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的游戏之我是星球的远大意志-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卒年:1610年——1692年”
回到《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先说第一部分,总序。
总序是非常有价值的,头一段感谢海神恩典的悼词,可以让我们看到16世纪时北波乌图人是如何祈祷的,为后世提供了论证。至于本书意义这一部分,则可以略过。
而卢尔对其生平的介绍也非常值得一看,可以让人浮光掠影的了解到那个时代贵族的生平,并且这也是后世研究“贤人”索利特早年经历的重要资料,还有些研究波旁解体的学者,也会从这里引用一些资料。
第二部分是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讲述作者本人的看法。这一部分许多的论点在现在看来已经明显是错误的,是反动的,是路线不明的,但是在当时却促进了那个时代的学者思考这一方面的内容。
“北波乌图人、波旁人、波利人、南波乌图人、波康人、波特卢人、波埃米人,是如何从古波旁人中分离出来的?他们是如何从古波旁人原有的一个地域文化,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族群的?地域文化与族群之间的分野又应该在哪里?”
在这一部分中,对后世贡献最大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提出了“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界限在哪里”的问题,这个问题到如今仍然还在撕逼,有说全世界族群大团结的,有说族群分那么多纯属傻逼的。
第二处的影响就更加大了,甚至成为波旁系共有的理念,那就是提出了古波旁人这一概念。
古波旁人这个概念早有,卢尔在书中就称,他过去就在学院中听到这种说法,但是卢尔是第一个将这种说法写到书中的,后人了解古波旁人这个概念时,也是通过卢尔的书来系统的了解。
在书中,他将波旁的历史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段,二十四执政长之年之前的与二十四执政长之年之后的。在之前,波旁是波旁人的波旁;在之后,波旁是古波旁人的波旁。
卢尔以海洋为例,认为这个世界是“海洋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没死掉的死剩种,就是古波旁人”。
卢尔还认为,“波旁人”并不是一家的族群概念,并不是指波旁的居民就叫做波旁人,那波旁人应该是什么呢?卢尔认为“波旁人”是一种代称,理性的代称,波旁人这个概念与血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而是与个性有着关系。
在卢尔的观点中,“波旁人”代表着文明、正义和虔诚,不是因为波旁人是“波旁人”才建立了波旁的海,而是因为昔日那个共和国的波旁人成了“波旁人”才建立波旁的海。当他们堕落到不配称之为“波旁人”时,他们的霸业自然就消散了。
所以,只要你是一个“勇敢、正义、文明、荣耀”之人,你就是“波旁人”,一群和你一样的人掌控了一个国家,你们就可以建立新的波旁的海,继承“波旁的海”。并且,如果你们如同过去的波旁人一样堕落了,那么你们也将会像他们一样,失去波旁的海。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看法,卢尔将当时龟缩到老航道的波旁,称之为古波旁人,在书中他这么直白的说道,“说他们是古波旁人而不是老航道人或者其他什么的,这只是为了奖励、称赞他们曾经配称为‘波旁人’,如果他们能恢复自尊重新崛起,当然可以摘掉那个‘古’,但很明显那帮傲慢的古波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波旁人的桂冕与他们无关”。
卢尔有关波旁人的“古波旁人”说法,对于当时那些叛乱者之国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露的幼苗。
因为不管他们再怎么为自己寻找合法性,声称什么推翻暴政,“背叛者”这一称呼始终都与他们脱离不了干系,只要这片海域仍然被称为波旁的海,那么他们作为波旁背叛者的冠冕,就摘不掉。
然而在得到卢尔的理论以后,波旁的海背叛者诸国立刻抓住机会,他们纷纷继承并发展了卢尔的理念,迅速将“古波旁人”这一概念发展完善。
