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父子俩的穿越日常-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督邮上前一步答道:“匠户们连夜打造,如今已有五十具。”
俞都尉不禁出言:“这么少?”五十具能顶啥用?
苏太守也皱眉:“吩咐他们加点劲儿,上点心,务必要在异族大军赶到之前,让守城将士们人手一具。”
朱督邮大惊:“这这万不可能。”
苏太守道:“如何不可能?”
此时董仓曹出言道:“城中铁匠,便是连学徒都算上,也不过百人。四千将士著铁甲者本有两千,库中一千已用上了,缺者还足有一千。大人前日召集城中铁匠,如今已有两日,连夜打造才堪堪五十,而异族大军最迟明晚便到,一日一日之间,便是不吃不喝,也打造不出近千具铁甲呀大人。”
苏太守也无话可说。
“不若以藤甲代替?”童功曹见苏太守不愉,连忙出了个主意:“铁甲难造,藤甲却容易些,虽然坏得快,也比什么都没有强。”说着看向董仓曹:“程德管军械久矣,想必手下也有几个会造甲的,不若令其教会一些聪明机灵的百姓,再令学会的百姓教会家人及朋友等,让百姓帮着打造。”
苏太守闻言便是一喜:“城内百姓十数万,只区区千具甲,便是半日也能造出吧?”想到此处便看向董仓曹:“程德以为如何?可行否?”
董仓曹怔了一下:“可行倒是可行,不过”
苏太守不待他说完,便喜道:“可行便好”当下就想将此事交于他,董仓曹连忙道:“大人容禀,让百姓造虽可行,但库内缺少造甲藤条呀,如今异族围城,也无法出城搜集。再者造藤甲工序繁多,从剥皮泡水浸油晾晒纺织等等,一件甲自开始到结束能穿,最少也要半月之后”
“如此说来,此行不可取。”说话的是周郡丞。
“可也不能让将士们无甲可著呀?”
“大人您拿个主意呀。”
众官吏七嘴八舌,直吵得苏太守脑仁儿发疼,忍不住摆手:“好了好了,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让本官再想想。”
挥手命众人先散了,苏太守召来太守府的属臣商讨,想拿个法子出来。
诸属臣政事多半精通,但军事也就呵呵呵了,硬着头皮出了好几个主意,都被太守否决了,到了也没拿出个行得通的主意力,直气得苏太守脸皮青黑,骂废物点心。
龙长史跟于清河同样挨了苏太守的骂,灰头土脸的出来了,相视望望叹了口气,才拱拱手告别回自己院子里去了。
已是二更时分,于老年龄大了也歇下了,院儿里守门的半倚着门打着瞌睡,于清河见其半睡不醒的也没生气,只叫醒他开门自己进去。
却正巧碰上起夜的赵保国,一开始还有点愣,自家院儿里怎么还跑出来个陌生人,还以为有人趁夜来太守府做乱了。
“可是于大人当面?”赵保国也惊了一下,但仔细想想也就反应过来,更何况于清河长相同于老极为相似。
“你是?”于清河有些不确定:“是赵恒赵郎君吧?”看年龄好似比爹说的大了两岁,不过太守府守备森严,若真有宵小也进不来。
“正是晚生。”赵保国连忙过去,上前拱了拱手:“于大人公务繁忙,夜半才回,着实辛苦,令晚生佩服有加。”住在人家家里,说说好话也正常。
于清河笑了笑:“为朝庭做事,为太守效劳,都是应当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表明态度,于清河说了两句套话,才道:“赵郎君这是没睡呢,还是起夜呀?”
赵保国道:“睡前水喝多了。”
于清河点点头,就明白他是起夜了,他儿子跟赵保国差不多大,也没什么能说得上话的,只勉励了几句,就打算回房休息了。
这么好时机赵保国哪能放过,就厚着脸皮请教了一些政事上的不明之处,于清河看着那求知欲旺盛的眼睛,也不好意思不解惑,但站在院子里说话多不好,就领着赵保国去他书房,让下人点了灯上了茶,再一一给他解惑。
赵保国自觉拉近了点儿关系,开始感慨这场战事,先吹捧一下太守的为国为民之心,又捧一下太守诸属臣,当然也少不了要不带脏字儿的骂几句异族。
于清河就觉得同仇敌忾了。
第363章 办法()
赵保国从于清河的支言片语中得到了战场上的一些消息,感觉虽然看起来形势不错,但也只是一时的,后势并不占优,又听闻城内藤甲损坏太快,铁甲又不够用的问题,便提议:“太守大人收集城内民户铁器以作军械备用,莫如再打造一些?”
