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父子俩的穿越日常-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二牛就说:“小二跟小六也算机灵,没我盯着烧出来的炭也像模像样了。”不然他也不能撒开手蹲家里不管。

    “那就行。”赵保国就出主意:“这雪下得这么大,再让他们城里城外的跑也不适合,不如让二哥他们自个商量,看叫谁直接住窑那儿去盯着,关键的地方就叫谁把握,其它不重要的工序,就请就近的村里人做就是了,虽说要给些工钱这冷的天,百姓也没有好活计做,要在家附近能有个活儿,烧窑又不累也不冷的,就是少给钱,也有得是人来。”

    要觉得给工钱不舍得,烧好了一人舍一两斤炭也能抵了去,村里百姓估计舍不得用这个,又靠着山只烧柴火还不花钱,可炭到底是好东西,自个儿舍不得用了,还不能存着等多了后进城卖给城里人?也是钱哪。

    赵二牛一听这主意觉得好,就忍不住了,三两口把饭扒拉完,不管外头下着雪呢,就要往外跑。

    中午也没回来,估计是大伯留了吃饭,下午回来时,手里头拎着篮子,里头装着白菜萝卜满满当当的,一进院儿就被刘老头儿接过了:“老爷出去,怎么也不带个小子伺候?这跑腿儿拎东西的,也能有人做。”利利落落的就接过了放门房里头搁着,回头等儿子或孙子过来,再叫他们拿厨下去。

    赵二牛就摆手:“又不是缺了胳膊断了腿儿,拎个篮子还非得叫人帮忙?”也知道刘老头是好意,也不多说,只道:“晚上就拿这个做了汤,也能暖和暖和。”俗话说得好,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可是好东西。

    刘老头就应了。

    天下着大雪,于家长辈不放心,就没放人过来,只叫下人送了个信儿,说雪停了再叫他俩儿上门来。赵保国难得清净也正好,就多布置了几篇课业,让来送信跑腿儿的随从带回去,叫于家俩小子在家里头自己做了,等再来时他可是要检查的。

    打发走了于家下人,赵保国就又钻书房里去,读书练字,不到半个时辰,就冻得手指头都有些僵硬了,再一看火盆儿,还是烧得旺旺的。

    就搁了笔去烤烤火,手暖和了,指节也能活动开了,才重新练字。

    可不多久又冻了

    这就烦人了。

    赵保国有些烦躁,得想个法子。

    想了想就叫大头去厨下拿块细棍关的炭来,赵保国用炭在纸上画了个手套的大致模样,再把这图纸给紫兰:“去问问温氏能否做出来。”

    紫兰拿了一瞧:“郎君画得这般清楚,若不求精致美观,婢子都能做了,温婶子手巧,哪里会做不出来。”

    赵保国一听就说:“那就去叫李管家开库房,领了兔皮做,要毛在里的。”见紫兰脆生生应了转身就走,赵保国又叫住她吩咐:“要得紧,让温氏加紧点儿,先做一套出来我练字要用的。其它的慢慢来,多做几套备用的,或半截指的或全指的做上几套,绣花之类的倒不必,只要实用就成。”

    “诺。”紫兰下去了。

    赵保国冻得也练不进去字,干脆拿了文房四宝去自己屋里,起码里头有炕,还带着点儿暖气儿,不说练字吧,至少看书还能看得进一些。

    到了下午,制好的手套就呈上来了,针线细密得瞧不出来,乍一眼看着,跟以前人商店里卖的也没什么两样。

    赵保国戴上动了动手指,既暖和也轻便,再试着写了写字,到底还是有些许影响,难免有些可惜,可惜没有毛线,这要有了毛线,不就能让人针手套出来用了?毛线手套跟皮子手套比起来,要好用些。

    这种皮手套,哪怕是半截的呢,戴着写字还是不方便,全指的手套,戴着出去挡风倒还实用了。

    这么一想,就想到好东西也不能自个儿独享,他未婚妻那儿也得送一套,这未婚妻送了,林老爷林夫人跟林栋也不能忘了。

    于是便对还未退下的紫兰说:“可以,就这么做吧。让温氏去找李虎把林家送来的狐皮裁了,做两套女式的,两套男式的其中一套大小比对着我的尺寸,另一套对比着我爹的尺寸,女式的一套对着温氏的尺寸,另一套对比你的尺寸小一分的模样。”