即,波旁人是波旁的海合法的统治者,而只有品德高尚的波旁人才能称之为波旁人,在波旁后期,波旁人已经在波旁中凋零殆尽,所以当时波旁的居民不配称之为波旁人,而应该叫做古波旁人,那也就没有统治波旁的海的资格。
那么波旁人的继承者到哪去了呢?移居到其他地方,波利,波里斯,都是波旁人移居的地方。因此他们才是“波旁人”,拥有对波旁的海名正言顺的统治权。
这一理论造成了两个结果,一个长期结果和一个短期结果。
长期结果就是,在波旁的海诸国中诞生了一个统治权理论,哪一个国家拥有了“波旁人”,他就应该统治整个波旁的海。而“波旁人”并不是波旁人,“波旁人”指的是“文明、勇敢、正义”之人。
为了将“波旁人”与波里斯的主体族群波旁人区分开,后来人将“波旁人”单词进行大写。
而这一概念的短期结果,是维利斯战争。
要说维利斯战争,就需要先提前说明一点,《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并不是一次性出完的,在完全版出版的1686年之前,卢尔就已经在1676年时出版了初版。
76年的初版中只有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完全版基本一致,第四部分就是完全版的第四、第五部分糅合在一起。
在前三部分的版本中,“古波旁人”这一概念受到了波利与波里斯的极大推崇,他们试图以此来粉饰当初独立叛乱的合法性,这引起了波旁的相当不满,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挑衅和羞辱。
当时波特卢以此为借口,趁机插手波旁,与波旁于1677年签署了《波特卢与波旁友好贸易协定》,试图借用波旁的港口,将势力踏足到波旁岛上。
波特卢这一举动引起了波里斯与波利的极大不满,波里斯恼怒波特卢的插手,波利更是早就视波旁为自己的俎上肉。
在这种情况下,1684年爆发了波康与波旁的维利斯战争,波康这一次对波旁宣战,得到了波里斯与波利的默许。波里斯与波利尽管在当时,早就因为三十年前的拉文蒂卡贸易冲突而陷入冷战,却在此时在波旁方面再度联手,严禁波特卢插手。
维利斯战争的结果惨不忍睹,波旁被打的只剩下6座主城,如果不是波里斯居心叵测的调停,波旁很有可能遭到灭国的厄运,而波特卢对波旁岛干涉的企图,自然也在这场战争中灰飞烟灭。
在战后的辩解中,波旁狡辩声称是受到《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的刺激,才让自己想去和波特卢联盟,后世也因此将维利斯战争称为一本书引发的战争。
但其实看到从后世的一些资料先是,两国的靠拢已经预谋已久,卢尔的这本书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借口而已,不过这也可以当做一个笑谈来看待。
第三百七十六章:《史海沉钩·经典书籍之<;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下)()
《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的第三部分叫做“实证”,是全书最有史料价值的一个章节,作者进行了设身处地的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第二部分的结论。
考虑到那个时代,再考虑到作者贵族的身份,身为一个贵族,愿意去如此细致的询问、调查下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尽管作者在调查中仍然保留着一些贵族的傲慢,但是瑕不掩瑜。
当时写论文的人并没有后世那么规范,而作者在“实证”中,调查的资料是以作者调查的时间顺序来呈现,而非将同一类人归纳呈现,这导致给后世阅读该段时增添了不少困难,不过也让人可以从“实证”的顺序来推测作者调查的顺序。
从“实证”中可以确认,作者早年是在埃多楠半岛的中土林间殖民卫所进行调查,提供了当地北波乌图人、波利人的资料,以及一些来这里行商的波旁人供词。
接着出现的资料是来自波利本土的波利人,行商的波旁人、古波旁人、波康人,此外作者甚至到边境去调查一些波恩人,这是整个16世纪唯一一则亲自与波恩人对话的资料,非常珍贵。
再出现的资料,来源地是下埃多楠半岛,作者在这里调查了当地的南波乌图人、埃多楠人、波利人,甚至到南方的波里斯殖民地调查那里的波旁人。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资料都来自沿海地带,作者并没有深入到埃多楠国家去调查。
离开下埃多楠半岛以后,作者先去了波里斯的都末廖中转道,在这里进行调查,然后又去了波里斯的首都,还参观了那波利卡宫与哈迪斯广场,就作者在总序中说的,他甚至在当地画了一幅画。
