝写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太皇太后如此不避讳的令他同阅此书。难道先帝信中还提他了?阿念想想就觉着不大可能,他与先帝君臣之义更甚于兄弟之情。

    阿念修过先帝年间的史书,曾有幸看过先帝的一些手书,认得出,这是先帝的字迹。而且,这字迹虽不算清透有力,却也字迹飘逸,可见先帝在书写此信时身体尚可。先帝的信并没有什么客套话,开信便是:

    儿思量许久,方决定留下此书,以备万一。

    皇后有娠,儿一喜一忧。倘皇后能誔下皇子,则此子为嫡子,纵儿一朝离去,有母后辅佐,皇后贤白,只要此子资质尚可,纵日后守成,儿亦无可忧心之处。倘皇后诞下皇女,则为公主,儿曾笑言,倘有公主,必要与行云姨妈做一回亲家。行云姨妈曾随儿远赴蜀地,对儿悉心辅导,儿以嫡公主相许,料得必是一桩上好姻缘。

    儿今有七子,长子煊年方十一,尚是年少。倘无嫡子,储君之位如何定夺?诸子尚小,资质难辨。皇子尚幼,诸臣必以长幼而论,母后胸襟,亦会倾向立长之说。依儿私心私意,长子煊并无过失,其他诸子亦难辩贤愚,不立长子,日后长子如何自处?倘立长子,煊年幼,其母曹氏却非□□之人。

    儿欲郊仿父皇当年所为,惜煊与曹氏母子情深,儿若令曹氏随侍儿于九泉之下,煊将来难免受小人挑拨,反误会母后与皇后,旦有此意,必为大祸。倘留曹氏,煊心绵意软,忧之为曹氏所误。

    儿,左右为难。

    儿深思多日,此时儿心中之为难,他人不知,母后必知。

    儿与煊父子之情,血脉之恩,倘煊为后继之君,儿望其英明仁和,做一有为之君。儿时日无多,未料将来。倘其不堪帝位,又当如何?

    万里江山,乃父祖先人血汗所成,儿于帝位十载,战战兢兢。父于帝位十载,倾尽心力。母后辅佐儿与父两代帝王,于江山所用心血,更胜儿百倍。儿纵有私心,亦不能不虑祖宗基业。

    母后看到此信,定是煊铸就大错之时。

    煊少年登基,儿已有所安排,内有母后内阁共同辅政,外有柳家为援,待来日亲政,理当顺遂。若煊不堪造就,上有母后教导,下有韦相忠心,外有靖南公所摄万军,皆不能安稳帝位。可知此子非帝王之材,母后倘有明君人选,可令他子取而代之。

    倘母后一时难决废立之事,儿有一议,不知可否。

    母后辅佐父皇数十载,辅佐儿十载,母后之才,决断天下,更甚帝王。母后可暂摄朝政,令煊病退后宫,以此,则外安朝政国事,内全煊之性命,亦是儿为父者之私心。

    其他诸子,儿祈母后细度其才,倘有可堪教导之人,请母后不吝教导,以备为后世之君。

    儿今不过而立之年,一朝故去,帝室衰落,再所难免。诸藩王非儿之兄长,便为儿之叔伯,倘藩王之子有天纵之才,儿无话可言。倘无此惊才绝艳之辈,望后嗣之君,仍取自儿之血脉。不然,儿之血脉,断难保存。

    父皇临终,将儿与江山托付母后。今儿不孝,先行离去,无可托付,唯付母后。

    愿母后千秋万年。

    落款是,儿穆梵亲笔。

    阿念看后,不禁落下泪来。

    这种感觉,不知是因与先帝的兄弟关系,还是君臣之义。阿念就是觉着,心中一阵又一阵的酸楚与伤感令他泪湿衣襟。阿念轻轻拭泪,抬眼时见太皇太后依旧是那样笔直的坐在玉榻之上,这位至尊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此时,这双眼睛一样难掩悲伤。阿念哽咽道,“还请娘娘节哀。”

    “江翰林,你官职寻常,才干亦不过中上,但,你其实是个很有运道的人。”太皇太后又道,“我这一生的心血,三去其二。”

    太皇太后这样的地位,其实与江翰林当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太皇太后也不过是伤感之下方有此感叹罢了,摆摆手,令江翰林退下了。