于清河虽欣慰赵保国有心为广陵出力,但此事之前商议过了但并不可行,只道:“铁匠人手不足,异族主力不日将兵临广陵,委实来之不及。”
赵保国沉吟道:“若令城内百姓帮忙呢?”
于清河就说打造铁甲也是要技术含量的,老百姓也不是个个都匠人出身。
所以还是不行,赵保国便换了个思路,铁甲来不及打造又人手不够,那就打造其它的盔甲,就算防御力比不上铁甲及藤甲,也比布衣上阵要强。
“晚生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于清河闻言略微诧异,铁甲藤甲都不可能了,这赵家郎君还能有其它法子?不由得来了兴致看向他,只见其微微一笑:“城中百姓十数万,其中妇人亦有数万之余,女工乃妇人必备之技,若太守大人命城内妇人制衣,想必并不困难,且数量不在少数。”
于清河闻言微怔,一时不能明了,抬眼又对上了赵保国明亮的眸子,其中并无玩笑之意,微微思忖之后灵光一闪,面色微喜:“贤侄意在棉甲?”连称呼都直接换了,显得关系也亲近几分。
赵保国无不乐意,只笑着称是。
于清河上下打量一番,心中不无遗憾,如此俊秀聪慧少年,若是自己的子嗣该多何,便不是若招来为婿也是半儿,可惜膝下又无适龄之女,白白便宜了旁人。
“此举倒也可行只是畏火这一点,太过劣势。”于清河思来想去,除了棉甲之外,也无更高明的法子。“聊胜于无,聊胜于无,罢了,总好过布衣上阵。”
“虽说棉甲畏火。”赵保国道:“但若正面厮杀,异族如何能用箭?自然不惧于他。而城墙之防守,还是得靠铁甲,藤甲亦惧火攻,大人先前言道,城守两千将士,而铁甲有三千,便能轮换甲衣对战,如此城防便不惧异族火箭。想来太守大人提出造甲一事,也是为异族大举攻城做准备,届时除了城墙,将士们必得出城对战,那番才是棉甲派上用场的真正时机。”
能当上太守的属臣的,就没几个是脑子不好使的,只是各有擅长的地方,虽对军事不明,但被赵保国这么一点,就瞬间理解了。
有好法子,于清河自然就坐不住了,也不顾现在的时辰,匆匆忙忙就要去向太守大人献计,临走时还安抚道:“贤侄献策有功,愚叔必向大人为你请功。”
赵保国自然顺着杆子往上爬,口称叔父,又客气两句,再暗言表了表领情的意思。
于清河一路上懊恼着,棉甲铁甲藤甲,史上又不是没有在战场上用过,偏偏这么多人就光盯着府库里有的两样,怎么就没想到用棉甲呢?
也是惯性思维的问题,现在将士们守城,异族攻城多有用箭之举,自然要防着火箭,而棉甲不防火,一干官吏下意识就将棉甲排除在外了。
而铁甲足够城防轮换使用,意欲造甲是为异族主力到来后大举攻城做准备,这一点太守又没明言,只以为大家都明白,哪知道其它人没想到呢,所以一干人等半晌出不了个主意,才被连连喝骂。
太守刚躺下不多时,便有下人来报史清河求见,着衣便请进屋来,待于清河把之前与赵保国商议的法子说出来,太守睡意都喜没了,抚掌笑道:“甚好甚好。”
又问此策出于何人,于清河也不敢隐瞒,把赵保国给说出来,难免夸赞了几句。本来他也思考过要不要把此计占为己有,也好博得太守另眼相看,转念一想之前太守召各属臣议事时,他连个屁都没崩出来,往日也没在军事上表现出过天赋,若一回去立马又找太守说自己想到了主意,不明摆着里头有问题吗?
