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穿越时代-第4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从明朝一直拖到清朝,哪怕蒸汽轮船和铁路火车都出现了,因为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漕运依然还是老样子不变。最后到了二十世纪初,因为大运河北段实在是淤塞得根本不能行船,而刚刚闹过庚子义和团之乱、签署辛丑条约赔了列强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的清廷,又无论如何也拿不出治河经费了,只得不顾一众官吏们的幽怨眼神,毅然废止了漕运——丢了饭碗的漕帮从此变成了青帮,有的改行去闯荡上海滩,有的去投靠孙中山成了革命党。在日后的辛亥革命之中,这些下岗纤夫还对推翻清王朝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同理,孙承宗阁老的堡垒战术,不仅每年花费五百万两银子,全国赋税投进去都不够,而且一旦真打起来,攻也攻不动,守也守不住。所谓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不过是全部二十多座堡垒,被后金军扫荡得只剩最多四五座,大量的钱粮物资和人员都被掳走资敌,只是有几座特别坚固的堡垒没有被攻破而已。

    而为了守住这几座堡垒,还有巴掌大小的一块地皮,代价却是四海骚然、中原大乱,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边军断饷绝粮、纷纷哗变,无数流寇横行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各省,搅得全国动荡不宁。

    只要稍微比较一下得失,就该明白明末的朝廷国力,已经根本支撑不起这种堡垒战术了。

    既然这种堡垒战术如此糟糕,既浪费钱又没成效,还有巨大的后遗症,为何明廷还硬是要抓着不放呢?

    因为它跟漕运一样,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方便大家伸手贪污!

    显而易见,花费巨资搞那么多个根本守不住的工程,对于有关部门来说,真是太适合贪污工程款了——敌人来袭,堡垒陷落,然后被劫掠和拆毁,在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之余,也会将有关人员全部贪污工程款的痕迹给毁灭得干干净净。

    所以,只要堡垒修到哪里,**就延伸到哪里。那些黑心官儿把堡垒修成豆腐渣工程还是轻的,直接在账单上瞎编一些不存在的据点,专门用来向朝廷骗钱也是常事!反正等到女真兵一来,就是玉石俱焚,一片废墟哪怕朝廷事后想要派人来查账,也无处可查……除此之外,朝廷花名册上的十几万关宁军,分散在二十几处堡垒里,互相无法支援,女真军一旦来扫荡,明军自然是兵败如山倒,死亡溃散无算,一场败仗下来,所有吃空额的痕迹也被消除得干干净净,真应了王在晋的那句话:“食粮则有,临敌则无!”

    于是,孙承宗在辽西建立的堡垒群,不但成为了女真人定期组队刷怪、爆出粮草军械的固定补给站,还成了辽西将门每年敲诈朝廷的聚宝盆。更要命的是,辽西将门也是官场老油子,很懂得法不责众和抱团发财的道理,于是就跟漕运一样,自从辽西堡垒群开工之后,从内阁六部到地方大员,不知道多少人都从这里面沾手分肥——朝廷的财政收入几乎都在这里了,凡是有点能耐的家伙,都会想办法从这里捞钱啊!

    结果,大明帝国每年砸锅卖铁地往辽西投入五六百万两银子,为此搜刮得天下百姓群起而造反,结果却是养肥了从中枢文官到辽西将门的一大帮吸血鬼、吞金兽,还把辽西将门给养成了不受朝廷控制的藩镇,只肯大把地拿粮饷,不愿意好好打仗,捎带着让女真人抢走大量钱粮和物资,变得一日比一日强壮。

    所以,尽管辽西堡垒群把朝廷财政拖得基本崩溃,但从内阁重臣、朝廷六部到参与辽西堡垒群建设的各方势力,当然还有作为直接当事人的辽西将门,都不愿意改用王在晋的方略,撤回山海关节省开支,让朝廷喘一口气。因为朝廷一旦花费的少了,他们这些贪官污吏能捞到的好处也就少了。而胆敢强行推行这种策略的家伙,非但会担上“丢弃祖宗之地”的骂名,还会得罪一大堆人,多半连性命都未必能保得住!