第430章 钱瑞送药() 
紫兰一听,就猜测这做好是要送到林府去的,于是就笑道:“那婢子让温婶子做得精美些。”真要赶着做,那肯定不太好看,这要送礼的东西,不做得美观些,就给府里丢人了。

    赵保国自然不知道紫兰心里的想法,面上不以为意:“做得差不多就行,不必多费心思。”

    紫兰面色就有些惊讶,默了默也没忍住开口劝,只言语含蓄委婉的提了提。赵保国半天才明白她话里的隐意,差点儿失笑:“这送过去,只是个意思,这模子都拿着了,正经要用的,林家自然会叫针线上人照着做,哪还真用这个?”就是给个样子而已。

    见紫兰明白过来了,赵保国又说:“顶多那套小点的女式的,做得精美些便是了。”这送给未婚妻的,那不管是不是送样子,都不能简单糊弄。

    紫兰面色就不太好意思:“郎君思虑周全,是婢子多虑了。”说着福了福便退了下去。

    等那手套又制了两套后,赵二牛就回来了,赵保国连忙戴着上去献宝,赵二牛斜他一眼:“又不是你做的,得瑟啥?”

    赵保国没得到夸有点不痛快,往椅上坐了哼:“不是我做的,那也是我画的图,爱戴不戴。”说着把搁桌子上的半截式的手套往一边一推。

    赵二牛就笑:“要脸不?多大人了还跟我发脾气?”说着就伸着胳膊去把那手套拿了戴,左看看右看看:“挺暖和的。”

    赵保国被他爹这么笑话了一句,也不由得面色红了红,转脸又想出个主意:“爹,这手套又好使又暖和,现在只咱家会,大伯他们男人有活计干,但到底太累,冬天又闲着,不如给副手套给他们,叫大伯娘她们女眷照着做一批,拿了出去卖钱,也能赚上一笔。”

    这手套是简单,叫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做,真想靠这个赚大钱不可能。可事先做多点囤着,囤多了再卖,做一枪子买卖,或多或少,也能赚到些花销,总比一屋子人闲家里没事儿干要强。

    赵保国满以为这是个好主意,哪成想一提出来就被他爹给否决了。

    “为啥?”赵保国有些想不明白,难道他这主意不好?

    赵二牛睥睨着自家儿子:“也不想想,这手套是用啥做的?皮子!一般百姓买得起吗?再说这玩意儿简单,你拿出去卖就要给人看吧?这人家一看就会了,回头自己不会做?哦就非得买你这个?”

    到时候做上一堆卖不出去,留着自家用,估计得用上一辈子。

    赵保国就哑然了,他是真没想到这个。

    于是难免有些丧气,想想他爹多本事,又能做扇谷风车又会做打谷车,不仅如此,这段时间蹲在木工房里神神秘秘,还不知道在研究啥玩意儿呢。

    可自个儿呢,读书还是费脑子,到现在也没能读出个啥来,练武也是托了前世的福,到这儿练得虽有些拳脚,正经也比不上人家从小开始练的。

    这么一想,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很是无用了。

    赵二牛见儿子一副受打击的模样,就有些不忍,便说:“这叫人做了拿去卖,是不适合的了。可也不是没有,至少这样子,这里的人没想到过,普通百姓用不起,这稍有资产的中富人家,或大户人家是不吝啬那点钱财的,实在不行,就做上一批叫那几个小的,去东西两街的大宅子角门叫卖。”

    这有钱人家,总要讲究个名声,这图了人家的样式做,总不好意思不买,再说这手套卖给百姓,再便宜人也不舍得,哪怕不贵呢。可要卖给大户人家,这点钱就不算什么了,虽说一看就会,可也没哪个能拉得下来脸子,用了人家的样式,还抠这三瓜两爪的。丢不起这脸!

    赵保国被打击的信心,又捡回了些,至少不算没用啊。

    于是撂这茬,又问起他爹在大伯他们家说的事儿了。

    几房商量过后,决定由赵愉赵恺哥俩,轮着去山上炭窑那儿坐镇,一人十天换另一个,就按他提议的那样,就近招附近村子里的百姓上山帮工,一日的工钱,就用一斤炭抵了。

    赵家这边是不想出铜子儿,反正炭对其它人来说,是个金贵东西,可对他们赵家来说,那是动动手指就缺不了的。这拿炭抵工钱,是合算的。

    不仅如此,赵愉还提议,说是城里买粮贵,不如就近用炭换粮,反正村子里粮食也便宜,他们用炭在村里百姓那儿换了,比在城里头买总要划算些。

    这算盘打得,还挺精。

    赵保国听了后就忍不住说:“二哥还真不简单。”人家虽说少了条胳膊,可架不住脑子好使,这脑子聪明的人,落哪儿也不会过得不好。

    赵二牛就很欣慰:“不简单才好呢。”不简单才能顶门立户。

    赵保国深有同感,这要个个都是扶不上墙的,他们还能眼瞧着一群亲戚饿死?少不了伸手帮衬,这多大一负担,偶尔帮帮还成,这要过日子都指望着他们爷俩儿了,一辈子?烦不烦的!

