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龙骑-第10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边周仓和管亥低声私语,背着手的关羽摆摆手,两人立时安静下来,关羽转身走到主位坐下,道:“主公的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虽然无法得知曹操的真正意图,不过进攻沛县的可能性确实最大,所以我的意见是,一旦敌人果真攻打沛县,则我率主力与周仓救援沛县,而管亥则率领本部驻守梧县,你和裴元庆一样,一定要守住梧县最少三天,到时候我便会率主力赶回来。关羽说着顿了一下又道:”如果他们并没有来下邳或是彭城国的话,虽然我们的作战计划不需要调整,但还是要有所针对。”
与关羽一同落座的管亥沉声问道:“却不知将军打算如何针对曹军?”刚才关羽已经说过了,曹操不打可能会来下邳或是彭城国,他们留下来就是以防万一,但是他们知道关羽越是反复确定,曹操就越不大可能来。
所以要听得懂真话和反话,曹操来攻他们是返回,做好针对则是真话。
但是想针对可没那么简单,其实这主要还是看曹军出现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徐州城,那就好办了,到时候他们就可以直接去救援徐州城,从侧翼对曹军施压,说不定还能把他们包围呢,但要是他们打的是东海和琅琊的话,那么这个针对更像是进攻兖州直扑曹操腹地,他和裴元庆的两万人马到了兖州豫州,那可就真的大展拳脚了,第二次徐州之战,张飞的惊艳将会发生在他和裴元绍的身上。
关羽沉思片刻道:“具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如果出现任何意外的话,首先还是要等待我的命令,如果情况不明,还是得你们自己来拿主意,但终归,如果我真去了沛县的话,你们主要还是以随机应变为主。”
“末将明白了”
关羽又对二人道:“你二人跟随我多年,不管是能力还是军功战绩,都首屈一指,不仅是我,连主公都几次三番的想让你们独当一面,各挑大梁,可你们两个和裴元绍就是不答应,一直待在我身边,既然连主公都不勉强你们,那我也就选择尊重你们,如果我离开了去了沛县,那么你们两个可就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知道,你们将要面对的敌人,可不再是寿春军了,而是曹军,就算他们依然是寿春军也一样,所以千万不能大意,不管是敌人来攻还是你们攻入兖州,这一仗一定要小心行事,务必要让我们在第三次徐州之战中再一次笑到最后。
关羽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告诉他们二人,这一回是你们证明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前在他的帐下,跟着他与敌人交手,立了战功受到奖赏,很多人也只会把功劳算到他关羽的头上,但是这一回,他们有了独自领兵的机会,这虽然与关羽和刘澜之前设想的有所不同,但是这一回显然是他们真正意义上自己有着极大自主权的一战。
而对他们,关羽一上来就说的很清楚了,他们有能力,也有那个能耐,如果不是他们自己不同意的话,他们早就像张颌、太史慈几人一样隶属于刘澜的将军府,而不是关羽的中军府。
不过对于管亥来说,他真正的关注点却是刚才关羽所说的那一段,就算是寿春军也吧他们当做是曹军,这是对敌人的重视,显然不是那样,寿春军不堪一击,几十万来攻打徐州都被他们击败了,但曹操几万人却差一点就把整个琅琊给拿下来,你可以说那是因为琅琊军不堪一击,但是在不堪一击,一个月不到就让琅琊军连战连败,这中间的原因不用多说也能想到。
有些话是为了面子,就算知道也不能去承认,说白了就是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敌人。
管亥再一次接口说道:“将军放心,末将一定不会大意,不管是来的寿春军还是曹军,都认真对待,绝不会犯轻敌的大忌。”这些年的管亥,早已从当年不懂战略战术的黄巾将领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将军,他当然明白曹军和袁术军的区别在哪里。
就好像他当年率领的黄巾军,看起来人多势众,可是在刘澜面前却不堪一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刘澜帐下的士兵都是经过多年交战后留下的强者,而由这样一支部队组成,就算他们是三千人,也足有着三万人的战斗力,所以那一仗他最初败的也许会觉得不服气,可是在关羽身边越久他才知晓他当时面对的这支军队是有多么的强悍。