完结章() 
完结章

    第516章

    阿念回家的时间并不晚; 他的精神头儿也不错; 较之宫里刚出事时六神无主的焦急样; 阿念重新恢复了往日风采。

    何子衿看他这气色; 就知道那信定是已交予太皇太后; 不然; 断不能这般轻松。

    阿念换了衣裳; 打发了下人,方与子衿姐姐道,“先帝之深谋远虑; 常人所不能及啊。”然后,与子衿姐姐细说了慈恩宫之事,包括先帝信中所写内容; 阿念探花出身; 基本上看了一遍便记了下来,故而说的十分详尽。阿念道; “先帝能得帝位; 以往; 不少人都说; 是因先帝为太皇太后所养育的缘故。这样说,也没差。可是; 先帝能有这样的才干; 可见太皇太后在先帝身上花费了多大的心血。”

    “这样的心血; 便是亲生母子,怕也多有不及之处。”阿念不禁感慨; 道,“当初我还小人之心,担心太皇太后谋权。我的眼界,还是太窄。亏得先帝临终前提点于我,让我只管跟着太皇太后走。先帝目光长远,心胸豁达,不愧一代明君。”

    何子衿递了温水予阿念,道,“正因太皇太后对先帝悉心教导,方有今日先帝托付江山哪。一还一报,大抵如此。”

    阿念正在喝水,听到“一还一报”四字,险些呛了,摆摆手道,“快别说这一还一报了。”悄悄将曹氏当年干的事说与子衿姐姐知道,阿念道,“这蠢笨妇人,就一门心思的钻营,当初能用催产的药物,如今做出这种灭绝人伦之事,也不为稀奇了。”

    何子衿有些不解,道,“太皇太后可不像那样心软的人。”一码归一码,太皇太后心胸才干世间少有,而且,为人性情不可谓不宽和。但,宽和与圣母是两码事,像这种替曹氏瞒下催产之事,要是别个人一时不忍心瞒下来,有可能。何子衿的认知里,太皇太后从不是这样的人。”

    阿念略一思量就明白了,道,“姐姐你没留意,当初曹氏产子之时,是昭和八年,彼时,先帝身份尚只是皇子。我听说,当初仁宗皇帝是病重之时方择定皇储,曹氏产子时,先帝并非储君。先帝只是幺子,秦王是长子,倘先帝内闱暴出催产之事,这是有伤颜面之事,更有甚者,说先帝内闱不谨,都是轻的,倘有心人拿此事做文章,先帝风评必然下降。”

    何子衿恍然大悟,“想来,当年太皇太后为着先帝的储位,方将此事瞒下的。”

    “我猜这是第一原因,”阿念道,“太皇太后的城府,深不可测。她虽将此事瞒下,太医院院使的秘档中,此事却是有当时窦院使的签押,还有太皇太后亲自用了印的。这件事,倘当年太皇太后全为私心,何必要用凤印,毕竟,这就坐实了太皇太后瞒下此事的事实。可反过来,又让人觉着,太皇太后此举也不算不光明正大了,起码,没让太医院背锅。我猜,当时是为了先帝,先帝毕竟是太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先帝才干出众,太皇太后希望能推他一把,故而瞒下此事。这些年,先帝在时,曹氏还算乖巧,太皇太后也就没再提这事。但没想到,先帝因病过逝,诸皇子年少,最终立皇长子为新君。机缘所在,这件事就成了太皇太后手中的一个把柄。”

    阿念道,“太皇太后说一还一报,当初她一时心软,为曹氏隐下催产之事,遂有今时曹氏毒杀之事。但,何偿不是太皇太后知催产之事,故而,防范曹氏甚深。说真的,叫谁想,谁能想到太平盛世,敢有太后毒杀太皇太后这样的事呢。”

    何子衿道,“还是咱们小百姓家太平些。”

    “是啊。”

    曹家伏诛后,紧跟着就是一批官员的落马,朝中地方空出好缺无数,阿念都想着是不是再谋个外放。不过,通政司通政出缺,吏部直接调了阿念到通政司做了四品通政,虽然与先时做翰林一样是四品,但,通政司何其要紧部门,简直是直接从冷板凳到了热炕头儿啊。因有了新的职司,阿念只得息了外放之心,三家却是不想放过这等机会,凑到一处商议,阿念道,“机会难得,现在但凡曹家一党,最轻的都是丢官,先时曹家伙同李尚书安排的那一批,都是好缺。如今空出来,抢的人可不少。想外放,现在是绝佳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