他居于太守府内,什么事情能瞒得过太守的耳目?与其夺了赵恒的主意为己用,事后再被太守调查出来,就算太守大人看在父亲多年的情份上不追究,可待他到底不会如以往般亲厚。
不如直言,一来在太守面前落个诚实的印象,二来赵恒是读书人,走得科举的路子,人也聪慧,他在太守面前向其进言说好话,其必然会领他好意,若有功成名就一日,他也多了个倚靠,不说要作威作福什么的,只若哪日落难,求上门去人家记得往日之情,搭把手帮着周旋一二也是好的。
苏太守听到赵恒之名,有些熟悉,但记忆里翻了半晌,也记不起来此子为城内哪家大户之子,便问道:“本官不曾记得城内有赵姓之户,莫不是贫家子?”
于清河忙回道:“其非世家子,却是今年府试的考生,学业也算精进,若非朝庭取消今年院试,说不准便能博了秀才的功名。”
苏太守点点头,冷不丁又问:“赵家与尔如此亲厚,可是沾亲带故?”
于清河惊了一下,连道:“大人容禀”便将赵保国受童家举荐来太守帮忙的事情说了,又说当时是在他父亲手底下做事的,所以赵于两家才有点交情。
很明显的向太守表忠心,意在他是为太守收敛人才,并没有二心向外之举。
太守听了于清河的解释,这才点点头,意味着于清河这关算是过了。
这夜还是不安稳,异族敲锣打鼓骚扰着城墙上的守夜将士们,莫说他们没睡好,便是城内百姓们,夜里也睡得不太安稳。
次日太守就把棉甲之事交于朱督邮安排下去。
朱督邮先一愣再一喜,而后直接去找董仓曹要棉花去了,董仓曹翻了翻帐本儿,说是库存的棉料不够,只造五千具棉甲。
朱督邮想了想,把棉料全部提出来,叫人吩咐下去让城内手艺好的妇人帮忙制衣。而后又去找了负责铁匠班子的军匠,令其安排匠人们打造铁片,待铁片打造好了后送去制棉甲的百姓手里,好把铁片缝入棉衣内增强防御。
第364章 捐献()
“大人放心,只要人手足够,必能在午时之前,造出足够五千所需。”军匠一听就满口应了,打铁片总比让他们制铁甲来得轻松,虽说全凭一百铁匠人手不足,但打铁片又没什么技术含量,回头召几千壮汉过来帮忙,只叫一个匠人负责一队指点着就是了。
朱督邮满意的点点头,背着手回到太守府去找太守大人说库内棉料不足,只能造出五千棉甲云云之类的。
苏太守眉毛差点儿拧成疙瘩,好半晌才吩咐左右随从,命人带朱督邮去开太守府的私库,把他自己的库存拿出来用。
太守府私库虽也有存货,但谁没事儿存上够几千上万人用的棉料?自然也是不够的,太守闻言便问还差多少,朱督邮算了算说:“加上府库及大人府上的棉料,也只能造出五千一百具。”
这就差了老远了,苏太守又不太好了,这么点儿能顶啥用?朱督邮见太守面色不好看,连忙道:“下官府邸亦有些存货,回头便使人提出来。”
闻言苏太守神色微缓,又道:“你家又不是开布料坊的,便是有怕也聊胜于无而已。”
朱督邮欲言又止,似乎想说什么,到底有些顾忌,便低着头没吱声儿。
一旁的龙长史却没想那么多,直接就开腔了:“大人,下臣府中也有些存货,如今正值危难之际,愿捐出来以作军用。”
苏太守闻言便十分欣慰道:“向南有心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太守府属臣十多个,先从他自己作表率,再到底下一干属臣全部随从。衙门那一帮子官吏,怎么敢不表示表示?或多或少都要拿出来些。
而衙门及太守府都捐献了,城里的大户还好意思干看着?干看着也坐不住,自然也得捐献些出来,大户们可不比官吏,一个个的富得流油,府内主子下人都不少,哪季不得换新衣?料子的库存自然也不在少数。
所有大户都捐献一些出来,哪怕不够五千也够一半了。至于剩下的那些缺口官员及大户都捐了,自有那投机的会看风向跟着捐献为博印象,也会有那忧国忧民的自愿捐献。
如此一来,棉料的缺口便不足为惧了。
于是待太守府的一干属臣都捐献了自家的棉料之后,朱督邮吩咐人搬到官衙那边去,分派给前来领棉料的百姓。
旁边有小吏记录着名册,也有几个帮着分发的差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