而这一点,其实也是这样,其实说起来寿春军也够倒霉的,本来有着类似的精锐,结果一战被曹操绝了根,又招募了一批,又被他们给消灭了七七八八,现在号称五万人,说白了和以前的十多万人没有任何的区别,试问这样的一支部队,完全就是他们当年的黄巾军,没有任何的战力,这样的部队,不提也罢。
但是曹操的部队,却是经过多年战斗遗留下来的一支精锐,在加上优秀的将领以及尽量的装备,这样一支部队虽不能说是翻版徐州军吧,但他们的战斗力绝对乃当世数一数二,甚至不会比徐州军差分毫,面对他们,别说是他管亥了,就算是关羽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而这才是关羽叮嘱他的根本原因。
但是真正让关羽担心的只这么一点吗,并不是,其实在第二次徐州之战结束之后,刘澜和众多将领进了了一次长时间的总结,对琅琊之战与曹操交锋时的不利做出了多大几十项的总结。
首先就是徐州军部队发展过速,从最初三千人的龙骑军到万人的矿山军再到辽东军、徐州军,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确实是很难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就算龙骑军等老牌部队战斗力不变,但余下的部队参差不齐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人会反对,而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短时间内如果就能练出一直精锐致师,那这世上都是精锐了,哪里还有强弱之风呢。
所以想要改变,需要时间。
而刘澜提出的一点不同,则是他自身的体验和感触,那就是这些年来,真正能对他们构成威胁的敌人不多。
在他看来,能称得上强敌者,最初讨董时的徐荣、袁绍军的麴义但他们的情况却都是兵少而精,将领优秀,尤其是后者,几乎让龙骑军栽了一个大跟头,反观剩下他们所遇到的对手,不管是袁术还是袁绍,都只是兵力多而不是战力高。
但必须要说一句,当时他们面对的袁绍军并非是冀州主力,所以轻松取胜完全在预料之中。
有些话是为了面子,就算知道也不能去承认,说白了就是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敌人。
管亥再一次接口说道:“将军放心,末将一定不会大意,不管是来的寿春军还是曹军,都认真对待,绝不会犯轻敌的大忌。”这些年的管亥,早已从当年不懂战略战术的黄巾将领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将军,他当然明白曹军和袁术军的区别在哪里。
就好像他当年率领的黄巾军,看起来人多势众,可是在刘澜面前却不堪一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刘澜帐下的士兵都是经过多年交战后留下的强者,而由这样一支部队组成,就算他们是三千人,也足有着三万人的战斗力,所以那一仗他最初败的也许会觉得不服气,可是在关羽身边越久他才知晓他当时面对的这支军队是有多么的强悍。
而这一点,其实也是这样,其实说起来寿春军也够倒霉的,本来有着类似的精锐,结果一战被曹操绝了根,又招募了一批,又被他们给消灭了七七八八,现在号称五万人,说白了和以前的十多万人没有任何的区别,试问这样的一支部队,完全就是他们当年的黄巾军,没有任何的战力,这样的部队,不提也罢。
但是曹操的部队,却是经过多年战斗遗留下来的一支精锐,在加上优秀的将领以及尽量的装备,这样一支部队虽不能说是翻版徐州军吧,但他们的战斗力绝对乃当世数一数二,甚至不会比徐州军差分毫,面对他们,别说是他管亥了,就算是关羽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而这才是关羽叮嘱他的根本原因。
但是真正让关羽担心的只这么一点吗,并不是,其实在第二次徐州之战结束之后,刘澜和众多将领进了了一次长时间的总结,对琅琊之战与曹操交锋时的不利做出了多大几十项的总结。
首先就是徐州军部队发展过速,从最初三千人的龙骑军到万人的矿山军再到辽东军、徐州军,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确实是很难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就算龙骑军等老牌部队战斗力不变,但余下的部队参差不齐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人会反对,而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短时间内如果就能练出一直精锐致师,那这世上都是精锐了,哪里还有强弱之风呢。