    这样一来,为了这么多人的灰色收入,大明朝廷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坚持辽西堡垒战术,一直拖到整个国家垮掉为止——其实到了后面,就连孙承宗自己也隐约感觉到,这套看上去很好很强大的堡垒战术,已经变成了好像漕运一样的害民玩意儿。但事情到了这一步,连他这个创始人自己都没有办法改弦更张了。

    ——任何错误的战略举措,只要能够方便官僚集团贪污分肥,那么就别想改过来,

    ※※※※※※※※※※※※※※※※※※※※※※※

    “……哎,虽然没能提出真正可用的解决之道,但此辈僻处江湖之远,也能看出这其中的门道,可见写出此文的澳洲文士,必定是消息灵通、见识不凡之辈。如果能说得他弃暗投明、报效朝廷……”

    邹维琏嘀咕到这里,却又猛地哑然失笑——这文章虽然目光犀利、评论老道,但词句尽用白话,颇为粗鄙,而且通篇没用几个典故。以这等文采,顶多就是能当个童生,连秀才都未必考得上,更莫说是进士了。像这样的人,在大明的朝堂中,能够给那些下贱武夫当个幕僚清客,恐怕就已经是最好的造化了吧!

    想到此处,邹维琏不禁有些意兴阑珊,无心再看下去,便把《战争史研究》随处一丢,起身喊来随身小厮,伺候着他穿戴整齐,随即从书房出来,伸伸懒腰,活动活动手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刚走出房门,就有一个管事上前来问候,“……老爷,您可起来了,要用些茶点么?”

    “……哦,好啊,就端到花园的凉亭里去吃吧!今天有些什么点心?”邹维琏随口问道。

    “……厨房的锅里蒸着澳洲甘薯,快要出锅儿了。另外还有新上市的澳洲甜玉米,小的知道老爷您就好这一口,特地搭船跑了老远的路,去霞浦那边进的货!”那个管事一脸谄笑着说道,“……另外还买了一些澳洲西红柿、澳洲甜椒和澳洲花菜,预备在晚饭时下汤面吃!”

    听说今天的茶点有澳洲甜玉米,晚饭还有甜椒、西红柿和花菜,邹维琏不由得十分愉悦——虽说君子远庖厨,可论起吃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诸位生活豪奢、吃穿讲究的东林君子来说,食材当然是花样越多越好,越新鲜越新奇越好。虽说这些年来,已经不断有各种新奇的异国果蔬被人从海外引入大明,可是在最近几年,当澳洲人的食谱和食材传到东南各省的时候,还是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追捧。

    就拿这澳洲甘薯来说吧,前些年与海外番邦通商的商人们也运来过,可是要说味道,那真是与澳洲人的甘薯品种没办法相提并论。那澳洲人的甜玉米,滋味更是比西夷佛郎机人的玉蜀黍胜上百倍。还有西红柿、花菜、甜椒等物,也都口味不错,感觉颇为新奇。据说澳洲的水稻同样产量极高,远胜于中土稻种。

    可惜,这澳洲人也不知用了什么秘法,买来的澳洲甘薯,居然只能吃,不能种!倒也不是说这些甘薯都被事先煮熟了,所以不能发芽——种下去之后。这芽倒是能发,秧子也长得挺长,可奇怪的是,居然会只长秧子,就是不结薯!其他几样澳洲食材也都这样,就拿那澳洲西红柿来说,买来的果子都是又红又大又甜,可你要种下去……结出来的果子绝对是又小又酸,产量还出奇的低,真是怪事!

    所以,截止到目前为止,市面上大部分的“澳洲菜蔬”,还是只有“澳洲人”的手下能够提供。听说在闽南那边,这些新作物已经被澳洲髡贼的“工作队”推广开来,但在朝廷余威尚存的闽北,就只有霞浦的福宁卫军户能够获得种子,进行栽种……故而一直供不应求,去霞浦进货的菜贩时不时还得排队……

    “……哎,这澳洲髡贼虽然不守礼法、粗鄙无文,但却不仅擅长百工,在农事上也是很有一番造诣,可惜就是不肯乖乖报效朝廷,反而勾结奸民叛贼,意图祸害我朝社稷,真是其心可诛……”邹维琏在心中如此思忖,正准备移步往凉亭走去,不料外面又有一个下人大叫着跑进来,“……老爷,老爷!”

    “……闭嘴!大呼小叫的,成何体统!什么事这么慌张?”邹维琏不悦地皱眉呵斥道。

    “……老……老爷,外面有位张老爷求见,好像说是江南来的!”下人赶忙汇报说。

    “……哦?江南来的?就是上次来的那位?”