波里斯之后,作者没有去波特卢,而是北上到波旁,在波旁中作者闭口不提他的“古波旁人”理论,所以过得还算愉快。
说起这个,不能不提一个轶事,根据后来参观者的记载说道,在卢尔死后“贤人”索利特给他竖的碑中,悼词里以开玩笑的口吻介绍到,当“古波旁人”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有几个波旁的居民千里迢迢跑到河楚,对作者扔臭鸡蛋。
“贤人”索利特在碑中洋洋得意的这么说,“正是因为父亲的理论是正确的,无法接受事实的古波旁人才不得不试图通过污蔑肉体来无视真理”。
波旁之后的资料是来自波康,作者在这里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他去过边境探寻过波康边境的波恩人,还差点被波恩人掳走。
作者对于波康人这个概念是如何诞生的非常感兴趣,他在对波康曾经的“波恩酋长—波旁人贵族代表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是第一个对这一体系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学者,该书这段文字至今仍然非常重要,是了解波康人演变必不可少的资料。
根据总序所说的,在波康调查完毕以后,作者就回到了河楚,开始整理自己调查的资料,并最终集结成书,这就是1677年出版的初版《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
初版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对波特卢人与波埃米人的调查非常少,他仅仅是在波里斯与波旁国境内见过一些波特卢人的行商,作者本人没有亲自调查过波埃米人,他对波埃米人的资料,全部都是来自波特卢人的介绍。
所以初版第三部分末尾介绍波特卢人与波埃米人的地方,可信度非常低。而在第四部分也非常简陋,作者将失落族群与波旁的海其他族群全部糅合在这一部分里,其中道听途说的地方非常多。
不过作者有一个优点,他每引用一段论证,总是会细致的写上这一段论证的由来,今天许多已经失传的书籍,可以通过他的初版来寻找到断章,因此《地域文化与族群的分野》的初版,也是有史料价值的。
没能去腾龙大陆,一直是作者的一个心病,在总序中作者就这么说道,“他人云我已经六七十岁,不必远离故土去战乱之地。其言之有理,但事已至此,予一生仅此一书,若此时弃,终究心有不甘。思前想后三月,终定主意,离河楚而去。”
文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不必远离故土去战乱之地”,这句话就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了。
埃多楠半岛、乃至波旁岛,曾经也是烽火连天的地域,不过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战争已经远离他的家乡很久。
波旁岛上离作者最近的一场战争,是1561年至1576年共持续15年的波旁岛战争,这场战争一是在作者出生前四十年就结束了,二是根本没有打到林间卫所上,因此作者对这场战争毫无印象。
埃多楠半岛上离作者最近的一场战争,是1606年至1620年共持续14年的第三次埃多楠战争,这场战争在作者10岁的时候就已经结束,而且主战场始终是在下埃多楠半岛,与林间卫所所在的上埃多楠半岛隔了一道海峡。
第三次埃多楠战争结束以后,不管是埃多楠半岛还是波旁岛都没有发生过战争,处于和平状态,下一场发生的维利斯战争是在1684年,此时作者的寿命只剩下8年。
此外作者活跃的时代,不管是波利还是作者的林间卫所,都依靠拉文蒂卡贸易赚着大把的钱,期间爆发过最严重的冲突,也不过就是1652年时波利与波里斯的贸易战,但那远不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因此可以在战乱频繁的古代,将作者称为和平的幸运儿,一辈子几乎都是在和平中度过的,这是无数乱世人渴望的对象。
所以在16世纪,和平与贸易是埃多楠半岛与波旁人的主旋律,战争远离了这里,可是对于腾龙大陆西海岸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作者恐惧的将那里称为“战乱之地”,这一说法完全没错。
1632年至1639年共持续7年,发生在印安地与波特卢之间的苏巴克战争。
1633年至1646年共持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