    就是他爹现在不烦,早晚也得烦了。再怎么亲近,也没谁能负担谁一家子一辈子的道理。

    爷俩儿正说着话呢,外头空青就进来说:“老爷,郎君,钱家郎君过来了。”

    钱瑞?下雪天跑过来干啥?

    赵保国愣了一下,正思考着钱瑞的来意,就听他爹忙不迭的说:“快请他进来。”

    甭管是来干啥的,大冷天的叫人屋外头等着,也不是待客之道,自然要请进屋里来说话才是正经。

    赵保国刚回过神,就见空青应喏出去,片刻后就领着满身风雪的钱瑞进了屋。

    “这么冷的天,怎么冒着雪过来了?”赵保国见钱瑞脸都冻得有些发紫,也坐不住了,连忙吩咐紫兰下去打一碗姜汤上来。

    赵二牛伸手给钱瑞拍着外衣上的雪花,钱瑞就解下了外衣,换上了墨兰拿的一件毛裘披上,拉了椅子坐在炭盆前烤火。

    “这突然就下了一夜的雪,天气冷得不行。”

第431章 欲做亲() 
钱瑞一边烤火一边解释:“城里百姓有不少都没有准备,好多都受了寒,铺子里的药材卖得特别快,再进货还得几日工夫呢,再加上大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补齐。”

    钱瑞又说:“我这不担心家里头没准备吗,就买了些治风寒及预防风寒的药材。倒不是我咒小先生,只是以防万一。”

    这送人什么不好非得送药?不说清楚还以为他咒人呢。

    赵保国自然不讲究这个,人家好意他还能不领情?

    赵二牛听了就很欣慰,左看右看,怎么瞧就怎么满意,多好的孩子,又懂得感恩,恨不能自己有个闺女嫁过去,不是儿子也能当半个儿。这么一想就很可惜,但再一转念,他是没闺女儿,但他也有侄孙女儿,这二哥的大孙女儿桃花今年十二岁,对上十四的钱瑞,不正是合适的人选?

    赵二牛心里琢磨着要怎么拉郎配了,赵保国就开始跟钱瑞说上话,关切一下他家里的情况,长辈的身体,家里的生计等等。

    钱瑞自然一切都说好,反正甭管好不好的,都没有说不好。

    钱瑞只略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赵二牛挽留一下:“留家里吃饭吧。”虽说钱家跟他是老交情了,可若要结亲,该打听的还得打听。

    钱瑞就推辞:“铺子里还忙着呢,我只向庄师傅请了小半个时辰的假,现在还得回去帮忙抓药呢。”

    这就不能留了,毕竟是正经事。

    虽说不能留,但也不能任他这么走,毕竟人家好心来送药材让他们备着,免得哪日有需要却买不着。

    可药材卖得那么好,肯定得涨价呀,哪怕钱瑞在药材铺子里做伙计,也不能白拿的,虽有便宜些,可也要拿钱买。

    他们爷俩儿可不能占这便宜,可直接给银子,就伤情份了。银子不能给,总能给东西。

    这大雪天的,药材是供不应求,炭也是供不应求的。

    于是临了临了,叫刘大家的给装了十斤炭,让钱瑞给提回去了。

    钱瑞本是来送药材的,哪成想走了还拎上一篮炭,这炭可不便宜,他怎么好意思收?于是就推辞,可赵二牛一板脸,说:“长辈赐不可辞。”

    钱瑞也就不得不收了。

    送走了钱瑞后,爷俩儿又说了一会儿话,感慨了一番今年多磨难,又是战事又是大雪的,百姓的生计又得艰难起来。

    说着说着就到了饭点儿,吃饭的时候赵二牛说:“明儿个我再去你大伯家一趟,把这手套带一副过去,叫你大伯娘她们买了皮子做。”

    赵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