    听得这话,邹维琏巡抚顿时就挂了一脑门的黑线——莫非是上回的张岱又来了?

    “……不是,是另一位不认识的张老爷。”那个下人赶忙答道,同时双手递上一份精美的名帖。

    然后,看了看名帖上的字迹,邹维琏的脸色变得更黑了,“……张溥张乾度?上次好不容易打发走了张岱这个纨绔,如今怎么连这条疯狗也来了?江南的东林诸公究竟是要闹哪样啊?”

    “……那……老爷,要不要请他进来?还是说您不在?”

    那下人见巡抚老爷的脸色不佳,便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道。

    “……来者是客,还是请他进来见一见吧!”深知张溥这货有多么难缠的邹维琏巡抚,最终还是没敢给对方吃闭门羹,“……就在花厅见,把备好的茶点也端过去……哎,为什么就不能让老夫清静两天呢?”

第七十九章、福建暗流 下() 
第七十九章、福建暗流(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林党是一个拥有超越时代思想的先进组织——美国和国际金融财团在后冷战时代搞的颜色革命、广场运动、某某花革命之类,有很多套路都不过是东林党在四百年前就玩过的玩意儿。

    比如说,就像后世的广场运动,会推出某些青年社团作为运动骨干,捧起某某考试不及格的大学生“民主斗士”、某某在网上挂单求包养的卖肉女“民主女神”作为偶像领袖一样,东林党也豢养着几群在前台冲锋陷阵的激进分子。这些激进分子一般和后世的红小将、民主斗士和游行专业户差不多,通常来说年纪比较小,性格极度的狂热和偏执,在被某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给洗脑之后,就会变成勇气指数爆表的狂信徒,或者说中二病,只要能够死得轰轰烈烈,哪怕豁出性命也毫不在乎!加上背后总有人在这些狂信徒和后台大佬之间拉皮条,给这些极端分子造势和提供资金,故而杀伤力惊人,经常能把政治对手冲击得疲于奔命。

    这样的中二病激进分子,在整个社会人群当中其实不多,通常三十个里头出不了一个,可只要形成了某种氛围,又有阔佬愿意出钱出场所提供各种支持,便能源源不断地从读书人当中选拔、洗脑,量化生产出这种激进分子,或者说死士,并且一批批地投入政治斗争中去——就如同后世美国的民主基金会,在全世界开设的无数个广场运动培训班一样。在明末,东林书院起的就是这种作用,当时江南的官僚缙绅富商集团很有远见,懂得出钱出场所找“大儒”来“讲学”培养自己的读书人——也就是他们的利益代言人。

    这些被洗了脑的激进分子一旦混出头,就能给后台大佬带来丰厚的回报,即便失败甚至牺牲了,也绝对不会伤到东林党的根本。比如在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度被阉党击败,魏忠贤趁机疯狂反扑。但顶在前面死得最惨的倒霉鬼,也主要是这些摆在前台的狂信徒,譬如史可法的老师之类。至于那些幕后的大佬们,绝大部分都不过是罢官退隐而已,而他们的经济基础,更是连毛都没掉一根,甚至可以继续“讲学”培养敢死队。在暗中继续操控舆论,积蓄力量。最终在崇祯初年实现了咸鱼大翻身,成功地赖掉了他们的赋税。

    至此,皇亲宗室们原本不用交税,地主缙绅和豪商们也可以不用交税,可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税收,否则财政就得破产。于是,本该由皇亲宗室、官僚、地主、商人们缴纳的赋税,便只好由高迎祥、李自成等穷泥腿子来交,这样。皇亲宗室、官僚没意见,东林党更是对崇祯歌功颂德,宣称当今朝廷是“众正盈朝”,崇祯皇帝是圣人再世……而唯一没有话语权的贫下中农,却被这些正人君子和圣君给逼得没了活路……

    更恶心的是,东林党不仅做了恶人,同时又在扮好人。从万历朝开始一直到崇祯朝结束,东林公知集团一直扮演着两面派的角色,一方面疯狂逃税,把国家赋税转嫁到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贫下中农头上,将贫下中农逼上绝路,另一方面又掌握着舆论。攻击皇帝横征暴敛,要皇帝施“仁政”减税。

    那年头的贫下中农,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哪知道朝廷里的那么多弯弯绕绕?于是就把仇恨全对准了皇帝,反倒把东林党当成了好人——举例来说,东林干将李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