所以想要改变,需要时间。
而刘澜提出的一点不同,则是他自身的体验和感触,那就是这些年来,真正能对他们构成威胁的敌人不多。
在他看来,能称得上强敌者,最初讨董时的徐荣、袁绍军的麴义但他们的情况却都是兵少而精,将领优秀,尤其是后者,几乎让龙骑军栽了一个大跟头,反观剩下他们所遇到的对手,不管是袁术还是袁绍,都只是兵力多而不是战力高。
但必须要说一句,当时他们面对的袁绍军并非是冀州主力,所以轻松取胜完全在预料之中。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徐州之战(38)()
周仓和管亥都走了,关羽望着他俩的背影,面无表情,实话实说,在开战前说这番话,难免会涨他人士气,可这绝不是在刻意打压二人,至于会不会影响到军心,尤其在大战来临之前关羽肯定有过考量,不然的话也不会做扰乱军心的事情。
现在的情况,不管是关羽还是刘澜,其实都有所发现,那就是随着一系列的胜仗,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们都有些骄慢,觉得他们的战斗力乃天下第一,所有人不论是谁在他们面前都不堪一击,可是关羽在第二次徐州之战后已经分析的很明确了,不是他们当真战无不胜,而是没有遇到真正的强敌。
就好像近卫重甲军以及龙骑军,不就在与陷阵营交战中损失惨重嘛,还有琅琊军也同样被曹军击溃,所以这样的情况都是一个缩影,但是伺候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骄慢的情绪并没有多少改变,所以关羽就必须要让帐下几员大将小心谨慎,在对敌时,不管是曹操还是袁术都不能大意,所谓骄兵必败,袁术输了这么多次,你若真把他当做一支弱旅,那么最后很可能会大跌眼镜。
寿春军,你可以说他都是现招募的士兵,刚扔下锄头的农夫能有什么战斗力,可是别忘了现在的寿春军已经没有后路可言,这样的对手其实才是最可怕的,他已退无可退,和他们比起来,他们对胜利更为渴望,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如果发生任何轻敌冒进的举动,很可能就会遭遇一场惨败,要知道敌人的士兵也许并不是精锐,可是他们的将领却是身经百战,一旦出现任何机会,他们都不会轻易放过,因为他们并就没有本钱。
以前也许会瞻前顾后,那是因为输了还有后路,现在不同了,输了就全没了,所以不管是光脚不怕穿鞋还是舍得一身剐,都是现在摄山营所不具备的因素。
当功成名就碰上一文不名,你在乎的是名声,而他要的只是为了活下去,把你拉下来才能活下去,所以一般高手对决,碰上这样的毛头愣小子是不会轻易与他比试的,不管输赢都会让他一战成名。
这一点颇有些像当年关羽初入军中,从一名小卒做起,说实话,以关羽当时在江湖上和游侠中的名声,小卒屈才了,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其实不管是他还是刘澜,在这世上几乎所有人眼中,都只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罢了,但正因如此,所以他们才能一路拼下来,几乎是以横扫一切的无当气势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在哪个时候,他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为什么,就像主母甄姜当时所说,因为你们一无所有,不怕输,大不了重头再来,而这绝对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可是这样的胜利维持的太久了。
久到他们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次败仗是什么时候,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不管是刘澜还是关羽都越来越清楚,这样的不败,不会维持太久,因为没人能长胜不败,所以他们必须要小心在小心,不然他们这么多年为之努力的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失败的那一天终于来了,但是第二次徐州之战的局部失利,却并没有起到当头棒喝的警醒作用,并没有让膨胀的官兵认清自己,所以他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谈提醒他的将领们,而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以前的关羽,灌输给将领的内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